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泰 和 日 寇 暴 行</p><p class="ql-block"> 作者 雷開仁</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標志著中國進入全面抗日戰爭時期。江西在八年抗戰中,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后戰場,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吉安自1937年冬空襲開始,不斷遭受日軍的侵襲,是江西抗戰中“前方的后方,后方的前方”;泰和為戰時江西省會,殘遭侵華日軍的種種暴行。日寇在泰和犯下的滔天罪行,可謂累累血債、浸滿血淚、罄竹難書。下面,就讓我來了解這段血淚斑斑的苦難歷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 昌 大 屠 殺</p><p class="ql-block"> 在抗日戰爭的悲壯史詩中,南昌大屠殺是一段不可磨滅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江西南昌,這片土地上,日本軍國主義曾發動了一場滅絕人性的大屠殺,他們運用飛機轟炸、細菌戰、機槍掃射、燒殺搶掠等殘暴手段,對江西南昌人民進行了無情的屠殺,導致南昌原本近30萬的人口銳減至不足9萬。在這場戰爭中,許多人被迫逃離家園,而更多的則是慘遭日本侵略者的屠戮。南昌現在的令公廟,就是當年令公廟屠殺的遺址。</p><p class="ql-block"> 1937年,蔣介石在南昌慶祝自己的52歲生日,并督導全國的抗日斗爭。他的行蹤被日本軍隊發現,隨即日本飛機從九江起飛,對南昌進行了猛烈的轟炸,企圖摧毀蔣介石,進而瓦解中國軍民的抗日意志。</p><p class="ql-block"> 由于戰線過長,日本軍隊不得不進行戰略調整,縮小作戰范圍,將兵力限制在最小限度。浙贛鐵路是第三、第九戰區的重要戰略運輸線,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南昌緊鄰武漢,集結在此的中國軍隊對日本軍隊構成了包圍之勢,給日軍帶來了巨大威脅。南昌機場還有大量空軍力量,隨時準備對日軍進行轟炸。 </p><p class="ql-block"> 當時,南昌是國民黨空軍的重要基地,擁有建于1933年的順化門外老營房機場和建于1934年的三家店機場,全國僅有的300架戰機就有250架部署在這兩個軍用機場內,其中三家店機場曾被稱為“遠東第一機場”。 因此,日軍集結了大量部隊,岡村寧次多次派遣作戰參謀乘坐飛機偵察地形,了解我軍的防御體系和兵力部署。</p><p class="ql-block"> 為了占領南昌,瓦解中國在南昌的空軍力量,同時利用南昌機場縮短航空兵對中國南方進行戰略轟炸的航程,尤其是要解除長江航道上的威脅,日軍1937年8月15日首次派出飛機對南昌進行空襲,至1939年3月15日,日機先后轟炸南昌49次,在南昌城區淪陷前后又密集40多次轟炸。日軍還對南昌的非軍事目標實施無差別轟炸,且日軍派空軍對南昌進行瘋狂的轟炸長達六年半時間。無數市民死于非命,大量房屋建筑被毀,<span style="font-size:18px;">滕王閣也在炮火中灰飛煙滅,</span>更有數不清的民眾為了生存背井離鄉,成為難民。</p><p class="ql-block"> 南京、武漢淪陷后,南昌成為了日軍的又一個目標。1939年3月17日,經過精心部署的日本軍隊進攻南昌,當時駐守南昌的是羅卓英的部隊,他們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戰斗。日本軍隊不僅有飛機大炮,還使用了毒氣彈,中國軍隊損失慘重。3月27日,日本軍隊的101師團占領了南昌。</p><p class="ql-block"> 南昌淪陷后,中國軍隊并未放棄,仍然在尋找機會反攻南昌。4月21日,趁著日本分兵之際(日本106軍團回占奉新,準備向高安進發作戰),中國軍隊開始對南昌進行反攻。但由于南昌守軍有飛機大炮和城墻的掩護,中國軍隊始終無法攻克,傷亡極為慘重,最終在5月9日,不得不放棄攻擊,撤出了南昌。