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國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幾天應朋友之約去了國博(從前的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現在更名國家博物館),嚯! 像趕集一樣。喜歡看展的人真多,基本都是中青年,許多年輕的父母還帶著孩子。</p> <p class="ql-block">疫情期間去過幾次國博,那時因為旅游完全停止,巨大的展廳里游客稀疏,可以任意觀賞,也沒有時間限制。</p><p class="ql-block">今非昔比,觀眾熙熙攘攘,下午四點多,還有川流不息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北門進去,東門出來,就是天安門廣場。</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們要看的是古代中國展覽</p> <p class="ql-block">瞧瞧這人!</p> <p class="ql-block">都是年輕人。除了我。</p> <p class="ql-block">王老師(右1)是志愿者講解員,也是我的朋友。今天她特地為幾個年輕的媽媽和幾個小學生講解。人多擁擠,熱,她還沒帶水,堅持講解了一個多小時。</p><p class="ql-block">十年前,她在日本一家報社駐京辦做翻譯,當時那家報社采訪我,就是她聯系我的。近年她辭去工作,每年都花大量時間去旅行,走遍日本,去年一路向西一直走到帕米爾高原。同時還兼做幾個博物館的義務講解員,她是山西人,對山西的各種文化歷史博物館如數家珍。</p> <p class="ql-block">觀展人多,很難靠前。王老師重點介紹的是唐朝以來的展品。我趁人們流動的空擋拍了少量照片。主要是我特別喜歡的瓷器。瓷器的燒制過程充滿了神奇,不同的材質火候時間及制作工藝,會呈現意想不到的結果,簡直就是人生的寫照。</p> <p class="ql-block">一位年輕的母親指著畫像對自己的小孩兒說:這是伏羲女媧圖,出土的漢代文物。</p><p class="ql-block">古代中國,蛇一定特別多啊,而且被奉為神明,所以許多圖騰都是蛇,連愛情故事都是蛇的傳說。譬如,伏羲和女媧都是蛇身。</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p><p class="ql-block">唐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陜西西安鮮于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駱駝昂首挺立,駝背平臺上鋪彩條長毯,上有3名胡人、2名漢人組成的樂舞隊。唐朝是一個開放的時代,包容的氛圍也促進了音樂舞蹈的多元化發展。當時,在長安城的東市和西市都有專門的百戲班子,他們除自主演出外,也可讓人們花錢雇演。駱駝載樂俑集雜技和馬戲于一體,表現的應該是長安百戲中的一個雜技節目,另外在西安中堡子村唐墓也出土過類似的作品。因而可以想見,這種形式的表演在唐時的長安一定是大受歡迎的。</p> <p class="ql-block"> 三彩釉陶侍女俑</p><p class="ql-block">唐 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陜西西安鮮于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這件展品吸引了許多人。原來是唐朝皇帝賜大臣的功德免死牌。</span></p><p class="ql-block">錢鑼鐵券(復制品)</p><p class="ql-block">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p><p class="ql-block">鐵券,是帝王頒賜給王侯功臣的一種特殊信物。此鐵券為唐昭宗賜予錢镠的,是目前中國保存下來的唯一的唐代鐵券實物。該鐵券形如覆瓦,上嵌金字,如今已有部分剝蝕。正文共計333字,內容包括錢鑼的爵銜、官職、邑地和據以受封的功績,還特別說明對錢鏐本人可以免除9次死罪,其子孫后代可以免除3次死罪,若觸犯國家其他法律,有關官員也不得過問。鐵券是記載唐末五代十國吳越國歷史的重要文物。錢鏐時任鎮海鎮東等軍節度使,為唐昭宗剿滅地方叛臣做了巨大貢獻,這個文物也是吳越錢氏與唐皇李氏君臣友誼的見證。</p><p class="ql-block">此鐵券實物彌足珍貴。一千多年來歷經戰亂,但多數時間一直由錢<span style="font-size:18px;">鏐后人</span>小心收藏。1951年始由浙江嵊州市長樂鎮錢氏后裔將鐵券獻給人民政府,1959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錢穆,錢鐘書等都是錢氏后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字跡清晰的鐵券照片來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葵口三足獅子紋鎏金銀盤</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56年陜西西安出土</p><p class="ql-block">唐代銀盤發現甚多,其中帶足者有10件之多,多數是三足,少數為四足。中國本土不產獅子,它主要產于非洲和西亞。唐代之前雖有獅子從西域進貢,但由于路途遙遠,而且這種猛獸不易豢養,一般很難見到。隋唐時期由于絲綢之路的安寧,西域商人往來不絕,西域國家向唐代皇家進貢獅子的也更多了。唐朝工匠們融會貫通,汲取外來文化的長處,將外域紋樣與傳統紋樣融為一體,創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秘色葵口瓷盤</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p><p class="ql-block">此盤呈葵口,色青中泛黃、灰,盤外壁殘留當年的包裝紙。</p><p class="ql-block">在地宮出土的《衣物賬》碑上,明確記載此盤為秘色瓷,是唐懿宗和僖宗在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埋入地宮的供養器。