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站在東直門的街頭,眼前是車水馬龍的街道和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這里是北京的交通樞紐,也是繁華的商業中心之一。地鐵、公交、通往機場的高速,在這里交匯,無數的商業活動在這里展開,展現出一種充滿活力的現代都市景象。</p><p class="ql-block"> 然而,當我們閉上眼睛,穿越時空的長河,仿佛能看到元大都時,光熙門、崇仁門(今東直門一帶)的另一番繁華——那是南糧北運的漕運盛景,是無數勞動者辛勤勞作的生動畫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東直門東北角二環路立</span>交橋與橋下水閘</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p> <p class="ql-block"> 元大都東邊城墻處有光熙門、崇仁門(今東直門一帶),城門外是郊野荒灘,溝壑水系發達,這樣的地理環境催生了郭守敬開鑿壩河,用于南糧北運海上運輸的最后一站。今天北二環外的東北角處,仍有壩河水渠,壩河通過七個壩閘將漕運南糧運進皇家倉庫。 </p><p class="ql-block"> 元大都的統治者為鞏固自己的江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急于得到南糧,</span>補濟大都和北方用糧,決定采用海上運輸方式至直沽(今天津大沽),再經河道運達大都城,海運與河運相接進行南糧北運。有人會問,為什么不用京杭大運河呢?因為黃河,淮河經常泛濫,圩泥堵塞河道,重修費用不足,來得最快的辦法就是選擇海路,運輸量大,又省時間。</p><p class="ql-block"> 1282年漕運南糧船隊由江蘇楊州劉家港出發,經崇明、海門、鹽城、海寧、密州、膠州、青島靈山灣、威海成山頭至天津海河口(見海上航線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那么壩河是怎樣與海上運輸連接的呢?開鑿的壩河(元稱阜通河)起點在大都城光熙門附近,從山泉和溫榆河取水,修建壩河,壩河位于大都城東側,東西走向,筑攔河壩7座,壩河在金盞鄉與溫榆河相匯,合入溫榆河與通州北關閘處的北運河相匯,北運河下游流經天津與海河相匯,海河入海口在大沽。南糧北運是這樣返向走來的。(見壩河走向圖)</p><p class="ql-block"> 壩河建成于1279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當年運糧數量四萬余石。次年增至五十余萬石,元代1329年最高運糧量達三百五十余萬石。</span>元十六年,始置開設運糧壩河隸戶部,并設壩夫戶8377戶,車戶5070戶,船戶950戶,車戶出車390輛,船戶出船190艘。(通惠河修復于1293年加入海運進京)壩河廢止于元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東直門東北角水閘處的壩河界碑</p> <p class="ql-block"> 可以想像當年的情景,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在壩河河面上,波光粼粼。遠處一艘艘漕船緩緩駛來,船上滿載著從江南運來的糧食。這些船只沿著壩河,一路北上,最終抵達大都。壩河上設有七座閘壩,用于調節水位,船只需要通過閘壩時,船工們會齊心協力,拉動絞盤,將船只從一個水位提升到另一個水位。漕運的勞作極其艱辛,船工們要與海浪博斗,到津后還要應對復雜的河道和裝卸工作。每當漕船抵達東直門附近的碼頭,碼頭上早已聚集了眾多的搬運工人。他們手持扁擔和麻袋,準備將糧食從船上卸下,運往附近的糧倉。裝卸糧食是一項體力活,船上、碼頭上,號子聲此起彼伏,人們一邊喊著號子,一邊有節奏地搬運糧食。他們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濕透。</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城與明北京城</p> <p class="ql-block">壩河走向圖</p> <p class="ql-block"> 海上運輸的成功,使元大都政權得到鞏固,帶動光熙門、崇仁門(東直門一帶)經濟繁榮,富甲一方,已不單純是運糧,運糧船裝載北方的木材、藥材、農副特產運往南方,南方的布匹絲綢、茶葉、金銀珍寶手飾等也隨運北方。運輸隊伍龐大,隨之住店、飯館、各類所需服務行業興起。</p> <p class="ql-block">今日壩河</p> <p class="ql-block"> 回故元代光熙門、崇仁門(東直門一帶)的漕運史,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勤勞的結晶。它不僅解決了大都的糧食供應問題,還帶動了周邊經濟的繁榮。當我們回望那段歷史,如今的東直門一帶,雖然已經沒有了漕船的影子,但那種繁華背后的付出和精神,依然在這片土地上延續。</p> <p class="ql-block">海運航線圖</p> <p class="ql-block">備注:</p><p class="ql-block">①元大都圖,元大都城與明北京城圖來自侯仁之主編《北京歷史地圖集》</p><p class="ql-block">②照片自己實地拍照</p><p class="ql-block">③壩河走向圖、海運航線圖來自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阳市|
沙洋县|
德清县|
贵港市|
澎湖县|
瑞安市|
长兴县|
平泉县|
开原市|
农安县|
泽州县|
南岸区|
栾川县|
长春市|
昭苏县|
石渠县|
兴义市|
肃南|
伊宁县|
景洪市|
乌鲁木齐市|
吉木萨尔县|
惠安县|
政和县|
铁岭县|
辽源市|
江山市|
花垣县|
岗巴县|
阿坝|
安达市|
临清市|
石泉县|
长白|
紫阳县|
玉树县|
都兰县|
桐庐县|
武强县|
星座|
临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