</p><p class="ql-block"> 日軍占領南昌后,對城市及周邊村鎮進行了有計劃的屠殺和焚燒。他們以搜查抗日軍人為名,對無辜百姓實施了殘酷的殺戮。日本軍隊在南昌犯下了滔天罪行,他們執行了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10多萬日軍實施了毒氣戰和細菌戰,毒害了南昌市民。有記錄顯示:</p><p class="ql-block"> 日軍在市區章江門、廣潤門、中正橋頭一帶,看見過往百姓舉槍就射,尸體遍地、血聚成洼、慘不忍睹。南昌、新建、進賢、安義四縣人民也慘遭日軍的蹂躪,南昌縣瓜山的“白骨坑”、向塘的“萬人坑”等地,都是日軍暴行的鐵證。</p><p class="ql-block"> 日軍在司馬地,對400多村民進行了屠殺,除一人僥幸逃脫外,其余全部被殺。在沙潭村天仙廟中,370多名鄉親一起躲在廟中避難,可并未平安渡過劫難。日軍破門而入,將廟中全部的青壯年殘忍殺害。并放火焚廟,老幼病殘者全部燒死。<span style="font-size:18px;">日本侵略者可恥地留下了褻瀆人性、泯絕天良的血腥記錄。</span></p><p class="ql-block"> 日軍在黃臺、羅坊、黃家、涂家、楊家、流坊等地肆意屠殺百姓,手無寸鐵的村民們被集中到祠堂,在自己的家園被殘忍殺害,房屋也被焚燒干凈。村民們的慘叫聲、哭泣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幕幕人間地獄。</p><p class="ql-block"> 日軍在河灣村,施展了殘忍的手段:數十名村民被迫跳井,隨后被機槍掃射,他們甚至沒有逃脫命運的機會。在荷埠周村,6000多名村民被圍困,日軍將屠殺推向了極致。百姓們被分別趕往四個地方,將其中一處村民編成隊列,用活人來試驗武器的殺傷威力。隨著槍聲響起,一排接著一排地群眾倒了下去,再也沒能站起。</p><p class="ql-block"> 日軍在青湖潦河邊把群眾綁到烈日之下的沙洲上活活曬死。在萬埠日軍多次活埋無辜百姓,有個號稱“五殿閻王”的日軍,平均每天殺7人,先后殺害群眾幾百人。在柘林街和周邊村鎮,有六十多名普通群眾被日軍集體射殺,無一活口;有四十幾人躲于祠堂日軍封門射殺,無一幸存;街上剩下的二百多人被綁到西塘溝殺害,全部遇難。</p><p class="ql-block"> 日軍在龍津山蔡家,全村72人慘遭殺害,蔡之海一家8口,除兩人在日軍進村之前逃離外,其余6人均死于日軍屠刀下。在龍津山熊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日軍把村民當活靶子刺殺,慘不忍睹。</span>全村500多人被日軍殘殺,殺絕12戶;山上搜尋出來的150名村民被活活刺死;鄧茶花全家12口,11人被殺。</p><p class="ql-block"> 此外,日軍在還南昌的西山、樵舍、赤崗、橫江、車田、大穆、塘里、羅坪、羅山、潭葉、壩塘、螞蟻峽和溫圳康山、羅溪胡家等地進行燒殺搶掠。在南昌強奸了兩萬多名婦女(包括70多歲的老嫗和七八歲的未成年少女),其中17000多人在被強奸后慘遭殺害,2700多人受傷。</p><p class="ql-block"> 2006年,南昌市政府公布了日軍侵略南昌期間的不完全統計數據,共有64420名南昌居民被殺害,9762人被傷害致殘,132457棟房屋被炸毀或燒毀,造成財產損失達上千億元。</p> <p class="ql-block"> 吉安大侵略</p><p class="ql-block"> 1938年6月,一對日戰機沿吉安縣政府(老市委大院)、陽明路、古南鎮一路轟炸,炸死傷居民20余人。6月14日,日戰機向吉安城投擲炸彈和燃燒彈,吉安鄉村附小(現仁山坪小學)防空洞炸塌,洞內20余名師生遇難。1939至1940年8月,吉安城區被日軍轟炸59次,投彈1729枚,炸死488人,炸傷741人,炸毀房屋1851棟,汽車16輛,民船6艘。</p><p class="ql-block"> 吉安城遭受如此慘烈的日軍轟炸,原起戰時省會南遷泰和,為營造出省政府在吉安的假象而造成。當時,省政府眾多公開性的活動都安排在吉安舉行,這才引起了日軍多次猛烈轟炸。