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諸暨牌頭有一座大歷寺,曾經很輝煌,歷史上很有名,史書上多有記載。現古寺已不存,但寺基尚在,遺跡可尋。大歷寺位于諸暨市牌頭鎮下嶺腳村,寺址有兩處,一處在該村上嶺腳自然村,一處在東山下自然村。據上嶺腳自然村一位80多歲的老人說,他10來歲是(1950年代)大歷寺還有部分建筑,中間一間還有幾尊菩薩,都已破敗不堪了,后修建為生產隊倉房,現尚有一住戶,其他都已荒蕪。此地比較開闊,有當地人提到北向桃樹塢、椒山塢兩自然村附近有叫“焦山”“焦山石壁”的山,椒(焦)山塢村名就是由“焦山”而名。此處的大歷寺村里人稱里大歷寺,也稱上院。東山下的大力寺稱外大歷寺,稱下院。位置處于東向到牌頭、西北向過蒲岱嶺到草塔、南向去同山安華(再遠的浦江義烏等地)的交匯口。外大歷寺的部分建筑上世紀六十年代還在,寺前還有一座涼亭,后為新民公社供銷社所用,曾一段時間當地人到公社供銷社去稱到“大歷寺”去。現在供銷社不存在了,原址上新建了樓房,大歷寺只留下地名,而且大都只知道這處曾經有座大歷寺。可曾知道大歷寺曾經輝煌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大歷寺建成年份在唐朝大歷十年(775)前后,有1250年歷史,由唐代宗皇帝李豫其年號“大歷”為寺名,其開山祖師神邕禪師是唐朝高僧,其寺其師佛教界地位很高。北宋初年著名僧史學家贊寧編修《宋高僧傳》記載了自唐高宗至宋初的高僧事跡。其中關于唐越州焦山大歷寺神邕傳中記述:“以縣南路通衢婺,其中百余里殊無伽藍,釋侶往來宴息無所。邕愿布法橋,接憩行旅,遂于焦山可以為梵場也。”諸暨縣南有大路,通往衢州、金華,其中一百余里,沒有佛寺,來往僧侶(當然包括神邕的弟子們)沒有掛單息腳之所,神邕發愿,選擇焦山修建佛寺,以接待僧人行旅。得到邑人騎都尉陳紹欽等善男信女的布施,經過十二年的修建,方才落成。當時神邕的好友、前吏部侍郎徐浩(703-782,書法家)出任明州(今寧波)別駕,將神邕于焦山建成寺院的事報告了浙東廉訪使皇甫溫,奏請朝廷,頒賜寺額,代宗皇帝李豫以其年號“大歷”賜名為“大歷院”,此大歷寺得名之由來。</p> <p class="ql-block">大歷寺屢經興廢。據《嘉泰會稽志》記載,宋紹興三年,道雄禪師重建大歷寺,仍名大歷壽圣院。可見在南宋之前,已改名大歷壽圣院。那又是何時所改呢?據該書記載:“英宗皇帝受徽號,德音:私造寺觀及三十間以上有佛像者以聞,賜名壽圣。壽圣蓋英宗誕節名。”原來壽圣是宋英宗皇帝誕節之名,用賜寺院,以祈福蔭也。到紹興三十二年,高宗皇帝趙構退位,移寓德壽宮,群臣上“光堯壽圣憲天體道太上皇帝”尊號,“是歲十二月,詔寺院、宮觀、祠廟及鄉里坊巷、官私亭館名有犯‘壽圣’及‘德壽’字者并回避。又詔天下寺觀名‘壽圣’者皆改為‘廣福’云。”為回避高宗尊號,又改名大歷廣福院。據清乾隆《諸暨縣志》載:“大歷教寺,《隆慶駱志》縣西四十五里大歷山,唐時建。”大歷寺被冠以“教寺”之名,可見自明清以來,大歷寺仍是天臺宗傳承。后來逐步衰落。</p><p class="ql-block">史料中提到“越州焦山大歷寺神邕”“縣南”,現存在諸暨南部牌頭鎮下嶺腳村的大力寺遺址與史料中的焦山大歷寺相符,近旁有“焦山”“椒山塢”地名,“椒”音“焦”。草塔《莼塘趙氏宗譜?蒲岱橋記》記載:“陡巖東峙于碧漢,焦峰西插于青霄,層巒疊翠,眾峰攢秀。”焦峰即“焦山”之峰,陡巖即斗巖,為著名風景區,位于諸暨西南部,焦山在斗巖的西面,就在牌頭下嶺腳村一帶,所以稱為“焦山大歷寺”“焦山神邕”,不過現具體哪座山稱“焦山”不明確,可能是指一個區域,如同勾乘山的側山——越山一樣,并非指一座山而是一片區域。</p><p class="ql-block"> “焦山大歷寺”在諸暨南牌頭完全可以確定的,可是因江蘇鎮江有也一座焦山,焦山上有寺廟,神邕也去弘法過,因而1980年代曾發生過一次“美麗的誤會”。