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春節我們來到了四季如春的云南,感受冬季里的那份溫暖和浪漫,這已經是我第三次到云南旅游,這次旅游計劃中的重點是要去英雄的城市騰沖看一看,因為騰沖在我心里如同一座豐碑讓我既敬仰又向往。</p><p class="ql-block"> 到達騰沖的當天下午我們就來到了騰沖國殤墓園,去祭奠為中華民族英勇捐軀的英烈們,看著那整齊排列的3346座烈士墓碑,我的心在流血、眼在流淚,我可以想象到這些長眠在這里的英烈們當年曾攜浩然正氣、憑血肉之軀、亮中華利劍捍衛了華夏大地的和平安寧,他們浩氣長存、精神輩傳、英靈不朽!</p> <p class="ql-block"> ?騰沖被稱為英雄之城,主要是因為其在抗日戰爭中的卓越表現和英勇犧牲精神 。</p><p class="ql-block"> 騰沖在抗日戰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它是滇西抗戰的重要戰場之一,1942年日軍占領騰沖,導致6000多名騰沖英勇兒女慘遭屠殺。1944年,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強渡怒江,經過127天的激烈戰斗,最終攻克騰沖城,奪回了這座戰略要地。這場戰役中,中國遠征軍遭受了重大損失,超過11000名勇士壯烈犧牲,而大約6000名日軍除37人投降外,其余全部被殲滅。</p><p class="ql-block">騰沖人民在戰爭中的英勇抵抗和犧牲精神令人敬佩。他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頑強抵抗外敵入侵,展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騰沖戰役的慘烈程度令人震撼,城內的巷戰異常激烈,遠征軍在推進過程中不得不付出巨大的犧牲。為了紀念那些為國家獻身的遠征軍將士,騰沖民眾自發修建了國殤墓園,共有3346座墓碑,每一座都代表一位英勇抗敵的烈士。</p> <p class="ql-block">? 中國遠征軍前往緬甸作戰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確保滇緬公路的暢通,保障國際援華物資能夠順利進入中國,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p><p class="ql-block"> 1942年,日本軍隊在太平洋戰爭中迅速擴張,占領了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等國家和地區,嚴重威脅到中國的安全。緬甸是連接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滇緬公路是中國獲取國際援助的重要生命線。如果緬甸被日軍占領,滇緬公路將被切斷,中國的抗戰將陷入補給不足的困境。</p><p class="ql-block"> 此外,中國遠征軍前往緬甸作戰也是為了配合盟軍作戰,減輕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壓力,阻止日軍的南進。在作戰過程中,中國遠征軍面臨了重重困難,包括惡劣的環境、語言障礙以及日軍的心理戰等。盡管如此,遠征軍憑借頑強的意志和出色的戰術,在緬甸多次與日軍展開激烈戰斗,為盟軍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p> <p class="ql-block"> 騰沖國殤墓園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騰沖市西南1千米的疊水河畔小團坡下,是為了紀念1944年收復騰沖的中國遠征軍二十集團軍陣亡將士而修建的。墓園于1945年7月7日落成,占地面積88畝。?</p><p class="ql-block"> 園名取自《楚辭》“國殤”篇,意在紀念那些在戰斗中犧牲的將士們。?</p> <p class="ql-block"> 騰沖國殤墓園展廳一進門的巨大雕塑,分別代表中國遠征軍軍人、騰沖不懼犧牲的人民和國際同盟軍軍人。</p> <p class="ql-block"> 展廳內墻壁上整齊放置的鋼盔下卻空蕩蕩的,英烈已逝、山河無恙讓后人們為他們流下敬仰的淚水。</p> <p class="ql-block"> 國殤墓園最經典的一句是:曲原《楚辭》國殤篇中最后一句“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p> <p class="ql-block">一寸山河一寸血?。。?lt;/p> <p class="ql-block"> 中國遠征軍的英烈們生前用血肉之軀與倭寇生死拼殺,保衛了華夏的安寧,犧牲后長眠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為中華民族筑起了一座不倒的精神長城,激勵后人前赴后繼為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砥礪奮進。</p> <p class="ql-block">蔣介石為國殤墓園題詞《河獄英靈》</p> <p class="ql-block">鮮花獻英雄</p> <p class="ql-block"> 在黃繼瓊烈士的紀念碑前有一只已經快枯萎的菊花,還有一只新鮮的菊花,這說明國人們一直沒有忘記這些為國捐軀的英烈們,不斷的為他們獻花。</p> <p class="ql-block">每一座墓碑前都有鮮花相伴。