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傳統無處不在 ,平凡人生也出彩!</b></p><p class="ql-block"><b> 貴港市覃塘區樟木鎮黃龍村嶺林屯。</b></p> <p class="ql-block"> 這周六,就是農歷二月初二了,記得小時候,二月初二是個很重要的節氣,那一天,全村人要祭社祈福,用我們壯話來說,二月初二節也叫二月初二社,今天我跟同事們聊了一下,廣西各地基本都有這個節日,風俗大同小異。</p><p class="ql-block"> 二月初二社我們村稱為社頭,在這一天,人們會殺雞做糯米飯煮粥去拜社公,祈福,祈求平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到農歷八月初二秋收后,人們再去拜社公,慶祝豐收,向社公還福,那一天也稱為社尾。</p> <p class="ql-block"> 小時候,每到二月初二,爺爺會早早起來殺雞準備拜神。爺爺是個急性子的人,天沒亮,他已經起來燒水殺好雞,然后點著油燈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我們起床時,雞已經在鍋里煮熟,等著去拜神了。關于二月初二殺雞,我有個深刻的印象。我爺爺是個小學老師,他在村里的小學任教,他的同事是潭布的林志偉老師,志偉老師在宿舍里養了幾只雞,有一年二月初二天沒亮,他就拿了一只雞過來敲門,爺爺一開門,他把雞丟進客廳就跑了。后來,我們家每次賣豬仔,爺爺也會買一條豬肉叫我送到潭布屯給志偉老師,爺爺和志偉老師關系既是同事又是兄弟般的親密。譚布屯的兄弟以前是我們村的一個家族,后來他們人口發展比較快,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他們陸續搬到離我們村一公里左右一個叫“譚布”的地方居住,后來他們還獨立成村了,如今我們嶺林和譚布依然像兄弟一樣團結,大小事情互相扶持,那是同拜一個社公培養出來的情感?。?lt;/p><p class="ql-block"> 嗯,話題扯得有點遠了,話說二月初二除了殺雞外,少不了做糯米飯的。小時候窮,我們經常吃不飽飯,我們很饞糯米飯。糯米自帶一種香噴噴的味道,吃了又耐餓,沒有誰不喜歡吃糯米飯的。我們村水田不多,人均才五分田,而糯米的產量比普通稻谷要低,但每年母親都會找一塊良田來種糯米,每年我們家會收獲上七八袋糯米,過年過節包粽子做糯米飯,糯米是管夠的。</p> <p class="ql-block"> 那時候做糯米飯,少不了要放花生仁。我們村家家戶戶種花生,每年每家也會留一兩袋帶殼花生來年做種子。裝花生的袋子一般掛在高高的屋梁上,這樣保存既保證花生通風干爽防老鼠,也防止我們這些饞貓偷吃。小時候大人告訴我們說偷吃花生種子的話臉會變成麻子的,但大人不在家的時候,我們終究禁不住花生的誘惑,我們會拿著竹棍把袋子捅破,然后撩花生下來吃,當然,我們也不敢偷吃太多,每次捅幾顆下來解饞就收手了。其實大人也知道我們偷花生吃的,不過他們也是睜只眼閉只眼,因為每年母親都會留多半袋花生做損耗的。</p><p class="ql-block"> 春節后天氣尚冷,趁著清閑,很多時候人們會邊烤火邊抽空剝花生粒。大人烤火閑聊剝花生,我們小孩也會湊熱鬧一起剝,煙熏火燎的瓦房里,歡聲笑語。我們一般是在清明前后種花生的,但在二月初二前人們都習慣剝好花生了。剝下的花生殼,人們會把它們從家門一路撒到村路上,我們的風俗是越多的人踩過花生殼,當年的花生就會越豐收。我們剝花生時候,有些花生仁不小心會剝裂了,或者有些花生仁不夠飽滿,這些不能做種子的,遇到這種花生我們小孩子基本都會當場丟進嘴巴吃掉了,干癟的花生有一種特別的甜味,是我們的最愛。但大人會把不合格的花生仁攢起來,留著到二月初二做糯米飯呢。</p> <p class="ql-block"> 二月初二那天,爺爺炒好花生仁,然后搗碎,接著跟蔥花一起撒進炒好的糯米飯,這樣炒出來的糯米飯香氣撲鼻。母親再用新鮮的生菜葉把糯米飯包成一個一個的糯米團,有些人家沒有種有生菜的,她們便會用豬菜的葉子焯水來包糯米團,每家每戶那天都會包一大鍋的糯米團,那幾天,我們餐餐吃糯米飯,真的是一次吃過癮了。