直到日軍飛機途經泰和上田的省政府駐地,遭到高射炮猛烈射擊,日軍才覺察到此處別有乾坤。因此,轉向轟炸泰和。</p><p class="ql-block"> 在吉安,日本侵略軍狂轟濫炸中,泰和灌溪寺下人肖致平(原名肖治品,早年追隨江西督軍李烈鈞和14軍軍長賴世璜,并隨孫中山北伐。先后任民國泰和縣知事、永豐和臨川縣長,后為國民黨軍,并于1934年授予少將)。于1939年8月23日,接省政府通知因公來到吉安,住陶陶招待所,24日上午7時零3分,遭日軍轟炸吉安而身亡。成為民國政府一代抗日名將。</p><p class="ql-block"> 從1943年12月開始,日本侵略軍地面掃蕩部隊大規模入侵吉安,共計三次:</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1943年12月,日軍一加強連,試圖從湖南酃縣(今炎陵縣)經寧岡突破國軍五十八軍黃洋界防線,企圖占領遂川機場,失敗后逃竄贛州。</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 1944年12月,日軍為輔助豫湘桂戰役,由湖南茶陵侵占蓮花,27日占領永新縣城,集結永新拿山、泰和碧溪一帶。1945年1月25日,進犯遂川,25日占領遂川機場,31日,遂川縣城淪陷。</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 1945年5月,日軍收縮兵力,準備往南昌集結。7月,日軍二十七師團及四十師團由贛縣進犯萬安,19日,萬安縣城淪陷,26日侵入泰和,先后占領蘇溪、馬市等鄉鎮。8月經吉安縣永和鎮、泰和縣顧陂鎮入侵曲瀨,企圖攻占吉安城,未果敗退。同期,日軍兵分三路,進犯吉水。8月1日,侵入峽江縣城,3日,侵入新干縣城。 </p><p class="ql-block"> 日寇地面部隊的行為極其殘忍,他們在吉安地區所到之處實施了“殺光、搶光、燒光”的“三光”政策。這些日寇以殺人為樂,舉行殘忍的殺人比賽。他們使用各種極其殘暴的手段,如刀劈、砍頭、剖腹、腰斬、不給水喝、不給飯吃、用板子壓、杠子踩、開水燙及辣椒水灌等,到處屠戮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據不完全統計,吉安全境有47755人傷亡在日寇的屠刀之下。永新傷亡最殘重,達34868人,其次是吉安縣3857人,萬安縣2597人,吉水縣1496人,泰和縣1189人,遂川縣1107人,新干縣1059人,蓮花縣929人,峽江縣564人,寧岡縣75人,安福縣11人,永豐縣3人。</p><p class="ql-block"> 日寇還到處焚毀民房和搗毀家園。據不完全統計,整個吉安市被日本侵略軍燒毀的房屋達19,630多棟。其中,吉安縣7,230多棟,永新縣3,479棟,新干縣2,790多棟,泰和縣2,120棟,萬安縣1,240棟,峽江縣1,050棟,吉水縣80多棟,遂川縣530多棟,蓮花縣340棟,永豐、寧岡縣各3棟,安福縣2棟。</p><p class="ql-block"> 這些日本侵略者禽獸不如,他們到處奸淫婦女。在這片曾經充滿生機的土地上,無數家庭遭受了滅頂之災。那些日本侵略者,他們的行徑令人發指,他們的禽獸行徑,簡直比野獸還要兇殘。他們到處奸淫婦女,無論年齡大小,從未成年的幼女到年邁的老嫗,都無法逃脫他們的魔掌。這些日本兵的行為,實在是令人無法忍受。有的婦女被強奸后,還要遭受赤身裸體的羞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當作娛樂的工具。更有甚者,日軍竟然往受害婦女的下體內灌辣椒粉、放爆竹,以此來滿足他們扭曲的欲望。</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日本侵略者還到處強擄財物、強征民夫。他們所過之處,百姓的財產無一幸免,無論是生豬、耕牛、雞鴨等家畜家禽,還是百姓用來御寒的棉被,甚至是百姓的衣物,都被這些無惡不作的日本侵略者搶走。這些日本侵略者甚至用百姓的衣物來擦槍,或者蘸上藥水點燃熏蚊子。他們把門板、樓板、桌椅、衣柜等木器劈爛煮飯,把耕牛殺死后只吃一點腿肉,其余的部分不是被扔進廁所就是被丟棄。吃不完的食物如米、油、酒等不是被投毒就是被撒上大小便。