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四大名園,分別是東莞的可園,佛山的梁園,順德的清暉園和番禺的余蔭山房。除了佛山的梁園,其他三座園林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div>清代的嶺南四大古典園林,既不像北方園林場景開闊,重在氣勢,也不像江南園林千回百轉,專注意境,占地面積不大,但依然將大自然的春華秋實、山高水長濃縮在一園之中,展示了嶺南地區的建筑風格和園林藝術,蘊含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div> 1998年,郵電部發行了一套《嶺南庭園》特種郵票,依次描繪了嶺南庭園可園春天、梁園夏天、清暉園秋天、余蔭山房冬天的風貌。 一、東莞可園<div>可園,位于廣東省東莞可園路32號,始建于清代(1850年),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的東莞博廈人張敬修辭職回鄉,修建了可園。1949年后,可園被分做農民住房。20世紀50年代,可園被改為博廈村敬老院。1961年,政府著手修復可園,1966年初竣工對外開放。十年動亂初期,可園內獅子上樓臺、拜月臺和滋樹臺被拆除。20世紀70年代,可園被改為華僑旅行社。1981年,可園重新對外開放。</div> 可園大門上方的“可園”二字,是園主人張敬修的親筆書法,每一字只一筆,蒼勁有力,顯示了他深厚的書法造詣。兩側對聯“可羨人間福地,園夸天上仙宮”,為現代園林學家羅彤鑒撰寫,首字對應的就是可園。據說園內有一樓、六閣、五亭、六臺、五池、三橋、十九廳、十五間房,其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樓、可軒、可堂、可亭、可湖等。 進入可園,看到花隱園對聯:可尋香夢跡,園系故人情。首字對應的又是可園。 左側的邀山閣,又名可樓,立面造型如同碉樓,下面眾多庭院環繞,挺而不孤,非常有特色,在私家園林中相當少見。它是當年園主人休閑娛樂、觀賞風景的地方。遙想當年,登高望遠,一覽四野,俯瞰全園,愜意至極。 可軒,邀山閣的底層,是可園主人張敬修接待賓客之地。廳內門罩紋飾,地板裝飾均為桂花紋,門口種有桂花樹,因此又稱“桂花廳”。可軒的地板加工十分精細,磚塊由人工手磨而成。據說興建可軒地板時,要求每個工匠每天加工不得超過兩塊,多了不但不賞,反而要罰,唯恐質量不佳,可見琢磨之精細。 雙清室,位于邀山閣的前面,四角設門,其平面形狀、家具造型、鋪地、門、窗紋飾均為“亞”紋,故又稱亞字廳。窗戶采用紅、藍、黃、綠與白色相間的套色玻璃,色彩繽紛,使室內外景物增加光影的變化。由此,雙清室成為可園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 登臨邀山閣,站在可園的最高處,樓閣窗戶四面暢開,景色撲面而來,不由得拿起手機,記錄下嶺南特有的美景。 可園建筑獨特的風格,不同于北方,不同于江南,但又融合了北方和江南的個別元素,顯現嶺南自有的個性。 可園建筑的窗戶,不少是用蠔殼作原料,精致打磨制成,薄而通光,外表光潤潔白,美觀而有特色。 可園雖小,五臟俱全,假山花池,花卉盆景,亭臺樓閣、山水橋榭、廳堂軒院,讓人目不暇接。 可園中央位置,新建的假山以珊瑚礁疊成獅子造型,附設樓梯,可攀爬至旁邊一座屋頂平臺,號稱“獅子上樓臺”。假山上種植藤草,披散四垂,一如雄獅的鬃毛。