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63年2月22日,毛澤東同志應《中國青年》編輯部請求,為《中國青年》“學習雷鋒同志專輯”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p><p class="ql-block">1963年3月2日,《中國青年》第5、6期合刊“學習雷鋒同志專輯”正式出版,率先發表了毛澤東同志的這幅題詞。</p><p class="ql-block">1963年3月4日,新華社向全國發出通稿:《〈中國青年〉出版學習雷鋒專輯 毛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3月5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等首都各大報刊發了題詞或通稿。</p> <p class="ql-block">從1963年起,3月5日被命名為“學雷鋒日”。早在1963年2月15日,共青團中央下發通知,在全國青少年中廣泛開展“學習雷鋒”的教育活動。1993年,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正式開展,從2000年起,3月5日又被命名為“青年志愿者日”。</p> <p class="ql-block">為雷鋒拍照的攝影人包括歐達龍、張峻、季增、吳加昌、周軍、董哲、張澤西等。這些攝影家用鏡頭記錄了雷鋒的成長和他短暫而光輝的軍旅生涯,他們的作品不僅展現了雷鋒的可親可敬可愛的形象,也傳播了雷鋒精神,影響了無數人。</p><p class="ql-block">歐達龍是雷鋒生前所在部隊政治部宣傳處專職攝影干事,數十年如一日地跟蹤報道部隊學雷鋒典型,珍藏著師父張峻等人為雷鋒拍攝的珍貴照片。</p><p class="ql-block">張峻為雷鋒拍攝了222張照片,記錄了雷鋒在軍旅中的主要活動和重大事件,包括雷鋒擦汽車、打小油燈學毛選、給小學生輔導功課等場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季增是為雷鋒拍攝照片最多的攝影師之一,共拍攝了260余張照片,包括雷鋒在軍營里的第一張照片和日常生活的細節。</p><p class="ql-block">吳加昌、周軍、董哲、張澤西等攝影家也為雷鋒拍攝了大量照片,這些照片在半個多世紀里廣為傳播,成為中國人像攝影史上的一個奇跡。</p><p class="ql-block">這些攝影家的作品不僅展現了雷鋒的形象,也傳承了雷鋒精神,成為中國人精神世界中寶貴的記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張峻(1931.04~2013.03.05),男,山東省煙臺市人,雷鋒生前戰友。1946年6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原沈陽軍區攝影記者,中國攝影家協會原會員,中國藝術攝影協會原會員,中國人像攝影學會原會員,遼寧省攝影家協會原會員,鞍山市攝影家協會原會員。張峻跟隨雷鋒到過營區、訓練場、會場、學校、工地、車站、城鎮、山區等,拍攝了“雷鋒擦汽車”“雷鋒打小油燈學毛選”等照片。2013年3月5日下午,張峻在沈陽軍區學雷鋒座談會上發言時,突發心臟病,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享年82歲。</p><p class="ql-block">張峻記錄雷鋒</p><p class="ql-block">1960年在任職沈陽軍區工程兵宣傳助理員時,最先在報刊上發表宣傳雷鋒的文章和圖片。直至雷鋒犧牲。先后為雷鋒拍攝了黑白、彩色照片二百余幅。在用圖片宣傳雷鋒中,先后受到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沈陽軍區的嘉獎,榮獲中共鞍山市委、鞍山市人民政府聯合頒發的“特殊貢獻獎”獎金和證書。1989年10月,雷鋒照片榮獲中國攝影家協會“慶祝建國四十周年攝影藝術展覽”優秀作品獎和柯達杯。