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幾次外出旅行后,一直都未對旅行日記做整理。趁著春節后的空閑時間,動手先把在閬中古城的旅行日記歸整成游記。 閬中古城,是中國四大古城之一,名氣挺大??唇榻B:閬中古城有2000多年的歷史,原為歷朝代的郡、州、府、道治所在地(相當是現在的地區級;明末清初時也曾作為過四川省的省會)。古城位于四川省北面的閬中市區內(歸屬南充市管轄),三面環水,一條碧綠的嘉陵江水呈U型彎從古城岸邊流過。古城保護區范圍是閬中市城區位于嘉陵江U型彎內側最南邊的一小部分(周邊道路設有隔離墩,外來車輛無法進入)。<div> 我們當時在古城停留住宿了兩晚,住宿酒店選在了古城保護區入口游客中心附近的一家客棧(離嘉陵江一橋北岸也不遠),能停車也方便到古城內外的游玩十分方便。</div> 古城內的沿街房屋,基本上還都保留著低矮明清式樣的建筑。而且難得的是,在現在古城內的老建筑里,仍還生活著幾萬人的當地原住民,保存了幾分古城濃厚的古韻。 <div><br></div> 入住以后先逛逛古城,走走歷史的古街巷,看看遺留的明清老建筑,感受一下古城的歷史文化氣息。 古城的南門樓<div> 在閬中古城,除了看古街古巷老房屋,可游玩的地方很多。我們先后看過的古城內歷史文化遺存景點有:華光樓(原古城嘉陵江碼頭邊的過街門樓)、中天樓(古城的中心)、漢桓侯祠(三國張飛的祠廟和墓地)、文廟、川北貢院(古代科舉考試的地方)、川北道署(地區行政衙門)、紅軍第四方面軍政治部舊址等。古城內的各景點相距都不太遠,稍遠點的也就是郎中文廟了(距離游客中心近兩公里);從游客中心到張飛廟間有觀光車(1.7公里)。</div><div> 在古城外的嘉陵江對岸,我們還看了南津關古鎮、錦屏山、鰲山圣境、大佛寺白塔山(江對岸俯瞰古城全貌的對方)等景點。</div> 閬中古城,古代有著底蘊深厚的科舉文化;在唐代和宋代共出過四位狀元,是古代四川出狀元最多的地方。 在古城北側內東街上,建有一座狀元牌坊---狀元坊 古城內大東街上有一家風水博物館,這在中國古城鎮中還是不多見的。 古城內的一條古街巷里(馬王廟街上),坐落著中國著名古代天文學家與歷算學家--落下閎的故居。落下閎在中國古代西漢年間,創制了《太初歷》(也就是現在的農歷),將二十四節氣納入了歷法,并奠定了現在農歷中春節的基礎,一直沿用至今。因此,落下閎被稱為“春節老人”,而閬中古城也被稱為“春節之城”。 在古城的食宿,還是挺方便的。 到了傍晚,來到嘉陵江岸邊,觀一觀古城山水的夜景,悠閑而愜意。 古城夜幕降下,江邊上的飯店開始熱鬧起來 傍晚站在華光樓附近的嘉陵江岸邊,看江對岸燈光處的南津關古鎮與對岸高山處鰲江圣境公園里奎星樓的夜景。 華光樓,又名古鎮江樓,位于閬中古城內的南上華街南端,距離古城游客中心不遠; 靠近嘉陵江岸邊,向南正對著嘉陵江南岸的南津關古鎮,是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唇榻B:此樓始建于唐代,明朝以前仍稱古城南樓,清朝以后稱華光樓;華光樓曾遭火焚,現樓為清朝同治年間重建。 華光樓是一座過街門樓,樓身建于5米高的石砌臺基上,通高36米,共有4層36米高,三重檐歇山式屋頂,蓋以翠綠色琉璃瓦。 華光樓被譽為“閬苑第一樓”,是閬中古城的標志性建筑。華光樓周邊,昔日為閬中古城的鬧市區,現在也是各種商鋪云集,游人如枝。 傍晚古街中的華光樓周邊。<div> <br><div><br></div></div> 巧的是在進入古城游客中心入口處不遠的下沙河古街上,還看到一座門頭牌匾也稱是鎮江樓的江南園林風味院落。 