<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一篇介紹了顯通寺、菩薩頂和黛螺頂。今天我們將一起走進殊像寺、羅睺寺、廣化寺和塔院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殊像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殊像寺面對梵仙山,風景優雅。它創建于東晉(公元317-420)初年。最著名的建筑文殊閣大殿,是五臺山臺懷中心區最大的殿宇。殿內正中佛臺上供奉的文殊騎獅塑像,高近十米,是五臺山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殿內兩側墻壁原置經櫥,藏滿文大藏經三部,日軍侵華時劫運一部,現存東京;一部流落西歐,現存巴黎圖書館;一部下落不明。</p> 文殊閣大殿 文殊騎獅塑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殊殿內的殿壁上還塑造了五百羅漢渡江的故事。這一巨型彩色懸塑有動有靜,色彩絢麗,刻劃逼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給人一種上下幾千年,縱橫億萬里的博大之感。</p> 五百羅漢渡江 精美的懸塑 懸塑細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殊像寺外牌樓的前下方,有一股清澈見底、汩汩而流的泉水,冬天不結冰,水中冒熱氣,夏天卻十分清涼,喝上幾口,頓覺周身爽快,甘甜入心。據《清涼山志》上說,這泉叫“般若泉”。般若,是梵語“終極智慧”的意思。歷史上的般若泉水多做入朝貢品。清代康熙皇帝巡幸五臺山,住在菩薩頂,非般若泉水不飲。</p> 般若泉亭 般若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殊像寺里的善靜室,相傳有一段凄涼哀婉的愛情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康熙皇帝的三姑名叫愛新覺羅·福蓮,大清王朝為鉗制和拉攏吳三桂,將三皇姑許配給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吳三桂起兵反清后,康熙將吳應熊打入大牢,不久將其處死。遭遇不幸的三皇姑,悲痛欲絕,憤然遁入空門,在殊像寺削發為尼。當時,殊像寺面對的梵仙山靈應寺中有一位年輕和尚名叫日柱,學識淵博,對《華嚴經》的理解精深而有創意。三皇姑福蓮在塔院寺聽他講過幾次經書,很崇拜。有一天,三皇姑福蓮到般若泉汲水,碰到從梵仙山下來背水的日柱,經過短暫交談,日柱覺得三皇姑福蓮文學底蘊精深,對佛教的理解有獨到之處。之后閑暇之時,常到殊像寺善靜室找三皇姑福蓮,兩人誦經學法,共同研討。時間久了,有人說他們之間有了曖昧關系。此話傳到了康熙皇帝耳中,認為有損皇族聲譽,于是派人火燒殊像寺,試圖將三皇姑與年輕和尚燒死。大火燒了三天,全寺片瓦無存,惟獨三公主與年輕和尚“坐靜”的善靜室無恙。康熙認為這是文殊菩薩證明他們之間沒有戀情,交往純潔、未亂佛規,于是下旨撥巨款重建了殊像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殊像寺對面梵仙山上的梵仙寺(信眾稱靈應寺),是五臺山地區為數不多的非佛教寺廟之一,因寺內供奉老仙大仙等狐仙一家,被人們稱為狐仙廟。這里流傳有一個“秀才遇狐仙”的故事,提示人們:無論遇到什么事,一定要沉著冷靜不亂心智。人們在這里求婚姻據說很靈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臺山的道教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當時五臺山被稱為紫府山,并建有道家修行圣地“紫府廟”?。隋唐時期,五臺山道教達到鼎盛,許多著名道士如孫思邈、王重陽等都曾在五臺山修行。</p> 梵仙寺 視頻:梵仙山和殊像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羅睺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羅睺寺,創建于唐代,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兒子羅睺羅尊者肉身舍利,是五臺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黃廟之一和五大禪寺之一,寺內兩幢木構小樓以接待十方客人而聞名(十方堂)。羅睺寺過去香火鼎盛,尤其是黃教的信徒,經年絡絡不絕。是五臺山十景之一“開花現佛”處。山門前有一對唐代石獅,高大而雄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方堂,是羅睺寺的屬廟,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到了康熙年間,羅睺寺由青廟改為黃廟,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肅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圣五臺山,就在該寺居住修持。</p> 羅睺寺 石獅 大藏經樓 十方堂 <p class="ql-block">大藏經樓內的“開花現佛”。殿內正中高豎一朵蓮花,內含四尊佛像,有時八瓣蓮花會緩緩綻開,現出四方阿彌佛。</p> <p class="ql-block">其正名為“蓮花藏”。