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紐約二行--自由女神島和愛麗絲島

三文??

<p class="ql-block">去年來美之前,女兒就早早地在官網上預訂了自由女神島和愛麗絲島的票,然而到了美國,倒時差、天冷等種種原因,更改了幾次預約時間,直到2025年2月8日(周六)終于成行——自由島(Liberty Island)和愛麗絲島(Ellis Ⅰsland)一日游。</p><p class="ql-block">一早,我們三人穿上足夠保暖的衣服,乘坐地鐵1號線,從哥倫比亞大學站坐到曼哈頓下城輪渡站。</p> <p class="ql-block">出地鐵口</p> <p class="ql-block">先到巴特里公園的克林頓城堡取票</p> <p class="ql-block">克林頓城堡國家紀念館</p><p class="ql-block">克林頓城堡又稱克林頓要塞,是一座位于美國紐約曼哈頓島南端的巴特里公園的圓形砂巖要塞。</p><p class="ql-block">克林頓城堡始建于1808年,1811年完工。在1812年美英戰爭期間,為了防御英軍的進攻,保衛紐約市而建,由于戰火沒有延續到紐約,這些炮臺沒有派上用場,因此克林頓城堡得以完整保存。</p><p class="ql-block">該城堡最初建在一座離岸人工島上。巴特里公園通過陸續堆填擴大面積,最終將克林頓城堡與曼哈頓主島連接在一起。1966年10月15日,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將克林頓城堡列入國家史跡名錄。</p><p class="ql-block">其最為人所知的歷史是:該城堡曾是美國的第一座移民站(早于愛麗絲島設立),在1855到1890年間有八百萬人通過這一移民站到達美國。</p> <p class="ql-block">取完三張皇冠票,每人手腕上扣好粉紅帶子,然后到旁邊的渡口排隊。</p> <p class="ql-block">經過乘飛機級別的安檢,上游輪,船行線路:從巴特里公園→自由島→愛麗絲島→巴特里公園。</p> <p class="ql-block">離開碼頭</p> <p class="ql-block">經過總督島</p> <p class="ql-block">隨著游輪慢慢駛離港口,曼哈頓的高樓逐漸遠去,鋼鐵森林慢慢成為遠方的背景,望著哈德遜河河岸聳立的新澤西州、曼哈頓、布魯克林的高樓大廈,雄偉壯觀,讓人贊嘆不已。</p> <p class="ql-block">大海充盈著視線,不遠處,自由女神高舉火炬,面帶微笑,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p><p class="ql-block">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p><p class="ql-block">全稱為“自由女神像國家紀念碑”,又名“自由照耀世界”。?</p><p class="ql-block">自由女神像位于美國紐約的自由島,是紐約的標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自由女神像是法國在1876年贈送給美國獨立100周年的禮物,象征自由和美法友誼。</p><p class="ql-block">自由女神像于1924年被指定為美國國家紀念碑,1984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自由女神像的建造過程充滿了智慧和毅力,是工程與藝術的完美結合。</p><p class="ql-block">自由女神像由法國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奧古斯特·巴托爾迪設計,其外貌來源于他的母親?,高舉火炬的右手來源于他的妻子。?自由女神身穿古希臘風格的服裝、頭戴光芒四射的皇冠,七道尖芒象征著七大洲,右手高舉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著《獨立宣言》,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這些元素象征著掙脫暴政的約束和追求自由的精神。</p><p class="ql-block">自由女神像重45萬磅,高46米,底座高45米,整座銅像以120噸鋼鐵為骨架,80噸銅片為外皮,30萬只鉚釘裝配固定在支架上,總重量達225噸。</p><p class="ql-block">自由女神像的建造始于1876年,歷時九年。</p><p class="ql-block">1885年,雕塑家巴托爾迪采用化整為零的分塊鑄造法,將雕像拆成350件零件,裝了200多貨箱,用貨輪從法國拉到了紐約自由島,因基座尚未完工,又花了一年的時間組裝。?</p><p class="ql-block">1886年10月23日,自由女神像竣工。?</p> <p class="ql-block">游船航行二十分鐘左右,先到自由島,游客紛紛下船,參觀自由女神像。