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焦凡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誦讀:鳥在高飛</p> <p class="ql-block">請點擊上方圖標收聽完整音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b></p><p class="ql-block"> 雷鋒一身戎裝、手握鋼槍的照片家喻戶曉。它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雷鋒的光彩形象和精神氣質。這一畫面印刻在91歲老兵曾國興的腦海里已經65年。無論是嚴冬酷夏,還是暖春金秋,每當想起昔日在現場見證這張照片的拍攝過程,便有一縷清風拂過曾國興心頭……</p><p class="ql-block"> 1960年,曾國興在原沈陽軍區政治部群眾工作部民兵宣傳科當干事。通過閱讀軍區《前進報》,他了解到雷鋒的事跡。尤其令他感到親切的是,雷鋒是湖南望城人,與他同鄉,他們都是飲湘江水長大的,這也讓他由衷地多了一分自豪和驕傲。</p><p class="ql-block"> 當時軍區政治部主辦的雜志《民兵之友》,編輯部設在群眾工作部。初冬的一天,《民兵之友》景總編找到曾國興說:“雜志準備選載雷鋒的日記。最近雷鋒要來沈陽開會,我們請他來編輯部座談一次,征求一下他的意見。考慮到雷鋒講話鄉音比較重,請你參加,必要時給我們當‘翻譯’。”</p><p class="ql-block"> 曾國興沒想到能這么快見到雷鋒,對景總編說:“我的老家離雷鋒家所在的村子只有20多里路,家鄉的方言我都懂。謝謝您給了我一次當面向雷鋒學習的機會。”</p><p class="ql-block"> 接受任務后,曾國興查閱了一些介紹雷鋒事跡的資料,他感慨:雷鋒入伍不到一年就成為軍區先進典型,了不起。同時他也合計:一個戰士獲得崇高的榮譽,會不會翹尾巴?曾國興曾見過,有的軍人在戰場上能過生死關,打仗勝利后卻過不了評功評獎的榮譽關。</p> <p class="ql-block"> 這天上午,曾國興和編輯部的同志提前來到會議室。不一會兒,雷鋒來了,景總編介紹他與在座的同志握手。曾國興觀察,雷鋒個頭不高,大方而有禮貌。</p><p class="ql-block"> 座談開始后,景總編講了選載雷鋒日記的總體想法和工作安排。雷鋒誠懇感謝編輯部為選編他的日記所做的工作和付出的勞動。他說:“在座的都是我的老師,我文化水平不高,請大家多指教,多提寶貴意見。”接下來的交流中,雷鋒專心傾聽并不時記錄。他發言時,講述簡練,表達準確。座談會氣氛熱烈、溫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版畫:《雷鋒》;作者:揚子力</b></p><p class="ql-block"> 鄉音連心。會議中間休息,雷鋒走到曾國興面前說:“聽口音,咱倆是老鄉。”曾國興說:“我也是湖南望城的。”雷鋒滿臉驚喜。兩人用家鄉方言聊了起來。雷鋒說:“你僅比我大6歲,卻比我早入伍10年,還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成為連級干部。我與你差距太大了,向你學習。”曾國興說:“你雖然參軍時間短,但經歷豐富,進步快。你寫下這么多日記,有理論水平,而且緊密聯系實際,還做了那么多好事。我佩服你,你為家鄉爭了光!”</p><p class="ql-block"> 座談結束后,攝影記者周軍要為雷鋒拍攝照片。這時,曾國興的任務已完成,但他還想與雷鋒多待一會兒。他覺得雷鋒身上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就像家鄉的青竹,純樸而高潔。</p><p class="ql-block"> 編輯部的年輕人陪雷鋒走到政治部大院里,曾國興也跟了過去。陽光下,雷鋒自然地站在樹叢前,周軍靈敏按動相機快門,留下了雷鋒手握鋼槍的經典瞬間。</p><p class="ql-block"> 雷鋒與編輯部的同志一起工作了半天。臨走時,他與每個人打招呼道別。在與曾國興告別時,兩人的手握得緊緊的,曾國興從雷鋒的笑容里分明看到一種鄉情、鄉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軍旅作家焦凡洪采訪雷鋒生前同鄉戰友、91歲老戰士曾國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透過金燦燦的陽光,墨色底片上的雷鋒形象清晰起來,這是雷鋒與戰友在一起學習的情景。96歲老兵李瀛洲的影集里,有3張雷鋒的照片底片,都是他當年拍攝的。</p><p class="ql-block"> 1961年2月下旬,吉林省四平市到處白雪皚皚。雷鋒要來部隊的消息,像春風一樣為師機關吹來一股暖流。</p><p class="ql-block"> 師政治部鄭主任給時任宣傳科干事李瀛洲布置任務:“這次雷鋒到我們師來,由你負責全程接待保障。