進到鎮江樓客棧里面聽介紹才知:這是一座食宿一體的客棧酒店,是在原古城鎮江寺(距今有500多年)遺址上,為古城旅游的需要近十幾年前改建而成的。 客棧有三進院落,規模不?。徊季志?,古香古色,亭臺樓閣,舞榭歌臺,與古鎮風貌還是相得益彰; 整個客棧有三進院落,規模不?。徊季志拢畔愎派?,亭臺樓閣,舞榭歌臺,與古鎮風貌還是相得益彰; 客棧院落深處還有一個小佛堂,梵音隱約,讓人有些心生敬畏。游客入住到此,倒是可以感受一下古城清晨與夜晚時的清凈。 里面有明清時期的古用具和古家具 從華光樓向西不太遠,還有一個名氣挺大的過街門樓--中天樓,又名四排樓,位于古城偏西的北街、西街、雙柵子街和武廟街的十字路口處;稱為閬苑十二樓之一,有“閬中風水第一樓”之美譽??唇榻B:該樓始建于唐代,民國年間遭拆毀,2006年在原址上又重建。中天樓,為三層明清風格的木制過街門樓,底層四通,樓高25米。 據介紹:中天樓,是閬中古城的風水坐標和穴位所在,古城的街道就是以它為軸心呈“天心十道”,向四面八方次第展開。該樓的位置與建筑形式,與古城風貌也較協調統一。 登上中天樓的樓頂,視野開闊;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均可飽覽古城美麗的風貌。據介紹:古城的風水格局,在此也能盡收眼底??上?,我等俗人還少之慧眼。 站在中天樓頂上,遠遠望去:古城伸展的古街巷里的綠植,那層層灰瓦間探出古宅天井外的簇簇紅枝。 張飛廟,又稱漢桓侯祠,是紀念古代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的祠廟,也是張飛的墓也安葬在此。張飛廟,位于閬中古城西側的西街上(離中天樓景點不遠),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div> 看介紹:蜀漢名將張飛鎮守閬中七年,于公元221年被害;葬于此地,死后被追謚為桓侯。漢桓侯祠(張飛廟)始建于三國時期,歷代屢經興廢;現存里面的建筑,是明清時期重建時的遺存,為四合庭院式的明清時期古建筑群,由山門、 敵萬樓、左右牌坊、東西廂房、大殿、后殿、墓亭、墓冢組成;其占地面積在閬中古城景點里算是比較大的。整個古建筑群,莊嚴厚重,匠心獨運;其主體建筑結構均沿中軸線布局。</div> 走過漢桓侯祠的山門,就是明代所建的敵萬樓,樓高10余米,重檐歇山式屋頂,四瓣鑲成的梅花方形柱,翹角連云,氣勢不凡,構造精致,別具匠心??唇榻B:漢桓侯祠內的敵萬樓,取《三國志》稱張飛“萬人敵”之意。 穿過敵萬樓后,有個三十多米的小廣場,面對的就是漢桓侯祠的大殿。<div><br></div> 大殿,面闊五間、寬22米,矗立在兩米高的石砌臺基之上,氣勢雄偉。看介紹:這座大殿始建于蜀漢,現建筑為清朝道光年間重建的。 大殿內供奉張飛的文官塑像,這是祭拜張飛的主要殿堂。 穿過大殿,過了廊道就到了碑亭,再后面就是張飛墓了。 墓亭前的兩根浮雕云龍石柱,工藝精湛。亭內有張飛的武官塑身像。 張飛墓,看介紹:據《三國志》載,東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以張飛為巴西太守,鎮守閬中。關羽被害之后,張飛在準備掛孝伐吳時,也被其手下的部將密謀殺害了;其后張飛的遺體葬于閬中古城此處。墓地坐北向南,用黃土壘成,隆然高起;墓周用長方形石條壘成花墻,墓地綠樹成蔭。 看過張飛廟后,向北走不了多遠就到了閬中文廟。