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兒時的記憶里,最有趣的事就是過年了,過年不僅能穿新衣服吃美味食物,而且還能打紅燈籠。我想“燈籠”不僅是大人眼中寓意的紅紅火火、興旺發達,更是孩子們心中溫暖、團圓、希望和熱鬧的代名詞。</p><p class="ql-block"> 生于八十年代初的我,對兒時沒有太多的記憶,但在心里最不能蕩漾開的便是對年的依戀了。在每個年尾就會留意聽大人算年的日子了,也總會打聽爺爺什么時候趕集去,因為爺爺每年總會早早的把我的燈籠買回來。</p><p class="ql-block">? 進入臘月后,心也會跟著大人悄悄地緊張。真正意味著年的開始便是臘八了。“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餐, 唏哩嘩啦二十三。”一首民謠唱的就是如此吧。過了臘八以后,大人就開始忙找準備過年主食的材料了。我們老家是以面食為主,大人們就要挑上晴天上好的日子,把 麥子淘洗、曬干,去專門的地方再把麥子磨成粉,準備著臘月底蒸圓饅頭、炸馓子、做 丸子等的主料。間隙的時間會去集市上把孩子們過新年的衣服、鞋帽買好。在那個時代即使這一年收成不好,但是孩子過年的東西總要先準備的。轉眼到了臘月的小年,二十三或是二十四了。那一天會看到大人們全身行頭穿戴的像個稻草人似的把廚房,主屋上下的衛生都打掃一遍。接下來的日子,年在人們匆忙的腳步里變得更加緊迫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集市是分單雙號的,也就是說二十四后真正能買到東西的時候也只要三四個集市了。家庭里男的查漏補缺負責在外面買一些過年用的東西,女的就負責在家蒸、炒、炸了。集市上熱鬧非凡,叫賣聲此起彼伏,人頭攢動;家里的廚房里香氣撲鼻,整個村子炊煙裊裊,一派祥和、安靜的氛圍。孩子們最關心的當然不是這些,還是會留意一些屬于他們樂趣的東西,那就是買五彩的紙花和燈籠了。我想這兩樣東西在現在看來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了,也不知道現在的集市上還有沒有當年我們夢想的影子。所謂的五彩紙花是用彩紙念皺了,做成一層斜壓一層的花朵,再用一根細鐵絲對折穿過花心,緊緊固定在15公分左右的一個細小的竹簽上,花蕊一端的兩股鐵絲挺出,在末端再系上兩小片黃色蝴蝶狀的小花蕊,拿在手里就像蝴蝶在花中飛舞。花有粉紅、大紅、金黃幾個顏色,那個時候這些花可是小姑娘的最愛,有的家里還會把花插在墻上,為家里增添一些喜慶的氣氛。當然孩子們能拿在手里炫耀的當數燈籠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所謂那個時代的燈籠,是以碗面大小的一塊圓木板為底,底的中間一個硬的釘狀物可以插蠟燭。再用一個細的長四五十公分的竹篾彎折對稱插在“碗底”的兩邊,外面套一個兩三毫米粗細的竹篾編成的的有一二十公分長的長籠,籠的外面再糊上一層大紅色的油紙,大部分的油紙上還印著各色的花朵,很是嬌艷。點著的時候,就在燈籠的脖頸上拴一根繩子,再系在手指粗細的木棍上孩子們舉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蠟燭發出的淡金黃色的光穿過朦朧的油紙,在漆黑的夜晚便散發著溫柔的光,也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和希望,寄托著大人們對未來生活的信念和勇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的早上,老家人都比著趕早,如果誰家起的早,第一個放開門炮就意味著誰家那年莊稼豐收、人丁興旺,所以孩子們也跟著起早,有的人家三四點就起床,孩子們也是趕著起來,穿戴整齊舉著燈籠跟在大人后面給族里長輩磕頭拜年,拜完年再舉著燈籠去找同伴一起撿炮竹、比壓歲錢。天色朦朧中,整個村莊炮聲隆隆,此起彼伏,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煙火味,遠處的近處的“燈籠”像一條游龍在村子里游來游去,各處新意迎面撲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寒冷難耐的的冬日里,對孩子們來說過年就是最大的期盼了。