據不完全統計,吉安地區共被日軍搶劫的豬有87190多頭,耕牛有38590多頭,雞鴨有843610多只。整個地區的財產損失高達約合4925030多萬元(法幣)。至于被強抓的挑夫數量,實在是無法統計。</p> <p class="ql-block"> 泰和大暴行</p><p class="ql-block"> 自民國27年(1938)~34(1945)年,日本飛機常來騷擾泰和轟炸,僅民國28~29年5月,就轟炸5次,共28架次,投彈68枚(其中爆炸彈64枚、燒夷彈4枚),炸死20人,炸傷37人,炸毀汽車1輛、民船2艘,總共財產損失估價142463元(法幣)。28年6月12日,日本飛機五、六架第二次轟炸泰和,在老上田村、新上田村各投彈二次,新上田村學生宿舍,大部被炸毀,大原書院炸毀西部建筑,在上田碼頭、匡村梁家等地被炸死傷20余人。7月4日,僅在縣城中山堂周圍就落彈7枚。8月13日,日機5架來轟炸,中山堂又中彈2枚。</p><p class="ql-block"> 民國34年,日本侵略軍兩次竄犯縣境。第1次是1月,日軍第27師團從永新經縣境碧溪山區去遂川,由于下雪冰凍,山道崎嶇,騾馬輜重難行,沿途有國民黨軍6個師的節節防堵,行軍歷時40天,沿途殺人放火,殘害百姓,在碧溪鄉太湖一個村,被燒毀房屋29棟,炸毀垇頭橋,殺死村民15人,抓挑夫8人,還放火燒山。該村有個姓張的婦女,30多歲,雙目失明,懷抱不滿周歲的嬰兒,因拒奸,母子倆被推入河里淹死。有個姓尹的婦女,50多歲,被9名日軍輪奸后,被用木棍捅陰部而死。該村的牛豬家禽被殺盡,房屋的門窗、床輔、家具全被當柴燒了。沿?水而下的小股日軍在中屋里、石堆、中洲、曲斗等地燒屋21棟,殺村民7人,并奸淫搶掠。</p><p class="ql-block"> 第2次是民國34年7月23~8月3日,為時11天。日軍第27師團、40師團在贛州會合后,沿贛江分水陸而下,以贛江水路為主,兩岸各有一支部隊為掩護。7月23日入縣境,經棲龍、上田、塘洲、沿溪、樟塘、萬合、上模、冠朝、灌溪、蘇溪、馬市、南溪、苑前等地,夜行日停,先頭部隊以放火燒屋為信號,與后續部隊聯絡。到處殺人放火,抓挑快,奸淫婦女,打殺畜禽,搶掠財物,毀掉家具,并在米缸、油缸、灶鍋里屙屎拉尿。日軍經過后疫病流行。</p><p class="ql-block"> 沿溪地區:燒房屋30棟180間,殺村民28人,奸淫婦女25人,抓挑俠153人,殺耕牛33頭、毛豬80多頭,搶掠的財產和被殺家禽不計其數。該鄉新龍村13棟民房全被燒毀。龍洲村被抓去的25個村民中有9人被殺害,村口一個小池塘里有十幾具尸體,并用門板壓尸。</p><p class="ql-block"> 永昌鄉:當時鄉公所統計,"全鄉被抓挑伕500多人,財產損失2000多萬元(法幣)"。高城一個村被抓夫48人。永昌市街的房屋、茅棚200多棟被燒,成為廢圩。韋家村燒毀新屋10多棟。龍口村在家度暑假的中央軍校學生陳篤漢被槍殺。塘洲村嚴達泗父子被抓去挑擔,兒見父挑不起而換擔,即被日軍用刺刀捅死其父。下村劉致恭家床上用棉被復蓋一物,床下放一雙女鞋,揭開一看,原是一頭日兵吃剩后的腐臭的死牛。塘洲村15歲的嚴某拒奸,被倒提浸入水中窒息而死。</p><p class="ql-block"> 馬家洲:日軍放火燒街,從青石橋至武丹橋近300棟店房、民房、茅棚全部燒光,整個圩鎮成為灰燼。石灘渡船上有兩個武溪鄉公所鄉丁過渡,日軍舉槍射擊,死傷各1人。</p><p class="ql-block"> 冠朝地區:山田村42戶,被殺毛豬71頭,家禽被殺盡,吃不完的就丟在床下、米缸、油缸里,屋內村外到處是畜禽殘體,尸臭難聞,使該村160多人患痢疾、瘧疾。鳳平村謝克藻70多歲,被抓去挑70多斤的擔子,挑不起,被推倒河里淹死。郭冬生躲在山田村表弟尹在滌家,被殺死在樓上,用棉被蓋尸,臭不可聞。</p><p class="ql-block"> 萬合地區:被殺的有蒼源村蕭祥城、哨峰村胡戍茍等6人。沿途死了許多挑夫,僅湖頭村前的禾田中、水塘里就有幾具尸體。洲頭村被燒屋2棟。坪背村胡家被燒祠堂1棟、民房15間,被搶去金銀首飾、撕毀被褥蚊帳、砸毀家具不計其數。</p><p class="ql-block"> 樟塘地區:沿途殺死很多挑夫,僅竹山村洲上就有五、六具尸體。龍陂、赤溪村均有婦女被奸后殺死。</p><p class="ql-block"> 民國34年8月2日,日軍船只在羅家圩、樟塘登岸,經公和、固陂進入吉安縣境,沿途燒殺搶掠。