</p><p class="ql-block">從1960年夏天開始,張峻9次為雷鋒拍照,與雷鋒相處79天,他拍攝了雷鋒照片共223張,記錄了雷鋒在軍旅中的主要活動和重大事件。50年來,他從拍攝雷鋒身邊的人開始,跟蹤拍攝雷鋒戰友喬安山、龐春學、于泉洋等,雷鋒班的歷任班長張興吉、曲建文等,雷鋒輔導過的小學生陳雅娟等;拍攝和報道過大慶油田的紅旗標兵;拍攝全軍、全國學雷鋒的知名人物徐洪剛、軍嫂韓素云、李素麗、徐虎、沙頭角中英街上的“活雷鋒”陳觀玉等學雷鋒先進典型341人。他在報刊雜志發表學雷鋒照片兩萬多張,舉辦320多場雷鋒圖片展覽,作雷鋒事跡講演1268多場,一生為宣傳雷鋒自費投入40余萬元。</p><p class="ql-block">雷鋒犧牲后,張峻從拍攝雷鋒身邊的人開始,跟蹤拍攝了雷鋒戰友喬安山、龐春學等學雷鋒先進典型200多人,在報刊雜志上發表學習雷鋒的照片2萬多張,在全國各地舉辦“雷鋒精神永恒”主題圖片展320多場,作雷鋒事跡講演1260多場,一生在宣傳雷鋒方面自費投入40余萬元。</p><p class="ql-block">舉辦個展</p><p class="ql-block">雷鋒犧牲后,40多年來,在全國各地舉辦了以“雷鋒精神永恒”為主題的圖片展覽200多(次)個;追蹤拍攝學習雷鋒的先進人物近200人;在全國各大新聞單位和報刊、雜志上發表宣傳雷鋒精神和學習雷鋒精神的先進典型的圖片20000多張。學習和弘揚雷鋒精神,用照片追蹤報道學習雷鋒精神的事跡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第一、第四、第七、第十頻道中的“實話實說”、“心連心晚會”、“中國首屆記者節晚會”、“國防時空”、“軍營文化”、“不老人生”、“夕陽紅”、“走遍中國”、“社會記錄”、“萬家燈火”、“歷程”、“新華縱橫”、“紀錄片之窗”、“香港鳳凰衛視”、八一電影制片廠等幾十個欄目以及各省、自治區、市電視臺、廣播電臺多次播報和轉播。并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新華通訊社、人民畫報、解放軍畫報、遼寧日報、鞍山日報、千山晚報、鞍鋼日報、鋼都周報等報刊、雜志上每年都有報道和轉播。</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紹</p><p class="ql-block">出版《永恒的雷鋒》一書,主編圖片《雷鋒——1940—1962》,自費編撰《雷鋒》畫冊、2002年、2003年連續兩年由國家郵政局發行了《永恒的雷鋒》中國郵政郵資賀年有獎明信片,在全國發行。2002年3月榮獲“中國優秀攝影家”榮譽稱號,獲得證書和獎章。</p><p class="ql-block">張峻為雷鋒拍的第一張照片圖(1)</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每一張照片里都是真實的雷鋒</p><p class="ql-block">發布時間:2023-03-03 09:02 來源:遼寧日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歐達龍 1965年入伍,雷鋒生前所在部隊政治部宣傳處專職攝影干事,數十年如一日,跟蹤報道部隊學雷鋒典型,把雷鋒班60年來沿著老班長足跡不斷進步的歷程保留了下來。 曾為雷鋒拍攝200多張照片的攝影家張峻,是歐達龍學習攝影的師父,也是他學雷鋒的領路人,師徒二人把講雷鋒、宣傳雷鋒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業。 </p><p class="ql-block">雖然年代逐漸久遠,但雷鋒的形象依然清晰,依然深入人心。一代又一代人,正是通過雷鋒留下的照片,拉近了與雷鋒的距離。在雷鋒短暫的22歲生命中,曾經拍攝過數百張照片,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也是不多見的。</p><p class="ql-block">一個普通的戰士為什么能拍這么多照片?