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門前的中草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康兆妮</p><p class="ql-block"> 相傳神農(nóng)嘗百草,首創(chuàng)醫(yī)藥。中醫(yī)藥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一顆異常璀璨的明珠,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崇高理念。</p><p class="ql-block"> 原本山川,極命草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皆有它的用處,它們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好東西,路邊的野花野草有很多神奇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鄰家大嬸隨兒子居住在惠州,每次回老家都與婆婆一起到門前田間地頭尋找一種叫蛇莓的草藥。蛇莓,路邊田埂、菜地、房前屋后,隨處可見。因為長相與草莓極其相似而得名。也被稱為蛇泡、蛇果、蛇葡萄。只要土壤濕潤、環(huán)境合適,就能長出一大片。它的葉子像幸運草一樣,植株細小,根莖像藤蔓一樣,匍匐在地面上生長。它們往往長在一大片草地中間,每年5月左右,蛇莓便開出黃色的小花,結(jié)出紅艷艷的小果,煞是好看。大嬸說,這種在老家極其普通隨處可見的野草,其實是一味中草藥。它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瘀消腫。尋來曬干后,可以泡水煲湯。</p><p class="ql-block"> 雜草叢中生長的車前草更為常見,它葉子呈長橢圓形,宛如簡約的幾何圖案。葉子的表面覆蓋著一層細小的茸毛,觸感柔軟,給人一種溫潤的感覺。車前草外形平實,透露著一份淳樸與自然。老家的人每遇喉嚨干燥、疼痛、尿道感染,不急著找醫(yī)生,而是到門前拔幾棵或用之前曬干的車前草煎水服用,一般都能藥到病除。</p><p class="ql-block"> 在農(nóng)村,一推門就能見到草藥。蛇莓、車前草只是草藥海洋里的小浪花。益母草、蒲公英、青蛇草、魚腥草、鬼針草、蒼耳、茅根……數(shù)之不盡,其中更有許多我們不知其名、不懂其功效的草藥。真正應(yīng)了老祖宗口口相傳下來的一句話:“知道是寶,不懂是草。”</p><p class="ql-block"> 近日,與學(xué)生一起重溫《千字文》,讀到“果珍李柰,菜種見姜”,天真的孩子問我:“老師,李柰是很普通的果實,芥姜是很普通的調(diào)味品,為什么說它們貴重呢?”</p><p class="ql-block"> 李子和奈子屬于同科植物,都能夠“和脾胃,補中焦”,古代水果品種很少,加上交通的關(guān)系,南北物資無法交流,所以李子和奈子已經(jīng)算是果中的珍品了。《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說:“芥味辛,除腎邪,利九竅,明耳目”“姜味辛,通神明,去臭氣”。芥菜籽磨的粉被稱為“芥末”,有醒腦開竅,去腥解毒的功用,在周朝的膳食文獻中就有詳細記載。在古代,無論外感風(fēng)寒、飲食失調(diào)、醉酒嘔逆,乃至于昏厥,都可以灌熱姜湯以解其急。《禮記》中說“春用蔥,秋用芥”,《呂氏春秋》中說“陽樸之姜,招搖之桂”。二者都是蔬菜中解毒調(diào)味的珍品,故稱“菜重芥姜”。</p><p class="ql-block"> 原來,它們的“珍、重”皆來源于藥用價值不管是李、奈還是芥、姜,都極為普通,卻能在文中以“珍、重”出現(xiàn),可見其在人們的生活中并不因為常見、普通就不顯珍貴。