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我在建國后歷次政治運動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經歷及對自已成長影響的回顧</b></p><p class="ql-block"><b> (下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篇說到,這些運動對我三觀的形成有無可置疑的影響,但是,究競有那些影響,又是怎樣形成的?現在,雖然難以說清來龍去脈,但在腦海里不斷點滴熏染,潛移默化起作用,留下深深烙印的,可歸納為以下幾個“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信。就是人有良知,社會有良序,國有良運之根本。建國初期,群眾整體文化水平不高,文盲很多,有收音機、訂閱報紙的人家很少。人們獲得信息,有工作單位的靠先黨內后黨外的順序,層層傳達貫徹,居民百姓就靠基層組織、街道居委會開會或挨家挨戶吆喝。今天買國債了,明天捐獻“飛機大炮“了,后天除四害消滅細菌戰了….只要“上頭”一號召,立馬就積極行動。既使在那三年困難時期,人們吃不飽肚子,依然相信黨和政府能夠帶領人民,頂住外來壓力渡過難關,建設美好家園。這又靠什么?就靠對政府的信賴。人們從解放軍進城的表現,從新政權建立后的所做所為,產生出對黨和政府的無比信賴。于是信賴生,政令通。經過三年經濟恢復,完成農業合作化和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后,全社會都動員起來,掀起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潮。那時,人們不講報酬講貢獻,不比享受比干勁,好象共產主義理想就要實現。為什么?當年還不時興信仰這個詞,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和追求,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信仰。于是信仰生,百業興。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舊社會遺留下來的陳規陋習、污泥濁水逐步清除。社會和諧、鄰里和善、家庭和睦的新型社會關系建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成為新時尚,“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理想境界也呈現出來。憑什么?憑人有共同信念,彼此有信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些歷史片斷,既是我揮之不去的美好記憶,更是教我如何做人的無聲老師。它教導我,一個人的理想信仰可以不那么崇高,但一定要有,因為這是做人的精神支柱;處世要有守正的信念,做事要有堅定的信心,與人要彼此信任。這樣才能使生命之舟揚帆遠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敬畏。敬畏之心是一個人良知、道德、修養、素質、性情的基礎。我生性膽小,缺欠自信,常會自責。少兒時,在家里和坊間耳聞目染的,是以民間故事形式出現的傳統的善惡美丑啟蒙教育。記得一次一大戶人家出殯,在兩間靈棚里,掛滿了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的圖片,其中因生前不孝做壞事惡行,死后到陰間被上刀山火海下油鍋等血淋淋的內容,把我們這邦小孩嚇得不輕。形式是封建的,教育是直觀的,效果是有益的,知道了人一輩子都要行善事好,千萬別缺德行惡做壞人。長大參加工作后,接觸到的人和事多了,逐漸認識到社會的復雜,告誡自已不能妄所欲為,處處要小心謹慎。同車間有位能寫會算文墨極好的老師傅,每隔一段時間,派出所都會來人對其訓話,告誡他老老實實接受社會監督和改造。這時我才知道,這位腹有詩書,和藹可親,人緣彼好的老者,曾是一個“一貫道”的信徒骨干。這又給我上了一課:歷史會留下人間美好,但也會蕩滌社會糟粕。最使我懂得敬畏之心彌足珍貴的是在部隊這三十年。經歷政治學習政治教育,大小運動的政治風雨,使我深知對自然、生命、歷史、傳統,對法律、規則、規矩,對先賢、偉人、英烈及愛人、朋友、鄰里等,都應懷有敬畏之心,并逐漸有了規避風險的意識。我有寫日記的習慣,前幾年寫回憶錄派上了用場。很可惜,日記記到1967年8月10日終止了。因為從當時環境中看到,日記中的只言片語,不知哪天會被突如其來的運動,當成罪過、罪證受批判,一生都會受影響。所以,就此停筆不寫了。(對此很是后悔,不知當年當時為何做出這一幼稚的過度的規避防范)。當我在部隊尤其是到地方當了領導干部后,官雖不大,但同樣會有權力的利益誘惑,有成為尋租獵物的風險。我一直有個信條:不能有“小辮子“攥在別人手里,無論是政治上、經濟上還是作風上都如此。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往往是個陷阱,如果你手中沒有權,誰會給你送錢,那會有“小三“愛你!千萬不要自做聰明、自作多情。為此,我給自已設立了“隔離帶”、“防火墻"(密笈不宣),起到了很好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不爭。就是秉性不爭強好勝,為官不爭權奪利,見利不得隴望蜀,處世不持兩端,取道中庸。命中有你,不爭自來;無你爭而無益,一切順其自然。授權行責做事,沒人負責我擔當,有人負責我服從,一切以事業為重。尤其是對待個人利益,寧缺勿爭更不能貪,君子取之有道。對人對事既不忽左忽右,也不寧左勿右,防止走極端,為自已留有余地,能有退伸步。說來不怕人笑話,我本胸無大志,既沒有立志成才的遠大抱負,更沒有什么規劃蘭圖,一切都是推著走,是歷史造就了后來的我。小學時,帶紅領巾我是后一批的,別人扛上了一道杠、兩道杠,我什么都不是,心里也是酸酸的。當戰士三年,沒立過功受過獎,連”五好戰士”也一次沒當過,心里也覺得灰溜溜的。當干部那么多年,沒有突出成績、特殊貢獻,受獎立功更不可能了。當年這種背景下,之所以沒有沉淪仍不氣餒,可能與由命不爭的信條有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退休至今,我這406080部隊之一員,更覺得“不爭”的心態,對人生、對身心健康、對歸途末路行穩致遠太重要了!</b></p><p class="ql-block"><b>注:42年生人,62年入伍,83歲健在。</b></p><p class="ql-block"><b>(2025年2月26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簡介】李文藻:生于1942年12月。1958年9月參加工作,1962年8月入伍,曾任原138師414團宣傳股股長;濟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處長;137師副政委;泰安軍分區副政委。1988年9月獲授大校軍銜。1992年轉業,任天津日報社副社長;1999年調任《今晚報社》副社長,2003年10月退休。</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乡县|
白城市|
光山县|
滕州市|
密云县|
田林县|
治多县|
诏安县|
普安县|
温泉县|
岢岚县|
东丰县|
分宜县|
钟祥市|
云阳县|
丹棱县|
贡嘎县|
武威市|
吉木萨尔县|
洪泽县|
虎林市|
象山县|
江都市|
北京市|
化隆|
巩留县|
山丹县|
蒙山县|
汉川市|
海盐县|
房山区|
凯里市|
都昌县|
皮山县|
甘洛县|
禹州市|
上犹县|
达拉特旗|
朝阳区|
益阳市|
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