關于秘色瓷名稱的由來說法不一,傳統的解釋是因僅供宮廷專用,藏在深宮鮮為人見,且數量極少,故稱秘色。現在一般認為,秘色瓷是指越窯的青瓷精品,是貢瓷的組成部分,但并非專供皇室。還有一種解釋是秘色瓷實為"密室瓷",意為一種在密封的空間里燒制的瓷器,因"秘"與"密"在古代是通借字,故古越窯陶工賦予這種燒制成本極高、只供皇室享用、神秘而顏色特殊的瓷器以秘色瓷之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吉州窯玳瑁釉碗</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吉州窯因位于古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而得名。吉州窯燒制瓷器始于唐末,至南以黑釉瓷居多,也有白瓷和青瓷。其中以黑釉器釉色變化最為豐富,形成如玳瑁釉、樹葉紋、繪、剔劃花紋、黑釉褐斑、白斑及藍斑等各具特點的釉色。此碗釉面是在施黑釉時添加火焙燒,不同顏色的釉層在高溫下相互浸潤,燒成后淡黃釉色在黑釉底色襯托下呈現出玳釉,是吉州窯的主要品種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五臺山佛光寺大殿模型</p><p class="ql-block">1954年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制</p><p class="ql-block">佛光寺在山西五臺縣豆村。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僅存的唐代木結構建筑原作,以斗拱雄大、出檐深遠、屋頂平緩為其特點。</p><p class="ql-block">照片來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山西五臺縣南禪寺模型。</p><p class="ql-block">其大殿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筑,堪稱國寶。外觀秀麗,形體俊美、古樸。大殿三間見方,單檐灰瓦歇山頂,全殿由臺基、屋架、屋頂三部分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內無天花板,亦無柱子,梁架制作極為簡練,墻身不負載重量,只起隔擋作用。屋頂重量主要是通過梁架由檐墻上的柱子支撐。檐墻起間隔內外和防御風雨侵襲的作用。四周各柱柱頭微向內傾,與橫梁構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與層層疊架并伸出的斗拱構成"翹起"。既使梁、柱、枋的結合更加緊湊,增加了建筑物的穩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個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揚、輪廓秀麗、氣勢雄渾的風格,給人以莊重而健美的感覺。屋脊兩端裝飾著鴟吻。全殿結構簡練,形體穩健,莊重大方,體現了我國中唐大型木構建筑的顯著特色。殿內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顯的墨跡:"因舊名(時)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顯等謹志",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證。推算起來,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嵌珍珠寶石金項鏈 </p><p class="ql-block">嵌珍珠寶石金手鐲 </p><p class="ql-block">高足金杯</p><p class="ql-block">這些展品的主人是卒年9歲的皇族少女李靜訓,其祖父李崇是隋文帝楊堅手下大將,官至上柱國,外祖母則是隋文帝之長女楊麗華,是為真正的金枝玉葉。李靜訓自幼倍受外祖母寵愛,然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六月一日,歿于宮中,皇太后楊麗華萬分悲痛,厚禮以葬之。</p><p class="ql-block">項鏈原產地可能在巴基斯坦或阿富汗地區,手鐲可能是北印度制品,高足杯則是羅馬風格,皆為當時舉世無雙的藝術精品。</p> <p class="ql-block">侍女石雕</p><p class="ql-block">唐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宋朝民間就有廣告了!</span></p><p class="ql-block">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的廣告青銅版</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這塊青銅版是用來印刷廣告的,印版上方標明店鋪字號"濟南劉家功夫針鋪",中間刻有一幅"白兔搗藥圖",圖案兩側注明"認門前白兔兒為記"。圖案下方是廣告詞:"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口口興販,別有加饒,請記白。"這是現存最早有關商品宣傳廣告的實物。</p><p class="ql-block">宋代城市人口眾多,大都市人口在百萬左右,中等城市人口在十萬以上,具有較強的消費能力,同時城市打破了市、坊限制,市場交易無處不在,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各類商店和作坊遍布大街小巷,同行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不少店鋪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招牌和廣告意識濃厚。</p> <p class="ql-block">廣告青銅版印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國寶啊,這件元代青花瓷!