順其自然的智慧,凸顯出人類對天地之敬畏,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生哲學(xu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年1月5日《河源日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客家黃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康兆妮</p><p class="ql-block"> “黃粄連,涯同年,同年背,割韭菜,韭菜花,結(jié)親家,親家門前一口塘……”一群孩子在晨曦中邊唱邊跑。平整光滑的土路蜿蜒在山頂,兩旁的柏草開著星星點點的白花,晶瑩的露珠還來不及散去,紅彤彤的酒楂子掛滿枝頭,一大片一大片的山稔子上面,成群的蜂在忙碌穿梭,發(fā)出嗡嗡嗡嗡的哼唱。那由于熟透而變得烏黑的稔子,像一粒粒飽滿的、富有光澤的黑瑪瑙。我們一邊快速地往前走,一邊順手摘幾粒塞進嘴里,火紅的酒楂子、烏黑的山稔果,都沒能留住我們的腳步。</p><p class="ql-block"> 我們一大早起來奔赴的,是一種叫黃粄連的植物。黃粄連,學(xué)名黃瑞木,別名烏珠子、楊桐、雞仔茶、黃板叉子。是山茶科楊桐屬植物,為常綠木本。它們生活在深厚濕潤、肥沃松軟的土壤里。</p><p class="ql-block"> 我們馬不停蹄地尋找黃粄連,有時候在一片高大的喬木旁邊,一棵小小的黃粄連倏然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因為驚喜,我們通常會發(fā)出一聲歡呼。樹上掛著許多我們叫做“黃粄衫果子”的果實,紅黑或深紫黑。迫不及待地摘幾粒往嘴里送,甜美的液汁順著我們的食道,撫慰著我們翻山越嶺的艱辛。不一會兒,伙伴們的牙齒和舌頭都變成了紅紫色,吃得多的整張嘴變成了黑色。我們互相指著對方,笑得說不出話來。</p><p class="ql-block">吃飽了,笑累了,我們開始做正事——砍黃粄連的樹杈,一條一條地砍,在地上順著擺成堆,直到覺得自己背不動了,再捆成捆,把黃粄連的枝條和陽光的味道一起背回家,把它們豎起來,晾在朝陽的老房子的屋檐下。</p><p class="ql-block"> 大約一個星期,黃粄連的枝條曬干了,葉子還閃著白綠的光澤。這時候,母親把門口的一地塊空地打掃干凈,開始燃燒黃粄連的枝條。</p><p class="ql-block"> “煙煙煙,煙上天,天上打鑼鼓,地下捉老鼠……”在濃濃的煙柱中,我們圍著火堆追逐奔跑,時不時把枝條加進火堆去。燃火堆不為取暖,而是取它的木灰,用它來做一種叫做黃粄的小吃。</p><p class="ql-block"> 黃粄是客家特有的一種小吃,逢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備上一些,作為小吃或用來招待客人。制作黃版的主材料叫禾米。它比粳米更有粘性,比糯米更易成型,是一種古老的稻谷品種,需自留種子,產(chǎn)量很低,形狀和風(fēng)味都非常獨特。</p><p class="ql-block"> 制作黃粄,選料和工藝都非常講究,無論哪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嚴(yán)謹(jǐn),都會被有記憶的味蕾判別出來。</p><p class="ql-block"> 隨著白煙漸漸消失,紅通通的木灰漸漸變成灰白。等涼透了,母親用草紙把灰包起來,儲藏在廚房的閣樓上。</p><p class="ql-block"> 曬谷坪上,帶著霜風(fēng)的陽光把禾米曬出一股掩飾不了的香味,那谷粒細長金黃,跟平常的谷粒相比,兩端更為尖銳,有些老人稱它為“兩頭尖”。兩三天后,谷粒干濕程度正好,母親用瓦罐裝起來,放到房間的閣樓上。