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的老家遼西山區,大凌河、牤牛河及其枝杈流淌過腳下的古老的土地,哺育著勤勞的人民。一些悠久的歷史慢慢地沉淀,演變為百姓習俗,流傳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月二,龍抬頭。陰歷二月,已進入雨水與驚蟄節氣,雨水增多,萬物開始接受甘露的滋養。這是一個重要的日子,這一天是舊年真正的結束,更是新的一年真正的開始。“正月送窮,二月迎福”,人們開始投入到生產勞動中去。龍抬頭,預示著一切順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龍抬頭,首先表現在天象上。中國古代人們觀測天象,把周天黃道劃分為二十八個星座,也就是二十八星宿。又將這二十八星宿按在太空中的位置,分為東南西北四宮,即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四種神獸。每宮又分七宿,其中東方蒼龍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每年陰歷二月初的晚上,蒼龍星宿從東方升起。代表龍角的角宿上的兩顆星,最先從東方地平線上露出,慢慢地其他六宿也相繼呈現。這種天象被稱為“龍抬頭”。 每年春季,龍星從田間地平線升起,此稱之為“見龍在田”,夏季運行至中天,稱之為“飛龍在天”,秋季下墜,稱之為“亢龍有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龍抬頭,與節氣相照應,預示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而在人間,磨坊里的石磨上,多雕刻有蒼龍紋飾。人們把家中的磨盤掀開,支起來,讓磨盤上的龍首翹起,寓意“龍抬頭”。 這一天,又有其他許多的習俗。 每個“二月二”的前天晚上,人們總要把院子里的地仔細掃一遍,因為明天要“圍糧囤”。 天剛亮,人們就起床了。用鏟子從鍋灶里掏出飽含五谷味道的草木灰,把它們盛在簸箕上,站在院子里用簸箕畫。一邊畫一邊抖動簸箕,讓草木灰均勻地撒成一個圈。圓圈一般畫三個或五個,大圈套小圈,這就是糧囤。然后,又在一側畫上一個梯子,表示糧囤很大。糧囤的直徑,小的兩米,大的幾米。又抓了一些糧食,一部分放在糧囤中央,用一塊磚蓋住,又故意在糧囤外沿撒一些,表示糧囤滿了,流到了外面。人們用長竿擊打房梁,喚醒龍,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根據院落大小,這樣的糧囤要圍二、三個不等,這是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期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財源滾滾。 做完這一切,才能燒火做飯。今天是重要的日子,必須要吃餃子才行。好像中國的重大節日,只有吃餃子這種隆重的儀式才能表現內心的誠意。等鍋里的水燒開了,把院子里準備好的鞭炮點燃,在噼里啪啦聲里,一個個滾圓的餃子沉入湯底,浮沉之間,再一次氤氳人間的煙火氣。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二月二,炒料豆,去病又長壽。”這是老人們常說的一句話,也是每個人兒時的幸福記憶。炒料豆的原料主要為黃豆,也有人用青豆、玉米炒。以前的二月二,農村人幾乎家家都會炒料豆。挑選飽滿的黃豆,用清水洗凈晾干,倒在鍋里炒,加入食鹽就是咸味的,加入糖就是甜味的。炒料豆是需要技巧的,炒過了就會焦糊,反之則會夾生,吃起來一股豆腥氣。所以翻炒要快,要均勻。我們小孩子每人都會裝一口袋料豆,跑到大街上邊玩邊吃,這還真是超市里賣的零食沒有的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關于炒料豆,還有一個民間傳說。 據村里上了年紀的人講,武則天當了皇帝后,玉皇大帝非常生氣,于是降罪人間,命四海龍王三年不準下雨。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著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著餓死人的慘景,可憐百姓,就私自降了雨。玉帝知道后,勃然大怒,便把它壓到大山下,并說,金豆開花才能釋放它。可是金豆怎么能開花呢? 有一個聰明的人發現,大豆的顏色不就是金黃色嗎?他恍然大悟,于是把大豆丟在鍋中炒,還真的炸開了花。這件事很快就在民間傳開了,家家戶戶都開鍋炒黃豆。灶王爺、土地爺紛紛向玉帝稟告,玉帝感知了人間的誠意,只好放了青龍。這青龍便是二十八星宿中四宮之首的東方蒼龍。在臨近二月初二的日子里,在大街小巷都會聽到“嘭·嘭·嘭”的聲音。那就是人們為了迎接“二月二”的到來,在做“金豆”呢!正可謂:“二月二,龍抬頭,家家戶戶炒豆豆。你一把,我一把,剩下那把喂螞蚱,螞蚱撐得伸了腿,喜得小孩咧開嘴。”這種“天上人間,融為一體”的民間故事,不僅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反映出了古代農業受天氣制約的現實, 以及耕耘者渴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隨著社會的進步,這個節日豐富的民俗活動和深厚的文化涵義,也已經鮮為人知。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為什么每年的二月二這一天,我們家總會有一些爆米花。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秋。龍是偉大的,因為它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龍又是虛無的,因為只是一種精神,而不是一種實在。我們借助龍的形象,對龍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續下來,同時也要將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延續下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年,作為一個重大節日,在東北卻不只是一天。