</p><p class="ql-block"> (注:源縣志及贛湃網數據)</p> <p class="ql-block"> 隱藏在大山中的客家圍屋</p><p class="ql-block">——上圯鄉沔口村“九廳十八井”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作者 雷開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鄉泰和縣上圯鄉沔口村九組,又稱“沔坑畬族少數民族村小組”(2004年泰和縣政府報省市統戰部、省市民宗教局備案批準設立)。有一個隱藏在大山深處的客家圍屋“九廳十八井”。從懂事起,經常聽到爺爺(上坑子畬寨雷繼達)及家鄉長輩們津津樂道地講起“九廳十八井”的歷史故事。至今還耳熟能詳,清晰如昨。</p><p class="ql-block"> 田園中的客家圍屋</p><p class="ql-block"> 客家圍屋是建在一個典型的山間小盆地之中,四周砂山屏立,呈藏風聚水之格局。圍屋取坐西北朝東南之向,背靠虎形山脈,面朝天際輪廓秀美的筆架山,門前清澈見底的小溪環繞,加上周圍百畝良田的映襯,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層次豐富的山水田園畫卷。</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乾隆年間,鐘氏民居,占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正屋四方四正,成大型正方型建筑群,開設東南西北四座大型城門。附屬建筑設東、南、西三面半月形圍墻內;東、北城門外有兩口大型池塘;西靠沔洋山坐子仚山腳;南臨塘坑溪水河畔。結合成一個太極形整體,是一座贛南客家“九廳十八井”風格的大型四合院。</p><p class="ql-block"> 贛南現存的500余幢客家圍屋大部分是17世紀后陸續建筑的,它們與粵東北的客家圍龍屋、閩西南的客家土樓一樣,無論方形、圓形、半月形、馬蹄形、多邊形都是依太極八卦陰陽五行演繹而成,具有強烈的哲思寓意。哲思與詩意,是客家梄居的根。我們的客家祖先認為: 浩濣無涯的宇宙是有序的,這個“序”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陰陽對立統一,是客家人環境意象和宗教心理意象萬物相互交融后的一種凝固物。江西贛南客家人建造出了一座座簡潔化了的圍樓,是宇宙星宿的象征, 是天、地、人之間形同構的一種把握,是” 天人合一”世界觀的具象物;客家族群另一條尺規是” 詩意”,是愉悅人類心靈的境界,是道法自然的一種意境,是一部客家史詩的涵韻,是客家棲居的根。</p><p class="ql-block"> 圍屋,是客家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客家文化的顯著標志,集家、堡、祠為一體,糅合了人們的生活理念、對自然社會的認知和審美意識,呈現出依山傍水、同宗聚族、質樸有序而居的民居特點,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象征,凝聚著客家人的勤勞智慧,見證了客家人從中原移民至江西以抵御外敵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江西眾多的客家圍屋中大部分的墻體都是由三合土夯筑而成,也有一些是青磚或鵝卵石,而龍光圍的外墻主要材料卻是麻條石。</p><p class="ql-block"> 歷經五年建成,圍內住房、廳堂、巷道、天井、禾場齊全,猶如一個小型的獨立王國。</p><p class="ql-block"> 整體建筑坐北朝南,磚土結構,4組橫向、2組縱向房屋對稱相交,巷道相通,屋檐、走廊環繞相連,</p><p class="ql-block"> 位于會昌縣城東南70公里筠門嶺鎮羊角水村,是贛南僅存的一處規模宏大的明清時期軍事城堡。城堡內遺存有大量的軍事及民居建筑及其它公共設施,有古城墻、古城門、古民居、周氏宗祠、節孝牌坊等古建遺跡,并居住著部分周氏族人。