</p><p class="ql-block"> 時光在悄然流逝,季節(jié)總是不緊不慢地更迭。我們總算盼到了臘月,農(nóng)歷十五一過,村里就開始有人制作黃板了。</p><p class="ql-block"> 從瓦罐中倒出谷粒,去村東的碾米房里,把谷粒碾成米。</p><p class="ql-block"> 浸泡透的禾米被裝在木飯甑里,中間用筷子插了幾個洞,放進在鍋中。土灶里的柴火通旺,水在鍋中翻騰,一溜溜水汽隨著風(fēng)裊裊上升,一股新米做成的飯?zhí)赜械南阄堵南蛩闹軓浡T惑著我們的味蕾。</p><p class="ql-block"> 禾米不會因為我們的嘴饞兒熟得快些,它在白氣騰騰的鍋里慢慢地釋放著它的獨特的香氣,好像孩子們迫不及待是最不講理的事情。“食物是有靈性的,當(dāng)你想要想著心愛的人吃到美味時,帶著情感去做,它們會釋放出美妙的味道。”母親看著圍著鍋臺的我們說:“孩子們,制作美食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你不給它足夠的耐心,它怎么給你足夠的美味呢?”</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母親是怎樣把握火候的,是聞著味道,還是數(shù)著時間。反正當(dāng)我們下定決心靜靜等候的時候,母親就突然告訴我們飯熟了。母親把飯倒進一個大簸箕里,用鍋鏟翻動、弄開。我們則用手抓著飯團,飯團燙得我們不斷地雙手交替轉(zhuǎn),滿足地品嘗剛剛出鍋的禾米飯。飯的味道,隨著騰騰上升的霧氣,穿過屋頂?shù)耐撸恢憋h到了天上,彌漫著整座老房子。在氤氳的空氣中,年的腳步越來越近。</p><p class="ql-block"> 母親還是那么不緊不慢,拿來早已燒開放涼的土堿水,就是用黃板連的枝條燒的木灰,浸泡過濾的灰水。它是做黃粄最為上乘的土堿水。你也許很難想象,兩種生活在不同區(qū)域、習(xí)性完全不一樣的植物,竟然會在生命的盡頭那么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為人間奉獻出一份風(fēng)味獨特的食物。堿水均勻地灑在飯粒上,飯粒的顏色變成淺黃。</p><p class="ql-block"> 土灶的火還沒有熄,和好堿水的飯又被裝進飯甑進行第二次蒸。一番等待,熱騰騰金燦燦的飯團再次出甑,撲面而來的是更為濃郁的米香。</p><p class="ql-block"> 接下來是打黃粄,把飯團倒入石碓中,兩個人輪流用木槌捶打飯團,在一下一下全力以赴的錘打中,飯粒變得松軟、富有韌性。速將打好的飯團,倒在案板上,開始趁熱一番搓揉。搓出的黃粄一遇冷,表面便會干燥,此時趁熱搓揉,成品才會爽滑勁道。搓好的黃粄滾成長條,在表面上抹茶油,茶油和灰水和諧融合,互相成就,又互不影響口感。</p><p class="ql-block"> 鍋里一直冒著騰騰的熱氣,搓揉好的黃粄碼在簸箕上,再次回到為它們?nèi)紵幌⒌腻伬铩kS著裊裊的水汽和帶著香草味的飄散的煙,彌漫了整個村莊。這時候的我們一邊用手扇動水汽,一邊翕動鼻孔,用力呼吸,生怕粄的香味浪費。</p><p class="ql-block"> 剛剛出鍋的黃粄,顏色金黃、油亮濕潤,母親趁熱拿一塊放在案板上,切成小塊,分發(fā)給我們。滾燙的熱氣中,我們只能小口小口地品嘗。黃版的味道里既有新米的芳香,又有黃粄連的木灰里特有的堿水味,還帶著茶油的香味,韌爽滑口。</p><p class="ql-block"> 黃粄可以有多種吃法,蒸、煮、煎、炒、釀都可以,無論如何食用,都口感爽滑,具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是深受人們喜愛的純天然的食品,是招待來賓、饋贈親友的理想手信。</p><p class="ql-block"> 濃濃的年味在黃粄的甜潤中撲鼻而來。在黃板的制作中,父母不僅向孩子傳遞愛和溫情,也傳遞了熱愛食物,熱愛生命的人生觀。