</p><p class="ql-block">站在自由島上,仰望這座高達93米的銅像,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自由、民主與獨立的豪情。</p><p class="ql-block">站在她腳下,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響,感受到那份追求掙脫暴政的堅定信念。</p> <p class="ql-block">自由女神像基座的外圈都是步行道,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看女神。</p><p class="ql-block">雕像重:45萬噸</p><p class="ql-block">從地面到火炬的高度:93m</p><p class="ql-block">雕像的高度:46米</p><p class="ql-block">基座高度:45米</p><p class="ql-block">銅殼厚度:2.4毫米</p> <p class="ql-block">修復伍德堡的跑道</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座建于1808年至1811年之間的十一角星形花崗巖堡壘。壘道是一個5萬平方英尺的步行廣場,位于自由女神像基座的底部。</p><p class="ql-block">現在屬于維護階段:1??對排水和安全進行改善;2??處理整個公園內花崗巖和青石鋪路石的碎裂和移位問題;3??在與自由女神像的電氣和機械基礎設施的內部空間交叉的壘道區域添加防水屏障;4??對<span style="font-size:18px;">基座底部的外部樓梯進行維修</span>。這將有助于保護該結構,并增強游客的安全性。</p> <p class="ql-block">進入銅像內部前,先得把包存放在儲物柜里,用0.25美分硬幣插入即可鎖門,然后再過一個安檢,就可以從底座的出入口進入自由女神像內部。</p><p class="ql-block">雕像基座由花崗巖構筑。基座上,鐫刻著美國女詩人埃瑪·娜莎羅其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p><p class="ql-block">《新巨人》</p><p class="ql-block">不似希臘偉岸銅塑雕像,</p><p class="ql-block">擁有征服疆域強硬臂膊。</p><p class="ql-block">巍然屹立飛浪落霞關口,</p><p class="ql-block">女神高擎火炬光芒卓爍。</p><p class="ql-block">釋放出禁錮已久閃電,</p><p class="ql-block">流離者之母譽名遠播。</p><p class="ql-block">敞懷歡迎世界所有來客,</p><p class="ql-block">目光溫柔注視雙城水郭。</p><p class="ql-block">舊世界守你那浮華炫耀去!</p><p class="ql-block">緊閉雙唇迸發出撼世聲波:</p><p class="ql-block">讓那些因為渴望呼吸自由空氣,</p><p class="ql-block">歷經長途跋涉疲憊不堪身無分文的人們,</p><p class="ql-block">相互依偎著投入我的懷抱吧。</p><p class="ql-block">我站在金門口,</p><p class="ql-block">高舉自由的燈火相迎。</p> <p class="ql-block">金門</p><p class="ql-block"> 自由女神像基座的門被稱為“金門”,這個名稱來源于《新巨人》最后一句:“Ⅰ lift my lamp beside the golden door!”(我高舉燈盞在金門旁)。</p> <p class="ql-block">基座部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一個小博物館,介紹自由女神像的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譯文:自由女神像不僅僅是一座紀念碑,她是我們深愛的朋友,是全世界數百萬人活生生的自由象征。這次展覽是她的傳記,是對創造她的人們的致敬,是對那些為她建造和付出的人們的致敬,是對她所代表的理想的致敬,是對她所激發的希望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譯文:巴托爾迪的《新自由》</p><p class="ql-block">自由女神像是把舊的象征編織在一起,創造出新的意義的掛毯。她古典的面容和帷幔讓人聯想到羅馬的自由女神;破碎的鐐銬象征著新獲得的自由;光芒四射的王冠代表她將光芒灑向七大洋和七大洲。她手中的石碑上刻有羅馬數字“1776年7月4日”,表明她是美國自由、法律和正義的使者。</p> <p class="ql-block">譯文:制作雕像</p><p class="ql-block">火炬頂部有151英尺(46.02米)高,巴托爾迪的雕像甚至超過了傳說中的羅德島巨像。