不經意間發現家里逐漸多起來的年貨和偶爾與自己有關的新衣服,內心是抑制不住的驚喜。大家似乎聽到小伙伴比拼燈籠的歡鬧了。對我來說新年就是盼著爺爺去趕集了。臨近中午看著一個個背著東西滿載而歸的村里人從村口走過,內心焦急的熱鍋螞蟻一般,一波的希望又一波的失望,和小伙伴玩游戲時也變得心不在焉的。終于看到一個瘦削微駝背的蹣跚身影,突出的微白的小山羊胡子,泛舊的藍粗布襖子,緊抓著布袋的干癟的竹節一樣的手指,爺爺終于回來了。爺爺小心放下手里布袋把它依到旁邊的樹根底下,伸手從腰間拽出一條微黃的毛巾擦了擦額頭上的細汗,然后變戲法似的手從后面轉回來竟變出兩根焦糖色香噴噴的麻花來,再就從布袋里小心翼翼掏出一個萌著油紙帶著竹篾味的紅燈籠,看到我歡呼雀躍的樣子,爺爺布滿皺紋古銅色的臉上露出最溫暖、最平和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隨著年齡的增長,為了學業我漸漸離開家鄉,家里堂弟出生,哥哥結婚等事情我都關注得更少了。爺爺一如即往地耕耘在曾經養育一家人的農田里,起早貪黑。爺爺習慣了烈日的炙烤,看護莊稼就像守護孩子一樣,一刻也舍不得離開,村里從家通往田地的那條路,一天來來回回不知道要走多少遍,到70歲他依然堅持下田。奶奶去世后,爺爺似乎話語更少了,即使年歲大了去不了農田,他也會經常和家人討論著莊稼的長勢。我大學三年級的某一天,爺爺走完了他艱苦、勤勞的人生旅途,永遠地離開了他和奶奶共同看大養育的孩子們,離開了那個辛苦經營的簡陋又干凈的家,離開了與他一樣疲憊、貧窮、無奈的歲月。那個陪伴爺爺大半生的舊白瓷缸、高腳的煤油燈孤零零地塵封在爺爺床頭的黑色木桌子。 在那個物質困乏的時代里,爺爺只養育兩個孩子,我爸爸上了縣里師范,我叔叔上了示范高中。后來一個成為老師,一個當兵成為軍人。聽說爺爺經常步行60多里路為上師范的爸爸送點吃的,這些食物有生產隊起完紅薯后我奶奶夜里偷偷去撿的小紅薯頭;聽說爺爺很有力氣,專門給生產隊劈木材;聽說爺爺不善表達,經常被干部少給公分吃了很多苦頭。但我一直覺得他是位了不起的英雄,在那個依靠勞力吃飯的年代,他自己獨自承受一切吃盡了苦頭,但卻培養了兩個讀書人,他得頂受多大的壓力。還聽說爺爺臨終前一直念叨著他養的一只紅色大鐵公雞,說是等著我和打工在外的堂弟堂妹過年回來一起殺了吃。 每每想起爺爺臨終前的念想便讓我淚眼模糊,他一直掛念著我們直到他斷氣的那一刻,他是我未曾報答而遠離我的爺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歲月流逝,爺爺離開我們已經有二十幾個年頭了。那個兒時的畫面如今也只能定格在記憶里,但每每看到燈籠心底依舊會泛起層層暖意。自從高中到現在我不曾再 重溫燈籠夢,這十幾年里從求學到成家我都不再是那個村莊里提著燈籠的一員了。多少個元宵之夜我坐在車里目睹沿路兩邊那一排排掛在屋檐下的燈籠,心底充滿了多少期待和向往。雖然那些燈籠不曾為我點亮,但它們卻招著路人奔往回家的路。“黛瓦青磚 ,難見金鸞, 大紅燈籠掛墻椽, 光照纏綿, 撥動心弦,莫道今朝不似前 ,點點斑斑 ,情落石磐, 幽幽往事滿心間 。”</p><p class="ql-block"> 幾盡奔波,我終于安定下來,不會在正月里坐著車遠離家鄉,我有了一個自己穩定的居所,有了一份可以奮斗終生的工作,我不用在十五的晚上行駛在回家的路上看著一路燈火而內心搖曳。家人陪伴的歲月永遠貯藏在心頭。</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十五,我都會和兒子把自己家的燈籠點上。在春風蕩漾里,踏著絨絨積雪,點亮十五的燈籠,讓溫暖繼續,讓希望在春天繼續發芽,讓未來的日子依舊紅紅火火,讓心底的那盞燈籠永不熄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浪卡子县|
镇远县|
乌海市|
东乌珠穆沁旗|
莒南县|
宜兴市|
图木舒克市|
长治县|
叶城县|
龙泉市|
丽江市|
辽源市|
绥宁县|
嘉峪关市|
延吉市|
贡觉县|
乌审旗|
迁西县|
濉溪县|
余庆县|
台中市|
时尚|
泽库县|
曲周县|
阿克陶县|
怀来县|
聂拉木县|
闵行区|
宿松县|
花莲市|
科技|
合阳县|
玉树县|
英吉沙县|
田阳县|
翁源县|
溆浦县|
鄢陵县|
南召县|
池州市|
沈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