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老年生活(游走天下)</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去三峽植物園拍攝海棠花中的鳥。每年海棠花開時,都會吸引眾多的拍鳥愛好者們來到這里拍攝。</p><p class="ql-block">這是我拍攝的一組海棠花鳥圖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峽植物園內有豐富的海棠花種類,包括北美海棠、絢麗海棠、西府海棠、垂絲海棠、貼梗海棠、木瓜海棠、冬紅果海棠等。這些海棠花品種在春季盛開,形成了一片片花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棠花為落葉喬木或灌木,樹姿優美,枝干較為直立,樹皮平滑,呈灰褐色。</p><p class="ql-block">葉片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邊緣有鋸齒,綠色,秋季變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朵:花單生或簇生,花瓣五片,顏色多樣,常見粉紅、白色、紅色等,花期通常在春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棠花:在中國文化中象征美麗、高貴,常出現在詩詞、繪畫中,被譽為“花中神仙”。在園林藝術中,海棠花是傳統園林的重要元素,常用于庭院、公園的綠化。海棠花還象征堅韌不拔、頑強生命力。</p><p class="ql-block">攝影:黑伯爵</p> <p class="ql-block">黑頦鳳鹛(學名:Yuhina nigrimenta)是雀形目、繡眼鳥科、鳳鹛屬的小型鳥類。它們的體長一般在11-12厘米之間,頭頂和羽冠為黑色,羽緣灰色在頭頂形成明顯的鱗狀斑。頭側、后頸灰色,上體橄欖色,頦黑色,喉白色,其余下體棕褐色。飛羽黑褐色,外側飛羽外緣綠色。下嘴紅色,腳橙黃色。這種鳥類主要棲息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常綠闊葉林、溝谷林、混交林和林緣灌叢地區。</p><p class="ql-block">黑頦鳳鹛在中國分布較廣,包括西藏東南部、四川、云南、陜西、重慶、湖北、湖南、貴州、廣西、廣東、江西、浙江和福建等地。國外分布于喜馬拉雅山脈至印度東北部、緬甸北部及中南半島極北部。</p><p class="ql-block">它們的習性活潑,不甚懼人。除繁殖期成對或單獨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小群,有時也集成數十只的大群。它們喜歡在枝葉間和林下灌叢、草叢覓食,較為喧鬧,時而跳飛于樹冠枝間,時而攀緣或倒懸于枝頭。</p><p class="ql-block">黑頦鳳鹛主要以鞘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蟲為食,也吃花、果實、種子等植物性食物。它們的叫聲包括尖聲的嘁喳叫和啾啾叫聲,鳴聲為輕柔的whee-to-whee-de-der-n-whee-yer。</p><p class="ql-block">黑頦鳳鹛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無危物種。</p> <p class="ql-block">橙腹葉鵯(學名:*Chloropsis lazulina*)是一種小型的鳴禽,屬于葉鵯科。它主要分布在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包括中國南方的省份如海南島、廣西、廣東、福建、香港和云南等地。此外,它的分布范圍還包括喜馬拉雅山脈和東南亞地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形態特征:雄鳥的面部、下頦至胸兜為黑色,具有藍色的髭紋,頭為綠色,前額和頸后略染橘色。上體為綠色,下體為橘黃色,兩翼及尾為藍色。虹膜褐色,喙黑色,腳灰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雌鳥的髭紋為藍色,全身以綠色為主,飛羽和尾羽略染藍色,腹部中央具有一道狹窄的條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橙腹葉鵯主要棲息于海拔23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森林中,尤其是次生闊葉林、常綠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較常見。它們也出現在溝谷林、雨林和季雨林及其林緣地帶,有時也會出現在村寨、果園、地頭和路邊樹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橙腹葉鵯性活潑,不太畏人,常成對或成3至5只的小群活動。它們喜歡在溪流附近和林間空地等開闊地區的高大喬木冠層間活動。它們常在枝葉間跳上跳下,或在林木間飛來飛去,并不斷發出悅耳的叫聲。主要以昆蟲為食,也會取食部分植物的果實和種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橙腹葉鵯是一種美麗且具有活力的鳥類,它的發現不僅豐富了湖北省的鳥類物種記錄,也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積極意義。</p> <p class="ql-block">這是雄性橙腹葉鵯。</p> <p class="ql-block">黑頭奇鹛(學名:*Heterophasia melanoleuca*)是一種屬于雀形目畫眉科奇鹛屬的鳥類。