1980年4月13日,日本國寶鑒真大師坐像回國“探親”,拉開了中國佛教復興的序幕,當時是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4月14日,護送鑒真大師坐像回揚州大明寺的車隊“有意”在鎮江作了短暫停留,因為鑒真在第六次東渡時曾途經潤州(今鎮江),又據說鑒真的弟子神邕曾建伽藍于焦山,且任過焦山的方丈。為此,鑒真的傳人、日本唐招提寺81代方丈森本孝順長老于4月24日專程來到鎮江焦山拜謁,與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師共敘法誼,并共同題寫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的墨寶,成為中日佛教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焦山的定慧寺因而得到撥款而重修,也是鑒真弟子神邕“曾建伽藍焦山”的“因”,遇到鑒真像回國這個殊勝的“緣”而得以實現的。而諸暨牌頭的焦山大歷寺無“緣”受到關注,更無“緣”得到重修。</p> <p class="ql-block"> 大歷寺的開山祖師神邕禪師歷史上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神邕禪師(710年-788年) 字道恭,俗姓蔡,唐代諸暨人(具體出生地未記載,牌頭域內可能性較大,當地早就有蔡氏、宣氏族人居住)。其先祖為東晉太尉蔡謨,母宣氏。自幼靈異,襁褓中聞佛經即凝神靜聽,顯佛緣深厚。12歲辭親出家,師從諸暨法華寺曇俊法師,博覽儒釋經典,過目成誦,才智超群。 </p><p class="ql-block">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神邕于諸暨香嚴寺正式受度,后從律宗高僧玄儼律師研習《四分律鈔》,深得器重,被譽為“學者表率”。 </p><p class="ql-block">后師從天臺宗八祖左溪玄朗大師,精研《天臺止觀》《法華玄疏》等,五年悟“觀性知空”奧義,融通律宗與天臺教義,聲震江浙。</p><p class="ql-block">據《宋高僧傳》記載,東渡日本的鑒真曾學戒于恒景律師,恒景學于文綱律師;而神邕學戒于玄儼律師,玄儼學于滿意律師,滿意學于文綱律師。可知鑒真與神邕均屬文綱律師派下,鑒真為第三世,神邕為第四世。鑒真比神邕高一輩。而據唐鑒真弟子思托和尚所撰《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其弟子中超群拔萃,為世師范者,即有:揚州崇福寺僧祥彥……沛州相國寺僧神邕(曾任過方丈)……越州道樹寺僧璿真……天臺山國清寺僧法云等三十五人,并為翹楚,各在一方,弘法于世,導化群生。”表明神邕亦是鑒真之弟子。</p><p class="ql-block"> 天寶年間(742-756),神邕應諸暨縣令郭密之邀,駐錫法樂寺(大雄寺),擴建寺院,樓閣巍峨,呈興旺景象。 </p><p class="ql-block"> 安史之亂后,神邕游歷長安,居安國寺,名動公卿。亂平東歸,于襄陽辯經折服文士韋子春,獲譽“塵外摩尼”“論中獅子”。</p><p class="ql-block"> 護教辯道是神邕禪師的主要功績,據《佛祖統紀》記載,有中岳嵩山道士吳筠,為道教上清派十二代宗師,唐玄宗曾多次征詔他入京,并深受器重,上朝時與朝官同列。玄宗近侍高力士向來信奉佛教,故對吳筠心存反感而予斥責。吳筠遂寫《道釋優劣論》等六篇,來斥毀佛教,引起事端。在其著作《思還淳賦》中,還提出應以道教的威力來消滅佛教,“然后人倫可以順化,神道可以永貞。”由于吳筠曾為唐玄宗紅人,故其排佛文章影響很大。