這大蓮花與下面的大圓盤用通柱連在一起,當僧人在圓盤下的暗室驅動木輪,通柱即會轉動,蓮花隨之開啟或閉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廣化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廣化寺歷史悠久,是五臺山著名的華嚴道場,在其后殿至今還保存著一座北宋元豐三年(1080)的八角單亭閣式石塔。佛壇上,中供文殊,側為普賢,觀音,合稱“三大士”。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這里的十六尊者石刻,每位尊者均雕刻于一塊石板之上,黑底白線,異常醒目,生動逼真,栩栩如生,為難得的藝術珍品。</p> 廣化寺山門 藏式佛塔和宋代石塔 十六尊者之一 十六尊者之一 十六尊者之一 <p class="ql-block">“九龍浴佛”。使用了現代的噴水裝置,直觀形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廣化寺內有“廣化積福齋”素食餐廳,隨緣付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廣化寺曾為五臺山唯一一座夜間開放且有華美夜景的寺廟,可惜因為“踹門事件”寺廟夜間參觀關閉了。2023年1月25日晚上(大年初四),當時的溫度是零下20度,很多游客聚集在了寺門前,但是寺門緊閉,想進寺朝拜的游客進不去。有些游客非常憤怒,直接踹門進寺。按照慣例,在過年期間的晚上也都是開放的。廣化寺的回應是:為了避免春節期間交通擁堵,所以寺廟晚上臨時關閉。但是并沒有發布相關的關閉信息通知。寺廟告知不旿,香客也失善。</p> 2020-2023年亮燈期間拍攝 2020-2023年亮燈期間拍攝 2020-2023年亮燈期間拍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塔院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塔院寺是五臺山著名的五大禪宗之一,以五臺山標志的大白塔而得名。這座塔的全稱為“釋迦牟尼舍利塔”,是寺內的主要標志,也是五臺山的標志性建筑,在紅墻、琉璃瓦殿頂的陪襯下,顯得尤為壯觀。</p> 五臺山的地標大白塔 仰望大白塔 <p class="ql-block">大白塔細節。塔身252個銅鈴,風吹作響,聲音悅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塔院寺原與顯通寺為同一座寺廟,明萬歷年間,萬歷皇帝為了給自己的母親慈圣皇太后李彥妃祈福延壽,就把塔院寺獨立出來。在塔院寺,天王殿供奉的不是彌勒佛,而是萬歷皇帝母親的化身“九蓮菩薩”。</p> 大慈延壽殿與大白塔 “九蓮菩薩”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塔院寺門前,有三門木牌坊一座。這座木牌坊龐大宏偉,牌坊中的所有木制構件,都經過精工雕飾,用工精細,是明代遺留下來的珍貴木雕作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毛澤東路居紀念館。1948年3月23日,在西北戰場人民解放軍轉入進攻的形勢下,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率領前委機關三千多人離開陜北,東渡黃河,途經山西,于4月9日來到五臺山,夜宿塔院寺方丈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短暫的時間里,毛澤東觀賞了青、黃廟古跡,訪問了漢、蒙、藏同胞,勉勵農民努力發展生產,武裝起來保衛勝利果實。次日,從五臺山出發,經長城嶺,前往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指揮了著名的“三大戰役”,為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9年,五臺山當地政府按照毛澤東路居時原樣對塔院寺方丈院進行恢復陳列。現保存有5個路居室,另有3個展廳,是山西省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p> 毛澤東路居紀念館 位于塔院寺方丈院 路居舊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2004年,五臺山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2009年6月,五臺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五臺山以其規模宏大的寺廟建筑群、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深深吸引著各國各地游客不斷前來朝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章中部分照片來自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普县|
吉林省|
浦县|
明星|
宁乡县|
香港
|
喀喇|
沈丘县|
天镇县|
西和县|
南召县|
东明县|
利辛县|
突泉县|
海阳市|
宁陕县|
鄂托克旗|
布拖县|
湄潭县|
云霄县|
大英县|
错那县|
蒙城县|
承德县|
巴塘县|
菏泽市|
明星|
三穗县|
舟曲县|
苗栗市|
稷山县|
日土县|
墨玉县|
梁平县|
修水县|
汉寿县|
兴义市|
游戏|
大方县|
英超|
桐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