可園的假山不多,此為經典。 壺中天,環境清靜幽雅,雨天四周房屋滴水到中間,是聚財的意思。當年的主人張敬修,金石書畫、琴棋詩賦,樣樣精通。常邀三五個文人雅士聚座在此,聊天、品茶、下棋,十分舒適。后人寫了一副對聯:“園小無窮景,壺中別有天”,概括了它的精妙之處。 圖中右側靠水而筑的雛月池館和綠綺樓(小姐樓),形如樓船舶岸,故俗稱船廳。船廳似一葉輕舟停泊湖岸,富有嶺南水鄉情趣。 走進雛月池館,神似泛舟水上。有對聯:大可浮家泛宅,豈肯隨波逐流。描繪了當年主人的心境,寧愿宅家,不可隨大流。 可堂,是可園的主體建筑,三開間,坐北朝南,為園主起居之處,同時也是張氏家族喜慶宴會的地方。木雕梅花門框極其精致,引人矚目。門框兩側對聯:可可動情思漫問可樓何處覓,堂堂消歲月應憐堂廡此間存。既對應了可堂,又點明了可園內的樓堂亭閣。 可園的院墻,漏窗形式多樣,圖案豐富多彩,增添了園中景色的層次感。 博溪漁隱,一條傍湖的通道,以前供小船停靠,船經可湖直通園外。是臨湖設計的游廊,從這里能飽覽可湖的湖光秀色。門外有對聯:十萬買鄰多占水,一分起屋半載花。意境十足,遐想無限。 可湖,是可園的主要水景,被長堤分為三個區,堤岸種植的不同色彩的挺拔的樹木,為湖景增添了亮色。 可湖中的可亭,平面六角,雅致清秀。即可欣賞湖光美景、花色游魚,又是讀書吟詩的好地方,是可園的勝景之一。 問花小院內回廊繞院,一間裝飾精致的室內,有紀念嶺南畫派奠基人居巢、居廉兄弟的國畫,兩側對聯“巢臨福地營新派,廉取名園啟眾生。”是后人對兩居兄弟在可園創立嶺南畫派的真實寫照。 可園與嶺南畫派有很深的淵源,居巢、居廉出生于書香世家,曾隨張敬修做幕僚,相隨張敬修回東莞,客居可園近十年,創造了撞水、撞粉法畫花鳥畫,形成了個性鮮明的“居派”繪畫,并在園內設館授徒,為嶺南畫派開創了先河。 可湖開闊,遠處的堤岸后面,是新建的可園博物館,里面有《居巢、居廉與可園》專題展覽。從可園中孕育出來的“居派”繪畫藝術,因居廉桃李滿門而發揚光大,使可園成為嶺南畫派的重要策源地。 可園博物館藏品有(清)居廉《十二花神》冊頁、《牡丹蜂蝶壽石圖》條幅、《花鳥四屏》條幅、(清)居巢《花籃圖》斗方、《春花圖》扇面等多種文物。 ?二、佛山梁園?<div>梁園?,位于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松風路先鋒古道93號,是嶺南古典園林的瑰寶。錯落有致的亭臺樓閣,山石假山、清澈的湖水,顯現出濃厚的嶺南韻味?。</div> 梁園,原是佛山梁氏私家宅園的總稱,建于清代(1796-1850),陸續由叔侄四人,當地詩書畫名家梁藹如、梁九章、梁九華及梁九圖歷時五十多年建成。分為十二石齋、寒香館、群星草堂、汾江草廬四個部分,后來大部荒蕪。1985年,對梁園進行修復并對外開放,分為住宅區、園林區和書院區三大部分。 進入園內,小橋流水映入眼簾,遠離城市的喧囂,沉浸在靜謐的山水之間。 據說梁園珍藏著歷代書法家的字貼,這些字貼與秀水、奇石共同構成了梁園的“三寶”。 如今的梁園不可能展示珍貴的名家字貼真跡,即使有展示,也是復制品。 梁園的湖面清澈開闊,水面大于陸地面積,是梁園的一大特色。 梁園的奇石,一些散布在園林中,有的站立,有的躺臥,有的俯視,有的仰望,形態各不相同,各有各的情趣。游客任憑想象,給奇石取名,也有現成的雅名,如“蘇武牧羊”、“童子拜觀音”、“美人照鏡”、“宮舞”、“倚云”等等。 傳說梁園里奇石多達400塊,有“積石比書多”的美譽。然而真正出彩的名石,讓游客津津樂道、過目不忘的奇石,并沒有看到介紹。 