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弟前晚發來《靜處閑看》讀書筆記,就我在這本書作者簡介中的山西人自稱,引申出如何定義“我們是哪里人”的話題,梳理見解引經據禮娓娓道來,(文后附有小弟閱讀筆記)。這本書出版前我曾多次就書稿內容征詢過小弟意見,現在新書出版,小弟又提出新的話題,不由得引起了我對“我們是哪里人”問題的好奇、關注和再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靜靜思量,“我們是哪里人”,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還反映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家庭宗族背景和民族文化傳承,回答我們從哪里來,我們的根在哪里的問題,我們可以沿此追索我們生命繁衍的血緣脈絡、生活習俗,遷徙變化,延續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因此,“我們是哪里人”,探討地域歸屬、民族文化認同、個人社會關系背景等,其實是一個十分嚴肅的話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現今社會,籍貫、出生地、戶籍所在地都有明確定義,但涉及到“我們是哪里人”的問題,卻眾口紛紜、莫衷一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弟在文章中,從人們的籍貫、出生地、戶口所在地三個方面,結合我們的生活經歷,詳盡闡述了“我們是哪里人”的個人感悟和看法。看完小弟的閱讀筆記,對他的探究精神頗為贊成和欣賞。但對他的個人觀點卻頗不以為然。是,我們喝了60年的長江水,也早已深深愛上了魚米之鄉的荊楚大地;是,我們從沒有在山西生活過,而且一口湖北腔,但骨子里我們始終擺脫不了山西人的特性,生命里延續的還是山西人的血脈。雖然我們出生在河南,學習、工作、成家、育兒直到退休在湖北,但我們的家風家訓,以及耿直性恪、善良品格、踏實進取的工作態度無不鐫刻著父輩們的烙印。金錢方面,我們仍然秉承有山西人愛攢錢的行為習慣,雖然是工薪階層、收入不高、對自己摳門,但我們對親人、朋友掏心掏肺、慷慨大方,完美契合了山西人的金錢觀;家庭方面,我們戀家、顧家,不光是顧小家,也顧大家,更有大局觀念,雖然我們父母早已遠去,但我們姊妹情深,六個家庭仍然緊緊守護著我們共同的親情紐帶,表里相濟印證了山西人純粹戀家的生活品性;對待社會,我們誠實守信,正如我們匯通天下的晉商先祖在明清時期,就把最需要誠信背書的票號、銀行開遍全國,而且據統計,現今山西老賴在全國占比最少,大城市乞討的,基本沒有山西人,這些無不彰顯山西人誠實守信的性格特征;對待生活,我們行為處事內斂低調,勤儉吃苦、不惹事、但也從不怕事,困難面前從不回避。危險面前從不退縮。當年,山西全民皆兵,為阻擋日寇鐵蹄踐踏祖國,在“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誓言下,一大批熱血青年和軍人,為國家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以犧牲300多萬人的代價,牽制華北戰場上70%的日軍,無不顯示山西人不怕死、忍辱負重的品格和精神。我們至今還保留有山西人的飲食習慣,比如我們愛吃山西陳醋、喜面食,而且還善于做面食,這里面都綿延著山西人的家鄉情懷。視先祖及家族長久定居地為榮耀,更多體現家庭宗族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承,是社會層面和文化共識的認同。誰不說俺家鄉好,我就是要大聲告訴世人,我出生于河南信陽,我是河南人!我生長于湖北,我也是湖北人!我是山西人的兒女,“我更是山西平陸令狐三村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隨著科技發展、社會進步、交通發達,人口流動加劇,地域距離感縮小,教育普及、文化交融、信息量爆棚,人們視野不斷擴大,我們身上浸染他域文化的印記會越來越多,“我們是哪里人”的定義肯定會引發更多人的興趣和廣泛關注。