以下是關于黑頭奇鹛的一些詳細信息:</p><p class="ql-block">形態描述</p><p class="ql-block">體長:約20-24厘米。</p><p class="ql-block">外觀特征:前額、頭頂一直到后頸黑色,具有金屬光澤;頭側和耳羽暗褐色。上體褐灰色,尾羽暗褐色具灰白色端斑。飛羽褐色。外朔黑色。下體幾乎為純白色,僅胸脅至翼下覆羽略沾灰色。虹膜褐色或淡藍色,喙黑色,腳暗褐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在中國見于四川、貴州、云南和廣西等地。</p><p class="ql-block">棲息環境</p><p class="ql-block">棲息地:棲息于山地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中,冬季也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溝谷林、次生林、竹林和林緣疏林灌叢地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活動習性:常單獨、成對或成幾只的小群在溝谷、溪流沿岸和山坡樹林中上層枝葉間活動和覓食。頻繁地在枝頭和灌叢間跳躍覓食。</p><p class="ql-block">食性:主要以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蜂、蜻蜓等昆蟲、昆蟲幼蟲和蟲卵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叫聲:鳴聲清脆、悅耳而富有變化,特別是在繁殖期間,常久鳴不息。</p> <p class="ql-block">叉尾太陽鳥(學名:Aethopyga latouchii),也被稱為燕尾太陽鳥,是雀形目太陽鳥科的一種小型鳥類。它們體型纖弱,體長約9厘米,雄鳥的頭頸及尾上金屬綠色,兩根中央尾羽特別長,喉部有赭紅色斑塊,上體橄欖色或近黑色,其余部分為橄欖白色;雌鳥較小,上體橄欖色,下體淺綠黃色。它們的嘴細長下彎,舌呈管狀,專門用來吮吸花蜜,因此有時也被稱為“亞洲蜂鳥”。叉尾太陽鳥性情活躍,不畏人,多單獨活動,有時成對或成小群。它們喜歡在開花或有寄生植物的喬木樹冠和枝梢間不停跳躍飛行,邊飛邊發出尖細的叫聲。繁殖期時,它們的鳴聲悅耳,富有旋律,有如金屬般鏗鏘之音。</p><p class="ql-block">叉尾太陽鳥主要棲息于中山、低山丘陵地帶的山溝、山溪旁和山坡的原始或次生茂密闊葉林邊緣,也見于村寨附近的灌樹叢中,或活動在熱帶雨林和油茶林。它們主要以花蜜為食,兼捕食飛蟲和樹叢中的昆蟲和蜘蛛等,也吃種子等食物。它們在中國分布于長江以南地區,包括東南、華南及西南地區。國外分布區延伸至越南、老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雌性太陽鳥。</p> <p class="ql-block">綠翅短腳鵯(學名:Hypsipetes mcclellandii),屬于雀形目鵯科短腳鵯屬的鳥類。</p><p class="ql-block">體長:20-26厘米。</p><p class="ql-block">顏色:頭頂羽毛形尖,栗褐色具白色羽軸紋,上體灰褐綴橄欖色,兩翅和尾亮橄欖綠色。耳和頸側紅棕色,頦、喉灰色,胸灰棕色具白色縱紋,尾下覆羽淺黃色。</p><p class="ql-block">叫聲:鳴聲清脆,多變而婉轉,常大膽圍攻猛禽及杜鵑類。</p><p class="ql-block">分布圖:</p><p class="ql-block">綠翅短腳鵯分布于東喜馬拉雅山區至印度東北部、中國、緬甸、越南、老撾、泰國、馬來半島等地。</p> <p class="ql-block">紅脅藍尾鴝(學名:**Tarsiger cyanurus**)是雀形目鹟科鴝屬的鳥類,因其橘黃色的兩脅與白色腹部形成對比,以及雄鳥上體藍色,尾部為藍色的顯著特征而得名。它們的體長在13至15厘米之間,喉部白色,具有鮮明的生態和行為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要特征</p><p class="ql-block">體長:13-15厘米</p><p class="ql-block">性別差異:雄鳥上體藍色,眉紋白;雌鳥及亞成鳥褐色,尾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脅藍尾鴝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針葉林、岳樺林、針闊葉混交林和山上部林緣疏林灌叢地帶。它們也出現在遷徙季節和冬季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次生林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分布:</p><p class="ql-block">紅脅藍尾鴝在中國繁殖,也在中國越冬,既是夏候鳥,也是冬候鳥。主要繁殖于東北和西南地區,越冬于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廣大地區。它們的分布范圍還包括芬蘭、俄羅斯西北部,從烏拉爾山脈向東至堪察加半島,向南至蒙古國的北部、日本。</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白县|
洮南市|
剑阁县|
谷城县|
乌海市|
万州区|
本溪市|
德惠市|
房产|
柞水县|
大邑县|
当涂县|
垣曲县|
奉节县|
且末县|
增城市|
昌都县|
无锡市|
闽侯县|
临沭县|
乐至县|
班玛县|
迁安市|
霍州市|
密山市|
海盐县|
连云港市|
韶山市|
湘乡市|
绩溪县|
昌平区|
故城县|
平乡县|
二连浩特市|
衡南县|
海门市|
石楼县|
紫阳县|
潼关县|
剑河县|
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