梁園的水面上也有奇石,高聳于水面。由于以往見多了類似的景觀,所以并不感到特別驚喜。 梁園的歷史遺存主要是老宅,而經歷多次的各種運動,老宅的保存情況可想而知,是廣東四大古典園林中唯一沒有被評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庭院。 梁園雖然號稱“嶺南第一園”,但名不符實,游客數量也遠不如其他三座園林。 ?三、順德清暉園?<div>清暉園?,位于順德大良清暉路23號,原為明代狀元、禮部尚書、大學士黃士俊的私人府邸,1607年建成,為清暉園?前身。清代大良進士龍應時購得舊址修建,1800年,經過進士兒子龍廷槐辭官南歸,筑園奉母。1806年,龍廷槐之子龍元任擴建,始稱“清暉園”。抗戰期間,龍氏家人避居海外,庭院日趨殘破。1959年修復,辟作順德縣委第一招待所。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多次擴建,局部仿造可園之可樓、余蔭山房之廊橋以及潮汕水石園等構思,形成現有規模。</div> 清暉園分舊園區和新園區兩部分,新老建筑各有特色,形成園中有園,大園包小園的格局和韻味。 我們首先來到舊園區的歸寄廬,一座老屋,清代書法名家李文田題寫了廬匾,意為辭官歸里,寄跡庭園。李文田,龍廷槐的曾孫龍渚惠的岳父,25歲時會試進士,殿試中得一甲三名的探花,曾官至禮部兼工部右傳郎,先后擔任過四川、浙江等地的會試主持,選出了大批優秀人才,包括后來的北大校長蔡元培。 小蓬瀛,與歸寄廬直廊相接,以蓬萊、瀛洲兩座傳說中的海上仙島來命名,前加小字,寄寓了園主心思的宏大和以小見大的心跡。牌匾為清代著名詩人、書法家宋湘的手筆。 小蓬瀛百壽桃彩色木雕,寓意長壽。有好奇者怎么數也只有九十九個仙桃,有一個被隱藏起來了。“藏”與“長”諧音,桃子是壽命的象征,“藏壽”暗示“長壽”,再加上九十九又切合了“長長久久”之意,所以倍受游客青睞。 開鑿墻體裝飾成富有趣味的洞窗,是清暉園的一大特色。小蓬瀛院墻的仙桃洞窗,前有一百六十多年的龍眼樹,足以匹配仙桃。據說此處的彩色仙桃,就是木雕百壽桃中,被隱藏起來的那一個。 清暉園的斗洞,其實就是一座假山門洞,遠看是假山,近看是門洞,斗洞的設計,給平淡無奇的通道增添了情趣和遐想。 真硯齋,是舊時供公子、小姐們讀書的場所。真硯齋的匾額,原為清代湖南書法家何紹基所題,后因歲月流逝而損毀,由廣東書法家秦鄂生根據原作重寫。 古代評價一座園林的景致優劣,大半都要看是否擁有精致的假山。清暉園的獅山,純由英德所產的英石疊成,一大兩小三只獅子,大獅子位于中間,兩只小獅子環繞依偎在大獅子周圍,形態栩栩如生。這是一種特殊的堆疊手法,先構成大塊頑石形成內骨,隨后在外面用帶有紋理的英石片包貼,制作成任何形態的石景,類似雕塑。清暉園的獅山,是現存古典園林中數量不多的獅山之一。 筆生花館,磚木結構的一廳兩室平房,風格雅淡古樸。西側墻面窗上的拱形灰塑壁畫《蘇武牧羊圖》,為百余年前古物。圖案的畫法、色調都帶有西式繪畫的風格。清暉園內的灰塑作品以浮雕式壁畫為主,是非常有價值的建筑裝飾藝術品。 惜陰書屋,有勉勵子弟珍惜光陰、發奮讀書之意。建筑風格古樸雅致,書屋右側窗戶下的一幅深藍底色的木刻浮雕《八仙過海》,不見八仙,只有他們的八件法器似乎在海面上漂浮,被稱為“暗八仙”。龍家為當地望族,也是書香門第,歷代出了6名進士、12名舉人、眾多貢生及其他事業有成之士。 竹苑,內種花竹,園洞門兩側的對聯為“風過有聲皆竹韻,月明無處不花香”,寓示此間的清幽景象,給予游客雅靜淡泊的感受。 