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文字:茹歌</p><p class="ql-block">美篇號:783176</p> 攝影:茹歌/先生 <p class="ql-block"> 偶然一次線下活動讓我結緣于《跟著書本去旅行》圈,僅僅一個多月,便迎來了圈子的三周年慶典,其獨特魅力與紀念歡慶的時刻交相輝映。</p><p class="ql-block"> 謹以2025年首場旅行的所見、所悟、所感,致敬三周年慶典。</p> 石鼓墨香繞千秋 <p class="ql-block"> 在冬日的寒雨中,我踏上了前往石鼓書院的旅程。那紛飛的冬雨,仿佛是歷史的訴說,引領著我走進這座古老學府的深邃記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石鼓書院,坐落于湘江、蒸水、耒水三江交匯之處的石鼓山上。據史書記載,唐朝元和(806 - 820)初年,由衡州秀才李寬(又名李寬中)著手創建,起初名為“讀書堂”,不久之后更名為“李寬中書院”。至宋景佑二年(1035 年),應衡州知府劉沆的請求,宋仁宗親賜匾額“石鼓書院”。</p> <p class="ql-block"> 步入石鼓廣場,一座三門四柱式的石雕牌坊巍峨挺立。其上所書“石鼓江山”四字,筆力遒勁,氣勢恢宏。還未走進書院,遠遠地便能望見那古樸的建筑輪廓在如煙似霧的細雨中若隱若現,恰似一幅空靈秀美的水墨畫卷。</p> <p class="ql-block"> 沿著青石鋪就的臺階拾級而上,冬雨淅淅瀝瀝地打在傘面上,發出清脆的聲響。周圍的樹木在雨水的滋潤下,愈發顯得蒼翠,雖已入冬,卻依然透著生機。</p> <p class="ql-block"> 當我踏入石鼓書院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回到了那個文風鼎盛的古代。眼前的建筑古樸典雅,書院大門莊重而肅穆,門樓上的雕飾精妙絕倫,盡管歷經了漫長歲月的重重洗禮,但依舊頑強地保留著昔日的迷人風采。緩緩走進院內,只見亭臺樓閣參差錯落,布局有致,迂回曲折的回廊蜿蜒伸展,讓人恍惚間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墨客的歡聚之所。</p> <p class="ql-block"> 書院依山傍水,江水悠悠,山巒青翠,如詩如畫,石鼓墨香繞千秋。</p><p class="ql-block"> 我被古人的智慧和巧思所折服,心中不禁涌起對傳統文化的深深敬意。這些古老的建筑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輝煌,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先人的匠心獨運,讓我沉醉在這濃厚的歷史氛圍之中,久久難以自拔。</p> <p class="ql-block"> 石鼓書院在宋代居“四大書院”之首,是湖湘文化發祥地,聲名顯赫,朝野皆知,于書院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中地位非凡。</p><p class="ql-block"> 蘇軾曾在此激情講學,以豪邁奔放之態傳授詩詞創作之妙與人生哲理,其“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飽含對親人祝愿,流傳千古。周敦頤專注闡釋理學,其深邃思考與獨到見解為學子開啟探索真理之門,《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成高潔象征。朱熹講授儒家經典,其嚴謹治學和淵博學識令學子深受啟發,“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盡顯對自然和人生的洞察。</p><p class="ql-block"> 此地每一寸土地,皆浸潤著先哲們的超凡智慧與卓然才情。</p> <p class="ql-block"> 跨過書院的山門,就能看到在右側臨近湘江岸邊的地方,一尊由青石雕刻筑就的石鼓傲然聳立。鼓旁雖豎著鼓棒,然而任誰也無法敲響這面鼓。據說,石鼓山上往昔確有石鼓,每逢兵患匪禍之事降臨,人們便會在石鼓山上敲響石鼓,以此來趨避災患。東晉羅含在《湘中記》中寫道:“鼓之聲聞數十里” 。北魏酈道元稱“……鼓鳴則土有兵革之事”。</p> <p class="ql-block"> 走過長廊,映入眼簾的是禹碑亭,四角重檐攢尖頂。亭中的禹碑刻著猶如天書般奇形怪狀,令人費解的文字,傳說這是大禹治水時留下的遺跡。我駐足碑前,試圖解讀那些古老的符號,仿佛能感受到大禹治水時的決心和勇氣。 </p> <p class="ql-block"> 穿過禹碑亭,拾級而上,看到的是儒家學派創始人、“至圣先師”孔子的紫銅塑像。后面雕梁畫棟、氣勢磅礴的“大觀樓”始建于明萬歷年末,為石鼓山巔觀景建筑。樓名寓意登樓攬勝、心載天下,實則指心境上的大觀。</p> <p class="ql-block"> 大觀樓承擔了書院的兩大功能,樓下講學,樓上藏書。清同治年衡州知府李鎬撰聯:“坐對岳云開,權將小閣重樓當他廣廈。俯臨湘水去,卻喜漁歌橈唱畣我書聲”。</p><p class="ql-block"> 一樓,就相當于現在學校上課的課堂,墻上堂前掛著的“書院七賢(韓愈、周敦頤、李寬、李士真、朱熹、張栻、黃干)”的畫像。二樓就是藏書樓(藏書是古書院創建的前提條件,也是判定書院起源的重要標準)。</p> <p class="ql-block"> 藏書樓里,珍藏著眾多珍貴的古籍。凝視那一本本泛黃的書籍,仿佛能嗅到歷史的墨香,能聽見古人的低語。這些書籍見證了歲月的變遷,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文明。</p> <p class="ql-block"> 書院的最后一進便是合江亭,這是書院最為古老的景觀建筑,由唐貞觀年間的衡州刺史齊映精心修建而成。</p><p class="ql-block"> 臨江的回廊堪稱石鼓書院的絕佳觀景之所。左前方乃是蒸湘匯流之處的來雁塔,它與城南的回雁峰相互呼應,契合“北雁南來,至此而回”之意,衡陽也因而獲稱“雁城”。</p> <p class="ql-block"> 極目遠眺,視野開闊而空靈,湘江北去,江水似一條蜿蜒靈動的巨龍,時而安靜地沉睡,泛起細波微瀾,時而驚濤駭浪,掀起風高浪急。江岸晴嵐,綠樹紅花交相輝映,浪濤拍打著山崖,清風輕撫著人面,不禁令人浮想聯翩。登上高處,吟誦著千古名詩,觀賞著三江之水浩浩蕩蕩奔赴洞庭。恰應了“石鼓南征,諸葛碑留芳草綠。大江東去,昌黎詩壓眾山青?!边@里不愧是“湖南第一圣地”!</p> <p class="ql-block"> 離開石鼓書院時,我滿心不舍。此書院不只是建筑,更是鮮活的歷史、巍峨的文化豐碑。它見證時代變遷,承載無數夢想追求。我堅信,其文化之光將永遠閃耀,激勵后人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鼓風悠墨韻留,千秋勝景意難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川入畫情無盡,歲月沉香夢不休。 </p> 感謝所有閱讀的朋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颍上县|
平阴县|
玉溪市|
湛江市|
平湖市|
德庆县|
江都市|
汝州市|
原阳县|
南召县|
南溪县|
布拖县|
边坝县|
铜山县|
香格里拉县|
双峰县|
吴堡县|
屯留县|
乐东|
东台市|
恩施市|
平潭县|
鸡东县|
辽宁省|
高碑店市|
潮安县|
遵化市|
双峰县|
金门县|
米泉市|
永仁县|
双峰县|
莱芜市|
宝鸡市|
板桥市|
班戈县|
宜州市|
织金县|
新邵县|
邵东县|
江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