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假期出行,和幾位朋友去延安,沿著青蘭高速,行車至連家砭的陽灣服務區,趁著停車逗留的間隙,我去看了看當年我曾經居住過的老陽灣。</h3><h3>破舊的房子,雜草叢生院落,長滿蒿草的石箍窯頂,一副荒涼、蕭條、破敗的景象,只有遠處房屋上升的裊裊炊煙提醒我,這里還有人居住。</h3><h3> 近年來由于推行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林場成了事業單位,工人的工作主要是林木管護。職工絕大多數都在縣城和慶陽市內買了樓房,以便利子女上學。只有少數老年人還留守在原地。</h3><h3> 看著眼前的景象,我心潮難平,思緒萬千,記憶又將我拉回到三十多年前……</h3><h3> 因為妻子工作變動的原因,我們從場部所在的連家砭搬到了老陽灣:兩孔石窯洞,幾件簡單的家俱,就是我們的全部家當。那時的陽灣是連家砭林場下轄的一個林業站,我們住在站部的小院子里,一字排開的十幾孔石箍窯,對面是一排平房,這里曾經是長慶油田井下作業處的農場機關所在地。小院的背后有四排平房,靠山的南邊也是一排二十多孔的石窯洞,是全站職工的住宅區。</h3><h3>那時的老陽灣,因人多而顯的熱鬧繁華,站上有學校,商店,醫務室,如同今天功能齊全的小社區。這里正好處在場部和太白鎮的中段,從站上走不了多遠就是309國道,那時雖然還沒有通高速,但出行也是很方便的。</h3><h3> 林業站上的職工和家屬大概有二百多號人,人員構成卻有點復雜,改農還林(由石油農場改為國營林場)后,來自不同的幾個農場,只要一張口說話,你就能聽到好多種方言,河南、四川、山東、安徽,陜北的都有。但在這里你最能感受到的就是那種純樸,善良,厚道的民風。</h3><h3> 站長廖月明,四川人,貌似嚴酷,冷漠,對工作認真負責,雷厲風行。但他有著一副古道熱腸,職工家有困難,他會傾力相助,他侍弄的菜園子,簡直就是一絕,菜品種類多,長勢好,收獲豐,新菜下來,我們都能吃上他親自種的菜;他的夫人賢內助廖阿姨飯做的特別好,為人賢惠善良。誰家有事,她都能盡全力幫忙。他們的兒女學習很好,后來很有出息,有一個女兒當過環縣副縣長,如今是區人大主任。</h3><h3> 站支部書記吳廷奎,是個典型的"大老粗"外號"老镢頭"說話嗓門大,好家老是在訓人,我女兒那是兩歲多點,一看見他就嚇得哭。但人們都說吳書記也是個刀子嘴,豆腐心。一次有個職工干活時發生了意外,腿腳受了傷,吳書記把他背下山走了很長的路,最后在大伙的幫助下送到醫院。</h3><h3> 站上的好多職工、老任叔、老馬叔、張文高、李萬清、劉生珍、珠蒼、姜立新等等,一閉上眼他們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就會浮現在眼前,無法從記憶中抹去。</h3><h3> 那時站上的職工除了造林外,還要種地,農場開墾出的大塊土地被分給每個林業工人,人均二十多畝,種白瓜籽,葵花籽,玉米。妻子分了十幾畝地,那時我們的女兒生下不久,還在哺乳期,我們把母親接到陽灣給我們帶孩子。我每個周末都要幫妻子在地里干活,其中之艱辛沒經歷過的人是無法領略到的。遇到播種和收割我就叫上同事幫忙,學校的老師們差不多在周末假期都幫我種過地。孔永祥,劉發榮,程忠建,吳曉玲,王亞明等在妻子種地的那幾年里幫我最多,大學進修時同宿舍的幾個同學也幫我收過白瓜籽,我永遠都深記著這份深情厚誼!</h3><h3> 三十多年,彈指一揮,時間和歲月的流逝讓人心生許多感嘆,那山,那水,那些人和事在某一個特定的時刻一次又一次的重現。</h3><h3> 我們驅車前行,眼前的老陽灣和我那些久遠的記憶都留在我的身后,漸行漸遠……</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辛集市|
通化市|
隆子县|
虎林市|
怀宁县|
丹巴县|
乐至县|
卓资县|
黄骅市|
股票|
金华市|
鲁山县|
佛冈县|
安塞县|
荃湾区|
普兰店市|
芦溪县|
孙吴县|
高淳县|
无为县|
福清市|
大埔区|
龙里县|
常宁市|
临洮县|
宁乡县|
莱州市|
盖州市|
澄迈县|
石屏县|
琼中|
确山县|
米林县|
鸡西市|
灵山县|
东辽县|
报价|
慈溪市|
宝丰县|
三原县|
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