船廳,是清暉園的主體建筑,傍荷花池而筑,仿照珠江畫舫“紫洞艇”建造的二層樓屋。據說原是小姐的繡閣,故又稱“小姐樓”。右側二層的水波紋狀欄桿,寓意船航行在水中。 荷花池,清暉園?的主要景點之一,位于船廳前方。池岸建臨漪亭和六角亭。左側的臨漪亭,實質是水榭,部分懸伸入水中,平臺上建有長方形的單體建筑,臨水面是常用落地門窗,開敞通透。六角亭是荷花池的點睛之作,是女眷們活動的場所,憑欄而立,靜心感受荷池水韻。 碧溪草堂,位于臨漪亭和六角亭之間,是一座臨水平房,據說當年龍廷槐為母親居住而建,是園內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木雕圓洞形門,外方內圓,鏤雕成茁壯的翠竹,象征著生命的頑強和不屈,青春的永駐。木雕工藝精湛,展現出高超的技藝?。<br> 兩側玻璃屏門下部裙板上,每行六字,左右兩側各八排,共計九十六個篆文“壽”字,稱為《百壽圖》。據說當年工匠設計雕刻百壽圖時,疏忽大意,兩塊木板每邊只排下四十八個“壽”字。面對園主驗收時的不滿,機靈的工匠這樣向園主人解釋,中國人講究壽不能滿,滿招損。九就是久,六就是?,九十六也就是福祿長久的意思。還有四個壽字是藏起來的,藏壽長壽嘛。左右兩側的小壽字拼成二個大壽字,一個藏于園主身上,祝老爺長壽,而工匠自己也想長壽,不能把‘壽’字用盡,于是把一個藏于自己身上,合起來就是一幅完完整整的《百壽圖》。聰明的工匠成功化“瑕疵”為“寓意”,“失誤”成為一段傳奇佳話。<div><br></div> 舊園區和新園區以山墻分割,園林布局和風格相差不多,如不熟悉,或事先沒做功課,完全不能區分。 新園區為改革開放后括建,“集云小筑”附近的九獅山,是嶺南風格的假山,借鑒了江南園林的建造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堆疊的假山,模擬自然界的真山,追求“以假亂真”的效果。 清暉園?新建的假山,增添了多股流水瀑布,假山下的水池,不同于舊園區水池的方方正正,規規矩矩,而是隨形隨意。色彩斑斕的錦鯉,在水池中簇擁游弋,情趣橫生。 技藝繁復的堆疊假山,與魚池、仿古建筑一起,和諧地構成了賞心悅目的風景畫。 擴建的清暉園,借鑒了舊園區原有的裝飾元素,大量采用彩色玻璃,色彩絢爛,圖案及形式多變,是嶺南地區獨有的裝飾符號。<br> 新建的留芬閣,西式套色玻璃,布滿了四周的門窗,把嶺南裝飾風格發揮到了極致。 狀元堂,由擴建后的紅蕖書屋改建而成。順德歷史上產生過四位文、武狀元,黃士俊的官位最大,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擔任宰輔(行相事)。狀元堂內,有黃士俊的半身塑像。 清暉園的珍品,清代“羊城八景”彩繪蝕刻玻璃,位于沐英澗景觀漏窗的上方,是一組橫向排列的八塊正方形玻璃片,與其它小型藍色、磨砂及帶紋路的透明玻璃一起,鑲嵌在鏤空木質窗欄中。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一套清代羊城八景彩繪蝕刻玻璃遺存,據考證,為1736年-1795年期間的文物。<br> 羊城八景的每一面彩繪玻璃,背景部分在現存狀態下類似于金色,所繪景觀則以無色的“鏤空”筆觸來表現。每一面玻璃的景色留白處,均標有從上至下、或從右至左的四字題記。八面玻璃應以右側為首,依次向左觀賞,內容分別為“石門返照”“蒲澗濂泉”“白云晚望”“金山古寺”“大通煙雨”“景泰僧歸”“珠江夜月”與“波羅浴日”。