歷史上對保護當地居民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贛南客家人譽為“平安堡”。</p><p class="ql-block"> 圍屋深深深幾許,不進圍屋不知深。走進圍屋,推開那厚重的大門,一椽一木,一磚一瓦,斑駁的墻壁、昂首的翹檐,庭院深深,雕梁畫棟,觸摸著一扇扇歲月煙火浸透的門窗,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客家圍屋的歷史溫度和家族榮耀。</p><p class="ql-block"> 每一座圍屋都是一座家族之城,他們曾經在這里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這些祖先們留下的珍貴遺產,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安身之地,圍屋里,不僅彌漫著生活的煙火氣息,還沉睡著浩瀚的歷史傳奇。</p><p class="ql-block">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除了少數全國重點文物圍屋得到保護,絕大多數圍屋面臨廢棄、失修、損毀的嚴峻現狀,甚至倒塌被推平。歷經歲月,曾經高大堅固的圍屋,終不敵風雨侵襲,化作斷壁殘垣,廢墟瓦礫,發出無聲的哭泣。</p><p class="ql-block"> 百年滄桑,朝花夕拾。圍屋,客家人心中的精神圖騰,蘊藏著客家人的智慧,詮釋了客家人波瀾壯闊、篳路藍縷的奮斗史、創業史、成長史,寄托著客家人濃濃的鄉愁。</p><p class="ql-block"> 這里,大家肯定要問了,明明是畬族居住區,為什么住的卻是客家風格的圍屋呢?這就要從畬族的起源和遷徏說起。</p><p class="ql-block"> 先說畬族起源。——畬族中流傳的盤瓠傳說是他們的重要文化遺產。傳說中,畬族的始祖是一只神犬盤瓠,它幫助高辛帝平定外敵并立下赫赫戰功,后來娶了三位公主為妻,其后代繁衍出藍、雷、鐘、盤四大姓氏。這一傳說不僅在畬族中流傳甚廣,而且在瑤族中也能找到相似的故事,因此有學者提出畬瑤同源的說法。</p><p class="ql-block"> 在畬族豐富的文化寶庫中,盤瓠傳說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傳說中的神犬盤瓠,即 “龍麒”,它助高辛帝平定外敵,立下赫赫戰功,隨后迎娶三公主,其后代繁衍出藍、雷、鐘、盤四大姓氏。這一傳說在畬族民間代代相傳,已然成為畬族人民對祖先崇敬的核心象征,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情感。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分析,盤瓠傳說體現了畬族早期的圖騰崇拜現象,神犬盤瓠在畬族人民心中,宛如超級英雄般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畬(shē)族,自稱“山哈”,是我國南方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關于畬族的起源有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是帝嚳(即五帝之一的)座下的一只神奇的狗神獸。“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盤瓠”。當時有一個名叫“戎吳”的將軍造反作亂。于是帝嚳向部下許諾,如果誰能斬下叛軍首領的首級,就把自己的三公主嫁給他。結果在戰爭中,盤瓠咬下戎吳將軍首級,并把它帶到帝嚳的面前。后“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盤瓠。”婚后,盤瓠帶著公主遷居到深山中,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生下三男一女,長子姓盤,次子姓藍,三子姓雷,女兒后來嫁給姓鐘的男子,子孫逐漸繁衍成為畬族。畬族共有盤、藍、雷、鐘四大姓,關于四大姓的由來,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傳說畬族的始祖盤瓠。