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圍河村位于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始建于明代。史載,明朝永樂初年,一張姓回族來此處定居,因居處四面為河環繞,故起村名為圍河。永樂年間(1403年)修建大圍河清真寺。該寺在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容妃(香妃)委派回族曹姓太監監工重修,重修后的清真寺大殿正門懸掛有乾隆皇帝親書的“正大光明”牌匾。</p><p class="ql-block">院內有革命英烈紀念碑,記載了大圍河村在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和朝鮮戰爭時期犧牲的13名回族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院內有曹公公墓碑。</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大殿及附屬用房均為磚木結構。大殿主體房頂為歇山頂,配有飛檐翹角及斗拱設計元素,滿足功能性要求的同時,展現了傳統建筑工藝美學,大殿其余延展部分為傳統的硬山頂結構。將包廈計算在內,大殿面積合計有21間。</p> <p class="ql-block">大殿內部彩繪圖案精美好看。</p> <p class="ql-block">銘文:</p><p class="ql-block">大圍河清真寺始建記述</p><p class="ql-block">史載,明朝永樂初年,一姓張回族來此圍定居,因居處四面為河環繞,故起村名為圍河。</p><p class="ql-block">大圍河清真寺于明永樂年間初建,清乾隆廿五年,皇妃名容(維吾爾族)派曹太監監工重修時,乾隆帝親書“正大光明”匾額,懸于大殿正門,匾中有“圣旨”二字。曹太監死后葬于圍河村北。清時所建清真寺有房四十間,大殿十八間,座西朝東,北講堂、水房子各四間,南講堂三間,庫房、門房等十一間。清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重修北講堂和東正門,置石鼓兩座、石獅兩座,大殿內裝修方形木質地板。一九四八年九月至一九四九年五月,由本寺阿訇劉光廷、寺管鄉老馬同驥、辛玉崑主持,清真寺落地重修,大殿由原來十八間擴成二十一間,增建抱廈三間,其建筑風貌為阿拉伯與中國古建筑為一體,造型美觀、大方。史載,大圍河清真寺有京南津西名寺之稱。 </p> <p class="ql-block">銘文(續):</p><p class="ql-block"> 后清真寺歷經戰亂、文革時期人為破壞,除大殿保持輪廓外,寺內無一完整建筑。民族政策落實以后,從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四年,在各級政府的關懷支持下,本村回族同胞及附近漢族、滿族兄弟,主動集資十余萬元,回族穆民李伍泉、丁智規、李保泉捐助人民幣幾萬元,北京尹士彬義贈伍萬元石獅一對,并得到北京、天津、勝芳、蘇橋、白溝、大韓寨等地穆斯林的熱心資助,圍河防真寺恢復修建。修建時間、工程,負責操辦人員記載如下:一九八六年,大殿內鋪木質地板,維修水房子;一九九零年至一九九一年,大殿頂部更換琉璃瓦,大殿內部進行裝飾彩畫,落地重修北講堂六間;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新建女寺一座六間,水房子五間,東大門,北大門各一座,下水道一條,整理大院,兩街栽種花木,寺內主要部位新磚、地板磚鋪地。近幾年內小型修建略。二〇〇〇年集資壹拾伍萬余元,擴建后殿望月樓,十月竣工。</p> <p class="ql-block">1993年修建的清真女寺。</p> <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紀念碑</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江|
平乡县|
安岳县|
甘谷县|
临清市|
庐江县|
水城县|
固安县|
全南县|
宜君县|
磴口县|
怀宁县|
潼南县|
台南市|
四子王旗|
桐柏县|
成都市|
济源市|
合江县|
永寿县|
福海县|
千阳县|
宁津县|
岗巴县|
通许县|
衡水市|
吉木萨尔县|
宜章县|
新乡县|
盱眙县|
连云港市|
阿拉善右旗|
大宁县|
南涧|
奎屯市|
仁布县|
北安市|
咸阳市|
西乌珠穆沁旗|
拜泉县|
镇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