雷鋒很謙虛,說我們部隊理論學習搞得好,是來取經的,這實際上是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向雷鋒同志學習的機會。參觀、座談等活動要安排好。讓雷鋒住師招待所,特別是把伙食搞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雷鋒是和軍區工程兵政治部干事張峻一起來的。這天上午,李瀛洲把雷鋒二人從火車站接到師招待所入住和用餐。午飯后,李瀛洲從機關返回招待所,卻發現雷鋒住的房間沒人。服務員告訴李瀛洲:“雷鋒說不在這兒住,到部隊去了。”頓時,身背照相機的李瀛洲腦子一片空白,急忙追趕兩人。</p><p class="ql-block"> 雷鋒和張峻步行10多公里,來到某團5連。李瀛洲氣喘吁吁趕到時,雷鋒正與5連田指導員熱切交談。雷鋒笑著解釋說:“李干事,我是一個戰士,是來學習的,哪能住在師招待所。連隊是我家,我就吃住在連隊。”田指導員說:“雷鋒來我們連,是我們的榮幸。就讓雷鋒住在連隊吧!”</p><p class="ql-block"> 聽了雷鋒的話,李瀛洲忐忑的心一下落了地。連隊安排一間屋子,支起硬板床,李瀛洲、張峻與雷鋒住在一2起。雷鋒被編入5班,像回到自己連隊一樣開始了兵的一日生活。</p><p class="ql-block"> 清晨,雷鋒提前起床,拿起笤帚去打掃走廊衛生;起床號響后,他整理好軍容風紀去出早操;上午,他隨連隊射擊訓練;下午,他跟官兵們一起進行政治學習;晚上,他參加5班的班務會。</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焦凡洪采訪曾為雷鋒拍攝過照片的96歲老戰士李贏洲</b></p><p class="ql-block"> 和雷鋒朝夕相處,李瀛洲發現了雷鋒的一些小“秘密”:他的挎包里裝著《毛澤東選集》、筆記本以及洗漱用品;用于喝水的搪瓷牙缸掉了很多瓷,刷牙用的是牙粉;軍裝罩衣整潔干凈,襯衣、襯褲、襪子上打著補丁。李瀛洲想,雷鋒太節儉了,可他總是慷慨地幫助別人。</p><p class="ql-block"> 5連的戰士與雷鋒絲毫沒有距離感,大家把他當成知心戰友,什么話都對他說。連隊有一臺縫補鞋的機器,戰士們訓練穿的鞋破損嚴重,休息時間,雷鋒一邊幫戰友補鞋,一邊和大家聊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雷鋒在5連工作生活一周,李瀛洲拍下了雷鋒和戰友們在一起的畫面。送走雷鋒,鄭主任對李瀛洲說:“你要把這次陪同雷鋒同志的感想和體會講一講,讓大家思考:我們向雷鋒學什么?”</p><p class="ql-block"> 是啊,與雷鋒相處的日子里,李瀛洲心靈的鏡頭捕捉到很多閃光點:就餐后,雷鋒去幫助炊事班收拾炊具,刷鍋洗碗;連隊集體活動,雷鋒跑步最早到達指定位置;與戰友對話,雷鋒面帶微笑地注視對方。“人站得正,影子才直”“學習要在弄通弄懂上下功夫”“干事要從點滴做起,積滴水成河,聚粒米成籮”……雷鋒的話語充盈著“一二三四”的韻律,冒著連隊大鍋飯的熱氣,透著訓練場上的汗味,戰友們都愛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采訪曾邀請雷鋒為連隊作報告的原沈陽軍區長話連首任指導員、91歲老戰士谷德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 “雷鋒是蹲著給戰友們寫下這些贈言的。”在干休所“雷鋒事跡展覽室”,91歲老兵谷德珍指著一張圖片說,“雷鋒是一個既有青春活力又樸實無華的戰士。”</p><p class="ql-block"> 1961年,谷德珍在原沈陽軍區通信總站長途電話連任指導員。她從軍區報刊上了解到雷鋒的事跡,感到雷鋒離戰士最近,他的成長對戰士具有典型示范引領作用,便在全連開展學習雷鋒活動。</p><p class="ql-block"> 1962年2月,沈陽軍區首屆團代會在沈陽召開,長話連團支部書記李淑清被選為代表參加會議。大會開幕后,李淑清給谷德珍打電話說:“指導員,向你報告一個好消息:雷鋒來參加會議了,還被選為主席團成員。”谷德珍立刻給李淑清下達任務:“太好了,你邀請雷鋒抽時間到咱們連作一場報告。”李淑清說:“會議日程安排很緊張,雷鋒是典型人物,休息間隙他的身邊都圍著一群人。我找他說說看。”</p><p class="ql-block"> 谷德珍放下電話一想,這是交給李淑清一項很難接通的“話務”。雷鋒既要參加會議,還要接受新聞單位采訪,時間一直處于“占線”狀態,哪能單獨出來參加一個連隊的活動。</p><p class="ql-block"> 可李淑清的回話令谷德珍感動又有些意外:“我把連隊的請求一說,雷鋒愉快答應。他說上下午參加會議沒有時間,就抽休息的時候,時間定在2月26日中午。”</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曾國興帶作者和干休所工作人員參觀“雷鋒事跡展室”</span></p><p class="ql-block"> 這消息像電話機的清脆鈴聲,迅疾傳遍全連。谷德珍趕緊做準備,讓通信員用連隊賣廢品的錢買了點花生、瓜子,從幼兒園借來一套茶壺茶碗;連隊沒有會議室,報告地點選在3樓一間面積稍大的戰士宿舍,擺一張桌子就是“報告臺”。