雕刻這個巨大的雕像的任務同樣巨大;通常使用的材料——石頭、大理石和青銅——都過于沉重和昂貴。只有在鐵框架的支撐下,使用由錘打銅片制成的輕質外殼,巴托爾迪的夢想才能成為現實。</p> <p class="ql-block">譯文:建造自由女神像</p><p class="ql-block">法國雕塑家弗萊姆·巴托爾迪將自由女神像設計成一個巨大的拼圖。300多片銅片(大部分來自挪威卡莫伊的銅礦)拼合在一起,形成了女神像的外皮。每塊銅片的厚度為3/32英寸,大約相當于兩枚美國硬幣的厚度。</p><p class="ql-block">這些銅片是在法國用古老的方法制成的,這種方法是將金屬在大型木模中錘打成型。然后,成品被運往美國,在那里組裝并支撐在亞歷山大·古斯塔夫·埃菲爾設計的由電樞桿和大梁組成的巧妙鐵框架上。</p> <p class="ql-block">譯文:底座</p><p class="ql-block">雕像的花崗巖底座完全由美國籌集的私人捐款支付。它由美國著名建筑師理查德·莫里斯·亨特設計,由前南北戰爭將軍查爾斯·p·斯通負責工程。它的各種堅固的形狀和豐富的紋理使底座看起來不那么笨重,因為它優雅地向上逐漸變細。</p><p class="ql-block">其高度相當于10層樓合89英尺(27.1米)。這個巨大的結構建立在一個巨大的混凝土基礎上,這個基礎延伸到底座花崗巖表面的后面和下面。混凝土地基重23,500噸(21,319公噸)。</p> <p class="ql-block">譯文:為什么自由女神像是綠色的?</p><p class="ql-block">答案就在空氣中。</p><p class="ql-block">雕像的皮膚是由銅制成的,當銅暴露在空氣的氧氣中時,它會發生一種叫做氧化的化學反應。</p><p class="ql-block">這個反應會形成一層薄薄的外殼或薄膜,通常是綠色的,這層膜保護了下面的原始金屬。在銅和青銅中,這種自然的保護過程被稱為銹蝕。這座雕像從最初的銅色變成你今天看到的綠色,花了將近二、三十年的時間。</p><p class="ql-block">在使用銅或青銅做屋頂和裝飾的建筑物上,也可以觀察到這種銹蝕的過程,比如自由島的渡輪碼頭和愛麗絲島主要移民大樓的屋頂和圓頂。</p> <p class="ql-block">譯文:自由島的第一批居民</p><p class="ql-block">早在自由女神像豎立在自由島上和歐洲人在美洲定居之前,勒納佩人(德拉瓦族)就生活在現在的紐約市及其周邊地區。當歐洲人到達時,勒納佩人從紐約和康涅狄格州的南部延伸,穿過新澤西州和賓夕法尼亞州東部,進入特拉華州北部。</p><p class="ql-block">自由島上的貝殼堆提供了有關勒納佩人如何在島上狩獵、捕魚、采集和烤牡蠣以及準備獸皮的信息。在貝殼堆里發現了植物材料、鹿、鴨和其他鳥類、禿鷲和幾種魚類的殘骸,還有牡蠣殼。考古學家在貝殼堆里發現動物和植物的范圍表明,人們在一年中的所有季節都使用自由島。</p><p class="ql-block">自由島上的一個考古遺址可以追溯到至少一千年前,它表明勒納佩人在島上收集牡蠣,其他貝類和鰭魚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把牡蠣殼上的肉取下來后,就把貝殼堆成一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堆東西越來越多,變成了“貝殼堆”,由貝殼、剩余有機物形成的土壤以及包括陶器碎片和箭頭在內的其他材料組成。</p><p class="ql-block">當歐洲人殖民勒納佩人的傳統家園時,占領、戰爭和疾病迫使勒納佩人向北和向西遷移。今天,勒納佩人雖然背井離鄉,但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幾個部落國家中幸存下來,這些國家包括俄克拉荷馬州的特拉華民族和特拉華印第安部落,以及威斯康星州的斯托克布里奇-芒西社區。成員們繼續重視回到他們祖先的文化遺產遺址,并與國家公園管理局的代表協商,以確保他們得到保護。在參觀自由島這個慶祝自由和美國建立的地方時,應該記住:這個國家的建立也是通過取代現有的土著國家而實現的。</p> <p class="ql-block">譯文:自由女神島</p><p class="ql-block">這片12英畝的小塊土地有很多名字。在歐洲殖民之前,屬于德納瓦族語言的卡納西社區稱它為極簡主義者或小島。對后來的歐洲殖民者來說,它被稱為“愛”、“肯尼迪”、“大牡蠣”、“公司”和“貝德羅島”。</p><p class="ql-block">多年來,該島也有許多不同的用途:萊納佩捕魚和牡蠣場、殖民地農場、避暑別墅、檢疫站、托利黨避難所、法國海軍醫院、垃圾場、絞刑架、軍事監獄,最終為伍德堡的軍事防御工事。</p><p class="ql-block">1924年,卡爾文·柯立芝總統宣布伍德堡和自由女神像為國家紀念碑。自1937年以來,整個島嶼一直是國家自由女神像紀念碑的一部分。1956年,該島的名字再次被更改,從貝德羅島改為自由島。