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新編故事】“三親翁”與建州學

大觀建州 吳傳劍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嘉祐五年(1060),初夏這日的暮色悄然降臨,黃花山(明代改稱黃華山)西南麓,建州主城東北宣化坊的吳家大宅院,在一片璀璨的燭火映照下,彌漫著喜慶的氛圍。一場盛大的宴請正在這里隆重舉行,熱鬧非凡。主位上坐著的,正是吳充,他氣宇軒昂,舉手投足間盡顯不凡。貴賓席上,歐陽修與王安石端坐其中,他們不僅僅是朝廷官員,更為特殊的身份,是吳充的“親家”。福建路轉運使、福建路提舉常平使、建州知州、建安縣令等一眾地方官員也都應邀出席,高朋滿座,場面十分壯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吳家在北宋的建州,那可是聲名顯赫的旺族。吳充的父親吳待問高中進士,他的三個哥哥吳育、吳方、吳京也一同在科舉中嶄露頭角,考中進士。其中,大哥吳育更是官至樞密副使,相當于副宰相之位。而吳充此時擔任鹽鐵副使,十五年后的熙寧八年(1075年),他榮升為樞密使。到了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罷相,吳充繼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父子五人登科,兄弟兩人拜相,這等榮耀,著實為科舉史增添了一段令人稱奇的佳話,宛如一幅獨特而壯麗的畫卷,成為建州文化光景中一道奪目的奇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彼時,歐陽修擔任樞密副使,而他拜官參知政事則是來年,也就是嘉祐六年(1061)的事。王安石此時是三司度支判官,至于后來拜相,那是十年后的熙寧三年(1070)。這一年入春之后,受皇帝的差遣,吳充、歐陽修、王安石三人一同前往江南辦理公事。待事務圓滿處理完畢,吳充熱情相邀,他說錢塘距離福建建州并不遙遠,誠摯地希望二位親家公能到建州做客,好好領略一番建州的風土人情。歐陽修與王安石平日里就對建州充滿了好感,內心十分向往。尤其是王安石,他的父親王益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進士后,便赴任建安縣主簿,縣署就設在建州。王安石自幼便聽父親講述建州的種種美好,心中早就渴望能到此地走一走、看一看。如今親家公吳充如此熱情,他們二人欣然應邀,這才有了此次難忘的建州之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吳充與歐陽修、王安石之間有著緊密的聯姻關系。吳充的長女吳蘭,嫁給了歐陽修的長子歐陽發;吳充的次子吳安持,則迎娶了王安石的女兒王旃。如此一來,歐陽修、王安石便成了建州人的親家。這般高端的嫁娶,使得兩家人親如一家,關系融洽得如同水乳交融,消息傳出,幾乎要洇紅半個朝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宴過后,歐陽修與王安石興致頗高,他們回味起傍晚路過時所見到的建州美景,贊嘆不已,提出要去城中逛逛。于是,賓主一行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覺便來到了鼓樓西南側的大中寺。眾人登上大中塔,放眼望去,遠處的山巒連綿起伏,近處的城池盡收眼底,一幅壯麗的山水城郭圖在眼前徐徐展開。隨后,他們又登上小船,在建州子城的護城河上悠然漫游,微風拂面,愜意無比,盡情享受著建州夜晚的寧靜與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飯后,眾人受邀前往鼓樓后旗山州衙做客。知州十分熱情,親自動手點上北苑茶,茶香四溢,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品茶,一邊愉快地交談。當話題聊到建州州學時,歐陽修與王安石表示,早就聽聞建州教育興盛,心中滿是景仰,很想去實地看一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快,他們便來到了建州主城東南趙氏坊松溪之濱通仙門內的建州州學。剛一走進學宮,歐陽修與王安石就被眼前宏大的建筑和濃郁的學風所深深折服。州學教授一邊帶領他們在學宮內四處參觀,一邊詳細介紹道:“建州的學子們都特別勤奮刻苦。自宋開寶八年(975)建州歸屬宋朝以來,從太平興國二年(977)至嘉祐四年(1059),也就是去年,僅僅建安一縣,就考中進士196人。建州的教育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就已經開辦了學校,當時是建安縣所辦。寶元年間(1038 - 1039),朝廷下詔要求各州立學,經過幾年的精心籌建,建州州學于慶歷四年(1044)正式開辦。如今又多了一所州學,建州的教育事業必將蒸蒸日上,越來越興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著,教授滿懷期待地邀請三位官員,詢問他們能否抽出寶貴的時間,給學子們上一堂課,以表鼓勵。