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所謂宜都王陳叔明五世孫兼,即陳伯黨后裔譜與陳伯宣后裔廣信莊譜所載:陳叔明—陳志能—陳定—陳球—陳兼。陳兼事跡既有譜記錄,也有史、詩文、碑文記載。</p><p class="ql-block">一、陳兼系義門陳果石莊之祖</p><p class="ql-block">義門陳果石莊,屬陳兼后派。其譜記載:“思澄,進公次子,名昊,字國琛,公封思成郎。原系藍橋潯陽分派,遷居永興果石莊,即今王大同處俆果城地處。公之后裔居住盤底。娶周氏。公歿葬王大馬游沖丙壬向。妣葬陳家沖寅申向。生子一 迪。”</p><p class="ql-block">“原系藍橋潯陽分派”,是指陳兼。《陳氏研究論文選 陳兼生平事略新考》考證,陳兼入仕前曾居住江州藍橋坂。故果石莊譜稱為“藍橋潯陽分派”。</p><p class="ql-block">世系為:陳兼-陳京-陳褒-陳灌-陳鑲-伯宣-陳崇-陳袞-陳旸-陳恭-宗俞-陳進-思澄</p><p class="ql-block">二、陳兼生存的時代,存兩說</p><p class="ql-block">一說陳叔明五世孫陳兼,仕唐玄宗朝;二說陳兼唐高宗上元(674年-676年)進士,仕唐高宗朝。誰對誰錯,只有陳兼自己所做之事能夠證明對錯。</p><p class="ql-block">其一,陳叔明五世孫陳兼,仕唐玄宗朝</p><p class="ql-block">1.明代《嘉靖九江府志 義門記》、仙桃老譜《江州義門陳氏碑文》,陳兼皆為叔明五世孫。</p><p class="ql-block">“按《陳氏家譜》,陳宜都王叔明之后五世孫兼,唐玄宗時舉進士,為右補闕,仍留翰林院,贈秘書少監(jiān);生京,進士及第,德宗朝官至給事、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無子,以從子褒為嗣;官至鹽官令;生壦,為高安縣縣丞;其孫伯宣,隱居廬山,注司馬遷《史記》行于世。詔征不起,就拜著作佐郎。</p><p class="ql-block">2.果石莊實公支系1902年陳生雄編修《義門陳氏宗譜 義門碑》:“宜都王叔明之后五世孫兼,舉唐元宗時進士,為右補闕,贈秘書少監(jiān)。”</p><p class="ql-block">唐“元宗”出自西安“唐元宗泰陵”碑文,把唐玄宗寫成唐元宗。清代陜西巡撫畢沅于乾隆四十年修葺唐玄宗泰陵,親筆題寫碑文,因康熙名“玄燁”,避諱,將玄宗的“玄”為“元”。</p> <p class="ql-block">可知,明清時代,從志到譜都有“叔明五世孫兼”,唐玄宗時期為官,稱為仕唐玄宗朝。</p> <p class="ql-block">其二,陳兼為唐高宗上元(674-676年)進士,仕唐高宗朝</p><p class="ql-block">1.果石莊譜也有“陳兼舉唐高宗上元進士”</p><p class="ql-block">果石莊1783年宣公、宥公兩族續(xù)譜,1784年付梓,其《義門碑》:“叔明四世孫兼,舉唐高宗上元進士。”可見,果石莊祖思洪公四子:宣、定、實、宥,譜也分兩大派系:陳兼仕唐玄宗朝,仕唐高宗朝。果石莊外遷的人多認為“仕唐玄宗朝”正確,與史相符;現(xiàn)果石莊部分人堅持陳兼“仕唐高宗朝”。</p><p class="ql-block">唐高宗李治(628-683年)是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年號為永徽(650-655年)、顯慶(656-661年)、龍朔(661-663年)、麟德(664-665年)、乾封(666-668年)、總章(668-670年)、咸亨(670-674年)、上元(674-676年)、儀鳳(676-679年)、調(diào)露(679-680年)、永隆(680-681年)、開耀(681-682年)、永淳(682-683年)和弘道(683年)。</p><p class="ql-block">2.江西德安.《中華義門陳氏大成譜》159頁</p><p class="ql-block">陳兼“唐高宗上元進士,為右補闕,贈秘書少監(jiān)。”</p><p class="ql-block">當然也有其他家族譜,陳兼也是“唐高宗上元進士,為右補闕,贈秘書少監(jiān)。</p><p class="ql-block">三、可知的陳兼事跡</p><p class="ql-block">(一)陳兼寫的文章(碑文)</p><p class="ql-block">1.《四庫全書.寶刻叢編卷五.宋陳思》[1]中收錄《唐陳太丘祖德碑》,“系孫兼撰序,伾撰銘,伾子膺書,天寶九載十一月立(金石錄)”。