盤瓠與帝嚳的三公主結為夫妻后,生下第一個孩子跟父姓盤,叫盤自能;生下第二個孩子時,因為家里張趕上農活,便把放在籃子里養,于是就姓藍,叫藍光輝;第三個孩子生下時,天上大雨傾盆,雷聲隆隆,于是就姓雷,叫雷巨(果然生動形象);第四個孩子生下時,是一個潑妮崽(女孩),下地時,遠處響起“當當當”的鐘聲,于是姓鐘。長大后招了女婿,名叫鐘志深。</p><p class="ql-block"> 再說畬族的遷徏。——潮州鳳凰山,作為畬族公認的祖源地,宛如一部厚重的史書,見證了畬族的滄桑變遷。據歷史文獻記載,唐代因戰亂頻發,如陳元光開漳等事件,畬族被迫背井離鄉,開啟了向閩浙贛等地的遷徙之旅。到了元明時期,部分畬族族群又陸續回流至粵東山區。以梅州豐順潭江鎮鳳坪畬族村為例,其族譜詳細記錄了畬民在此落地生根的過程。通過對族譜的研究以及實地考察,我們發現畬民在此地憑借刀耕火種的傳統農耕技術和對茶葉種植的獨特經驗,逐漸適應了山地環境,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 “客居山林” 生存模式,在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延續著民族血脈。</p><p class="ql-block"> 畬族在歷史上是個頻繁遷徙的民族。他們自稱“山哈”,意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這與他們的居住環境、遷徙歷史密不可分。他們現今的居住地較多,是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字。也有借用漢字而賦予新的意義,或者干脆利用漢字部首創造新字。畬族的“畬”既可作動詞也可作名詞。陶淵明的《和劉柴桑》中有一句“新疇復應畬”,其中的“畬”是動詞,意為“火耕”。而在劉禹錫的詩句“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中“畬”的意思是“火耕地”,即粗放耕種的田地,是名詞。</p><p class="ql-block">傳說,畬族起源于廣東潮州鳳凰山,后遷居福建、江西、浙江。傳說畬族始祖是盤瓠。盤瓠與高辛帝的三公主結為夫妻后,生下第一個孩子跟父姓盤;生下第二個孩子時,放在籃子里養,就姓藍;第三個孩子生下時,天上響雷,就姓雷;第四個孩子生下時,是一個潑妮崽(女孩),下地時,剛響起“當當當”的鐘聲,就姓鐘。現在畬族仍以盤、藍、雷、鐘為主要姓氏。</p><p class="ql-block"> 畬族的姓氏,以盤、蘭、雷、鐘四姓為主,據說其祖先盤瓠氏生三男一女,受高辛皇帝敕封,敕長子盤自能為南陽郡武騎侯,次子蘭光輝為汝南郡護國侯,三子雷巨佑為馮翊郡立國侯。一女名淑玉,婿鐘志琛封為穎川郡敵國侯。忠勇王盤瓠氏應為古代的部落聯盟,畬族的盤姓極少,據閩東傳說及族譜記載,他們是從廣東潮州鳳凰山自海路遷徙時,姓盤的一船被風吹到“番國”,因此未到達連江登岸,故閩東現無盤姓。</p><p class="ql-block"> 源于畬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少數民族中鐘氏最多的是畬族,傳說是高辛氏后裔伯夷的后代。傳說,畬族的始祖盤瓠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別姓盤氏(盤庚)、藍氏(藍光輝)、雷氏,一女名叫龍郎公主。后來,有一個叫鐘志深的漢族青年入贅,與龍郎公主結婚,因而由漢族改為畬族,并將漢姓鐘氏帶入畬族,鐘志深遂成為畬族鐘氏的始祖。隋朝嶺南臨賀的俚人有鐘姓,臨賀大概在今廣西鐘山和賀州地區。畬族鐘姓的先民,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長期混居,逐步同化,漢化程度較高。 畬族鐘氏一族主要分布在閩、浙、贛、粵、桂數省之地。</p><p class="ql-block"> 其實,這小小的建筑里卻隱藏著一部血淚交織的民族遷移史。自南北朝以來,中原地區的每一次動亂都會引發一波由南至北的漢族移民南遷潮。