我期待能有更多人一起來共同探討“我們是哪里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花朝月末寫于北京昌平名佳花園居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蛇年驚蟄之前發表于美篇平臺</span></p> <p class="ql-block">上圖為常在家做的山西涼拌菜</p><p class="ql-block">下圖為退休后出版的第二本新書《靜處閑看》</p> <p class="ql-block">附件 : 小弟(令狐培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靜處閑看》閱讀筆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哥退休后第二本書龍年出版了,打開扉頁,看到的第一段文字就是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 簡介里大哥介紹自己是“山西平陸令狐三村人”,我們的父母都是山西人,我們在填寫個人檔案時,在籍貫一欄通常寫的都是“山西”,雖然我們從出生就沒有在山西生活過,而我們的父親14歲就離開了家鄉,但骨子里我一直認為自己就是“山西人”,所以對這句話深以為然。</p><p class="ql-block"> 但是同樣看到這段文字后,我的三姐卻有不同看法。她認為我們從來沒有在山西生活過,因此不能說我們是山西令狐平陸三村人。</p><p class="ql-block">這就引起了我對“我們到底是哪里人”正確表述問題的的思考。與“我們是哪里人”有關的關鍵詞主要有“家鄉、祖籍、籍貫、戶籍、出生地”。“家鄉”——本人出生或長期居住過的地方,近義詞有故鄉、老家、故里、桑梓。“祖籍”——祖父或祖父以前的先人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籍貫”——本人出生時祖父的戶口所在地。“戶籍”——戶口簿登記所在地。一般是指出生時其父母戶口登記的地方。“出生地”——顧名思義,就是出生時的地方。那么,說到我們是哪里人時,是按籍貫、戶籍,還是按出生地,或是按其他概念來定性呢?我把“我們是哪里人”大致定性為三類:一類是籍貫;二類是出生地:三類是戶口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以籍貫確定我們是“哪里人”,雖然相對符合文化傳承的特性,但正如我現在遇到的情況,我從出生到退休從來沒有踏足過山西,一不會說山西方言;二對山西的人文歷史和人文地理基本沒有什么概念,與山西的宗親也基本沒有聯系,通俗的說吧,就是渾身上下沒有一點山西味,說一個滿嘴湖北腔的我是山西人,細細想想也確實名不副實。</p><p class="ql-block"> 那么以出生地來確定我們是“哪里人”呢?我們兄弟姊妹六人全都出生在河南,但隨著父親工作調動,在我們還都是黃口、總角之年就來到了湖北,并一直生活到現在,說我們是“河南人”似乎也有點蠶績蟹匡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這樣看來,以戶口所在地說“我們是哪里人”相對較為妥帖。縱觀我們的一身經歷,我們成長、生活、工作在湖北,其語言文化、行為特征都浸透著濃濃的湖北元素。說我們是“湖北人”,不論是我們自己或是他人都會自然的接受、認同。</p><p class="ql-block"> 隨著社會發展、人口流動的加劇,籍貫和出生地,在地理概念上會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是哪里人”也將越來越多的被賦予更多的時代特征。</p><p class="ql-block"> 我們是“湖北人”,祖籍山西平陸令狐三村。</p> <p class="ql-block">荊州沙市區文化宮路</p> <p class="ql-block">平陸老家窯洞</p> <p class="ql-block">湖北荊州火車站</p> <p class="ql-block">山西著名景點鸛雀樓</p> <p class="ql-block">湖北荊州沙市江津湖</p> <p class="ql-block">山西著名景點運城關帝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宝市|
沅江市|
齐齐哈尔市|
赣州市|
宁阳县|
武乡县|
琼结县|
峡江县|
那曲县|
丰城市|
汝南县|
应城市|
通道|
南陵县|
随州市|
锦屏县|
静海县|
岱山县|
进贤县|
丰顺县|
永仁县|
皮山县|
香河县|
阿鲁科尔沁旗|
赫章县|
蓬溪县|
浦县|
卢氏县|
西华县|
鹿邑县|
泗洪县|
北安市|
繁峙县|
武安市|
贵德县|
临洮县|
蒲城县|
饶平县|
射阳县|
河东区|
泸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