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書同文美篇號</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5568628</font></b></div></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布衣闖仕途</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font style=""><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六章 三進縣衙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font><b>詩曰:<br> 十載三辭職位調,<br> 往來府邸令親驕。<br> 做官恪守為公義,<br> 竭智忠規謹愿昭。<br><br> 1973年,作為我轉干從政標志的起點,彌補了在軍旅有望提干而痛別的遺憾。不過,我那張部隊“名片”,終究被地方組織接納并認可,并不斷給我機會,創造條件后委以重用。<br> 自1970年初退伍時算起,除去區貧宣隊“準從政”,以及兩年職工生涯,我便一直在政壇上打拼,系祖輩以來非簪纓世族的首位“官差”者</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出席會議</font></b></h3> <b> 1976年,我第一次被提拔任副股級干部,有個正式“官銜”,象征兩層含意:從政三年,組織認可;測試能力,加以培養。況且,雖然任命我為局辦公室副主任,卻一直兼任組織人事工作,常向縣委組織部或人事部門匯報工作,填報各類人事表格。至于中央有關培養干部,建立“第三梯隊”后備干部政策,則是公開宣傳,而具體到哪個人夠不夠條件,是否列入該名單,則是組織上的事,也是嚴格保密的。即使人事干部知道一些情況,辦了一些相關手續,也只能嚴格遵守紀律,“爛在肚里也不說”。</b> <b> 然而,自己個人能否升遷,我一貫原則:只管埋頭工作,由組織上去決定。無論在部隊或地方,我的堅定信念:做人坦蕩正直,不斷提高素質,一個人為黨做了工作,為人民作出貢獻,相信機會是平等的,他的上級領導也是心中有數的。我也同時看到,有的人靠“拍”,想當官撈錢攬權,不注意提高自身素養,結果無好下場。后來,當我走上領導崗位,依然遵循上述原則和信念,作為處事和為人的尺度。<br> 從政以后的實踐,不斷給行政干部以鍛煉和考驗,也逐漸使人積累經驗,走向成熟與干練。同時,無論大小負責人,其肩上多了一份責任和擔當,此乃與“白身”(無職干部)的區別。</b> <b> 我自知,一份行政干部工作,確實來之不易,組織上給了你舞臺,需要你當配角,應甘當“綠葉”;需要你當主角,全力演好“紅花”。同時,還要不斷為自己設問:若讓你演主角,能不能勝任,會不會比別人演得更好?<br> 回顧我邁入行政工作門坎,三進“縣衙門”,“三五式”輪轉,“綠葉紅花”互換,似乎注數已定,唯命是也。</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進縣衙門——革委會</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平民晉官位,幸進縣衙門;革委會差役,終身獻人民。</b></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自詡。</b></div></b></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參觀留影</font></b></h3> <b> 1973年,我榮幸地由職工轉為行政干部,并調進縣革委會,實現“一進縣衙門”,甘愿成為一片綠葉,甘當一名小學生。同時,也是第一個“三年輪轉”時期,即國家職工向國家干部轉換。</b> <b> 當時縣革委會機關辦公駐地,在縣城文廟山公園內,解放前稱文廟大成殿。其建筑群恢宏大氣,古色古香,始建于何年,無從考證。只見石臺階為一米多長,高寬各30—40厘米的條石,廊柱下部為石圓柱,上端為圓木,粗者直徑近50厘米,細者也有20—30厘米。房頂上琉璃瓦,在陽光下閃耀,外墻通體白色,上部描繪黑花紋。據說廟宇及殿內物品,一度遭“文化大革命”橫掃“四舊”破壞,當我調進縣革委會時,尚有三座大殿,其中最大一座,當作大會議室使用,我多次在此參加會議。后來,約于1975年春夏,我目睹其全被拆掉,蓋起了機關宿舍樓。