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帝王之都,也是神仙佛陀眷顧的地方。洛陽城南有一條河,叫伊洛河,下游的洛水居住著美麗的女神洛神,“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風流王子曹植曹子建在一個夕陽斜照的傍晚“背伊闕”得見,驚慕不已。而洛神“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凡人是看不到的。上游的伊水兩岸住著佛陀,千年來正襟端坐,凝目伊水,不離不棄。佛陀居住的地方叫龍門石窟。 十多年前逛龍門石窟,山門借用的是龍門大橋橋西的兩個橋拱。龍門大橋修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是座大型石拱橋,與龍門山千年石窟相得益彰。橋拱上嵌著“龍門”二字,為陳毅元帥題寫,“破四舊”時將題字拆除,后來尊周總理指示又鑲回原處。龍門即伊闕。伊,伊水;闕,豁口。伊闕是伊水由山區流向平原的山口,龍門大橋就建在此處。現在景區在大橋北新建了高大氣派的山門。 <p class="ql-block"> 緊挨著大橋,就是石窟。龍門石窟又名伊闕石窟,開鑿在伊闕西山龍門山和東山香山之上,始鑿于北魏由平城遷都洛陽初年,歷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四百余年。石窟南北長一千米,現存窟龕兩千三百余個,造像十萬余尊,碑刻題記兩千八百余品,其延續的時間之長、跨越朝代之多,石刻形象石刻文字等石雕品類之豐富,是其他石窟難以比擬的。</p> 龍門窟龕主要雕鑿在西山臨河的崖壁上,層層疊疊,密如蜂巢,著名的窟龕有潛溪寺、賓陽三洞、摩崖三佛龕、萬佛洞、蓮花洞、奉先寺、古陽洞、藥方洞等等,潛溪寺是入口第一窟,賓陽三洞供奉著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摩崖三佛龕三坐四立造像組合獨樹一幟,萬佛洞匯聚了一萬五千尊小佛,蓮花洞頂“盛開”著大蓮花,藥方洞刻有一百五十劑唐代藥方。東山最大的洞窟是看經寺…… <p class="ql-block"> 古人為何熱衷于開鑿佛教石窟呢,這和當時的社會環境與統治者的需求不無關系。北魏,經過東晉末年的戰亂動蕩和“五胡亂華”,實現了北方的統一,人心思定,佛教純凈靈魂,完善自我的教義正好順應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預期,于是佛教大興。恰逢開鑿石窟供佛的風氣由西域傳至中原,北魏便在故都平城(大同)開鑿了云岡石窟,遷都洛陽后,孝文帝又首開“龍門第一窟”古陽洞。</p> 古陽洞名義上是孝文帝為其祖母馮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其實背后還隱含著更深邃的義涵。北魏鮮卑人原是匈奴治下的一個小民族,“五胡亂華”中崛起,統一了北方。一個小民族如何統治大漢民族,唯有王道,即“皇權天授”。鮮卑人的王道“天”,就是佛,這一點在云岡石窟表現得尤其明顯。云岡最先開鑿的“曇曜五窟”供奉的五尊大佛,皆依照北魏前五位皇帝的形象雕鑿。 <p class="ql-block"> 孝文帝時期,古陽洞的開鑿并沒有完成,以后又有王公貴族跟進,洞內石雕品類浩浩繁繁,涵蓋了政治、經濟、社會、民俗、建筑、雕刻、繪畫、書法等等石雕品類,是龍門石雕內容最豐富的洞窟,其中主像釋迦牟尼“褒衣博帶”,“秀骨清像”,是石窟造像“中原風格”的完美體現,龍門二十品被譽為書法魏碑體的鼻祖。遺憾的是,兩次去龍門石窟,古陽洞都在維修,失之交臂矣。</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所在的伊闕無疑是一塊風水寶地。隋煬帝營造洛陽東都時,將皇城正對著伊闕,并改名伊闕為“龍門”。改名前伊水出伊闕向東北繞皇城而過,改名后,伊水洪水直直地向正北沖蝕,嚴重威脅到皇城安全。隋煬帝又下令將伊水改道,讓伊水出龍門后向東南而流。民間的說法是,這一改再改,改掉了隋朝的風水,致使群雄并起,天下大亂,隋煬帝暴斃江南,隋朝滅亡,江山易主。</p> 龍門石窟規模最大最為精湛的洞窟是奉先寺,此窟供奉的主佛盧舍那,佛像通高十七米余,頭高四米,耳長近兩米,頭頂為波狀發紋,雙眉彎如新月,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下方,鼻梁高直,唇含笑意,下頦圓而略向前突;身形豐滿,著通肩袈裟,衣紋為一圈圈同心圓,既精致又顯得簡樸無華。整座雕像明顯偏女性化,圓潤安詳又不失大氣。民間傳盧舍那大佛像是依照武則天形象雕鑿的。 <p class="ql-block"> 民間傳說也有其道理。奉先寺開窟時,武則天已做皇后多年,與高宗李治并座聽朝,稱“二圣”,她特別拿出自己積攢多年的兩萬貫脂粉錢資助奉先寺的開鑿。從她后來成為皇太后后改名“武曌”,當女皇后又是臆造佛經,又在龍門開窟造像,稱自己是如來未來佛彌勒佛轉世等一系列操作,不難看出,武則天早有“皇權天(佛)授”之心。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媚娘變女皇,不易啊。</p> <p class="ql-block"> 盧舍那大佛雕像還衍生了一段與觀音菩薩相關的趣事。佛教原教中的人物形象少有女性,家喻戶曉的觀音菩薩原身是古印度婆羅門教中轉輪王的大太子,原來的形象是蓄著兩撇小胡子的英武帥哥,因為他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還管著人間生養之事,中原人覺得還是女性形象更適合一些,于是有了觀音為興林國妙莊王三公主妙善的說法。盧舍那大佛被塑成女身以后,觀音也從此男身變女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东市|
交城县|
呈贡县|
渭南市|
五原县|
盐城市|
朔州市|
桐庐县|
册亨县|
方山县|
平定县|
泊头市|
城固县|
滕州市|
高雄市|
工布江达县|
元阳县|
漠河县|
普格县|
阳曲县|
江油市|
谷城县|
正宁县|
丰城市|
德惠市|
顺昌县|
云安县|
通辽市|
蓝田县|
建始县|
西宁市|
上杭县|
祁阳县|
仲巴县|
巴楚县|
湄潭县|
鸡东县|
温泉县|
广南县|
金华市|
永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