雷鋒的照片究竟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力?本報記者采訪了目前保存雷鋒原版照片最多的人——歐達龍。作為雷鋒生前所在部隊宣傳干事,歐達龍雖然沒有見過雷鋒,但他珍藏著師父張峻等人為雷鋒拍攝的珍貴照片,也一直堅定地走在學習雷鋒、宣傳雷鋒的道路上。</p><p class="ql-block">雷鋒的笑容很陽光很清澈</p><p class="ql-block">60多年來,雷鋒的影像傳播在群眾中產生直觀深遠影響,歐達龍剛好是這些影像資料的保管者。</p><p class="ql-block">歐達龍曾是雷鋒生前所在部隊攝影干事,與同為攝影干事的張峻和季增交往密切。張峻和季增是為雷鋒拍攝照片最多的兩位攝影師。歐達龍跟著張峻學攝影,一直叫他“師父”,正是因為這種淵源,張峻拍攝的雷鋒原版照片最后輾轉到了歐達龍手中。</p><p class="ql-block">歐達龍是廣西壯族人,在遼寧生活了50多年仍然鄉音未改。他說,第一次聽到雷鋒這個名字是在1965年。那是他入伍前夕的一個午后,來接兵的沈陽軍區首長梁友德站在一棵大樹下,慷慨激昂地給新兵作雷鋒先進事跡報告,“當時,我站得比較遠,對講話的有些內容聽得不是很清楚,但有個清晰的名字不斷地從他嘴里說出——雷鋒。梁友德說‘雷鋒是個好戰士,是個熱情為人民做好事的戰士’,這句話,我記得特別清楚。”歐達龍說。從此,雷鋒這個名字在他心底深深地扎下了根。</p><p class="ql-block">入伍后,歐達龍主要負責部隊學習雷鋒活動的宣傳工作?!?967年,在鐵嶺營房大禮堂的雷鋒事跡展覽上,我第一次見到那么多張雷鋒的照片。照片里的雷鋒笑得很陽光、很清澈,很難不被他吸引。”歐達龍說。</p><p class="ql-block">歐達龍看到的雷鋒照片,很多都是張峻拍攝的。回來后,他便纏著張峻講他給雷鋒拍照片時發生的故事?!拔規煾笍埦?960年9月第一次見到雷鋒。他見雷鋒是因為兩封從撫順和遼陽寄來的感謝信,都是感謝一個叫雷鋒的戰士,師父被團里派去調查雷鋒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lt;/p><p class="ql-block">據張峻回憶,當他來到雷鋒所在連隊,正好看見一群人敲鑼打鼓,喊著“感謝解放軍”的口號。連隊指導員說,群眾感謝的肯定是雷鋒。這就是后來廣為流傳的,雷鋒去醫院看病,路上幫助工地推車,之后不留名便悄悄離去的故事,張峻恰巧用相機記錄了這個珍貴瞬間。</p><p class="ql-block">歐達龍說,師父張峻一共給雷鋒拍過9次共222張照片,最大的遺憾是沒有留下一張與雷鋒的合影。</p><p class="ql-block">讀雷鋒日記產生拍攝靈感</p><p class="ql-block">看著一排排碼放得整整齊齊的照片,歐達龍能嫻熟、精準地找到他所要講述的每一張照片,熟諳每一張照片背后的故事。記者與歐達龍一起靜靜地翻看著照片,房間里只有照片翻過的簌簌聲。</p><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很多人都見過,這是雷鋒新兵入伍后練習投擲手榴彈的照片,剛開始練習時,不得要領,你看他面部表情很凝重。”歐達龍指著照片說。雷鋒入伍后各方面表現都很優秀,但是投擲手榴彈這項總不及格。雷鋒就利用休息時間刻苦練習。季增聽說后,跑到雷鋒所在的運輸連,在操場上拍下了老戰士惠連生教雷鋒投擲手榴彈和雷鋒刻苦訓練投擲手榴彈的照片。</p><p class="ql-block">歐達龍抽出一張雷鋒擦拭“解放牌”汽車車頭的照片,“這張照片傳播很廣泛。雷鋒是個工程兵,又是司機。之前為雷鋒拍的照片都沒有突出雷鋒的兵種,所以師父就想拍一組雷鋒跟車的照片。”當時,部隊用的車基本上是蘇聯造的嘎斯牌卡車,國產“解放牌”汽車不多,張峻特意讓雷鋒在車頭擦車,這樣就可以突出“解放牌”國產車。照片洗出來之后,這張雷鋒微笑著面向前方擦車的照片,在部隊中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現在很多印刷品上還經常使用這張照片。