浙江東道觀察使陳少游知悉后,請神邕辨駁佛道兩教優劣。神邕約吳筠當面辨論兩教邪正,根據釋迦牟尼“攝邪見復寶琳之破魔文”以正制狂。一開始“真刀真槍”地爭辨,吳筠就告不支,敗下陣來,而神邕意猶未盡,又著《破倒翻迷論》3卷,以正視聽,消除之前影響。此次辨論,一時轟動天下,陳少游將此次辨論經過上奏朝廷,遂授神邕僧統(類似今佛協會長)之職。“東方佛法再興,實(神)邕之力歟!”,神邕對中國佛教的貢獻可謂大矣!</p><p class="ql-block"> 神邕禪師不僅精通律宗、天臺宗教典,而且擅作文,著有《天臺山記》2卷、《唐佛隴故荊溪大師贊》1卷,撰有《赤城山中巖寺碑》文等。神邕禪師尤工詩,與大理評事張河、皇甫曾、嚴維、呂渭、丘丹、陳允初等詩人唱和。文學名家蕭穎士的高足盧士式曾為《唱和集》作序,將神邕與眾詩人比作東晉名僧支道林與許詢等名士的交往,即所謂的“支許之契”,這在當時的諸暨被傳為佳話。神邕將其所作詩編成《詩集》10卷,皇甫曾為之作序。神邕好友皇甫曾(?-785),字孝常,丹陽人,天寶十二年(753)進士,官至侍御史,工詩,出王維之門,體制清潔,華不勝文,與兄皇甫冉齊名,《全唐詩》存其詩1卷,其中即有《贈吳門邕上人》五律一首(僅留的一首寫神邕的詩):</p><p class="ql-block">春山唯一室,獨坐草萋萋。身寂心成道,花閑鳥自啼。</p><p class="ql-block">細泉松徑里,返景竹林西。晚與門人別,依依出虎溪。</p> <p class="ql-block"> 神邕禪師焦山建寺是最大功績。因浙東衢金通道百余里無寺院,發愿于焦山建寺。得邑人陳紹欽等資助,歷時12載(約763-775年),建成大歷寺。經徐浩、皇甫溫奏請,代宗賜“大歷”為額,遂名揚天下。 </p><p class="ql-block">神邕晚年駐錫大歷寺,歷任廉訪使皆尊其為僧統。貞元四年(788年)十一月十四日,趺坐端相而寂,享年79歲,法臘50載。荼毗后建塔供奉,陸淮、丘上卿等名士為其撰銘立碑。 </p><p class="ql-block"> 神邕禪師兼通律宗與天臺,以辯才護教、建寺弘法,被尊為江南“親教師”。其生平被當代國學大師湯用彤列入《隋唐佛教大事年表》,彰顯其對佛教復興貢獻之大,佛界地位之高!</p> <p class="ql-block"> 神邕作為南山律宗大德,“自丹陽以南金華以北,皆稱為親教師”,門下戒子不可勝數,同時,神邕的嗣法弟子也不少,“上首弟子智昂、靈澈、進明、慧照等,咸露鋒穎,禪律互傳”,尤其靈澈禪師更為優秀,是唐朝一代高僧。靈澈(746-816),本姓湯,字源澄,會稽人,駐錫過焦山大歷寺、會稽云門寺、剡中沃州(今屬新昌縣)、湖州何山寺、天臺、廬山東林寺、南岳、長安、汀州、宣州開元寺等地。因靈澈是會稽人,成名之后常駐錫云門寺,故贊寧將靈澈歸于云門寺,作《唐會稽云門寺靈澈傳》。但從該傳內容來看,當時顯然沒有靈澈行錄的第一手資料,是據皎然推薦書信等資料拼湊而成,對靈澈的生卒年月、出家師承等均無系統記載。由于靈澈著有《律宗引源》21卷,是律師無疑,故贊寧將其歸入“明律篇”,殊不知靈澈之所以是律師,正是因為其深得禪律兼通的師父神邕之真傳故也。靈澈雖以詩名聞天下,但作為神邕禪師的上首弟子,在佛教系統中的位置則歸屬于天臺宗焦山之下,據《大藏經·佛祖統紀·佛祖世系表》記載,天臺宗八祖左溪玄朗大師傳焦山神邕,焦山神邕傳焦山智昂、焦山靈澈、焦山進明、焦山慧照。靈澈作為焦山神邕的嗣法弟子,而被稱為“焦山靈澈”,一如諸暨籍的曹洞宗開山祖師“洞山良價”,洞山就是良價的“代號”一樣,焦山亦與靈澈緊密相連,焦山靈澈是佛教界認可的名正言順的天臺宗焦山僧人無疑。靈澈的“禪律互傳”均來自他的師父神邕。神邕蓽路藍縷在焦山創建大歷寺的12年時間,是靈澈17歲至29歲的時候,正是靈澈為一生修為打基礎的“黃金時間”。