</p><p class="ql-block"> 26日午飯后,連隊干部戰士在門前迎候。乘摩托車趕來的雷鋒,離連隊還有100多米遠的時候,看見大家在歡迎他,忙讓駕駛員停車,跳下車向人群跑來。</p><p class="ql-block"> 谷德珍牽著雷鋒的手上樓。她把個子不高但精氣神十足的雷鋒,既看作戰友又當成弟弟。雷鋒像見到親人一樣高興:“指導員,我從報紙上看了長話連的事跡,深受教育。我是來學習的。”谷德珍說:“比起你來我們差得很遠,你可得多給我們傳授經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李瀛洲帶作者和干休所工作人員參觀“榮譽室〞</b></p><p class="ql-block"> 進屋后,雷鋒水沒喝,花生、瓜子沒動,站在桌前先作自我介紹,然后講起他的苦難童年、參軍后的成長進步以及在學習、訓練、生活中的體會。他沒有稿子,一個小時的演講生動、感人。</p><p class="ql-block"> 雷鋒講完,大家起立鼓掌。就在雷鋒準備離開時,一名戰士突然說:“雷鋒同志,請給我題個詞吧!”雷鋒笑笑說:“題詞不敢當,就寫個贈言吧。”他走過去,接過戰士的筆記本,蹲下身子寫起來。在場的戰友都拿著本子圍了上來:“請給我也寫個贈言”“給我也簽一個”……</p><p class="ql-block"> 雷鋒沒換姿勢,在10多個筆記本上寫下留言。還有十幾個戰友在后面等著,他對谷德珍說:“指導員,下午還要開會,我得馬上回去。給其他同志的贈言,我回去寫好嗎?”谷德珍趕緊對大家說:“你們把本子交給李淑清,雷鋒同志會后再寫。”</p><p class="ql-block"> 就這樣,雷鋒作完報告又帶著新的任務離開了長話連,李淑清為雷鋒抱回去一摞等待他留言的筆記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油畫:《雷鋒和他的戰友們》作者:陳鵬、李連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p><p class="ql-block"> “偉大的理想產生于偉大的毅力”“書是知識的海洋”“一花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雷鋒為長話連戰友寫的贈言,質樸又充滿哲理。</p><p class="ql-block"> “做育人的帶頭人。”谷德珍把雷鋒寫在她筆記本上的這句話,當作叩問心靈的“常用電話號碼”。她兩次榮立三等功,退休后,走社區、進校園傳播雷鋒精神。</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學習雷鋒好榜樣,新時代雷鋒在成長</b></p><p class="ql-block"> 李瀛洲把為雷鋒拍攝的3張照片底片精心保存,時常拿出來看看,仿佛陪同雷鋒的日子就在眼前。年逾九秩,他變得沉默寡言。可當干休所請他給工作人員宣講雷鋒事跡時,他神采奕奕,侃侃而談。</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在新時代強軍新征程上與雷鋒一路同行</b></p><p class="ql-block"> 看到雷鋒那張經典照片,曾國興覺得自己一直行進在雷鋒深情的目光里。1989年,曾國興從軍分區司令員的崗位上退了下來,開始捐助貧困學生。2023年,他被沈陽市委宣傳部評為“沈陽身邊好人”。</p><p class="ql-block"> 老兵當年與清風有約,注定了他們的軍旅人生長風浩蕩……</p> <p class="ql-block">焦凡洪,山東省齊河縣人,軍旅作家,文職2級,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報告文學集《劍膽琴心》、文藝評論集《劍鳴虎嘯》、散文集《劍韻和風》、文藝理論集《劍氣飛揚》等書;曾擔任電視劇《亮劍》總策劃、《陸軍特戰隊》劇本策劃,大型話劇《與你同行》編劇(合作),大型情景雜技《整裝待發》文學撰稿,作品多次在軍內外獲獎。</p> <p class="ql-block"><b>文原載《中國國防報》</b></p><p class="ql-block"><b>責編:李媛媛</b></p><p class="ql-block"><b>攝影:劉慶祝、周妺、榮俊運、劉銀星、白羽、葉雙、張宇</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阳市|
浙江省|
肇源县|
常德市|
沂南县|
潼关县|
曲阳县|
含山县|
浦县|
磴口县|
修水县|
修武县|
鹤庆县|
南华县|
日土县|
铜川市|
紫阳县|
万山特区|
阿拉尔市|
巨鹿县|
屯留县|
突泉县|
姚安县|
衡东县|
吉水县|
木兰县|
曲周县|
阿勒泰市|
临泽县|
浦县|
九江市|
凤城市|
伽师县|
新兴县|
茌平县|
富民县|
镇江市|
科技|
德格县|
湖北省|
依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