<div> 閬中古城文廟,位于閬中古城西北角處的火藥局街,始建于唐代,現存建筑部分為清咸豐年間重建的遺存,占地面積也不小,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div> 看介紹:閬中文廟在解放后,曾被改為看守所。2011年看守所遷走后,閬中市對文廟進行搶救性的維修與復建,2013年閬中文廟全面修復竣工。<div> 可以想象到,不僅僅是此處。很多地方的很多歷史文物,在那種不正常的歲月里所遭受的破壞,即便是后來修復重建,得到的也不過是個山寨版的所謂“文物”,而真正流逝的則是寶貴的中華傳統歷史文化氣息,這確是讓人痛心!</div> 文廟的欞星門,為木石結構牌坊,四楹托檐,石鼓夾抱,單檐雙肩,歇山式琉璃瓦頂蓋,高10.3米,面闊軸線10.5米,共三間,中間為開敞式通道;占地面積50.76平方米;枋額正中有懸匾,上書“欞星門”金色大字 閬中文廟的戟門,面闊五間。 閬中文廟中的大成殿,是文廟中最主要的建筑。木質抬梁式結構,開間高大寬敞,單檐疊脊歇山式綠色琉璃瓦屋頂。橫枋額上,中豎匾上書“大成殿”,左右各一橫匾,上書“斯文在茲”“萬世師表”。整座殿座落在2米高的石質須彌座殿基上,也是全廟最高建筑。 閬中古城貢院前面的小廣場 閬中貢院,又名川北道貢院、四川貢院,位于閬中古城內的學道街上,現存建筑部分為清嘉慶年間重建時的遺存。貢院,又稱作“考棚”,是科舉時代仕子應試的考場,閬中古城算是全國興辦學校最早的地方,人才輩出,文風熾盛。在明清時期,閬中古城曾代行四川省臨時省會10年;在這里共舉行鄉試四科。省會遷徙后,閬中貢院考棚又作縣試、府試場所,直至廢除了科舉制度。 川北道貢院,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科舉文化博物館之一,是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建筑、科舉制度和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和展示場所。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川北道貢院,坐北向南,由外簾考生考試區和內簾辦公閱卷區兩部分組成,即前院是考場,后院是辦公齋舍;有大門、龍門、考棚、至公堂、明遠樓等主要建筑。 看介紹:清朝年間在以閬中為四川臨時省會時,閬中貢院先后舉辦了五科四川鄉試。 而到了清光緒末年(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后,閬中貢院先后被改為學校、駐軍地方;解放后,閬中貢院又曾改擴建為閬中縣委的招待所,此期間拆除了閬中貢院的后院與殿堂,只留下了前院。 到了1986年,四川省文物普查隊發現閬中貢院為清代科舉試場,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到2007年,閬中市才還原修復了閬中貢院內簾區建筑,布設了系列展館。 <br> 考棚號房,考生考試的場所,按天、地、玄、黃等編號。 致公堂,是內簾考官監臨和批閱考卷之場所。至公堂供奉孔子像,兩側各有正廳三間。 看過貢院,再向西走幾十米就是川北道署景點。<div> 川北道署即道臺衙門,是明、清兩代省政府的派出機構,清乾隆年間成為管理府州縣的一級政權機關,相當于現在的省轄地區級的政府機構??唇榻B:此處的川北道署,應該是全國現存的兩處道臺衙門之一。這里的閬中道臺衙門遺址、遺跡始建于清雍正年間,但古建筑僅存儀門。其他的大門、戒石坊、大堂、二堂、三堂等均為復建的實物、雕塑等,再現當時清代道臺衙門的場景。