</p> <p class="ql-block">鮮花簇擁著民族英雄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 愛國主義教育從娃娃開始,他們是國家的未來。</p> <p class="ql-block"> 兩個孩子在中國遠征軍名錄墻前留影,讓我們看到愛國主義教育正潛移默化深入人心,他們是祖國更有希望的新生代。</p> <p class="ql-block">布滿鮮花的中國遠征軍名錄墻</p> <p class="ql-block"> 導游聲淚俱下的講述著中國遠征軍英勇卓絕抗擊日寇的事跡,讓前來祭拜英烈的人們淚流滿面。</p> <p class="ql-block">不朽的豐碑</p> <p class="ql-block">這是美國記者當年在緬甸拍攝的娃娃兵陳友禮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這是騰沖國殤墓園中以娃娃兵陳友禮的照片為藍本創作的娃娃兵雕塑。</p> <p class="ql-block"> 陳友禮,出生于1931年4月,1944年成為了中國遠征軍的一員。每逢戰亂,除了人禍,也還會有天災。1942年的一場大旱,讓中原數萬百姓流離失所,在這場幾乎易子相食的旱災之中,小男孩陳友禮的父母被活活餓死,他在難民的隊伍中吃盡了苦頭才活了下來。躲了饑荒還要繼續躲戰火,陳友禮一路躲一路逃,最后來到了抗戰的大后方。陳友禮年紀小,沒有謀生的能力,在云南看到有部隊招兵后,他便跑過去報名了。但是他只有12歲,甚至還沒有一支步槍高,軍隊再怎么缺人也不能收這么小的娃娃。但是陳友禮為了有一口吃的、活下來,還是求著人家進了軍隊??覆黄饦屇蔷拖炔豢笜專o士兵們搞后勤總可以吧?第5軍200師的一個馬夫看他可憐,便讓他給自己打下手,也就是放放馬的輕松事情。任務不累,還有飯吃,這個12歲的孤兒終于憑借自己的努力活了下來。陳友禮很活潑,連長很喜歡這個小男孩,便讓他給自己跑腿,當了個“勤務兵”。在部隊里,陳友禮度過了一段相對快樂的時光,但是這份快樂注定不可能在亂世之中長久。1943年,國民政府派遣陳友禮所在的軍隊開赴印度接受訓練。</p><p class="ql-block"> 在8個月的訓練后,陳友禮跟著大家一起回到了云南。沒過多久他們又被調往緬甸,在緬甸的美國戰地記者見到陳友禮后,被他這么小的年紀所觸動,便為他拍下了這張照片,作為中國遠征軍的一個娃娃兵陳友禮老人當時只有13歲,歲月如戰火一般無情,抹去了他的這段記憶。直到2014年美國國家檔案館解密了這張照片后,抗日老兵陳友禮平靜的生活才被人們打破,無數國人希望認識這位英雄。</p><p class="ql-block"> 最開始這張照片在國外被轉載,每一個看過的外國網友無不為他驚嘆。當這張照片傳入國內后,身為同胞的我們自然更加激動,于是志愿者們發起了尋找這張“娃娃兵扛槍抗日”的主人公。大家祈禱著這位當年的小英雄、如今的老英雄還沒有凋零,希望他能給大家講講他當年的英雄故事。經過志愿者們的不懈努力,以及對相關資料進行對比,已經83歲的陳友禮老人終于被找到了。13歲到83歲,轉眼間已經70年過去了。</p><p class="ql-block"> 當陳友禮老人再看到自己的這張照片后,70年塵封的記憶被打開,他再也忍不住,不禁老淚縱橫。在眾人面前,陳友禮的舉動也觸動了他們的內心,眾人紛紛為之淚目以至潸然淚下。陳友禮老人向大家講述了他當年的故事,自己當時雖然年紀小,卻也打了50多戰。解放戰爭爆發后,陳友禮在1947年的徐州戰場被我軍收編,后又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在朝鮮戰場上,陳友禮榮獲三等功,為新中國貢獻了自己的綿薄之力。</p><p class="ql-block"> 陳友禮老人現在依然健在,今年94歲。</p> <p class="ql-block"> 松山戰役中,參戰的娃娃兵最小9歲,最大15歲。他們多為孤兒或烈士子女,犧牲慘重,7000人中有1000多名犧牲。</p><p class="ql-block"> 在國殤墓園被獻花最多的就是這座娃娃兵雕塑。</p> <p class="ql-block"> 這是國殤墓園中騰沖市民痛打日本鬼子的雕塑,據說有日本財閥曾提出,如果騰沖在國殤墓園移除此雕塑,他們會給騰沖投資,騰沖市政府果斷拒絕了此要求。</p> <p class="ql-block"> 這是松山戰役紀念館的群雕,有404座,其中最震撼的還是那些娃娃兵雕塑。</p><p class="ql-block"> 松山戰役又稱松山會戰,松山之戰,是抗日戰爭滇西緬北戰役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遠征軍于1944年6月4日進攻位于龍陵縣的松山,歷時95天。這場戰役不僅是中國軍隊在滇西緬北戰場上的重要一戰,更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英勇抗爭精神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拉開了中國抗日大反攻的序幕。</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渑池县|
都昌县|
麻栗坡县|
白水县|
吴江市|
罗田县|
江源县|
舟山市|
苍山县|
全州县|
修文县|
筠连县|
嵩明县|
冕宁县|
手游|
长子县|
柳林县|
辽宁省|
丹江口市|
凤凰县|
荣成市|
阜宁县|
北京市|
曲靖市|
浦城县|
勃利县|
石家庄市|
沙湾县|
东乡|
民丰县|
凤山县|
长宁县|
孝义市|
象州县|
怀柔区|
太保市|
望谟县|
长泰县|
连山|
黄山市|
洛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