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160年前,阿克賽欽就被英國人盯上了,這要比麥克馬洪線早半個世紀,可是后來英印占領了我國藏南9萬多平方公里,卻未能占領阿克賽欽2.7萬平方公里。。</h1> 阿克賽欽地區 <h1>阿克賽欽的地理位置。阿克賽欽位于新疆和田地區的南部,東起界山達坂,南達空喀山口,西至喀喇昆侖山口,北達大紅柳灘,面積2.7萬平方公里。</h1> <h1>阿克賽欽西面的喀喇昆侖山脈,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脈,其東西寬100多公里,南北延伸一千多公里。中印邊境兩國的傳統習慣線是沿著喀喇昆侖山脈的分水嶺,由北向南延伸開來。</h1> <h1>阿克賽欽地區屬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勢險峻,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上,地表裸露,終年積雪。冬季氣溫可達攝氏零下40多度??諝庀”?,嚴重缺氧,海拔5000米以上含氧量僅為50%。阿克賽欽的缺氧在世界同海拔地區是最重的。,</h1> <h1>英國為什么要覬覦阿克賽欽。</h1> <h1>印度是地理位置很優越的國家,三面環印度洋,一面是喀喇昆侖山和喜馬拉雅山,周圍地理屏障環繞。但是到十九世紀,俄國開始向南擴張,已經吞噬我國新疆外西北大片土地。英國人預計俄國將會越過帕米爾,天山等地入侵中國新疆,并且南下印度洋,靠北面的高山高原,能阻擋俄國南下嗎?英國人一直為印度的前途擔心。</h1> <h1>當時英國的設想是,在中亞地區全面封堵俄國,</h1> <h1>如果把邊界劃得遠一點,讓俄國人離印度遠一點,是不是就安全了呢?英國人把眼光瞄向了中國境內的昆侖山。用昆侖山作為邊界,不僅能把印度的國界線向北推進300多公里,而且還能用險峻的地形做地理屏障,就能抵御沙俄的南侵。</h1> <h1>1865年,英國派印度測量局官員約翰遜,帶著一支馬隊,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翻過險峻的喀喇昆侖山和昆侖山,穿過阿克賽欽高原,到達了我國新疆和田。</h1> <h1>約翰遜通過勘察。用一條臭名昭著的約翰遜線,把我國新疆的阿克賽欽地區劃入了英屬印度的版圖。</h1> <h1>當約翰遜把測量結果,整理成報告,送給英國政府,卻沒有得到英國政府的采納。</h1> <h1>當時英國政府圍繞阻擋俄國南下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前進派,主張英國應向前推進,在盡可能遠離印度平原的地方去阻擋俄國,</h1><h1><br></h1><h1>另一派是溫和派,最好有第三種勢力介于英俄之中,充當緩沖地帶。</h1> <h1>那種意見更好呢?</h1> <h1>采用前進派的主張,到中國新疆的和田地區去建立邊界,就要派部隊穿過喀喇昆侖山、阿克賽欽高原到昆侖山去駐防,就要建立后勤運輸和人員來往通道,修建從拉達克到新疆和田的公路,在十九世紀,建造這樣的工程,幾乎是不可能的。總之代價很大,風險很高。</h1> <h1>采用溫和派的主張,建立緩沖地帶,用代理人擋在自己前面,不用自己派一兵一卒,比自己直接占領要好的多,成本低,風險少,因此英國經過權衡利弊,決定采用溫和派的主張。約翰遜的報告被擱置起來了。</h1> <h1>最初英國想讓統治新疆的清王朝充當阻礙俄國入侵的角色,1840年鴉片戰爭,清朝被英國打敗,受制于英國,清朝對英國人的話不敢不聽??