</p> <p class="ql-block">自由女神像制作成紀念品</p> <p class="ql-block">出展館,可以乘坐電梯,或者走192級臺階到基座的頂部,<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共7層,</span>我們坐電梯到五樓,再走到基座第六層,從小門出去,外面有一圈觀景廊,能近距離觀看自由女神像,也可以360度全方位欣賞海灣風景。</p> <p class="ql-block">俯視十一角星形花崗巖堡壘。</p> <p class="ql-block">譯文:26階到基座頂</p><p class="ql-block">雕像真相:自由女神像作為燈塔使用了16年,她的光芒在24英里外都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我們有通往皇冠的門票,所以從小門回到這里,工作人員收掉粉紅手腕帶,放我們上梯。</p><p class="ql-block">雕像內部為空心結構,由鋼架和薄銅片組成。這個設計方案是由建筑師約維雷勃杜克和以建造巴黎艾菲爾鐵塔聞名的法國工程師埃菲爾制作的。</p><p class="ql-block">我們沿著雙螺旋樓梯上行至皇冠部分。樓梯位于支撐結構的中間,空間非常小,只能一個一個上。還有一個緊急電梯,只在救援時使用。</p> <p class="ql-block">到達螺旋樓梯的頂部,就能看到皇冠窗口,皇冠區空間有限,每次進去參觀的人數都有嚴格限制。皇冠上共有25個窗口,背面還有燈光,會在晚上打開。</p> <p class="ql-block">皇冠不是最頂端,往高處走還有火炬。在雕像的脖子旁邊,有通向手臂到達火炬的門,爬上長長的梯子,就可以到達最頂層。不過很遺憾,1916年紐約港發生爆炸,雕像被損壞后,就再也沒有重新開放過。</p> <p class="ql-block">參觀完皇冠區就沿另一螺旋樓梯往下行,原路返回,出“金門”。</p> <p class="ql-block">參觀自由女神像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通過展品和10分鐘的電影,探索雕像的歷史、構造和不斷變化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全比例的女神臉、左耳石膏模型和大腳。</p> <p class="ql-block">火炬</p> <p class="ql-block">自由女神像的各種物品和紀念品</p> <p class="ql-block">雕像內部結構展示</p> <p class="ql-block">基座方案</p> <p class="ql-block">出展館,我們坐在咖啡館廣場,補充能量:先生一早起來準備的三個盒飯,用保溫袋裝著,還熱乎乎香噴噴的,海鷗們眼巴巴地看著我們吃,熱飯熱菜下肚,精神倍棒,繼續行程。</p> <p class="ql-block">雕塑花園</p> <p class="ql-block">旗桿廣場</p> <p class="ql-block">輪渡碼頭</p> <p class="ql-block">結束自由島的參觀,乘渡輪去下一站愛麗絲島。</p> <p class="ql-block">愛麗絲島移民博物館(Ellis Island Immigration Museum)</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個人工島,面積約11公頃。</p> <p class="ql-block">島上風光秀美,仍保留著那些為移民們設立的宿舍、醫院、傳染病病房、廚房和娛樂設施。</p> <p class="ql-block">愛麗絲島曾是紐約州的堡壘和火藥庫。1892年至1954年期間,這里是美國最主要的移民檢查站,是數百萬移民進入美國的第一站。</p><p class="ql-block">隨著時間推移,移民管理局的功能逐漸減弱于1954年關閉。1976年對游人開放。1990年整修一新的愛麗絲島改成博物館,博物館陳列了大量的文物,展示了許多當年移民圖片和資料,為游客提供了解美國那段移民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位于小島北端,是一幢三層樓的紅磚建筑。</p><p class="ql-block">博物館入口</p> <p class="ql-block">愛麗絲島被視為美國移民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1900年到1914年是愛麗絲島移民高峰期,每天將近有一萬人通過這里,進入美國。當時的歐洲移民不需護照,只要通過檢查,就可移民美國。</p><p class="ql-block">1924年移民法通過后,各國移民人數受到限制,歐洲大規模的移民潮也就此結束。</p> <p class="ql-block">一樓大廳</p><p class="ql-block">一進博物館的大門,就可以看到上方館內指示牌和一張照片:19世紀,移民涌入美國,從紐約港愛麗絲島登陸。</p> <p class="ql-block">照片下方的展臺上,堆放著當年人們用來裝衣物的行囊,有木箱、皮箱、藤條箱、背囊等。</p> <p class="ql-block">館內的另一個展廳內展出五顏六色的圓柱,是一個用來統計移民人數的統計圖表,不同顏色代表不同地區的移民。