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紀九十年代制造業發展迅速,農村生產力提高了,造成勞動力過剩,而沿海地區已經在改革開放的快車上馳騁了十多年,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制造業崛起,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需要大量勞動力,外資企業的加入更是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一些大城市的工業園區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國家鼓勵勞動力合理流動,再疊加上下崗工人,各種因素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空前絕后的打工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筆者也是從《外來妹》及后來的《公關小姐》等影視劇中對“下海”打工有了了解,知道了股票、拉長等一系列以前沒聽過的新詞,并且買來《深圳青年》進一步了解特區年輕人的生活狀況。感覺外面的世界真精彩。</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當年從新聞聯播中看到了“春運”,打工者們扛著編織袋行李,肩上還挎著大包,氣喘吁吁使勁往綠皮火車上擠,有的還拖家帶口,生怕丟下同伴。打工路難行,卻心中向往新生活,發家致富是心中最高的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朋友張三也加入過這個行列,打工之路相當煎熬,拉著一個不能再大的皮箱走出家門,擠班車、扒火車,一票難求,多次與親人告別后偷偷流淚。張三記得最艱難的一次是拉著大皮箱,從海口秀英港乘船去了雷州半島的徐聞縣,從徐聞坐大巴去湛江,從湛江坐火車去北京(約四十個小時),從北京坐火車(當天的票不一定能買上)回內蒙,走了四天多才到家,一路吃方便面,好像四天只在火車上洗過一次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聽說他回家睡了兩天,從那時起出門或在家方便面幾乎吃不下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張三受影視劇的影響,腦子里想的是以后有了家,拉開冰箱門里面都是飲料、肉腸,或者進入超市,推個購物車想吃什么隨便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勞動力密集型工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時火車站、汽車站內外總會看到打工仔身影,席地而坐或坐在行李上,吃著簡單干糧,等候車子到站,他們結伙而行,互相照料,打工路上,大的帶著小的,老的帶著少的,“老鄉”是最親的稱呼,江西人稱老表,相同相近口音的打工仔自動聚在一起,交流打工信息和心得,租上房子,第二天就去了人才市場(當然張三是朋友已經提前給找好工作了)看招聘信息,當時沿海城市每周都有一二次招聘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打工仔以年輕人為主,他們體力充沛、學習能力強,渴望到發達城市追求更好生活和發展機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億萬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形成世界罕見的人口大流動現象,來了還得辦暫住證、邊防證、計劃生育證明等等,從那時有了“春運”這個詞匯,每年春運大規模人口遷徙成為中國獨特的景觀。</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們打工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建筑業、服務業等,如電子廠、玩具廠、服裝廠和流水線作業、酒店。打工流出地主要是中西部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如東三省、四川、湖南、湖北、河南等,流入地集中在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北京等經濟發達地區。但是青海、寧夏、內蒙古這幾個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出來的人很少——筆者當時調查過。</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國家已經注意到計劃經濟時代的國企因效率低下、冗員過多、設備陳舊等問題陷入虧損這一普遍現象。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國企改革加速,推行打破鐵飯碗,使數千萬工人下崗。下崗工人開始與農民工就業競爭,下崗工人因習慣國企的高福利和穩定工作,難以接受私企低工資與高強度勞動,而農民工對薪資要求更低且更吃苦耐勞,逐漸占據制造業和服務業崗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農民工填補了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勞動力缺口,推動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有了余錢的農民工通過匯款反哺農村,改善家鄉基礎設施(建房、修路),同時將城市生活方式帶回農村,加速鄉村現代化進程。張三說他的的同學朋友有不少是外出打工經歷,吃苦耐勞是他們的本色,在外面不舍得花錢,花最少的錢支撐打工生活,攢錢是唯一的目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打工潮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勞動力,推動了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繁榮,促進了城市化進程,帶動了消費增長,改變了人口分布格局,加速了城鄉融合,不同地區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逐漸改變,也給城市交通、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帶來壓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打工者獲得了比在農村更高的收入,改善了家庭經濟狀況,不少人學到技術和管理經驗后回鄉創業,帶動家鄉發展經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打工潮綿延至今,雖然打工行業、工種和要求不斷變化,但走出農村的人們大多已不想回到農村,很多村莊只有老年人留守,人們不禁感嘆,家似乎還在,但已經回不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俺村李四回來領了漂亮女友,見了街坊鄰居到處撒好煙;阿莉走了三年回來全村沒有人認識了——整了容。大披發、高跟鞋,說話嬌聲嬌氣口音也變了。趙六回來開的大奔,給請全村人吃了飯,臨走給父母丟下十萬讓翻蓋一下老宅。當時俺村里一進臘月,村口就有外出打工的家屬等子女回來。愛傳閑話的幾個女人也喜歡看誰家兒女回來了,穿的什么,提的什么特產,她們心里十分清楚,成為了一正月的談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家梁鴻寫了《中國在梁莊》《梁莊十年》《出梁莊記》,比較詳細記錄了河南一個農村勞動力外出的情況,以及留守老人、婦女、兒童一系列問題的出現。這幾本書筆者都讀了,感觸頗深,有些章節就如寫自己——細節與心理感受太一樣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張三前半輩子干過七個工種,可謂“干全了也沒錢了”。你會問為什么不干一行愛一行?其實他何嘗不想這樣,可惜公司不是他家開的,否則他可以一輩子當老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時,大一點的工廠甚至包吃包住,當時房租便宜,雖然掙的少感覺性價比高。打工仔們常聽的歌曲有《光輝歲月》《同桌的你》《我不想說》《明明白白我的心》等等。業余時間去打臺球,去跳舞,或者上街購物。張三每周去郵局給家里或者老婆打個長途電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致就是這樣的情況,不知美友們有什么補充可留言交流。</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洪市|
蓬莱市|
湟中县|
福州市|
合作市|
周口市|
鄂托克前旗|
水城县|
嘉善县|
宕昌县|
安义县|
三江|
宁明县|
嘉定区|
峨眉山市|
黄山市|
清远市|
泊头市|
吉安市|
凤山县|
盐边县|
志丹县|
虹口区|
嘉兴市|
大新县|
九龙坡区|
耿马|
深州市|
射洪县|
游戏|
肃宁县|
静海县|
辽阳市|
台州市|
方正县|
肇东市|
金坛市|
博兴县|
株洲市|
临泉县|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