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浙東金秋之旅(三)·千年纖道</p> <p class="ql-block">我對纖道的認識僅局限于影視中,纖夫們拉著纖繩奮力地在陡峭河岸邊前行的畫面,認為纖道便是江河岸邊拉船助力的窄路。</p><p class="ql-block">來到紹興才知道湖塘水中也有纖道。</p><p class="ql-block">紹興的古纖道歷史悠久,纖道自東向西穿越紹興全境。其中,古纖道最早的一段位于紹興城東,叫山陰故陸道,隨山陰故水道一起修建于春秋晚期。紹興城西的古纖道最早是在西晉晚期隨著運河開通而修建的。古纖道中心在紹興柯橋一帶,有臨水依岸和破水而筑兩種,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此后,咸豐、光緒年間又有修建。1947年,“紹興縣修筑官塘委員會”成立,對古纖道作了較大整修。20世紀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地方政府大修古纖道。</p> <p class="ql-block">簡介</p><p class="ql-block">古纖道,原名纖塘、遠道塘、纖道橋。古時水上運輸航船的動力除了船夫用櫓漿搖,就是纖夫在岸上背著一條纖繩拉船前行。河面較寬且主航道在河心,就必須建造兩邊都是水的纖道逆水前行。當運河上遇到大風大浪時,纖道可以作為船只的避風屏障,減少風浪對船只的撞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纖道,</span> 是古越勞動人民獨創的一種橋路組合道路。是架在水面上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一座座石橋連接而成的水上通道,供纖夫背纖和躲避風浪用,</span>是文物建筑中的孤例。是大運河(紹興段)最具特色的古代水運設施遺存,位于中國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北部,從東到西橫貫紹興全境,綿延40余公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p class="ql-block">我們在紹興市找到了三段古纖道:位于柯橋風景區的鑒湖古纖道、柯橋古纖道、?(āng)犭茶(sāng)湖避塘。它們各有特色,令人難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柯巖風景區鑒湖古纖道</p> <p class="ql-block">鑒湖古纖道位于柯巖景區左側魯鎮主題公園內。</p><p class="ql-block">在紹興的歷史上并無魯鎮這個小鎮。魯迅在《社戲》、《風波》、《明天》、《祝福》中,都有所提到。如魯迅先生所寫的《社戲》,那一大群頑童穿梭于觀眾中的熱鬧場面,以及古纖道上停滿的烏蓬船,船夫坐在船頭觀看社戲的水鄉風情。它是存在于小說中的一個書面的水鄉小鎮,其實它早就存在于魯迅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鑒湖古纖道遠景</p> <p class="ql-block">纖道中的三孔拱橋為系錦橋。</p><p class="ql-block">資料:古纖道每隔里許便有凸起的拱橋或橋梁,便于船只通行或避風浪。</p> <p class="ql-block">系錦橋</p><p class="ql-block">相傳南宋書生王佐高中狀元。一群書生在此橋上為他系上錦帶、換上錦衣,送赴外地為官。故為</p> 秀麗典雅的系錦橋 <p class="ql-block">三條青石條鋪裝的古纖道。古纖道所用材料皆為青條石、青石板,在陽光照耀下如白玉般潔白,故有“白玉長堤”之稱。它蜿蜒于運河之上,將運河一分為二,形成了獨特的水鄉景觀</p><p class="ql-block">這是起步至系錦橋前的一段長堤。</p> 走上橋 <p class="ql-block">走下橋</p> <p class="ql-block">伴著腳下清脆悅耳的水聲走過千年古纖道。</p> <p class="ql-block">大約千米長的此段古纖道走到盡頭了。</p> 鑒湖湖中的現代烏棚船。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柯橋古纖道</p> <p class="ql-block">簡介</p><p class="ql-block">柯巖古纖道位于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柯巖街道,處于浙東運河紹興段,東起柯橋上謝橋,西至錢清板橋,全長7.5公里,是大運河(紹興段)最具特色的古代水運設施遺存。</p><p class="ql-block">柯巖古纖道始建于唐元和十年(815年),為浙東觀察使孟簡整治大運河時所策劃籌建,后歷經明弘治、清康熙、咸豐、光緒年間的重修,以及1947年、1983年、1989年等多次修繕,日臻完善。它是我們所見的三條古纖道中最早建成的一條。</p> <p class="ql-block">這是在柯橋古纖道東段起點謝橋上,目之所及范圍內的古纖道全景。</p> <p class="ql-block">在纖道的起點處岸邊一字排列著幾尊石碑。</p> <p class="ql-block">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大 運 河</p><p class="ql-block"> 紹興縣段</p><p class="ql-block">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p><p class="ql-block">二O一三年三月五日公布</p><p class="ql-block">浙江省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O一三年六月十八日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浙東古運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東</span></p> <p class="ql-block">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古 纖 道</p><p class="ql-block">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p><p class="ql-block">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五日公布</p><p class="ql-block">浙江省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古纖道旁的碑亭中立有一石碑,上刻“古纖道”三個紅色大字。