后來生活好了,有些人做糯米飯會添加更多的配料,有放碎肉的,放頭菜粒的,放豆豉的,或者放芝麻的,那味道更是豐富多彩了,有些人家甚至還會買豆腐油果回來釀糯米飯,那味道更是美不勝收。</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的二月二,有些人家還會熬濃稠的米粥去拜社公。我奶奶在世的時候,每年二月初二她都會早早起來熬好這種我們叫“粥社”的濃稠的米粥,我們壯族人說話有些詞語跟文字是倒過來的,例如“豬肉”、“牛肉”在壯語里叫“諾某(肉豬)”、“諾外(肉牛),這種拜社公用的粥文字應該叫“社粥”,但我們都是叫“粥社”。這種粥要熬制起來是比較費時間的,米粥濃稠到可以在粥里插柊葉梗才行,跟我們家合用一個廚房的二奶奶基本每年二月初二也會熬這種粥去拜社公。</p> <p class="ql-block"> 那時候我們每家菜地的角落或者香蕉樹下都會種包粽子用的柊葉,柊葉耐活,基本不用怎么打理也能長得郁郁蔥蔥,現在的人可能不懂老的柊葉會開花結果的,小拳頭那么大的花團,里面會長出白色的顆粒種子,這個是可以吃的,味道有點甜,我們沒少摘來當零食吃呢。一般拜社公用的柊葉梗取四五寸長,一般截四五段就行,柊葉梗用繩子綁成一束插在米粥中,我問過姑姑和姐姐,她們也說不上來老人為什么要在粥里插柊葉梗,我猜或許老人是借用了柊葉旺盛的生命力,祈求稻子長勢旺盛,顆粒飽滿,沒有癟谷吧。</p><p class="ql-block"> 我們就這樣拿著雞,豬肉,糯米團,粥社去拜社公,祈福平安健康,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拜完社公再回家拜祖宗神位,有些講究的人家后面還要拿菜到牛欄、豬欄、雞欄去拜,祈求土地公保佑家里六畜興旺。</p><p class="ql-block"> 拜完神,大人們便開始張羅午飯,這個時刻是我們小孩期盼的時刻。爺爺砍雞的時候,我會蹲在菜案前看著,爺爺直接砍下一塊雞肉或者雞腿遞給我,我會迫不及待的塞進嘴巴就啃,那時候的雞肉真的美味啊,吃五谷長大的雞皮黃燦燦的,脆又肥而不膩,不用任何蘸料,雞肉自然的香味已經足夠讓我們垂涎欲滴。過節時蹲在菜案前等著吃雞肉或許是每一個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的共同記憶吧。</p> <p class="ql-block"> 在我們老家,一般正月是不能理發的,而二月二剛好出正月,那天很多人會給小孩理發。記得小時候每年二月初二午飯后,爺爺便會在院子里擺好理發的家當,然后招呼家族里的小孩來理發。爺爺有一把手動的推子,他經常會給村里的小孩免費理發,只是爺爺的推子有些年頭了,有時候會夾頭發,夾到頭發時頭皮會扯得很痛,有些孩子便不敢再讓爺爺理發,爺爺為了哄他們,拿出珍藏的糖罐,用白糖來哄這些小孩理發,理發完后,爺爺還會拿出建國牌肥皂給我們洗頭,我們就在院子里涂著一頭的肥皂泡打打鬧鬧,互相取樂?,F在想起小時候的場景,真的應了那句話:當時只道是尋常,再憶難尋舊時光。</p><p class="ql-block"> 或許我也該從小教育小孩,二月初二,龍抬頭,是個大節日。</p> <p class="ql-block">信息來源/嶺林屯</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嶺林屯</p><p class="ql-block">文字創作/林 雄</p><p class="ql-block">圖文編輯/林小軍</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黎县|
罗城|
封丘县|
织金县|
额尔古纳市|
宜春市|
和硕县|
合川市|
通道|
古浪县|
五莲县|
郧西县|
五常市|
黄冈市|
大姚县|
土默特左旗|
永福县|
灵台县|
四川省|
永登县|
木里|
家居|
武乡县|
绥棱县|
嘉兴市|
建阳市|
文登市|
普兰店市|
曲阳县|
翼城县|
二连浩特市|
集贤县|
宁海县|
宝应县|
松江区|
宁波市|
奇台县|
富顺县|
朝阳县|
陵川县|
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