三位大人欣然應允,并且商定每人授課一天,一共講授三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三天的授課,若用現在的話來說,簡直可以稱為“考進士輔導班”。城東建安縣學的學子們聽到這個消息后,興奮不已,紛紛要求參加。于是,州學和縣學的兩千多名學子齊聚一堂,懷著崇敬與期待的心情,等待著三位名家的教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歐陽修、王安石和吳充都是從科場中一路拼搏廝殺出來的進士,對于如何應對考試、怎樣高效復習、哪些是重點以及該如何把握,他們都有著深刻的體會。而且這三人知識淵博,見識極為廣博,所講授的課程效果極佳,學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收獲頗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入宋以來,禮部試(省試)的科目主要有:詩賦,考查律詩、律賦,十分注重文采與格律;經義,要求考生解釋儒家經典義理,如《論語》《孟子》等;論,論述歷史或時政問題,例如“漢唐得失論”;策,回答時務對策,以此考察考生的治國見解;帖經、墨義,主要是默寫經文或解釋字句。殿試則由皇帝親自主持,主要考策問,題目范圍主要聚焦于時政熱點,如邊防、財政、吏治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歐陽修、王安石和吳充授課的重點,主要圍繞如何應對論、策、策問考試展開,因為這也是科場中最難的科目。在講授過程中,他們依照禮部試、殿試考試的出題規律,精心擬出具體題目進行講解。同時,他們也擬出詩賦題目,詳細講解了詩賦作答中的一些要點和技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令人稱奇的是,在接下來幾輪進士考試的禮部試、殿試中,出現的部分題目,在這次講授中竟然有過模擬,并且還作了詳細的講解分析,比如《水幾于道論》《成敗之機在察言論》《王者通天地人賦》等。當然,這或許只是巧合,但名家授課,對于縣學州學的學子們來說,無疑是莫大的鼓勵和激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嘉祐六年(1061),全國舉進士193人,建安縣考上11人,占比5.7%。嘉祐八年(1063),全國舉進士200人,建安縣考上11人,占比5.6%。治平二年(1065),全國舉進士200人,建安縣考上10人,占比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王安石則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兩人皆名列“唐宋八大家”。在這前后,北宋宰相、文學家蘇轍的兩個兒子,迎娶了建安人黃寔(熙寧六年(1070)進士)的兩個女兒為妻。蘇轍同樣位列“唐宋八大家”?!疤扑伟舜蠹摇敝?,竟有三人與建州有著親家關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州人親家翁歐陽修、王安石,以及官至宰相的建安人吳充,這三人親赴建州州學授課的事跡,成為了一段傳頌千古的美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建州學子勤奮向學,在人才選拔中脫穎而出,為建州(今建甌)擠身于全國十八個“千名進士縣”之列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南宋州升府后,州學改稱府學。明永樂元年(1403)從通仙門內遷建于府治東北中和坊,即今倉長路163號一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建安縣學原建于主城城東,幾經易址,明代遷建于小梨山南,今鐵井欄巷西端北向112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甌寧縣學創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幾遷學址,清代遷建于紫霞洲西,今鐵井欄92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牌县| 济宁市| 金坛市| 育儿| 平舆县| 彰武县| 台南县| 大邑县| 珲春市| 固始县| 吴堡县| 专栏| 左权县| 全椒县| 永登县| 崇礼县| 祁门县| 肥东县| 九江县| 兴山县| 广宁县| 水富县| 轮台县| 台中市| 霸州市| 尉犁县| 文山县| 宜章县| 璧山县| 万盛区| 龙门县| 苏州市| 军事| 称多县| 平塘县| 定日县| 昌宁县| 泸溪县| 清流县| 杭锦后旗| 扎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