墒呛髞砩扯硪策M來瓜分中國,清王朝逐漸衰弱,對新疆的控制力也減弱,英國人對清王朝漸漸失去信心。</h1> <h1>1865年中亞浩罕的阿古柏入侵南疆。1868年英國派羅伯特.沙敖到喀什,表達英國支持阿古柏的愿望。阿古柏為了對抗清朝,也愿意做英王的臣屬。這真是各取所需,一拍即合。英國正式承認阿古柏是合法獨立的國家。阿古柏成為英國的緩沖國。</h1><h1><br></h1><h1>但是好景不長,1877年清政府左宗棠收復新疆,阿古柏在庫爾勒兵敗自殺。后來英國又扶持多個分裂人物,與清朝對抗,都被清朝消滅了。英國建立緩沖國的政策宣告失敗。</h1> <h1>1877年左宗棠收復南疆后,清朝政府恢復在阿克賽欽的設卡。設立賽圖拉卡,蘇蓋提卡,康西瓦卡,桑株卡和達摩卡、克里陽卡、麻扎大拉卡。</h1> <h1>即使如此,英國還是不放棄侵占阿克賽欽的野心。</h1> <h1>1913年西姆拉會議,在西姆拉條約的附圖上,英國不僅間接地把“麥克馬洪線”塞進了地圖,還把約翰遜線也塞進了地圖,這樣阿克賽欽地區也成為西藏的一部分。英國的目的是,在控制西藏后,就可以順勢控制阿克賽欽,這要比直接控制阿克賽欽容易得多。</h1> <h1>二十世紀四十到五十年代,英國和印度把目標放在了,我國藏南和西藏阿里南部、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暖、地勢相對平坦,軍事力量薄弱,而且最容易得手,這要比翻越高聳入云的喀喇昆侖山,占領阿克賽欽這片高寒之地容易得多。 所以英國和印度忙于吞噬我藏南和西藏阿里的大片土地,阿克賽欽暫時被擱置起來。</h1> <h1>但是他們并沒有忘記阿克賽欽。1954年,印度把阿克賽欽劃入了自己的地圖。</h1> 新藏公路 <h1>1958年,新藏公路的建成加強了我國西南邊防,給了尼赫魯阿克賽欽夢當頭一棒。</h1><h1><br></h1><h1>印度不容許中國在阿克賽欽做大做強,印度從地圖開疆轉向武力開疆,決心要占領我阿克賽欽地區,控制新藏公路,控制西藏阿里,威脅我新疆和田地區。</h1><h1><br></h1><h1>印度急于獲取阿克賽欽的地理和氣候資料,于1958年9月派了一支測量隊到阿克賽欽去偵查,測量隊到達新藏公路邊,被我邊防部隊俘虜。</h1><h1><br></h1><h1>印度等不到測量隊回來匯報情況,就急急忙忙地于10月18日,向中國政府提出來對阿克賽欽的領土要求。由于時間倉促,準備不足,也拿不出證據,尼赫魯語無倫次,開始還說,“這一地區究竟是在印度還是在中國境內”“是一個爭執中的問題”,幾個星期后干脆就說是印度的領土,不存在任何爭端。</h1> <h1>印度政府的態度讓中國政府很驚訝,因為印度從來沒有對阿克賽欽進行過行政管轄,怎么就成了印度領土。</h1><h1><br></h1><h1>此時印度的野心,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h1> <h1>自古以來,喀喇昆侖山分水嶺是中印兩國的傳統習慣線,矗立的山峰成為天然的地理屏障,是兩國理想的地理邊界。就像鄰居之間的高墻一樣,大家隔墻而居,相安無事。</h1><h1><br></h1><h1>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印雙方都沒有在邊境一線設立常駐哨所。解放軍的固定哨卡,距離邊境線有100公里,只是定期派出巡邏隊到邊境一線巡邏。中印雙方的士兵幾乎碰不了面。</h1> <h1>到了1959年,這種平靜的格局被打破了,解放軍迅速地在邊境一線建立了包括神仙灣在內的數個哨所。</h1> <h1>印度從1962年6月開始,入侵我阿克賽欽的天文點地區,到1962年10月,印軍的軍事入侵徹底失敗。