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五臺山(一)從香火旺盛的五爺廟 說說佛教圣地五臺山

禾頡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爺,是五臺山當地人對五龍子圣衍的尊稱,廣濟五龍王殿——五爺廟,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緊挨著萬佛閣,曾為塔院寺屬廟,時為青廟(漢傳僧人);清代重建,改為黃廟(藏傳喇嘛)。五龍王喜歡看戲,所以在殿的對面修了一座古式戲臺。經民國6年(1917)重修,成為現在的規模。五龍王本尊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云播雨。北臺葉斗峰海拔3061米,在隋朝建有供奉無垢文殊菩薩的靈應寺,2001年擴建時,增建了三間龍王殿。由于北臺路途遙遠攀爬艱難,信眾上香大多選擇在交通便利的萬佛閣,即五爺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在當地人關于“清涼石”的傳說中,包括五爺在內的五個龍子,是被文殊菩薩收服的。這五個龍子被分別安排在五臺山的五座山頂,為一方百姓服務。五爺廟是臺懷鎮佛教本土化世俗化的產物,寄托著當地百姓祈朌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愿望。比起大名鼎鼎的文殊菩薩,更親民更接地氣,更符合眾生心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們在這求財、求官、求事業、求學業無所不求,在善男信女心目中,五爺廟儼然成了有求必應的象征。也許跟大殿里有康熙皇帝所賜的半副鑾駕有關,五臺山香火最旺的寺廟就屬五爺廟了。每到農歷初一或十五,為趕在零點去燒頭香,人們大半夜的就去排隊,小小的廟門前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平日里上午的殿門前也是被祈愿還愿的信眾擠的水泄不通。</p> 五爺廟和萬佛閣 五爺廟。廟前400多歲的油松于2020年由于地面長期板結而枯死 枯樹被移除后的五爺廟 “五爺” 戲臺 北臺葉斗峰(隋朝立) 北臺葉斗峰(現代) <p class="ql-block">北臺五爺廟,2001年擴建時重修</p> <p class="ql-block">北臺五爺</p> 北臺靈應寺 <p class="ql-block">靈應寺內,中間為無垢文殊菩薩</p> 清涼石 清涼寺 清涼寺內清涼石 半副鑾架 五爺廟,2019年大年初五,因香火太盛,香爐被燒塌。以后廟內不再擺放香爐 <p class="ql-block">五爺廟后面的文殊菩薩殿,是1997年由山西百圓褲業捐資100萬元修建。</p> 視頻 五爺廟前上香的人群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佛教界,五臺山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的全稱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是古尼泊爾舍衛國多羅聚落(現在的沙赫瑪赫附近)梵德(其父)婆羅門(族姓)之子,后出家輔佐佛祖釋迦牟尼修成正果。文殊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地藏)之一,以論述“般若性空”和“般若方便”理論著稱,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作為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是諸佛的老師、智慧的象征。釋迦牟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被尊稱為“華嚴三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前486年,釋迦牟尼佛滅度,其尸骨煉就成84000顆舍利子(舍利)。古印度阿育王為弘揚大乘佛法,用五金七寶鑄成了84000座佛舍利塔,散布于世界各地。中國有19座,五臺山獨得其一,五臺山的舍利塔在北魏時期被稱為慈壽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現在所看到的大白塔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設計建造,以前的慈壽塔置于大塔腹中。建成后,最初作為顯通寺的塔院,明朝改建,讓它和顯通寺分開,成為一座獨立的寺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遠在遙遠的東方,真身從沒來過,五臺山怎么成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了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東漢明帝時,西域僧人迦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輾轉來到五臺山,看到五臺山臺懷之地似佛祖說法之靈鷲山,且此地已有一座佛舍利塔,還有釋迦佛所遺足跡碑,于是上奏漢明帝在五臺山修筑寺廟。他所引用的依據是《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佛祖釋迦牟尼對金剛密跡主菩薩說:我滅度后,于此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游行居此,為諸眾生,于中說法。”《大方廣佛華嚴經》:“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于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古代印度人稱中國為振那國,古代五臺山又稱五頂山,亦在印度的東北方,上述二經提到的“清涼山”、“五頂”山,恰好符合五臺山五巒巍然、氣候清涼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釋迦牟尼在臨死前將腳形印在石上,并對弟子說:“我最后留此足跡,以示眾生,誰能見到這足印,瞻禮供養,就能免罪消災。”唐僧玄奘到西域取經時把佛足印拓下帶了回來。唐太宗敕令將佛足刻在石上,立于祖廟。明萬歷壬午秋,寺僧又按圖刻石,供奉在大白塔下,以便僧人百姓們朝拜和參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依此種種,漢明帝點頭,五臺山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文殊菩薩的道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臺山因了文殊菩薩道場的緣故,受到了僧俗信眾的敬仰、歷代帝王的推崇,成為漢、藏、滿、蒙各民族尊奉的佛教圣地,國外信徒的朝圣之所。從那時起,佛教就在五臺山深深扎下了根,并開始成為中國的佛教中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座位于臺懷鎮中心的大白塔,造型優美,四周分布著眾多寺廟,成為中國四大佛教圣地(五臺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之首五臺山的主要標志。</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薩造像</p> 臺懷鎮的寺廟群 大白塔 靈鷲峰 足跡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北朝時期,五臺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了規模較大的擴建,并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臺山寺廟猛增到200余座。隋朝時,隋文帝在五個臺頂各建了一座寺廟,均供奉有文殊菩薩。唐代,五臺山佛教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潮。據《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300所,有僧侶3000余人。此時的五臺山,不僅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實的佛教圣地了,被譽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隨著佛寺的興建和擴大,五臺山的僧侶人數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貞元年間,五臺山僧尼達萬人之眾。寺院的興旺發展引起對社會政治、經濟的重大負面影響,唐武宗遂于會昌五年(854年)下詔廢佛,命令拆毀寺廟,勒令僧尼還俗。寺廟被毀,僧侶散盡,史稱“會昌毀佛”。唐宣宗即位,又再興佛教。宋代存有72座,明時回升到104座,清末民初達到112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縱觀歷代五臺山的寺廟和僧侶人數,以唐代為最多。五臺山現存有唐代以來7個朝代的寺廟68座。其中多為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章中部分照片來自網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請看下集:五臺山的寺廟群)</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汾阳市| 裕民县| 清丰县| 西乌珠穆沁旗| 南阳市| 阳谷县| 台山市| 当阳市| 桃源县| 溆浦县| 安图县| 昌都县| 长宁区| 霍州市| 宁蒗| 台南县| 阿坝| 新源县| 蓝田县| 新邵县| 辽宁省| 阳朔县| 大余县| 吉林省| 本溪| 水富县| 定边县| 贵港市| 丹东市| 敦煌市| 南雄市| 斗六市| 铁力市| 定日县| 耒阳市| 鄂托克旗| 巴楚县| 湘乡市| 宾川县| 庐江县| 盐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