</p><p class="ql-block">另外一張比較有代表性的照片是雷鋒在汽車駕駛室里讀《毛澤東選集》的照片,也是張峻拍的。張峻讀到過雷鋒的一篇日記:“毛主席著作對我來說好比糧食和武器,好比汽車上的方向盤。人不吃飯不行,打仗沒有武器不行,開車沒有方向盤不行,干革命不學習毛主席著作不行!”他很受觸動,敬佩雷鋒的思想深度和比喻的精辟,就產生了把這段話轉換成照片的靈感。但是怎么實現呢?他苦思了很久也沒找到方法。一次,他看見雷鋒修車,突然靈機一動,讓雷鋒趕緊坐進駕駛室,拿出《毛澤東選集》,就這樣,這張名為《糧食·武器·方向盤》的照片誕生了。</p><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洗出來之后,張峻發現了一個小缺陷,雷鋒左手拿書竟然是從方向盤里穿過來的,看上去很別扭。當然,這絲毫沒有影響這張照片的傳播力和影響力。</p><p class="ql-block">用365張原版照片“留住”雷鋒</p><p class="ql-block">雷鋒形象在當時能深入人心,他的影像資料起了很大作用,影像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雷鋒的真實形象,每一張都彌足珍貴。但是,也一直有人在質疑,雷鋒做好事兒不是不留名嗎?怎么會碰巧都被拍下來?</p><p class="ql-block">張峻生前多次對此事進行過解釋。雷鋒入伍后,因為表現突出,很快就被部隊樹立為典型,《解放軍畫報》《解放軍報》等軍隊媒體以及《中國青年報》等全國性大報都對他的事跡進行過報道,因此張峻和季增的鏡頭就經常對著他,跟隨雷鋒一起生活、一起出車,一起執行任務,這樣就拍下來很多照片。</p><p class="ql-block">還有一個背景是:1962年春節前后,部隊要為雷鋒舉辦一個事跡展覽,需要大量的照片,雷鋒做了好多好事,沒有留下照片,于是張峻和季增就根據雷鋒日記里寫到的事進行了補拍。當然,這其中也有一些場景是無法還原的,比如因為當時的攝影技術不過關,拍不了雷鋒深夜學習的照片,目前大家所看到的大多是雷鋒在白天學習的畫面。還有一些場景也臨時做了調整,比如本來雷鋒是在8月份為人民公社捐款的,照片里的雷鋒卻穿著棉衣。遺憾的是,因為雷鋒突然離世,這些原本用于展覽的照片只能用在后來對雷鋒的追悼儀式上。</p><p class="ql-block">歐達龍還補充道,那時膠卷是很貴的,以當時的條件,也不允許攝影干事整天跟著雷鋒隨時抓拍,適量的補拍和擺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照片表現的事實都是真實的。張峻曾回憶為雷鋒拍照的很多趣事,用現在的話講,雷鋒很“上相”,拍照片經常一次就過,很省膠卷。</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下午,“多年拍雷鋒、一生講雷鋒”的張峻在一次學雷鋒座談會上發言時突然發病,經搶救無效去世,將他的生命定格在“留住雷鋒”事業中,而繼續他事業的就是他的徒弟歐達龍。</p><p class="ql-block">歐達龍介紹說:“我手頭關于雷鋒的照片,除了師父留給我的那200多張,季增送給我的他拍攝的近百張,還有我自己收集、收藏的有關雷鋒生前活動與生活的照片,包括雷鋒在故鄉拍的,在武漢、北京、鞍山、撫順、沈陽、長春、大連等地照相館拍的,還有幾張是雷鋒與別人的合影和集體照,總計365張。這一張張照片記錄了雷鋒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美好瞬間,很珍貴?!边@件事一直讓歐達龍很自豪:“到目前為止,我收集的有關雷鋒的照片幾乎是最全的,我也要像我師父一樣,把他們全部用在講雷鋒、宣傳雷鋒的事業中!”