<br><div> <br><div> </div></div></div> 進入川北道署景點大門后,有個小廣場,旁邊建有涼亭。而后就是二道門,這道門就是《儀門》,也稱為“禮儀之門”。這座門前是官員坐轎或騎馬的起止點,總共分為三個門:最中間門是當地的官員迎接圣旨或者迎接上級官員行走的,右邊門是當地官吏與老百姓進出走的通道,左邊門相當于是犯人行走的通道;在古代中卑賤是非常分明的。 過了儀門,就是《公生明》的石牌坊,也叫《戒石坊》。目的是提醒當官者要愛護老百姓,不能做貪官污吏,辦事、處事要有公心,才能查明事情的真相。在牌坊的兩側,有很多房間,兵房、刑房、工房等,就是衙門下屬的各管理部門。 過了石牌坊,便是道臺衙門的大堂,這里便是道臺衙門最為莊重的地方,各種案件、各類事務的審案辦公,都是在這里審理。 大堂內的擺設,與我們在電視劇看過的古代衙門升堂審案的場景基本一樣,正中間是一張案臺,大堂左邊有一張小桌椅,是當時做一些協助工作或記錄案情的師爺坐的地方。 衙門大堂后面,就是二堂、三堂的后堂院子,也分布著很多的房間。這里是衙門官員開會、討論事情,屬于私密會所;再有就是道臺官員的內宅了。這些衙門的布局,與我們以前在別的地方看到的古代官府衙門情況,基本是相同的。 閬中古城內,不僅僅是有不少古跡遺存,也還有些紅色歷史文化的印記,如上世紀三十年代紅軍時期的紅軍第四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第四方面軍三十三軍軍部舊址,中共川陜省閬中縣縣委蘇維埃舊址,紅軍烈士陵園等。我們是看了紅軍第四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 閬中古城內的原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位于古城南街67號的秦家大院內。秦家大院建于清初,是一座有30多間房屋的串株式三進、四合院。<br> 看介紹:紅軍時期,徐向前元帥(曾任紅軍第四方面軍總指揮)當年曾進入閬中古城,就住在這所大院內。 當年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遷入秦家大院后,紅四方面軍相應的宣傳部、后勤機關等也先后遷入到閬中縣城內。而如今,秦家大院已經成為閬中古城內現存氣勢最為恢宏的紅色旅游大院。 從閬中古城游客中心出發約兩公里,過嘉陵江一橋不遠就是閬中古城的南津關古鎮;大致位置正好在古城華光樓江邊渡口的對岸。這里是古城嘉陵江南岸的重要渡口,也是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古蜀道的重要節點。 看介紹:南津關,自古就是商賈云集、物貿繁盛的水陸要塞,水路橫貫南北、上通廣元、南下重慶,可通上海,是連接古城和江南的一條必經之道。南津關歷史悠久,明代就設浮橋連通嘉陵江兩岸,與閬中古城連為一體。紅軍時期,紅四方面軍九軍通過這座浮橋,開始了長征。這座浮橋一直延用到解放初期。 南津關古街依山而建,街道以石階層層而上,兩旁建筑多系明清風格川北商鋪、民居??唇榻B:南津關古鎮原來的舊商鋪、民居房屋大多矮小,整個布局也比較雜亂。而當地為了使古老的南津關重新煥發活力,使之成為閬中旅游文化的嶄新亮點,閬中在2010年將原來的舊南津關古鎮整體拆除,進行恢復重建。2012年竣工并投入運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 聽當地人講: 這里原本是好好的真古建,而拆掉重建后變成了山寨版的仿古建筑群,丟掉了真實的歷史文化價值。