</p> <p class="ql-block">從照片上可以看出這些是華人移民。</p> <p class="ql-block">今天,美國人口中有超過40%的祖先可以到愛麗絲島移民博物館追溯。</p> <p class="ql-block">二樓登記處大廳</p> <p class="ql-block">譯文:登記室</p><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來(1900年至1924年),登記室顯然每天都擠滿了等待移民局官員檢查和登記的新移民。在尖峰期間,會有超過5000人在這里登記。對大多數移民來說,這個大廳是愛麗絲島的縮影。在這里,他們遇到了移民法和美國官僚機構的復雜要求,這些機構既可以批準,也可以拒絕允許他們在美國登陸。</p><p class="ql-block">登記室已恢復到1918-24年的外觀。</p><p class="ql-block">在大廳的東西兩端可以看到房間內展示其他時期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詢問處</p><p class="ql-block">照片記錄了當時的情況:“醫生們仔細檢查他們,并詢問許多問題,以確保這些移民健康且不會傳播疾病。官員們認為,第一類乘客不太可能在美國犯罪。”</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內設有多項互動展覽,讓游客能夠更深入的了解移民的經歷,比如“移民之聲”展覽,通過聲音和影像資料,讓你仿佛置身于那個年代,聽到真實移民的故事。此外,“追尋家族根源”項目,幫助您查找自己的祖先是否曾通過愛麗絲島來到美國。</p><p class="ql-block">體檢項目</p> <p class="ql-block">智力測試</p> <p class="ql-block">文化水平測試</p> <p class="ql-block">臨時拘留</p><p class="ql-block">移民高峰期,拘留在愛麗絲島的人員比例高達20%。</p><p class="ql-block">移民檢查,被拘留者的逗留可能持續數天甚至數周,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他們在等親戚或者等錢,這樣他們就可以購買前往目的地的機票,有些人則在等待特別調查委員會的聽證會或華盛頓特區的最終決定,最令人著急的是等待生病的父母或孩子從愛麗絲島醫院出院的家庭。</p> <p class="ql-block">通過各種資料可以想像:在孤零零的小島上,人們擠在黑壓壓的大廳里,透過玻璃窗眺望遠處的自由女神像,他們心中一定充滿了夢想和希望。</p> <p class="ql-block">當年滿懷希望,尋找自由與機會的移民群,一旦未通過身體健康檢疫,就得面臨被遣返回國的悲慘命運,所以愛麗絲島對移民而言,是僅有一線之隔的“希望之島”與“眼淚之島”。</p> <p class="ql-block">譯文:圖片勝過千言萬語</p><p class="ql-block">19世紀末20世紀初,《Puck》和《Judge》等插圖周刊是政治辯論的主要論壇。漫畫表達了編輯政策,反映了當時的公眾輿論,通過其受歡迎程度發揮了強大的政治力量。正如塔馬尼的“老板”特威德在1871年所說,“我的選民不知道如何閱讀,但他們忍不住看到他們該死的圖片。”</p><p class="ql-block">美國的漫畫家們以他們慣有的熱情來處理移民爭議。不受現代種族敏感觀念的束縛,他們自由地使用粗俗的刻板印象來表達他們的觀點,無論是反移民還是支持移民。一方把移民描繪成對社會有貢獻的成員,另一方則把一群入侵的移民描繪成貧窮、犯罪、激進和病態的駭人形像。</p> <p class="ql-block">除照片外,還展出有密密麻麻貼滿了肖像畫的旗幟展板、各國的護照與錢幣、移民局的檔案等。</p> <p class="ql-block">來自移民家鄉的寶藏</p> <p class="ql-block">譯文:愛麗絲島籠罩著一種強烈的情感。無數靈魂的穿越留下了一個強大的人類存在,固定在它的空虛中。就像一塊鵝卵石或一塊浮木,它也見證了時間的流逝,見證了變化,見證了大自然自己的道路,見證了我們所看到的混亂和腐朽。</p><p class="ql-block">1983年秋天,我在愛麗絲島工作了三個月,我在沉默中徘徊,讓自己被未知的力量所引導,迫使我去探索這片無盡的土地中不太可能荒涼的角落。我看見光在四周轉來轉去,每一刻、每一天都有點不同,但又都是一樣的。</p><p class="ql-block">只有鴿子翅膀的聲音打擾了我,我聽到了數百萬人的聲音,他們來到這里,用他們最愉悅和最悲傷的情感建造一座寺廟——男人、女人和孩子們,他們成功地進入到新的生活,或者透過布滿灰塵的鏡子看到他們無法擁有的東西而掙扎著死去。</p><p class="ql-block"> ——埃萊尼·梅隆</p> <p class="ql-block">譯文:修復地標,1982-90</p><p class="ql-block">1965年,林登·約翰遜(Lyndon B. Johnson)總統簽署了一項宣言,承認愛麗絲島的歷史意義,將其納入自由女神像國家紀念碑。