來自中原地區的移民拖家帶口、攜兒帶女,翻過崇山峻嶺,將戰火和饑荒留在身后,躲進江西、福建、廣東綿密的深山里,帶著自己的語言、習俗、生活方式與久居于此的畬族先民們反復磨合。久而久之,雙方的文化習慣也漸漸成了彼此的一部分,客家人用起了畬族的語言,而畬族人也蓋起了客家的圍屋。</p><p class="ql-block"> 圍屋產生于匪寇橫行和部族沖突的時代,因此就具有突出的防御功能,幾乎不設窗戶,只在厚厚的磚墻上留出冷森森的射擊孔。20世紀30年代,古老的圍屋意外地經受了現代戰爭的考驗,1933年底,陳濟棠部四十四師兩個團圍攻安遠縣的一個圍屋,動用了飛機大炮,花了四個月才攻破圍屋。</p><p class="ql-block"> 圍屋,古民居的一種,捧出窖藏的沉靜之美,尤為著名而惹眼。圍屋,點綴于青山綠水間,時而婉約時而雄渾,象是一位歷經滄桑卻溫情依舊的千年老人,以其厚重的歷史感與獨具魅力的文化品位,引來歷代文人墨客的駐足驚嘆。</p><p class="ql-block"> 看了這座古圍屋,印象君忽然想起了南宋朱熹寫的一首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想像著曾經的藍氏祖先在這天人合一的古韻圍屋里過著充滿詩書氣息的和諧生活,這是多么令人神往啊!</p><p class="ql-block"> 望著圍屋,感概萬千,讓人感到世界很大,客家圍屋很小,但在客家人心目中,圍屋里面有很大的乾坤,因為它集家、祠、堡于一體,集建筑與美學于一體,是客家先輩們遷移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他們傳承、發展、創新的精神家園。</p><p class="ql-block"> 畬(She)族是中國南方游耕民族,畬,意為刀耕火種, 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關于畬族來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認為畬、瑤同源;另一種認為畬族是古代“越人”的后裔。</p><p class="ql-block">一千多年來,畬民不畏艱辛險阻,從原始居住地——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四散遷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還到貴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其余散居在江西、廣東、安徽等省,畬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從福建羅源遷居浙江景寧。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的包括畬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畬民”和“拳民”的族稱。1956年中國國務院正式公布確認畬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從此,畬族成為法定的族稱。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畬族傳統節日“三月三”。</p><p class="ql-block">畬族的崇拜圖騰物為狗,按照畬族人從歷史上流傳下來的說法,畬族的始祖乃是古時一位皇帝手下的一條神犬,名叫盤瓠。..</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龙县|
宿松县|
巴塘县|
汉阴县|
盱眙县|
平顶山市|
长沙市|
辽阳县|
台州市|
竹山县|
兴安县|
施秉县|
饶阳县|
沙湾县|
璧山县|
息烽县|
北安市|
水富县|
阳春市|
蒙城县|
蓬溪县|
大埔区|
东至县|
崇阳县|
东安县|
高安市|
灵寿县|
平陆县|
孝感市|
巫山县|
雷山县|
福海县|
武清区|
松阳县|
荆门市|
枝江市|
玉田县|
渭南市|
黔西县|
武冈市|
忻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