</span></p><p class="ql-block">青花云龍紋玉壺春瓶</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青花是一種釉下彩瓷器,它用氧化鈷為呈色劑,在瓷胎上繪畫,然在上面施以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成品呈現藍色花紋。這種技術始見于唐代,元代臻于成熟。以青花為代表的釉下彩瓷器大量燒制成功,是中國瓷器發展史的一個里程碑。</p><p class="ql-block">青花瓷器的色彩得到蒙古統治者以及當時西亞、中亞伊斯蘭國家和地區市場的喜好,在元代迅速發展,不僅在國內廣泛流行,也成為最受歡迎的外銷瓷品種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瓷尊施霽青色釉,肩頸間貼一對白色展翅剪尾燕子為耳。霽青色象征"河清",燕子與"晏"諧音,蘊含著"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乾隆時期粉彩瓷器的生產工藝達到了高峰,此件瓷尊即為明證。</p><p class="ql-block">據研究,海晏河清尊是由景德鎮御窯為圓明園海晏堂專門燒制的陳設品。海晏堂是圓明園西洋樓最大的宮殿。唐人鄭錫在《日中有王字賦》中有"河清海晏,時和歲豐"之說,意指黃河水流澄清,大海風平浪靜,后用以頌揚天下太平之意。"海晏堂"之名應取意于此。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焚毀圓明園,海晏堂亦淪為廢墟。但幸運地是,海晏堂內陳設的兩件瓷尊被保存了下來,此為其中一件。</p> <p class="ql-block">白地套紅料纏枝蓮紋福慶瓶</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退思齋"款粉紅番蓮紋梅瓶</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仿雕漆錦紋瓷茶船</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p><p class="ql-block"> 是瓷器啊!</p> <p class="ql-block">北魏晚期,曲陽工匠開始大量雕刻白石佛造像。此后,佛造像逐漸成為曲陽石雕中最重要的題材,并在北齊時期達到鼎盛,形成了曲陽石雕獨特的藝術風格,反映了當時宗教、文化和藝術的繁榮。曲陽石雕佛造像的總體特點為莊重、威嚴、神秘,佛像造型面龐方碩,肩肥微窄而斜下,胸扁平,腹鼓,身著通肩大衣,衣褶厚重,下擺部分的衣褶裝飾傾向明顯,具有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時代風格。</p> <p class="ql-block">彩繪浮雕散樂圖</p><p class="ql-block">五代</p><p class="ql-block">散樂圖采用彩繪浮雕形式,表現了樂隊吹奏表演的熱鬧場面。圖中共有十五位人物,右方領隊的女子身穿男裝,頭戴犢頭,為樂隊的指揮,其身邊的兩位舞者正在表演舞蹈。十二名樂伎頭梳高髻、簪珠花、身穿窄袖福衫、襪胸,肩摻披帛,長裙曳地,分別手持笙、簽篌、方響、箏、琵琶、蘋菜( bili )、橫笛、拍板、座鼓等樂器,前列居中彈奏琵琶的女子發髻梳法較繁雜,似為全隊的核心人物。樂伎人物面容飽滿,神情專注、姿勢各異,富有韻律感,真實再現了唐末五代時期樂舞活動的場面,也反映了古代曲陽工匠高超的雕刻工藝。</p><p class="ql-block">曲陽縣靈山鎮西燕川村王處直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河北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彩繪浮雕奉侍圖</p><p class="ql-block">五代</p><p class="ql-block">曲陽縣靈山鎮西燕川村王處直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奉侍圖描繪了一支由十四人組成的隊伍。畫中的侍女們長裙墜地,動感飄逸,分為三隊排列,有的舉著障扇,有的手持執壺、托盞、拂塵等各式生活用具,生動地表現了五代時期貴族的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河北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曲陽的漢白玉佛像雕刻,精美細致,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最后,還有兩件重要展品,出土于河北曲陽縣靈山鎮西燕川村王處直墓。是兩尊五代時期的鎮墓武士彩雕像,被盜墓賊賣到了美國。</p><p class="ql-block">經國家文物局與美國交涉,2001年返還中國。</p> <p class="ql-block">這件雕像頭頂一條飛龍,最初被美國收藏家安思遠先生收藏,2001年捐獻給中國,并指定國家博物館收藏。</p><p class="ql-block">我們先在“古代中國”展看到了這尊雕像,王老師說,二樓有一個曲陽石雕展,那里還有另一尊,武士頭頂鳳凰。因此我倆又參觀了曲陽的展品。</p> <p class="ql-block">武士頭倚鳳凰的雕像被美國一個收藏家所藏。</p><p class="ql-block">這尊雕像出現在2000年美國佳士得拍賣會上,經過中國政府的交涉,2001年歸還中國。</p> <p class="ql-block">北京的博物館非常多,最大的就是國家博物館了。看展是個累活,不比逛公園。今天有點累,小王老師滴水未進,說了好多話,更累。可是她樂此不疲,因為喜歡。講解的過程就是學習和精進的過程。</p><p class="ql-block">在我做完這個美篇時,她又踏上新的旅途直奔湖南江西廣東去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邵县|
大同市|
宁强县|
恩平市|
张家川|
水城县|
伊宁市|
双江|
鄂尔多斯市|
大埔县|
巴里|
滦平县|
长春市|
梅河口市|
长泰县|
福州市|
罗源县|
巴林右旗|
来宾市|
盐边县|
西峡县|
邵阳市|
潢川县|
当涂县|
曲沃县|
房山区|
浪卡子县|
师宗县|
咸宁市|
平邑县|
天台县|
正定县|
平罗县|
磐石市|
防城港市|
松溪县|
陇南市|
大悟县|
方山县|
泌阳县|
中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