</p> <p class="ql-block">你沒見過的雷鋒經典照片原件都在這里|專訪雷鋒影像拍攝者吳加昌</p><p class="ql-block">工人日報</p><p class="ql-block">2023-03-05 13:41工人日報社</p><p class="ql-block">關注</p><p class="ql-block">2月,我受遼寧省文聯、遼寧省攝協的委托來到了蘇州姑蘇區,采訪了拍攝過雷鋒影像的唯一健在的吳加昌,老人92歲了思路清晰、聲音洪亮、面容范紅,剛見面第一句話就問到“小陳,你給我講講什么是雷鋒精神?”,當時給我問得一愣,仔細思考了一會回答:“舍己為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艱苦樸素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能想到的一股腦都說了出來。吳老認真地點了點頭,“你說的是對的”,這時,我懸著的一顆心才算落下,得到吳老的認可,逐漸熟絡聊起了他當年拍攝雷鋒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采訪者陳松與吳加昌(圖左)合影。</p><p class="ql-block">陳:您是怎么認識雷鋒同志的?當時因為什么原因讓您決定拍攝雷鋒?</p><p class="ql-block">吳:我怎么會認識他的?是趙志華同志介紹給我的,趙志華同志把雷鋒的材料讓我看,我看了以后,我自己很是感動的,為什么呢?雷鋒一家五個人,舊社會在五年當中就死掉了,爺爺被地主逼債氣死的,父親被國民黨抓壯丁,做苦工累死的,是哥哥在日本鬼子的工廠里面讓機器燒傷了以后沒有錢治傷死的。特別是他雷鋒的母親在地主家做苦工,被地主的兒子奸污了上吊死的。還有個小弟弟?他的小弟沒有奶吃了餓死的。后來是趙志華拿的材料給我看,我當時是攝影記者,本來還有去哈爾濱的計劃但看了材料我是半路下來的,怎么回事呢?因為我在火車上,碰上沈陽軍區的一個同志他說”不要到哈爾濱了,他們那些學習積極分子代表統統在沈陽,你這到沈陽就解決了”,后來我就到沈陽了,剛到沈陽他們正在開會,開那個叫毛主席著作學習積極分子大會,我就到了大會上去了,然后看到那會看到了雷鋒的材料,確定了要拍攝雷鋒。</p><p class="ql-block">1960年11月,雷鋒幫助戰友們洗衣服。吳加昌 攝影</p><p class="ql-block">陳:當時的雷鋒多大年齡?您那時拍攝雷鋒和他在一起多長時間?</p><p class="ql-block">吳:1960年11月份,當時雷鋒是好像是20歲我比他大八歲,大概是這樣子,他90歲,您是留在沈陽,當時跟著他一起拍攝一個多星期,真正的雷鋒和材料中是不一樣的,接觸以后感性認識了他,因為我照片拍好以后,要到暗房里去沖膠卷了,那么雷鋒這個人求知的欲望很強的。哎呀,他說沖膠卷是怎么沖發的,他要學一學,去看看。我說那好,你吃完飯我們一起去。我們吃完飯以后,就到那個沈陽軍區政治部暗房里面去了,去沖洗膠卷。我說從膠卷里是看不到的,膠卷能見光,見光就出不來了需要很多時間。那天晚上很晚了,我肚子餓了,我和他說你幫我到街上去買點點心,我們大家一起吃啊,我把錢拿出來了,拿出錢的時候,一張照片掉下去掉到地上了,雷鋒撿起照片,看到是毛主席的照片,這張照片是我在中南海拍的。他看了很激動,他說你給我吧,他要毛主席的照片。我感受到他的內心是很激動的,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慈祥、看到了愛。因為雷鋒小時候,是苦是忍是恨。雷鋒看到照片以后,他就感覺到是愛、是暖,他很激動。那么也就是說雷鋒,他對我們這個黨熱愛,是生活的感情,生活的階級感情,對我們的領袖無限的熱愛、無限的尊敬。</p><p class="ql-block">1960年11月,雷鋒幫助戰友們學習提高汽車維修技術。吳加昌 攝影</p><p class="ql-block">1960年11月,雷鋒處處關心同志,助人為樂。這是他幫助戰友縫被子。吳加昌 攝影</p><p class="ql-block">陳:第一次見到雷鋒的時候,給您留下什么樣的深刻印象呢?</p><p class="ql-block">吳:60多年過去了印象是,他個子矮矮的、很慈善。就這么個感覺,這次我拍的雷鋒照片遼寧要展覽的,這些照片我不光是送給遼寧了,還要送給讓別的地方,雷鋒的形象要被更多人看見。