</h1> 喀喇昆侖山 <h1>印度失敗的主要原因是:</h1> <h1>首先是尼赫魯戰略誤判導致了錯誤的兵力部署。。</h1> <h1>印度有一個前進政策,它的邏輯是:只要印度軍隊堅決,中國除虛張聲勢外,不會再采取什么行動,在阿克賽欽舞臺上,正如政府間的交鋒一樣,中國將在相撞前扭身躲開。</h1><h1><br></h1><h1>我國是人口土地大國,雖然被美蘇圍困,經濟困難,但可以舉大國之力,反擊印度入侵。</h1> <h1>印軍兵力部署高度分散,不考慮防守,擺出來一副全面進攻的態勢。印軍王牌114旅,有5000多人,在兵力部署上前輕后重。旅部帶一個營遠在100多公里外的列城,其余部隊分成70多個據點,分布在1000公里的邊境線兩側。</h1> <h1>印度用300人,在阿克賽欽中印邊境組成30多個據點,沿500公里的邊境一線撒開。大的據點駐兩個排或者一個排,還有工事,小的據點就是一頂帳篷,七八個人。印軍據點孤立分散,互相難以支援,成為我軍砧板上的肉。</h1> <h1>印度手里的王牌,就是尼泊爾的廓爾喀士兵,占到印軍總數的50%。這些士兵身體強健,善于高原作戰。印度認為廓爾喀士兵完全可以打敗,不適應高原環境的解放軍士兵。印度議員叫囂,200個印軍士兵可以抵得上2000個中國士兵。</h1> <h1>在加勒萬河谷,印度本土士兵幾次想進入我境內,都因為大雪封山而失敗了。后來印軍換了廓爾喀士兵,爬過海拔6000米的加南達坂,一下子插到我軍加勒萬河谷哨所的后方,切斷了我軍的運輸線,還逼得我軍巡邏隊步步后退。</h1><h1><br></h1><h1>但是這些廓爾喀士兵“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只知道打仗掙錢養家,沒有政治信仰,結果被我軍“洗腦”了,在思想上“繳械投降”了,最后只好被撤回印度國內,換上了印度本土士兵。</h1> <h1>第二,就是地理原因。</h1> <h1>作戰講究的是天時地利,1962年,印度看到我國“內外交困”,認為“天時”已到,就迫不及待地發動侵華戰爭。</h1><h1><br></h1><h1>從喀喇昆侖山口到空喀山口的阿克賽欽段,有500多公里長,山勢險峻,高寒缺氧,人員行進非常困難。沒有公路,沒有橋梁,沒有汽車運輸的保障,不可能實行大規模作戰。可印度卻鋌而走險。</h1> <h1>印軍的后勤是靠著直升飛機和騾馬運輸保障的。印軍的蘇聯米8直升飛機,性能很好,可以飛越海拔五六千米的高山。在地勢險峻的羌臣摩河谷和加勒萬河谷,印軍用直升飛機,把物資從拉達克平原運到印軍據點。在地勢相對平坦天文點地區,印軍不惜代價,組建了數百頭騾馬的運輸隊,往返于喀喇昆侖山和拉達克之間,運輸量達2000多頭次??恐咇R運輸,印軍侵入我縱深達20多公里。</h1> <h1>但是印軍的這兩種運輸方式,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掌控在我軍手里。</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印軍入侵后,即遭到我軍的圍困。印軍建立一個據點,我軍就在周圍搶占制高點,建立三到四個哨所包圍印軍。印軍為了突破包圍,逼近我軍哨所,開槍逼迫我軍后退。我軍毫不退讓,開槍還擊印軍,打的印軍腳下一片白煙,印軍怕死,被迫退回據點。我軍經過3個月的反復爭奪,新建了70多個哨所,把印軍30多個據點堵在我境內幾公里到20公里的范圍內,無法動彈。這就是軍史上有名的“反蠶食斗爭”。</span></h1> <h1>印軍被我軍包圍后,雙方陣地相距很近,印軍的直升飛機和騾馬運輸,都在我軍火力射程以內。前期,由于我軍采取克制態度,印軍的直升飛機還能在我軍戰士槍口下,大搖大擺地進行補給,騾馬運輸隊也能進入印軍據點。