期間他作為神邕的弟子,向其師父的詩友諸暨尉嚴維學詩,與劉長卿、皇甫曾等神邕的詩友“睹面論心,皆如膠固,分聲唱和,名散四陬。”至其“成立之歲(30歲),為文之譽襲遠。講貫無倦,生徒戾止如阛阓焉。”隱隱然一代龍象矣。</p><p class="ql-block"> 靈澈成為一代詩僧,與湖州詩僧皎然為林下之游,皎然一見即折節相交,“講藝益至”,并作詩相贈。其《山居示靈澈上人》詩云: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蕪看茗歸。乍削柳枝聊代札,時窺云影學裁衣。身閑始覺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外物寂中誰似我,松聲草色共無機。《宿法華寺簡靈澈上人》詩云:至道無機但杳冥,孤燈寒竹自青熒。不知何處小乘客,一夜風來聞誦經。《送靈澈》詩云:我欲長生夢,無心解傷別。千里萬里心,只似眼前月。皎然還向包佶、李紓等當時文壇盟主舉薦靈澈。貞元(785-805)中靈澈游于長安,名動一時。</p><p class="ql-block"> 靈澈還與劉禹錫、權德輿、劉長卿、呂溫、柳宗元、皇甫曾等以詩歌唱和,交往甚密。劉禹錫曾應靈澈門人秀峰之請作《澈上人文集紀》,曰:“師嘗在吳,賦詩近二千首,今刪去三百篇,勒為十卷。自大歷至元和,凡五十年間,接詞客聞人酬唱,別為十卷。”其“《芙蓉園新寺》詩云:‘經來白馬寺,僧到赤烏年。’《謫汀州》云:‘青蠅為吊客,黃耳寄家書。’可謂入作者閫域,豈獨雄于詩僧間邪!”劉禹錫還有《送僧仲剬東游兼寄呈靈澈上人》詩。靈澈詩今多佚失,《全唐詩》僅錄其詩一卷。靈澈的《律宗引源》早佚,尚有《大藏治病藥》傳世,以佛家視角,以心病心藥醫的思想,提出對治煩惱的方法,對人生修養頗有價值。</p><p class="ql-block"> 靈澈游歷漂泊半生,到晚年才安定下來。他在《西林寄楊公》詩中寫道:“日日愛山歸已遲,閑閑空度少年時。余身定寄林中老,心與長松片石期。”表達了歸老山林的心境。元和十一年(816)靈澈在宣州開元寺圓寂,長伴松石之間。</p> <p class="ql-block"> 焦山神邕及其弟子焦山靈澈不僅是唐朝高僧亦是著名詩人,他們開創的千年古剎——大歷寺,唐、宋兩代皇帝賜名的浙東名寺,歷經盛衰,幾近湮滅。諸暨牌頭曾有這樣輝煌古寺,有這了不起的名僧,寺現在沒有了,應該留一塊大歷寺遺址碑,地方史上也應為這名寺名僧留下濃彩重墨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大歷寺輝煌的歷史和尚存的遺址是有歷史縱深與地理標識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多維度的激活價值。將千年古剎的文化基因植入新農村建設,既能實現歷史遺產的活態傳承,又可構建"文化生態+特色產業+數字治理"的新型鄉村發展范式,說不定還可以為省市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提供實踐樣本。</p><p class="ql-block">(大力寺史料主要由文史專家趙岳陽先生提供,特別致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平|
永清县|
四子王旗|
新余市|
乐安县|
翁牛特旗|
无为县|
万山特区|
钦州市|
乐业县|
金秀|
永登县|
无锡市|
锦屏县|
江永县|
博客|
鄢陵县|
虹口区|
云阳县|
株洲市|
六盘水市|
琼结县|
大埔区|
吕梁市|
邵武市|
威海市|
望谟县|
平乡县|
上虞市|
九江县|
龙游县|
和平区|
朝阳市|
滁州市|
浦东新区|
原平市|
锡林浩特市|
威信县|
和政县|
碌曲县|
安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