</b> <b> 初進縣革委會,我被安排在進機關大院不遠處,一棟兩層老式木樓居住。該棟樓除屋面蓋瓦外,梁、柱、墻體及房間隔板,全為木質構造,走路時木樓板發出“咔嘰…咔嘰”聲響。樓上全部住的“單身漢”,即家屬在農村的干部,樓下住了幾戶干部家屬,其中,有一戶從武漢調進的干部,每逢我從其門前經過,其家屬小孩都要出來瞅一眼,怕我上樓梯發出“咔喳”聲,或樓板走路的“咔嘰”聲,故我每次上樓都躡手躡腳,但晚上摸黑上樓時,難免有點聲響。可是,住其他房間的十幾歲孩子,系一些老干部子女,因孩子大了需要分住,只好也塞進木樓,加之年青人愛嘻鬧,蹦蹦跳跳,引得樓下住戶不時出來罵人。</b> <b> 那木樓房冬天根本不保曖,夏天蚊子自由出入,幸好有蚊帳抵御。可到了冬天,就是我的克星,寒風四下侵襲,將所有棉衣加蓋于棉被上,仍無濟于事。我習慣晚上在辦公室看報紙,或閱讀雜志,冬天,各辦公室都有燒鐵煤爐取暖的習慣,后來人們才賜予“空調房”美稱。那種鐵煤爐系生鐵鑄造,約七八十厘米高,上面一根圓白鐵皮管,呈90度彎管直通窗外,曰煙囪管,爐內之煙火,可通過該管向外排,一方面,室內爐火增溫,另一方面,煙囪管道散熱,使辦公室保持溫暖。燒此種爐取暖,還有一大好處,爐子上放一水壺,整天開水不斷。當時,國家電力緊張,完全靠煤發電,而制約運煤瓶頸的是交通問題。所以,用電是有計劃的,空調尚未普及,人們不知是何物,若有人用電爐是要罰款的,人們冬季辦公室取暖,唯有此法。</b> <p class="ql-block"><b> 但是,人只要離開辦公室,一回到宿舍,手腳便冰涼,有時,雪花會從木門窗縫隙“造訪”,無異于外面大冷,屋里小冷。加之我在部隊患上風濕腰痛病,深夜進入凌晨,便開始發作難眠,有時干脆披衣看書,以待天明。</b></p> <b> 有一次,夫人帶著不滿三歲的長子來探望,結果孩子尿尿來不及下樓,直接撒到了樓板,漏到樓下天花板上,我只好下樓向干部家屬道歉。<br> 那段機關大院的木樓生活,是一名新參干人員的鍛煉之所,雖然簡陋,仍可棲身,比起紅軍長征,比起我在國外的草棚,不知強過多少倍,我時常借此安慰自己,并不斷回憶雷鋒的日記:工作上要追求高標準,生活上要堅持低標準。</b> <b>后來,我居住了兩年的木樓,終將迎來“妨礙機關大院院門拓展”而拆除,我被安排在一平房小單間,居住環境才有所改善。</b> <b> <font color="#ed2308">這真是——<br> 初闖衙門客,岑樓納我眠;人生需淬煉,何懼伴喧闐。</font></b> <b>1976年,歷經三年磨礪,完成第二個“輪轉”,我被調入新成立的科局單位任局辦公室副主任,第一次得到組織上提拔,正式擁有職務名份。</b> <b> 第二個“三年輪轉”,是我正式成為國家干部后,學習、實踐、體驗的入門之課,也是掌握觀察事物之法,提高領導藝術的必要過程,為后來走上領導工作崗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br> 進入第三個“三年輪轉”,我已至“而立之年”,家庭住房、妻子工作,相應落實,自己應該努力工作,報答組織上的關懷。<br> 當時,由于局系新成立單位,人手較少,局建宿舍樓缺材料,派我外出四下求援;下到鄉鎮調查研究,任務下達立馬成行。我作為辦公室負責人(一直未配正職),理應為領導當好參謀、助手,亦“能參善謀,協助里手”,雖工作紛繁,由于安排得當,總能達到理想效果,領導也較滿意。</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發表演說</font></b></h3> <b> 1982年,組織上決定,選派我去地委黨校學習,并下達通知,保留職級,免去職務,脫產離崗,學習兩年。就這樣,仍遵循“三年一輪轉”的規律,雖然職務(股級)未得到提升,但對于提高文化素養,助圓我的學習夢想,卻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待續)</b>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台县|
黄梅县|
蒙山县|
来凤县|
红桥区|
蓬溪县|
苍山县|
黔西县|
丰宁|
泰来县|
邵阳市|
高台县|
类乌齐县|
鹤岗市|
绥化市|
宁阳县|
临桂县|
大理市|
乃东县|
临潭县|
甘泉县|
罗城|
松江区|
黄山市|
肇源县|
高安市|
河南省|
永泰县|
庐江县|
榆树市|
左权县|
阿勒泰市|
丁青县|
宜宾市|
高要市|
定南县|
宁国市|
平凉市|
南城县|
庄浪县|
于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