亭后方便是謝橋。</p> 下面幾張是起點處景觀。 <p class="ql-block">右側墻壁上的“大運河柯橋段簡介”</p> <p class="ql-block">碑亭前的一汪池水。</p> 白玉長堤伸向遠方。 <p class="ql-block">下面是目之不及的古纖道段中的景象。(圖片摘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āng)犭茶(sāng)湖避塘</p> <p class="ql-block">簡介</p><p class="ql-block">?犭茶湖避塘,又可讀昂桑湖避塘,位于紹興鏡湖靈芝鎮,始建于明代崇禎年間,距今200多年,全長約2000多米,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避塘是一種特殊的道路設施,主要由塘堤、石橋和路亭組成,通常橫穿湖泊。</p><p class="ql-block">歷史上,避塘的建設主要是為了保障水上交通的安全。比如在風起時,避塘的一側湖面會有波浪,而另一側則相對平靜,船只可以通過避塘橋進入無風區域躲避風浪。其也具備一定程度的纖道作用。 </p><p class="ql-block">蜿蜒曲折的避塘橫跨湖中,乍眼一瞥,數層條石壘疊水中,上鋪大塊石板為路面,踏上石板路,不時地感觸到石板與石條的碰撞聲,相比古纖道,它顯得更為粗獷和不規則。</p> <p class="ql-block">?犭茶湖是紹興最大天然淡水湖,視野開闊。</p> <p class="ql-block">避塘上石橋和石亭各一,整體依舊是明代的樣貌。</p> <p class="ql-block">避塘南端,懷著好奇之情從這里踏上游避塘之路。</p> <p class="ql-block">粗糙不規則的石條排列在一起,高低錯落,必須要注意腳下,緩慢前行。</p> <p class="ql-block">這是避塘南首的第一座橋天濟橋原址。</p><p class="ql-block">根據現有資料:天濟橋原是一座高大精致的石拱橋,橋東有座規模較大的天濟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天濟橋被拆毀,改建成鋼筋水泥的拱橋,前幾年連這鋼筋水泥的拱橋也被拆除了。</p> <p class="ql-block">據說,避塘上曾建有五座石橋,分別是天濟、群建、金光、朝陽和普濟及一座石亭。橋洞使避塘兩側的交通更加便捷、利于躲避風浪。</p> <p class="ql-block">這是現在的南首第一橋。</p> <p class="ql-block">橋的北側還是個“碼頭”。</p><p class="ql-block">這里還可坐船游湖,單程10元,往返15元。還有快艇。</p> <p class="ql-block">過了石橋后,前面有一座石屋,稱作石亭,可供路人休息或避雨。</p> <p class="ql-block">石亭結構簡潔,造型粗獷,展現出一種質樸的美感及堅實之感。</p> <p class="ql-block">走到這里已經不簡單了,的確需要休息一下。</p> 前面的路更加坎坷、彎曲。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在網上看到的照片,其上在避塘近距離一側建有柵欄,我們這次游覽沒看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們有什么作用?</span>在網絡上沒能查到準確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記</p><p class="ql-block">1、清嘉慶《山陰縣志》相關記載“湖周回四十里,傍湖居者二十余村。湖西尤子午之沖,舟楫往來,遇風輒遭覆溺。明天啟中,有石工覆舟,遇救,得免,遂為僧,發愿誓筑石塘,十余年不成,抑郁以死。會稽張賢臣聞而憫之,于崇禎十五年建塘六里,為橋者三,名曰‘天濟’”。</p><p class="ql-block">所以這里叫避塘而不是纖道,但如果行船至此也可以做纖道使用。避塘中間還有石橋聯通內外水系以及石屋供行人遮風避雨。</p> <p class="ql-block">2、名稱由來</p><p class="ql-block">“?犭茶湖”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嘉泰會稽志》,是一種魚的名字。這種魚黃色無鱗,肉嫩味美。據清乾隆年間《紹興府志》記載:湖在山陰縣西北,越人呼黃色無鱗有刺之魚為犭央犭茶(也有此發音為當地方言的說法),此湖多出此魚,故名?犭茶湖。</p><p class="ql-block">是故人們常說湖以魚名。</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东县|
自贡市|
乐都县|
玛纳斯县|
龙井市|
武乡县|
巢湖市|
将乐县|
孟津县|
探索|
雷波县|
景宁|
襄汾县|
安吉县|
营山县|
阿鲁科尔沁旗|
汤阴县|
新邵县|
曲麻莱县|
鹤壁市|
广汉市|
周至县|
南通市|
莒南县|
乐安县|
洛宁县|
岑溪市|
长乐市|
鄂伦春自治旗|
宜章县|
贵溪市|
长治市|
台东市|
深水埗区|
达孜县|
南乐县|
南召县|
湄潭县|
丰都县|
武胜县|
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