后來我軍拔據點和打飛機同時進行,印軍的空中支援通道被切斷,騾馬運輸也中斷,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h1> <h1>喀喇昆侖山屬高原凍土砂石地質,土層一挖就塌,修建工事很困難。印軍沒有汽車運輸,無法得到所需建材,只能挖塹壕堆沙袋,搭建單帳篷。62年10月底,喀喇昆侖山的氣溫已將至零下三十度,印軍的據點已成為雪海中的孤島,印軍士兵躲在簡易的工事和帳篷中,瑟瑟發抖,寒冷難捱,飽受高寒缺氧的折磨。很多印軍士兵被凍傷,由于缺乏及時救治,不少士兵被截肢。</h1> <h1>后勤保障限制了印軍的用兵規模。印軍進入我境內一共是1400多人,大部分部署在海拔較低,基礎設施比較好的西藏阿里段,而在阿克賽欽只部署了300人。</h1> 我軍監視印軍飛機(袁國祥) 我軍高原運輸(袁國祥) <h1>相比之下,我軍則占據了優勢地位。</h1> <h1>在印度提出領土要求后,我軍就開始備戰。1959年,我軍戰士和兵團、地方職工3000多人,開始修建通向邊境哨所的分支道路。用了三年時間,修通了通往天文點、羌臣摩河谷、加勒萬河谷三個方向的道路。這些道路對打贏戰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h1> (袁國祥) <h1>西線我軍共計5000多人,和印軍總數相當。我軍并沒有分兵對陣,而是用的毛主席的老辦法,針對印軍據點分散的弱點,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h1><h1><br></h1><h1>首先我軍以少數部隊在中印邊境中段,牽制印軍在阿里的主力部隊,而將我軍主力4000人集中在西段阿克賽欽地區,對印軍形成兵力優勢。開戰后,我軍采用汽車運輸方式,南北運動,一天數仗,晝夜連續作戰,不給印軍喘息的機會。用兩天兩夜的時間,拔掉印軍30多個據點,消滅印軍200多人。而后用三天三夜的時間南下奔襲600公里,移師西藏阿里,消滅了西藏阿里的印軍。</h1><h1><br></h1><h1>我軍的拔點戰斗堪稱是牛刀殺雞,雄獅縛兔。在兵力上保持10比1的優勢,在火力上保持8比1的優勢。我軍僅用兩個小時就消滅紅山頭印軍據點60多人。僅用半個小時就消滅印軍加勒萬河谷軍隊40多人。</h1> <h1>我軍的武器裝備超過印軍。</h1><h1><br></h1><h1>首先,我軍全部換裝五六式半自動步槍,射程和射速大幅度提高,其火力大大超過印度士兵老式栓動式步槍。</h1><h1><br></h1><h1>其次,我軍的炮兵火力上占優勢。高原缺氧,步兵沖擊速度慢,為減少步兵傷亡,我軍把一個120迫擊炮營,和一個76加農炮連,拉上前線,共計18門120迫擊炮,和3門76毫米加農炮,對印軍形成8比1的碾壓優勢。印軍運輸受限,大中型火炮無法進入山區支援作戰,只能依靠有步兵攜帶的小型迫擊炮與我對抗。在我軍炮兵密集的火力急襲覆蓋下,印軍的工事被摧毀,人員遭受重大傷亡。</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海市|
玉山县|
龙游县|
慈溪市|
九龙城区|
西盟|
商水县|
通江县|
远安县|
湾仔区|
宁国市|
益阳市|
张家川|
白城市|
抚州市|
凌云县|
云龙县|
车险|
阜新市|
长汀县|
龙胜|
丰宁|
怀仁县|
德化县|
漳浦县|
鸡东县|
六安市|
汶川县|
杭锦旗|
海口市|
嘉禾县|
阳信县|
葵青区|
大石桥市|
陕西省|
岱山县|
兴山县|
崇礼县|
龙陵县|
榕江县|
五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