</p><p class="ql-block">2.天寶九載(750)《唐陳太丘祖德碑》[2],碑上序言是陳兼撰寫的。</p><p class="ql-block">3.陳兼于唐玄宗天寶十一載撰寫的《陳留郡文宣王廟堂碑(并序)》“唐天寶十有一載,歲次壽星,陳留改文宣王宮,郡守河南道采訪處置使,元公彥沖,所以崇德樹風、敬教勸學也。”天寶十一載即公元752年。</p><p class="ql-block">這三篇碑文收錄在《四庫全書?寶刻叢編》中,證實陳兼在750至752年生活在唐玄宗朝。</p><p class="ql-block">(二)唐代他人文章、詩歌中記錄的陳兼</p><p class="ql-block">1.李肇根據(jù)唐代翰林院的記錄,編寫了《翰林志》[3]。</p><p class="ql-block">《翰林志》記載了開元二十六年,陳兼與李白同在翰林院。“玄宗改為翰林待詔,張說、陸堅、張九齡、徐安貞,相繼為之,改為翰林供奉。開元二十六年,劉光謙、張垍乃為學士,始別建學士院于翰林院之南。又有韓翃(hóng)、閻伯玙、孟匡朝、陳兼、李白、蔣鎮(zhèn)在舊翰林院,雖有其名,不職其事。至徳宗(780-804)已后,翰林始兼學士之名。”</p><p class="ql-block">開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陳兼與李白等人在翰林院工作。</p><p class="ql-block">2.唐玄宗時期,高適(704—765年)字達夫,滄州渤海縣人(今河北省景縣)。朝中大臣、邊塞詩人,安東都護高侃之孫。與陳兼算得上同齡人,寫有一詩《宋中遇陳兼》。收錄在《全唐詩》,網(wǎng)上可查,此文省錄。</p><p class="ql-block">3.梁肅《朝散大夫使持節(jié)常州諸軍事守常州刺史賜紫金魚袋獨孤公行狀》[4]:“二十馀以文章游梁宋間,通人潁川陳兼、長樂賈至、渤海高適,見公皆色授心服,約子孫之契。”網(wǎng)上可查閱全文。</p><p class="ql-block">高適與陳兼同朝為官,有詩歌記錄;李肇與梁肅晚于陳兼,“歷史記錄”將陳兼載入史冊。</p><p class="ql-block">4.宋太宗命人編纂的《文苑英華》卷716,有陳兼好友李華的《云母泉詩并序》記載:潁川陳兼,天寶中與李華同為諫官。安祿山叛亂,潼關失守,長安淪陷,玄宗出逃四川,陳兼、李華未及逃走,被迫在安祿山官府任職。后肅宗收復長安,乾元初(758),陳兼由右補闕貶為清江丞,李華被貶杭州司功。上元二年(761)秋,按《加恩處分流貶官員詔》加恩處分流貶官員,李華恩復左補闕,陳兼改任武陵縣丞(時武陵為上縣)。次年(762),陳兼歿于武陵縣丞任上,贈秘書少監(jiān)。</p><p class="ql-block">5.陳月海、陳剛《陳兼生平事略新考》,736年,他被張九齡提攜為封丘縣丞,同年,高適被張九皋舉薦為封丘縣尉(《陳氏研究論文選》)。</p><p class="ql-block">5.歷史詞典:“陳兼,唐泗州臨淮人,郡望潁川,字不器。玄宗天寶中,官封丘縣丞。后官至右補闕、翰林學士。”</p><p class="ql-block">四結論:陳兼仕唐玄宗朝</p><p class="ql-block">陳兼寫的三篇文章(碑文),唐代李肇編寫的《韓林志》記有陳兼,高適的《宋中遇陳兼》直接寫陳兼,宋太宗命人編纂的《文苑英華》有陳兼,張九齡舉薦陳兼為封丘縣丞,陳兼這些可知的事跡都在唐玄宗時期,而不在唐高宗時期,故“陳兼仕唐玄宗朝”為真實可信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中國國家圖書館.民國26[1937]商務印書館</p><p class="ql-block">[2]同上</p><p class="ql-block">[3]中國國家圖書館.全唐文</p><p class="ql-block">[4]中國國家圖書館.文苑英華.梁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谷|
满城县|
建平县|
霍林郭勒市|
樟树市|
夏河县|
黑龙江省|
黔江区|
鄂伦春自治旗|
黑水县|
财经|
宿迁市|
衡阳市|
曲阳县|
黎城县|
峡江县|
古蔺县|
德钦县|
鹤岗市|
睢宁县|
德兴市|
咸丰县|
英德市|
双流县|
重庆市|
延寿县|
故城县|
友谊县|
临西县|
大化|
榆中县|
双柏县|
海口市|
潜江市|
十堰市|
长岛县|
泗水县|
高淳县|
天津市|
札达县|
上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