</p><p class="ql-block"> “黃粄連,涯同年,同年背,摘韭菜,韭菜花,結(jié)親家,親家門前一口塘……”黃粄的味道,又鉆進鼻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0506《河源晚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踏艾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康兆妮</p><p class="ql-block"> “咚—咚—咚—咚”,一間簡陋的房子里,傳出像是慢四步舞曲鼓點的聲音,在寧靜的村莊顯得親切、溫馨,間中傳來一陣陣笑聲。這是一位村民建起的艾粄作坊,我們?yōu)檎覍び洃浂鴣恚犝f今天踏艾粄,屋子里圍滿了聞訊而來的鄉(xiāng)親,都是為一種情懷而來。</p><p class="ql-block"> 作坊很簡單,主要工具是一口石碓,一個用青麻石打磨的石臼,中間鑿成圓形的深窩,一根枕木碓杵,兩端擱在凹槽中,碓頭連接著碓杵的前端,上寬下窄,酷似馬頭。主人說,這是拆老房子時,一間磨坊里的石碓,他看著丟棄了可惜,便將它搬到新建的堆放柴火的房子里。起初,覺得搬回來的,是一件老物件,也沒想過它能起什么作用,只是單純想著丟棄了可惜,因為它身上帶著幾代人的印記。對著它,便想起了小時候使用它的情景,后來萌生出用它來制作艾粄,以便鄉(xiāng)親們吃到最原始的風(fēng)味。</p><p class="ql-block"> 他一邊說,一邊開始今天的勞作。他把擇洗干凈的艾葉放在石臼里,鄰家一位清瘦的大叔站在碓杵的尾端,雙手扶著扶手,一只腳站地上,另一只腳踩在碓杵的尾端,一踩一放,碓頭砸在碓臼的艾團上,發(fā)出“咚—咚—咚—咚”的聲音。節(jié)奏平穩(wěn),讓人聽著有種歲月靜好的舒適感。主人往艾葉里倒入少量的茶油,用一根小杵和著節(jié)奏,不時地攪動艾葉,以讓其均勻受力。一股自然的艾香在屋子里彌漫開來,隨著空氣的流動,飄到村道,吸引了越來越多圍觀的大人小孩。</p><p class="ql-block"> 一團團潔白的糯米粉,被滾到碓窩里,隨著不斷攪動,潔白的糯米粉與青綠的艾葉慢慢地糅合在一起。變成淺綠,然后變成碧綠,漸漸地變得油潤。碓頭與粉團越來越纏綿,踏碓杵便越來越吃力。這時候,頑皮的孩子們便忍不住上去踩幾腳,為大叔加油助威,只是沒幾下,便大聲嚷嚷:“好累,腳有點酸!”敗下陣來。大叔滿臉笑容,一直不緊不慢地踩著碓杵,看不到一絲倦意。</p><p class="ql-block"> 看著不停攪動的主人,我提出能否讓我試試,他說:“不行的,你別看著簡單,但是里面很講究技巧。不僅要配合踏碓的節(jié)奏,更要講究攪動的位置,一步不實,便有可能打到鼻子或臉,很可能受傷的。踏碓看著似乎簡單,其實很講究巧勁,否則就很容易累,正所謂熟能生巧,巧能生妙也!”勞動產(chǎn)生智慧,怪不得史書上說,勞動史是人類發(fā)展史,只有在不斷勞動中,人類才會不斷進步。</p><p class="ql-block"> 艾葉和糯米粉的顏色,從涇渭分明到相互交融,從碧綠再到油潤,經(jīng)歷了一個多小時。經(jīng)過踏煉的艾草粉團,表面光滑油亮,硬軟適中,用手拉,韌性十足。</p><p class="ql-block"> 年輕的媳婦拿起粉團,熟練地分成一塊塊80克左右的小圓團。嬸子用拇指輕輕一捏,粉團便向四周散開,形成一個中間凹陷的圓,舀一勺事先調(diào)和好的芝麻糖,包住,在手掌搓圓,碼在蒸籠上,如同一個個翡翠玉鐲。</p><p class="ql-block"> 待做好一蒸籠,柴火灶里的水剛好燒開,隔水蒸艾粄就可以開始了。通旺的柴火讓大鐵鍋里的水發(fā)出“咕嚕咕嚕”的響聲,騰騰的熱氣帶著艾草和糯米的清香,誘惑著我們的味蕾。七八分鐘后,嬸子把鍋蓋打開,一大團白色的水汽噴到屋頂,一股濃郁的香味讓我們深深地翕動了幾下鼻子。我以為艾粄熟了,沒想到嬸子又把鍋蓋蓋上。我好奇地問:“不是熟了?”