有一張我的照片雷鋒在汽車上和戰友在一起的,已經編入到上海一大紀念館的緬懷部分了。要緬懷我們的革命英烈、革命烈士,我們的這個國家哪里來的?無數革命的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把過去的外國殖民主義者趕出了我們的中國,哪里有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的社會,是不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今天每時每刻都應該不能忘記無數革命的先烈,都應該緬懷他們。</p><p class="ql-block">1960年11月,雷鋒和戰友們共同學習《毛澤東選集》。吳加昌 攝影</p><p class="ql-block">1960年11月,雷鋒和戰友們一起勞動,清理回收車上的煤渣。吳加昌 攝影</p><p class="ql-block">陳:您拍攝的雷鋒照片發表是在解放軍畫報是什么時候?</p><p class="ql-block">吳:我以前是解放軍畫報的記者,這些照片是1960年拍的,發表1961年發表,標題就是“苦孩子好戰士”中央媒體第一次對雷鋒進行宣傳就是這些照片。要向雷鋒一樣要有思想,要有立場,那么什么叫立場?就是我們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反對壓迫,這是立場,這個立場思想是什么思想?是為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像雷鋒一樣,雷鋒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思想,對不對?什么叫斗志?所以你有沒有打仗的決心和奮斗的精神,你有沒有這個奮斗的精神。就是個精神,那么雷鋒,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就符合這個精神,因為我自己學習也不夠,也不深,就是這個樣子沒關系,雷鋒是符合這個精神的。</p><p class="ql-block">陳:感謝吳老給我們講了這么多您和雷鋒的故事,那您對我們當代的攝影人有什么建議嗎?</p><p class="ql-block">吳:我希望你們這一代攝影人也能夠找到當代的“雷鋒”,像我當年找到雷鋒一樣,為當代像“雷鋒”一樣的同志拍照,拍攝好、傳播好,多多弘揚雷鋒精神。</p><p class="ql-block">1960年11月,雷鋒向戰友們講述,舊社會被地主用刀砍的傷疤,控訴對他全家的迫害。吳加昌 攝影</p><p class="ql-block">1960年11月,雷鋒在憶苦大會上沉痛地控訴他全家在舊社會里的悲慘遭遇。吳加昌 攝影</p><p class="ql-block">1960年11月8日,雷鋒所在連隊指導員高士祥,指導雷鋒填寫“入黨志愿書”。吳加昌 攝影</p> <p class="ql-block">《生生 榮桂》</p><p class="ql-block">於2025、03、03</p><p class="ql-block">根據有關媒體報道圖片、資料采擷整理編纂,如有不當請見諒!</p> <p class="ql-block">愿:</p><p class="ql-block">雷鋒精神永存!</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原县|
德州市|
阿拉善右旗|
阳曲县|
东乡族自治县|
侯马市|
潼南县|
隆化县|
灵璧县|
平阴县|
察雅县|
土默特右旗|
中宁县|
满城县|
如东县|
新郑市|
监利县|
新宁县|
耒阳市|
扶沟县|
宜昌市|
文水县|
怀柔区|
黔西|
印江|
东兰县|
米易县|
保靖县|
抚松县|
杨浦区|
平顺县|
都江堰市|
利川市|
景德镇市|
包头市|
开阳县|
武平县|
剑阁县|
万载县|
玉田县|
蓬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