從臘月初八的“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到第二年的二月初二“二月二,龍頭起,家家戶戶吃春喜”,年味始終伴隨著每個人。吃,是這個節日里最大的活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月二的吃,除了早餐的餃子外,在我們老家最大的特色是吃豬頭和龍須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吃豬頭被稱之為吃“龍頭”,豬頭原本是供奉給上天的祭品,記得小時候在農村,臘月殺年豬,那時候沒有冰箱,就把吃剩下的豬肉和豬頭、豬蹄一起用冰埋上冷凍起來,家家門前都有一個冰堆,隨時吃隨時取,那肉才新鮮。一頭年豬,臘月和正月基本就吃得差不多了,只把寶貴的豬頭留到二月二這天供給龍王吃。希望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收,而供奉后的豬頭肉就成為當天的美食了。 豬頭的做法很簡單,一口大鍋,整只豬頭清理干凈,加上蔥姜、花椒大料和自制的大醬入鍋烀熟,先用來做祭品,祭拜龍王。祭拜儀式過后再將豬頭分部位切開,一只豬頭至少出3道菜。 一盤豬臉、 一盤豬耳朵、一盤豬舌頭,蘸蒜泥吃,那滿口生香、陶醉味蕾的感受難以言表。這才是大快朵頤,不覺天高地厚,不知道有多少人這樣痛快淋漓地吃過豬頭。豬頭“帶頭”,吃豬頭寓意“龍抬頭”,討個順暢吉祥的好彩頭,祈福新的一年福星高照,鴻運當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吃豬頭肉的同時,那主食一定是一大海碗熱氣騰騰的龍須面。很多人喜歡在二月二吃碗“龍須面”也是討好彩。龍須面由山東抻面演變而來,因抻出的面細如發絲,下滾水如銀龍入海,故而得名。相傳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廚師,在立春當日,做了一種細如發絲的面條,宛如龍須,皇帝胃口大開,龍顏大悅,贊不絕口。從此,這種炸制的細點便成了一種非常時尚的點心。二月二食龍須面有“順順溜溜、順心如意”的美好寓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一天還要去理發,俗稱“剃龍頭”。因為依據舊禮,正月里不能剃頭,有“正月剃頭死舅舅”的禁忌,經過一個多月甚至更長時間的生長,頭發雜亂冗長。在這一天,人們會選擇理發清爽身心。兒童理發,期望新的一年中健康成長,聰明伶俐,成年人理發則寓意著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人們借龍抬頭之際理發,神清氣爽,保佑健康,迎接好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過了二月二,新年就真正的遠去了。二月二,每個人都美美的,飽飽的吃上一頓,攢足一身的氣力,邁開雙腳,走向即將蘇醒的山川河流,登高遠眺,入谷尋幽,用勞作的汗水穿越又一個春播秋藏,走在編織幸福的路上,走向更美好的新的一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文化、或者說對龍的崇敬與信仰占有特殊地位,我們華夏兒女自豪地宣稱是“龍的傳人”。新石器時代,龍的形象開始出現在各種器皿、壁畫和雕塑上。隨著時間的推移,龍逐漸成為一種宗教和政治象征,與皇權和貴族緊密相連。在古代,皇帝自稱為“真龍天子”,寓意其權力承天命而來。這種特殊的身份賦予了皇帝無上的權威,使得龍在皇家文化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龍逐漸融入了民間信仰和日常生活。人們相信龍具有呼風喚雨的力量,能夠保佑五谷豐登、風調雨順。因此,在農業生產中,龍成為了祈禱豐收和祭祀神靈的對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信仰體系逐漸演變為一種獨特的龍文化,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在中國民俗文化中,龍象征著吉祥、力量和獨立。龍的威嚴形象代表著無上的權力和尊貴,同時也寓意著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在民間信仰中,龍是風雨、豐收和幸福的守護神,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此外,龍還與團結協作、勇往直前的精神緊密相關。賽龍舟就是這種精神的典型體現。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許多習俗都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龍的崇拜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月二,龍抬頭”,不僅是農耕文明的時令節點,更是中華文化中“敬天愛人”精神的生動體現。從晨曦微露時的采龍氣,到餐桌上的巧思龍食,再到踏青時的親近自然,這些習俗將祈福納吉的愿望融入日常生活,讓傳統煥發出歷久彌新的生命力。乙巳年屬蛇,在我們家鄉民眾都把蛇稱作“小龍”,管屬蛇叫屬“小龍”。龍年已去,龍氣不散。乙巳龍頭節之際,愿你我順應天時、傳承古禮,以虔誠之心迎接春日的生機,抬起一整年、一輩子的安康與順遂。</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虹口区|
高阳县|
三门峡市|
东山县|
桓台县|
肇州县|
普兰店市|
拜泉县|
宣武区|
横山县|
大悟县|
葫芦岛市|
革吉县|
宜黄县|
汕头市|
宜昌市|
五莲县|
宜城市|
溆浦县|
崇仁县|
东光县|
九龙城区|
杭锦旗|
阿勒泰市|
蒲江县|
寿宁县|
葵青区|
婺源县|
大名县|
峨眉山市|
长垣县|
锡林浩特市|
郑州市|
芮城县|
北川|
罗江县|
依安县|
丰顺县|
农安县|
台江县|
绥芬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