可能是我那貪吃的樣子很滑稽,引起一陣哄笑。“如果一口氣蒸下去,艾粄會干癟的,不好看,就像人的成長一樣,偶爾需要減壓,我這是讓艾粄喘口氣。”嬸子笑著說。</p><p class="ql-block"> 在一陣陣歡笑中,艾粄出鍋了,客家諺語里說“冷粄子熱豆腐”,是指豆腐得趁熱吃,粄則要等它涼透了更可口。我們可不管這些,等它不燙手了,就迫不及待地吃起來。艾粄軟糯有彈性,吃完齒頰留香,艾草和芝麻糖的香味彌久不散。等它涼透,那勁道更是妙不可言,粄胚緊實有力韌性十足,一口下去,芝麻糖緩緩流出,宛如瓊漿。</p><p class="ql-block"> 艾草不僅可以用于制作艾粄,還有許多用處。艾草還可以煎服、針灸,客家人最常用的是做艾粄。它既是客家人清明時節(jié)的祭祀供品,也是傳統(tǒng)小吃。制作艾粄的手藝不同,會讓口感和味道有著天壤之別。用石碓踏艾粄,是客家人刻在骨子里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咚—咚—咚—咚”,這間簡陋的房子里,又傳來踏艾粄的聲音,越來越多的人愛上這里的石碓踏艾粄。這里踏出來的艾粄,帶給大家味蕾的滿足,也給主人帶來商機。也許,這口石碓,會如這里的遲花生一樣,成為村莊一個新的符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0516《河源日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邂逅一座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康兆妮</p><p class="ql-block"> 孟春、煙雨、桃花、古城、一群平時無私奉獻愛的女人,在“三八”節(jié)這一天,美麗邂逅。</p><p class="ql-block"> 窗外,雨聲滴滴,空氣潮濕帶著寒意,車內(nèi),熱情似火,溫暖的氣息在車窗形成可以作畫的水霧,歌聲在座位中傳遞,高低起伏,全然沒有定調(diào),大家天南地北地歌唱,不定內(nèi)容,不定風(fēng)格,抒情歌曲、軍旅之歌、兒童歌曲,任意發(fā)揮。</p><p class="ql-block"> 一下車,剛剛還在喧鬧取樂的同事們,突然安靜下來,大家不約而同地看著那莊嚴(yán)的城門,深色的石磚在煙雨中帶著幾分神秘,幾縷煙霧為城門勾勒出動人的輪廓,周圍的建筑與城門融為一體,宛如一幅天然的畫卷,門楣上書“客家古城”幾個大字,幾百年厚重的歷史迎面撲來。</p><p class="ql-block"> 踏著被雨水沖刷得發(fā)亮的青石板,我從東邊的迎陽門進入古城,在大門的右側(cè),我被一個類似壁櫥的青麻石吸引了, 它造型古樸簡練,猶若一張開大口的神獸,神秘而威嚴(yán)。原來,這是一個“惜字爐”,它上部出檐,類似懸山頂,檐上有七根豎向瓦梁,兩側(cè)有魚尾造型,正脊較為突出,兩側(cè)有魚尾狀紋飾,上有寶葫蘆頂,上部石板從右到左刻有四字楷書"敬惜字紙"。中間開有兩個眼睛狀洞,為出煙口,下部開有一稍大的拱形洞口,為送紙口,兼取灰口。</p><p class="ql-block"> 敬惜字紙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習(xí)俗。《燕京舊俗志》:“污踐字紙,即系污蔑孔圣,罪惡極重。”由此衍生“敬惜字紙”的行為規(guī)范:凡是寫過字的廢紙不能去踩踏,不能用于裱糊、包裹,更不能用來當(dāng)廁紙,必須要送到"惜字爐"焚化,以此來表達對文字(文化)的尊重。這種傳統(tǒng)體現(xiàn)了古代客家人對知識的尊重和對教育的重視,也反映了他們對文化傳承的責(zé)任感。同時,"敬惜字紙"的傳統(tǒng)也有助于培養(yǎng)人們的謙遜、謹(jǐn)慎的品質(zhì),提醒人們在處理文字時要認真、細致,不可輕率對待。走進古城另一處建筑,清代進士鐘一誠手書的“鋤經(jīng)種字”匾依然鑲嵌在門楣。