<br> 據專家考證,此八景圖的順序與現有史料文獻、圖像資料都不同,應該是上世紀90 年代新建沐英澗時,羊城八景彩繪蝕刻玻璃被從別處遷移到此,在安裝時不知何故改變了原有的順序。羊城八景彩繪蝕刻玻璃的材料和工藝,也均為當年廣州本地生產制作。 原有的清暉園,不只是游覽景觀,更是生活場所,在園林中讀書、作詩,飲酒、品茶,弈棋、賞曲,實現詩意的棲居生涯。如今擴建后的清暉園,成為大眾的游覽景區,探尋歷史遺跡的訪古寶地,展示順德歷史文化的開放窗口。 清暉園珍藏已久的清代石灣陶瓷《八仙法器圖》,原位于何處,已無從考證,現嵌于新建的園區內。《八仙法器圖》由9塊40厘米見方的透空藍釉瓷拼合而成,周邊是竹節邊框。最上一層三樣法器,從左至右分別為呂洞賓的寶劍、漢鐘離的芭蕉扇、何仙姑的蓮花;第二層的法器中分為兩樣,曹國舅的玉板和鐵拐李的葫蘆;第三層是藍采和的花藍、張果老的魚鼓、韓湘子的玉笛。<br> 清暉園的原裝大門,一扇別致的小門,在擴建后的清暉園內,雖為名門,卻不張揚。門匾上“清暉毓秀”四個字,由清代學者李兆洛親筆題寫。李兆洛,龍廷槐兒子龍元任的同榜進士,清朝大臣、文學家。龍元任的孫子龍啟明,出生于香港,小時候曾在清暉園住過九個月,他說在里面根本住不習慣,沒有電,點油燈、蚊蟲多要下蚊帳,條件比香港差多了。對四書五經也不喜歡。每天早上起來要拜祖先,然后上學拜老師,晚上回去又要拜祖先,這些繁瑣的儀式都不習慣。龍啟明在抗戰期間考入“中國航空公司”,和幾十名中國飛行員一起執行中國-印度空中運輸任務,這條航線就是著名的“駝峰航線”。后參加“美空軍第十四航空隊”,正式成為“飛虎隊”轟炸機飛行員。后來的歷史經歷,大家都可以想象得到了。 四、番禺余蔭山房?<div>余蔭山房?,又稱“余蔭園”,位于廣州番禺區南村鎮北大街??,</div><div>為清代舉人鄔彬的私家花園。鄔彬參考了蘇杭畫師繪制的園林景觀圖紙,借鑒廣州“海山仙館”的造園技法,于1871年建成。余蔭山房?以“嘉樹濃蔭,藏而不露,縮龍成寸,小巧玲瓏”的特色,被世人譽為嶺南園林的代表作。1950年,余蔭山房善言鄔公祠被用作賁南中學、番禺二中校址。1952年后,余蔭山房被用作番禺第五區公所、南村鄉政府、公社管委會、革委會、鎮政府辦公所在地。1985年,余蔭山房重修落成,對外開放。<br></div> 余蔭山房?的正門,簡潔樸素,并不顯赫,兩側對聯:山云備卿靄,水木湛清華?。門邊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標牌,大門現已關閉,游客需從新建大門入口進入參觀游覽。<br> 余蔭山房?新建的仿古牌坊大門,與原有的大門完全不是同一種風格,只為吸引游客而建。 <p class="ql-block">進入大門,有兩座宗祠,左邊一座是善言鄔公祠,以園主鄔彬之父鄔拜飏(謚號善言)為先祖的祠堂,外觀莊嚴肅穆,屋脊上使用了大量的灰塑裝飾,圖案精美。</p><p class="ql-block">右邊的潛居鄔公祠,是祭祀鄔彬的祖父鄔鳴謙的祠堂,與善言鄔公祠相鄰,被譽為“孖祠堂”,現僅存門堂。我們主要參觀比余蔭山房?還早建成的左邊的善言鄔公祠。</p> 善言鄔公祠的享堂,名均安堂,是祠堂的正廳,又稱祭堂或中堂,是鄔氏家族的宗族議事廳和祭祖場所?,現兩側墻面,有展示鄔氏家族史的實物和資料。 享堂內陳列著一副難得一見的咸豐皇帝圣旨木刻匾,為清代咸豐帝誥贈園主鄔彬祖父、誥封園主父親、誥授園主本人為通奉大夫(屬從二品官);誥贈園主祖母、誥封園主母親、誥授園主妻子為夫人(清代封宗室貝勒、輔國將軍及一、二品官之妻為夫人)的圣旨木刻匾,木匾上有御用寶璽“敕誥之寶”朱紅色印文。