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25年3月1日19:00。鶴慶博文讀書沙龍第54次交流活動在博文書店舉辦;內容:梁波“姓氏與譜牒”分享;主持人:李鏡瀧。書店內座無虛席,有近40位讀書愛好者參與分享,并交流各自的感想、體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姓氏里尋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譜碟中念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當下即明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一,家支、族譜記錄的種類、形式以及研究的意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提倡忠孝仁義,忠義的廣義含有保國安邦的概念,孝敬父母是維糸家庭作為社會和諧的基礎條件,傳承文化、傳承家風、弘揚家學,薪火以繼是家庭中長輩對兒孫的期望,也是人立身天地之間的根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文天祥句),黃帝時劃三十六方(部落),周封百國。太史公創《本紀》,劉劭編《人物》,許敬宗定《氏族志》,錢塘老儒作《百家姓》。從古到今,家譜和姓氏成為我國重要的文化符號。上古不可追,難以稽考或厘清,且眾說紛紜,在此謹就筆者長期從事研究云南地方史、民族史所接觸的譜牒、文獻為依據,以鶴慶、以大理、以滇西北的地域文化作視角展開介紹,并略作考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梁波說:“‘我是誰?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成為現代人類學研究的首要內容。木本水源,祖祖輩輩總會有根,總歸有源,開枝散葉,枝分派長。枝再繁,葉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處。我們常說: 父母在,家在, 人生尚有聚處; 父母去,兄弟飄零,人生只剩歸途。生者尋根,逝者歸宗。花開花落,云卷云舒,傳承中華血脈,以中華赤子而自豪。崇尚五德,忠于國家,追念祖先,傳承優良家風,是我們民族生生不息,也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靈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梁波介紹:我看過的上百種譜牒資料,無論寫在紙上的木塊上的,有許多短而不詳的,是不宜寫文章介紹的,這不止家譜簡介類的文章不易發表,而是這些家譜記載的信息過于單一、簡單,歷史價值不大。我主要選這幾方面撰稿,1有源流(祖籍)、2代數多、3有名人、4有事跡、5有疑案、6有少數民族姓氏文化符號(如父子朕名制、母女聯名制、圖騰姓氏、民族語言、冠姓三字名、佛號名、道號名、四字名、復姓、首尾姓字同、首次獲姓及緣由等)進行研究,我在這方面獲得的成就如《 梁氏宗譜簡》。</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 富源小寨子白族簡介》,發表在《白族學研究》2015年年刊上,稿費,又如《 毛澤東祖先與云南新考證》是我在94年把把小稿登在云南交通報上,95年1月首登在云南日報上,以后補述、補考的文章先后登在兩千年1月1日省政協報上,還有麗江日報,獲大理州第三屆優秀社科論文三等獎,其它學界很多有名的老師,如麗江簡良開、木祥、陳德祥等,大理吳棠、張旭二位學界都是在我之后,才來進行或略或詳的考釋的。另一篇登在云南政協報的譜牒研究文獻( 高隆與高賜》蟬聯大理州第四屆優秀社科論文三等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二,部分譜牒簡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大理、鶴慶兩地在歷史上長期是滇西北重要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重鎮,處在茶馬古道上作為彝藏走廊、南方絲路要沖上。鶴慶自唐代南詔始稱謀統郡(白語俄坤),五代及宋代的大理國時期為八邏四衛(鎮)中的謀統邏(蒙統邏),元置軍民路總管府,明至清代中期為軍民府,明代在鶴慶置分守金滄道,清代),滇西北軍分區鶴麗總鎮一直設在鶴慶城,衙署在今文化館。根據元代的人口分析,我就發現鶴慶一直到現在都處于人口外溢的狀態,可能當時有名的內遷爨焚軍(寸白軍)很大一部分就是鶴慶彝族白族人。人口的外溢,以至現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姓氏追蹤:(一)梁,平定(二)高,渤海(三)張玉,漢族鎮江丹徒。白,八子蒙直頌\白崖(四)彭,合肥(五)奚,天京津>衛(六)鮑,南京寧陽竹園村( 七)孫,齊賢,余姚(八)舒,應時,山西平陽,堂號京兆九)趙,趙祥隨堂兄趙奪瑞<帥>,由南京應天到喜洲(十)俞,機,宜興湖父鎮金山鄉、( 十一)楊,鎮江、平越、南京( 十二)李,隴西,土著李俊、(十三)向,前圣,裔枝簿20余代,未署祖籍、(十四)和,白沙銅匠村>、(十五)董,土著,董伽羅尤生芝草中(十六)阿姓,傣,刀哀<威遠,今景谷>子阿這弟世英,羊塘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保山、騰沖、施甸(敘及姚關)、永平杉陽、德欽升平、維西保和、攀天閣、麗江金山、金江、古城、巨甸、石頭、白漢場、香格里拉中心鎮小街子、從古龍、烏竹村,劍川沙溪董姓、金華鎮彭、周、唐姓等,以及下關、昆明、宜賓、巴塘、拉薩等許多地方,都有很多人自稱是鶴慶人的后裔,我曾經接待過來訪的麗江金山尋親的團隊和中旬、維西等地零星到鶴慶尋根的人。值得一提的是,曾為拉薩城次旺諾布老人頗費周章地尋找到了他在鶴慶的親人(周、孫、致禮、回訪等略及)。以下分別介紹鶴慶為主的部分姓氏來由及譜牒釋讀情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其它宣姓有鎮江余姓(九子十進士傳說等)。述及關聯詞略及有冒籍江南(<簡述至以蘭坪、永勝枚例><南京應天府,商丘一江寧的尋根>)、軍屯民屯與充軍之說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洪武壬戌二月平鎮。丙寅春,馬皇后出巡京都,走馬過街,后行武,民婦笑后好大一雙足。后覺,震怒,令探實奏洪武。高帝臼:"腳大走天下,腳小難遠行,宜貶滇屯田。"二十萬眾按電分配為囚籍,隸屬干戶長、百戶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三,部分姓氏源流考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流》(發表在《白族學研究》上)等詳見文稿。述及(唐有為《麗江姓氏考》\拙論《姓氏源研究譜牒文化,歡迎在座的各位嘉賓及社會人士提供資料線索。以上為我的分享內容,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我將繼續慚愧了,講得不好,謝謝大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25年3月1日趙米創作于鶴慶</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留坝县|
漳浦县|
新竹市|
墨江|
改则县|
广汉市|
濉溪县|
安多县|
柳河县|
柞水县|
滁州市|
莱芜市|
沁源县|
信阳市|
印江|
富锦市|
宜黄县|
凯里市|
天气|
平阴县|
随州市|
桂平市|
榆林市|
麦盖提县|
丽水市|
丹江口市|
巫溪县|
景洪市|
木里|
伽师县|
大埔区|
福海县|
卓尼县|
阿合奇县|
格尔木市|
甘肃省|
博白县|
宜昌市|
鄄城县|
林州市|
文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