字體雖顯斑駁,但“鋤經(jīng)種字”的思想已經(jīng)融入了耕讀傳家的客家人的血液,成為客家人生存處世的哲學(xué)基因。小小的一個惜字爐、一個被視若珍寶的牌匾,讓我們對自己的祖先崇文重教和耕讀傳家的精神肅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定南縣城建縣于明隆慶三年(1569年),這里是古縣衙所在地。行走在古城間,一磚一瓦,一景一物,都是時光的沉淀,像一壇陳醋,等你細細品味,青光石板悠悠巷陌,不經(jīng)意間,仿佛時光倒流,觸摸到了古城最初的模樣。在這里,仿佛躁動都能被撫平,隨意一處,都能得到一份恬淡靜謐。</p><p class="ql-block"> 一家藍衫店吸引了我們,里面的衣服只有靛藍,樸實深厚。客家藍衫是穿在客家人身上的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千年歷史的典型符號和圖騰象征。藍衫與漢服一脈相承,又與嶺南本土服飾相融,見證了客家文化的變遷。樸素簡單的裝飾和顏色便于勞作,布料、染料取材于大自然,防蟲保暖效果極佳……這些無不彰顯出客家人節(jié)儉、樸素、勤勞、聰慧的性格特質(zhì)。客家藍衫傳承至今已有千年,透過藍衫,可以看到客家人勤勞節(jié)儉和樸素包容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古城見證了滄海桑田,也呵護傳承著非遺文化。客家服飾草木灰染、定南瑞獅等非遺文化與古城文化,像一對舊時老友,在目視下依偎靜坐,互訴衷腸,讓這雨中暮色顯得溫暖明亮。</p><p class="ql-block"> 一面古香古色的旌旗,在煙雨中飄揚,上書“柴火咖啡”,腦海不禁顯現(xiàn)出一個畫面,三五知己,圍坐炭爐,爐上煙霧繚繞,縷縷香氣四溢。細細的雨絲,沾濕了盛開的桃花,在慢煮光陰的安然里,這座寫滿歲月的客家古城,溫潤靜雅地講述著時光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孟春、煙雨、桃花、古城、一群被傳統(tǒng)文化浸潤的女人,在“三八”節(jié)這一天,成就一段美好時光,古代與現(xiàn)代在這片土地連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0613《河源晚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擇一處山水 互養(yǎng)</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康兆妮</p><p class="ql-block"> 偶從微信小視頻里見到一位鄉(xiāng)賢,坐在座椅上讀書,印象中,商人總是忙忙碌碌,能在閑暇中靜坐讀書,別有一番意味。</p><p class="ql-block"> 他的身后是一所簡易的房子,單層、木質(zhì)、裝飾簡潔。房子前面是一片草地,仲夏時節(jié),綠草正茵。旁邊幾塊大石,潺潺的流水嘩嘩啦啦,那流水,來源于嶅山山脈,帶著清新脫俗的潔凈。房子后面是一片廣袤的樹林。</p><p class="ql-block"> 這個場景,吸引我們前往,沿著村道,經(jīng)過一片水田,幾只白鷺行走其中。雨后的水稻帶著水珠,正孕育著稻穗,池塘的荷正開花,聞著一路的清香,繞山道行走一段,便來到這個叫“金子水”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主人夫婦正在門前種植竹子,這是當(dāng)?shù)厣矫}上常見的金竹子,竹竿清瘦柔韌,葉子青翠中帶著微黃,閃著金光。小客廳上,壺里的水正咕嚕咕嚕,縷縷水汽裊裊婷婷,慢慢上升,穿過屋子的欄桿,彌散在樹林里。想象著等竹子長得茂盛,在流水叮咚中伴一陣陣鳥鳴,捧一本書,煮一壺茶,度一段靜謐時光,靈魂和身體,均得到滋養(yǎng)。