園主將其置于堂中,以顯榮耀。<div>十年代動亂期間此匾曾流失于民間,1980年政府重修余蔭山房時,從某學生宿舍床板中尋回。</div> 寢堂,是祠堂中最后一進,又稱后堂,通常用于存放祖先的牌位或進行一些私密的祭祀活動。善言鄔公祠的寢堂,現供著奉孔夫子,作為“余蔭學堂”的教室。據說余蔭學堂,由鄔彬的后人鄔仲瑜于1921年創辦。 善言鄔公祠的左側就是余蔭山房,當年鄔彬利用鄔氏家族贈予他的修建祠堂剩余的空地,建造了余蔭山房私家園林,所以善言鄔公祠也是余蔭山房的組成部分。 從善言鄔公祠出來,通過連廊,前往余蔭山房。連廊的門框,均為木雕,技藝精美,百看不厭。 余蔭山房的臥瓢廬,是園主人專為賓客休息而設置的小房間。室內陳設簡樸,但窗戶設計卻別開生面。一面是百葉窗,經濟實用,一面是“四季窗”,大有奇妙。 <p class="ql-block">藍白相間的玻璃窗,是園主特意從歐洲進口的,通過玻璃面的變換與疊加,可呈現“一窗景色分四時”的奇觀。透明的玻璃窗,窗外是自然景觀,為春夏二景;透過單層的藍色玻璃往外看,屋頂和假山上似乎都覆上了一層薄薄的霜,好像到了冬天,稱作“千里冰封”;透過兩面重疊的深藍色玻璃往外看,綠葉盡變為深紅色,仿佛到了深秋季節,稱為“香山紅葉”,由此稱作四季窗。</p> 鄰近臥瓢廬的是深柳堂,余蔭山房的主體建筑,名稱來自唐詩“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是園主人鄔彬邀集騷人墨客,新朋舊友把酒談歡、吟詩作對的場所。內部裝飾精細,富有嶺南建筑風格特色。<div><br></div> 深柳堂木匾下的“松鶴延年”木雕,玲瓏剔透、栩栩如生,是余蔭山房大型木雕精品之一。 窗花玻璃比臥瓢廬的窗戶更為精致,窗戶兩側的書畫作品,顯現深柳堂內濃郁的書香味。 “松鼠菩提”木雕,寓意宗枝繁衍、多子多孫。與“松鶴延年”木雕成直角布置,起到了分隔廳堂的作用。 堂內珍品極多,兩旁的三十二幅桃木扇畫,琳瑯滿目,盡藏昔日名家詩畫,工藝精湛,名家墨寶精華閃耀。 堂內四幅雙面木屏風,刻有乾隆東閣大學士、宰相劉墉,嶺南三大家之一陳恭尹,廣東晚清三大才子梁山舟、張船山、翁方綱等八位名家書法手跡,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可惜由于玻璃反光的關系,怎么拍攝都不清晰。 深柳堂通過大面積的玻璃花窗,將建筑外的植物、水景巧妙引入室內,使得內外景致相互交融。 余蔭園,是余蔭山房的核心區域。由紅雨綠云、浣紅跨綠、深柳藏珍三大景觀和深柳堂、臨池別館、臥瓢廬、玲瓏水榭四大建筑共同組成。以水居中,環水建園。 園內有一泓池水,稱為蓮池,一座紅色廊橋橫臥其上,造型小巧玲瓏,將橋、廊、亭、欄巧妙組合,十分精致。浣紅跨綠廊橋被譽為嶺南園林最經典的造型,成為余蔭山房標志性景觀。<br> 廊橋把園區分隔成東西兩部分。西部“紅雨”指的是深柳堂前的炮仗花,東部“綠云”指的是園中的綠樹成蔭的景象?,故名“浣紅跨綠”。 臨池別館,隔蓮池與深柳堂相望,原為小藏書庫,因前臨蓮池美景,隱喻臨硯揮毫之意。為園主人書齋,在此尋詩覓句、潑墨揮毫。館內樸素簡潔,與深柳堂豪華裝飾形成鮮明對照。 余蔭園的玲瓏水榭,又稱八角亭,可八面觀景,是園主人邀集文人墨客揮毫雅敘的地方。亭身八面均設有細密花格長窗,玲瓏剔透,又位于蓮池水中,故名玲瓏水榭。 “玲瓏水榭”匾額的上方是“百鳥歸巢”木雕,據說細數只得七十九只,其實有些是一鳥雙首,分向前后,當為二只計數,總計仍是百只。<br> 玲瓏水榭中有鄔彬親筆撰寫的對聯:“每思所過名山,坐看奇石皴云,依然在目;漫說曾經滄海,靜對明漪印月,亦足瑩神。”為園主人在余蔭山房唯一留存的墨寶。 開啟窗戶,向外觀賞,四周景物,依次映入眼簾。紅雨和綠云,館舍和堂廬,再次在腦海中回旋。 玲瓏水榭造型獨特,也是余蔭山房的標志性景點,在擴建的清暉園中,也能看到它的仿制品。玲瓏水榭有廊道通往蓮池邊,遮風擋雨,古典園林的細節值得現代人借鑒。 來熏亭,位于蓮池的一角,造型精致典雅,又有西式韻味。借助一面屋墻建成的半邊亭,巧奪天工,成為游客打卡地。 余蔭山房原有的二門,有一副名聯,為鄔彬所撰,名士陳允恭所書。上聯“余地三弓紅雨足”,“弓”即是箭,古人以一箭之地來比喻一百步的距離,意指這座園林的面積很小,只不過是三百步距離而已。“紅雨”狹指深柳堂前的炮仗花,盛花期時開花一串串,池塘落英繽紛,狀如一片紅雨,蔚為壯觀。下聯“蔭天一角綠云深”,則把園內綠樹成蔭,清幽雅靜的環境,和嶺南園林“高樹深池”的傳統技法表現得淋漓盡致,深刻描繪了園內植物造景的最佳效果。 原正門與二門之間通道,大型灰塑福壽圖,象征著福祿長壽。圓形門洞上方是“留香”門匾,周邊的裝飾和綠植極具嶺南特色。 原正門入口,磚雕構成的佛龕,保留了余蔭山房的古意。 留存的瓷器,古色古香的櫥柜,應該都是老物件,是否是余蔭山房的原物,已不可知。但現在此處,卻是恰到好處。 瑜園,是園主人的第四代孫鄔仲瑜于1922年新建,與余蔭山房并在一起,成為余蔭山房的一部分。瑜園單獨成園,有兩層的船廳,還有橋、亭、池、館等。建筑的門窗通透,裝飾色彩和古典家具均選自本地,富有南國風味。 船廳,又稱小姐樓,瑜園女眷曾在此居住。紅、黃、藍、綠彩色玻璃,為女眷制造出夢幻光影,是嶺南建筑中獨具特色的裝飾藝術。 走出瑜園,路過后花園,又回到潛居鄔公祠?,為祭祀鄔彬的祖父鄔鳴謙而建??的祠堂,現在是潛居鄔公祠景區,又稱文昌苑景區,2006年新建。 文昌苑,繼承余蔭山房的造園技法,營造以水居中,周邊以閣樓、高樹深池、柳影花香的園林形態。水中仿古的閑趣亭,古意濃郁。遠處四層的文昌苑,成了讀書人的向往之地。<br> 與文昌閣遙相呼應是掛榜山,寓意“金榜題名”。掛榜山為人造假山,山體寬宏,群峰突起,雄奇峻峭,從不同的角度觀賞,有不同的風景。<br> <p class="ql-block">嶺南四大名園,觀賞價值極佳,因都在廣州附近,值得花幾天時間,一并游覽觀賞。</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5日至10日游覽</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5日完成游記</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射阳县|
吴堡县|
望都县|
天气|
九江县|
班戈县|
庐江县|
阆中市|
高雄市|
徐州市|
枣阳市|
榆中县|
石嘴山市|
永吉县|
滨州市|
安丘市|
濮阳市|
石门县|
芦山县|
会理县|
佛冈县|
博白县|
丹江口市|
普格县|
莱西市|
庐江县|
石景山区|
视频|
金沙县|
黄平县|
益阳市|
辽源市|
兰州市|
郴州市|
兴隆县|
临夏市|
道孚县|
汤阴县|
鄂伦春自治旗|
嫩江县|
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