這里面古跡如何保護、怎樣保護好?確是個十分慎重的課題。但完全丟棄歷史傳統遺存,整個新的山寨版文物,肯定是不可取的!但這樣山寨版文物的事例,國內還是不少的。 失去歷史文化價值的新南津關古鎮上,游人還真是稀少。 南津關古鎮臨江渡口門樓,與閬中古城內的華光樓隔江相望。 站在南津關臨江渡口門樓上,遠觀嘉陵江對岸閬中古城華光樓江岸邊的美景。 從南津關古鎮出來后,向西上山直走不遠就到了閬中錦屏山景區門口。<div> 閬中錦屏山,古稱閬山;聳立在古城嘉陵江南岸緊靠著南津關古鎮,此處是一個眺望嘉陵江和古城的好地方(但還不是最佳的地方)。</div> 錦屏山風光秀麗,歷代都在山上建造樓閣亭榭。景區現在里面的景點有:閬峰亭、荷花池、觀星樓、杜少陵祠堂、放翁祠、碑林、張憲祠、九曲長廊、呂祖殿、八仙洞、飛仙樓、錦屏山造像及石刻等。在此休閑慢游還是挺不錯的。 錦屏山的杜少陵祠堂,為兩重樓院;看介紹是為了紀念唐代大詩人杜甫而建。唐代年間杜甫曾兩次來到閬中,并舉家在此居住了半年,其間寫下了60多首詩歌。其中的《閬山歌》、《閬水歌》最為有名;內容表現了錦屏諸山險而不惡、因險成奇的神韻和此處嘉陵江的無比秀色。 站在錦屏山上,嘉陵江對岸閬中古城風貌盡收眼底,華光樓(上圖中)、中天樓(下圖中)等古跡與低矮古建筑遠處的現代高樓大廈,相得益彰各顯風采。 在南津關古鎮的東面,還有一個景區--鰲山圣境。這個景區,既有自然風光,而更多的則是展示中國傳統文化道教中的有關風水、靈運、智慧方面的內容;主要景點有觀景臺、奎星樓、瑤池、關圣殿等。 瑤池,此人工瑤池倒是個拍照打卡的好地方 關圣殿:又名瀚義宮,是供奉和祭祀關圣帝君的神圣殿堂 奎星樓:又名翰天宮,為供奉魁星上仙的殿宇 閬中鰲山圣境,這個地方看介紹是有點歷史遺跡。但現在看到的此處,應該是個私有資本開發的文化旅游項目,對道教傳統文化內容感興趣的,還是可以過來看看。 從高處欣賞閬中古城全景和流過古城嘉陵江的U型彎,最佳地方是在閬中古城東南方向—白塔山公園處(距離古城游客中心約有七公里的路程)。我們也是在離開閬中古城時,開車順路上山來到了閬中白塔處(車輛基本上能開到公園入口處,爬一小節山路),一觀古城全景和嘉陵江秀色。 看介紹:閬中白塔坐落在閬中白塔山上,建于明代末期,共十三層,高二十九米,外十二層,內六層有螺旋梯道九十一級供人登臨繞窗遠眺,可以從各個不同角度觀覽閬中風物。不幸的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閬中白塔經受不起劇烈震動,被攔腰折斷,只留下六層;在2009年才恢復如前。<br> 閬中白塔,也是一座風水塔,密檐式和樓閣式相結合,塔盤用石料砌成八邊形須彌座,塔身用青石砌成八邊形錐體,通身布上白灰,巧借崢嶸突兀的山勢屹立在閬中城東嘉陵江對岸東山之巔,是閬中的又一標志性建筑。<br> 站在高處,一觀古城全景和嘉陵江秀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考县|
图们市|
水富县|
玉溪市|
师宗县|
兴和县|
葵青区|
南华县|
靖宇县|
桃园市|
湖北省|
新乡市|
梁平县|
遵化市|
闽侯县|
河西区|
济源市|
澄江县|
岫岩|
桐庐县|
南部县|
柯坪县|
北川|
汝州市|
公安县|
祁阳县|
临澧县|
桂东县|
阜宁县|
大冶市|
阿鲁科尔沁旗|
巴彦淖尔市|
印江|
改则县|
双牌县|
陈巴尔虎旗|
新巴尔虎右旗|
南投市|
德化县|
敦煌市|
奉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