</p><p class="ql-block"> 陽光透過樹梢,灑下一片片斑駁的光影,風(fēng)吹過樹梢,仿佛悠悠揚揚的笛子曲,流轉(zhuǎn)在房子和山林之間。空氣清純得令人心曠神怡,仿佛有一股輕柔而強大的力量,悄無聲息地穿透身心。在這份純凈的包圍下,我們的心靈得到了溫柔的撫慰,一天的疲憊都被驅(qū)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寧靜與放松。在房子的另一邊,主人創(chuàng)建了一個小書吧,一面墻作為書架,幾個小盆景,一張書桌,一個吊椅,簡潔明亮,在主人的提議下,我們即興朗讀:“我們?yōu)槭裁匆x書?這是我聽到過的最好的答案。一個人如果不讀書,那么他的價值觀就由他身邊的人決定,因為他沒有別的輸入途徑,只能模仿身邊的人。或者慢慢的去被環(huán)境所改變,周圍流行什么就跟隨什么,永遠找不到自己。讀書是富養(yǎng)自己的靈魂,讀過的書,哪怕內(nèi)容不記得,但它依然存在于談吐中,在氣質(zhì)里,在胸襟的無涯與精神的寬廣中。書是向上的階梯,是治愈的良藥,是啟迪智慧的良方,是喚醒心靈的道場。”這聲音,在山林里久久回轉(zhuǎn)。</p><p class="ql-block"> 主人選擇這里,不僅想靜養(yǎng)讀書,更萌生出一種構(gòu)思:將這里創(chuàng)建成森林康養(yǎng)中心,為故鄉(xiāng)的山水種植一片有價值的樹林,同時利用這里天然的優(yōu)勢,創(chuàng)建一個鞋子博物館,將自己的奮斗史鐫刻于此,向故鄉(xiāng)的山水,傾訴自己一路的艱辛與感悟,讓故鄉(xiāng)沉默的山水容納游子的故事,同時也讓自己的夢想與感恩,還給家鄉(xiāng)的山水一抹特別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沉香樹苗在主人的培植下,如同大自然迎接陽光的微笑,樹干潔白如玉,傲立在碧綠的大地上,透過它的葉子,仿佛能看見其中流淌著一條條純凈的溪流。</p><p class="ql-block"> 那個被初定為鞋子博物館的地方,更是讓人稱奇:在寧靜的山谷中,幾塊大石頭組成一個神似雞籠的形狀,形成一個自然的山洞,鄉(xiāng)親們稱它為“雞籠石”。它們靜靜地躺在那里,仿佛是大地的守護者,與周圍的樹木、溪流和天空共同編織出一幅和諧的畫卷。溽暑時節(jié),這里還是涼風(fēng)習(xí)習(xí),午后的陽光無聲無息地給雞籠石渡上一層琥珀色,顯得神秘而迷人。</p><p class="ql-block"> 南邊的山坡上,是一片修剪平整的茶樹,白天陽光熱辣辣地炙烤,當(dāng)夜幕降臨,山谷寂靜幽深,月兒高懸,星光點點,灑下一片銀白的光輝,云霧乘著夜色悄然降臨,如同紗衣仙子翩然而至,即使在大暑時節(jié),也有春天般的涼爽。正是這獨特的溫差,賦予了山谷別樣的魅力,讓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夏日茶園郁郁蔥蔥,茂盛的綠意將整個山谷裝點得如詩如畫,春季的葉子摘過后,它們又孕育著秋茶的芬芳。</p><p class="ql-block"> 主人說,他打算在這里居住,在山上摘茶植樹,再做一個鞋子博物館。愿游子與故鄉(xiāng)的山水,互為滋養(yǎng),孕育出故鄉(xiāng)更為美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0815《河源日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體驗深中通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康兆妮</p><p class="ql-block"> 深邃的蔚藍與翠綠交織的天際線下,一條連接深圳與中山的壯麗橋梁,不僅跨越了地理的鴻溝,更在無數(shù)人的心中架起了夢想與憧憬的橋梁。