1986年自由女神像的百年紀念引發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即修復、翻新雕像和愛麗絲島的主體建筑。在美國人民的慷慨幫助下,國家公園管理局和自由女神像/愛麗絲島基金會牽頭開展了規模空前的修復工作。實際工作是由一群建筑師和工匠完成,他們花了數年時間研究、規劃,并最終將愛麗絲島的主樓恢復到1918年至1924年的外觀。</p> <p class="ql-block">旋轉樓梯</p> <p class="ql-block">美國之門</p><p class="ql-block">經過一系列移民程序,大多數人被允許通過美國之大門。</p> <p class="ql-block">移民博物館——夢想起航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博物館通過豐富的展品和多媒體展示,生動再現了那個時代的場景。你可以看到真實的移民文件、個人物品以及他們的照片,感受他們當時的希望與挑戰。</p> <p class="ql-block">從資料上看到大量移民來自世界各地,全家男女老少手提箱包,經過長達近一年的海上顛簸,風雨飄搖,終于來到美國。面對移民檢查站大廳排成長長隊伍的移民,各個焦急期待的眼神,企盼同意接受的面部表情淋漓盡致。絕大部分移民通過身份檢查高高興興地奔赴美國各地。但也有百分之二的移民被拒之于國門外,可想而知那種凄慘失望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自此不由人想到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當時只有為數不多的原始美洲印第安人,以后世界移民陸續來到美國。</p><p class="ql-block">雖然美國建國只有230年,但是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移民為美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包括華人。</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紐約就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大城市,現在紐約人講200多種語言,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紐約人來自世界非英語背景國家,移民是紐約充滿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紐約已成為多民族、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完成兩島之旅,坐船回曼哈頓巴特里公園。</p> <p class="ql-block">經過巴特里公園內的鷹雕塑(白頭鷹是美國的國鳥)。</p> <p class="ql-block">公園周圍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行程,讓我想起了影視劇中,船上的人們看到自由女神像時,興奮地呼喊:“美國,我們來了!”這情景仿佛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回想辦理美簽的各種繁瑣手續和面簽,如今依然歷歷在目。</p><p class="ql-block">美國的移民政策經歷了多個階段。早期的移民政策主要是以族群和地域為基礎的。19世紀初,美國政府實行了“中國勞工禁令”,禁止中國勞工進入美國。這一政策反映了當時美國對于外來人口的恐懼和不接納。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開始逐漸開放其移民政策。1965年,美國通過了《移民改革法案》,該法案廢除了之前的限制性移民政策,轉而實施更加開放和公平的政策。然而,美國的移民名額有限,符合條件的人又非常多,越晚申請的人排期等待的時間越長。</p><p class="ql-block">盡管移民美國的門檻很高,但它獨特的魅力仍吸引著全球各地的人們前仆后繼地奔赴這片自由開放、多元包容、活力四射的土地。</p>

移民

女神像

自由

愛麗絲

美國

雕像

基座

譯文

自由女神

巴特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城县| 兴文县| 杂多县| 青田县| 武冈市| 通化市| 新营市| 迁安市| 勐海县| 昌平区| 沂源县| 垫江县| 突泉县| 安吉县| 蕲春县| 拉孜县| 新竹市| 平陆县| 军事| 汾阳市| 杂多县| 双流县| 广饶县| 辽阳市| 宝清县| 建平县| 鄯善县| 马鞍山市| 新化县| 株洲市| 沁阳市| 社旗县| 从化市| 洛宁县| 大丰市| 佳木斯市| 永吉县| 九寨沟县| 南溪县| 舒兰市| 永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