馳騁深中通道,?感受海風(fēng)拂面的自由與暢快,感受海天一色的壯麗,實現(xiàn)一份對遠方的憧憬與期待,成為我們心心念念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從空中俯瞰,西人工島就像一只鯤鵬,展翅在伶仃洋海面上。深中通道宛若一條神奇的東方神龍,蜿蜒盤旋于深藍海面之上,時而騰空躍起,時而遁入海中。連接珠江口兩岸城市群的巨大“海上風(fēng)箏”躍然海面,成為伶仃洋上的一道壯美風(fēng)景。</p><p class="ql-block"> 車子緩緩上坡,像機場上正在起飛的滑翔,平穩(wěn)、順滑,車上的文友都站起來趴在車窗上觀看,生怕錯過了每一個鏡頭。在這片世界最繁忙之一的海域之上,向東看,一架架飛機正從深圳寶安機場起飛;向西看,一座座高樓正在中山拔地而起,遼闊海面上,一艘艘遠洋巨輪穿過大橋列隊入港,呼之欲出的世界工程奇跡——深中通道如臥波長虹,擎起這黃金內(nèi)灣的發(fā)展新脊梁。</p><p class="ql-block"> 車子緩緩下坡,慢慢地潛入海底,我們感受著科幻片里乘坐時光穿梭機穿越時空的夢幻。海洋隧道之內(nèi),?光線變幻莫測,閉上眼睛,我仿佛看到了魚群翩翩起舞,?宛如一支支充滿生命力的畫筆,?與周圍流動的海水共同編織出一場視覺的盛宴,在蔚藍的畫布上勾勒出一幅幅動人的畫卷,而我們自己正置身于一個夢幻的藍色宮殿。</p><p class="ql-block"> 車子又緩緩上坡,像機場上正在起飛的滑翔,平穩(wěn)、順滑,當(dāng)又見到陽光時,我突然想起巴黎奧運會賽場上中國女子團隊花樣游泳的情景,一群姑娘魚貫潛入水中,選手們在泳池中猶如自由的精靈,翩翩起舞。她們的手臂劃過水面,如同天空中鷹擊長空,凌厲而迅捷,下肢的踢蹬猶如戰(zhàn)鼓激蕩,引領(lǐng)著前進的節(jié)奏,她們身姿優(yōu)雅,舞步婀娜,在水中綻放出璀璨的光芒。突然,一個嬌小而健碩的身子騰空而起,猶如天降精靈,在空中劃了一道優(yōu)美的弧線,驚艷了世人的眼光,讓世界為之喝彩,為之歡呼。深中通道,是一個更讓世人驚艷、更讓世人為之喝彩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隨著車輛緩緩駛上橋面,耳畔是海風(fēng)輕拂的細雨,眼前是碧波萬頃的壯闊。深圳通道不僅是一條路,更像一個內(nèi)斂的向?qū)ВI(lǐng)著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p><p class="ql-block"> 深中通道的開通,?如同開啟了一扇幸運之門,?為南北兩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也為每一個行走其上的人帶來了好運與祝福。?它不僅是一座橋,?更是新時代的里程碑,?記載著人類的智慧與勇氣,?見證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實乃天下之盛事,?人間之奇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1028《河源晚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桂县|
荥阳市|
绍兴市|
祁阳县|
彝良县|
肃宁县|
宁河县|
乐平市|
开平市|
谢通门县|
贺兰县|
连州市|
铁岭市|
蒙山县|
绍兴县|
灵璧县|
乌什县|
寻甸|
涟源市|
哈巴河县|
平塘县|
龙海市|
淮滨县|
长丰县|
梁平县|
石门县|
博白县|
布尔津县|
北票市|
建德市|
岳普湖县|
定襄县|
甘孜|
南昌市|
大渡口区|
福泉市|
徐州市|
长汀县|
昌黎县|
连城县|
宜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