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提到“六朝古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南京,實際上,“六朝”在這里指的是歷史上在北京地區建都的六個朝代,分別是遼(中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以及中華民國初期(北洋政府時期)。北京作為“六朝古都”,城是其權力中心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據史料記載,北京城的建設最早可追溯至遼代。遼太宗耶律德光占領幽云十六州后,將原唐代的幽州升格為陪都,稱為“南京”。隨后,金朝取代遼之后,進一步擴展了城市規模,改名為“中都”。這兩個朝代的城墻基礎較為簡單,主要以夯土為主,局部使用磚砌,奠定了北京城墻的基本框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至元朝,忽必烈選定今日北京為中心,建立了大都,標志著北京城進入了大規模磚石結構的時代。元代的城墻更加注重規劃與防御,城池面積遠超前代,共有十一門,城墻高達十米左右,城壕寬闊,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明朝建立后,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對城墻進行了大規模的加固與拓展。明初,城墻主要分為內城與外城兩部分,內城城墻周長達四十公里,設有九座城門,分別是正陽門(前門)、宣武門、阜成門、西直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崇文門。這些城門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用途,例如正陽門是皇帝出行的專用通道,而德勝門則是出征凱旋的象征,崇文門是收稅樞紐,朝陽門專走糧車,阜成門專走煤車等。城門,既是城市內外交通的關鍵樞紐,也是防御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明代北京城地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崇文門城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明中期開始,外城逐漸形成,尤其是嘉靖年間增筑外郭,使北京城墻達到鼎盛,全長約67公里。此時的城墻不僅防御功能強大,其建筑技藝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堪稱中國古代軍事工程的經典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朝陽門全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代承襲明朝的基礎,繼續對城墻進行維護與修繕,特別是在乾隆時期,對城墻進行了全面的加固與美化,使得城墻更加堅固,外觀更加莊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由于戰亂頻仍,城墻遭到一定程度的損毀,但仍保留了大部分原始面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十年代東直門外大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東直門城樓北側及登城馬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進入20世紀,隨著交通需求的增加和技術的進步,北京的城墻和城門相繼先后被拆除,實在可惜,不堪回首!不過,一些段落如東南角樓、西便門箭樓,左安門值房、角樓,正陽門城樓、箭樓(前門),德勝門箭樓及永定門城樓等,有的得以幸存,有的又被重建,使這些地方成為了珍貴的文化遺產和旅游景點,讓人們能夠近距離感受到這段歷史的厚重與滄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860年拍攝的安定門城樓,箭樓,閘樓及甕城全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阜城門全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京城墻不僅是軍事防御的實體,更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象征,它的存在見證了北京從邊陲小鎮成長為國際大都市的全過程。如今,雖然城墻已經不在,但它留下的印記和文化,依然深深植根于每一個北京人的心中,成為這座城市不可磨滅的記憶。最近,逐個尋走了這幾處遺跡,也算是對北京古城墻的一次尋游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十年代西直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十年代初的廣安門城樓,箭樓,甕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首先就近來到的是西便門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便門明城墻是北京古老城墻體系中的一部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下令擴建北京城,形成了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內九外七”的城門格局,“內九”前面說了,“外七”則為西便門,東便門,廣安門,廣渠門,左安門,右安門,永定門這七座外城城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據有關記載,原西便門明城墻采用典型的明式城墻結構,墻體厚實穩固,主要由夯土和青磚構成。城墻頂部寬廣,足以容納士兵行走和布陣,兩側設有馬道便于快速移動。墻面上分布著多個瞭望塔和炮臺,增強了城墻的防御功能。尤其是“八瞪眼”——箭樓上的八個箭窗,更是彰顯了古代軍事智慧的精華。箭窗設計巧妙,既保證了射箭的有效性,又兼顧了隱蔽性和安全性。頂層則作為瞭望平臺使用,視野開闊,可以監視周邊動靜,及時發現潛在威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另外,西便門明城墻的垛口設計也尤為講究,垛口大小適中,既能確保射手有足夠的視野和射擊范圍,又能最大程度隱藏射手身體,減少受到敵方反擊的概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歲月流轉,1988年又對已拆除的西便門古城墻遺跡進行了整修。七處斷面遺跡雖然長度僅195米,但每一塊磚石都透露著歷史的厚重,其中有一處整修后的遺址斷面還被玻璃罩著,好像很珍貴,生怕再有絲毫的損傷似的。但遙想當年,一座完整的北京城墻,可能就是被當作破磚爛瓦的拉圾來拆除的。唉,早知如此,悔不當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便門明城墻遺址,作為北京城歷史的見證者,以其獨特的存在向世人述說著千百年來的風云變幻,值得每一個熱愛歷史和文化的人細細品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東便門角樓,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是明清北京城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同時也是北京僅存的兩座古城角樓之一(另一座為西南角樓)。它矗立在東便門外側的東南轉角處,緊鄰護城河,與東便門城樓遙相呼應,共同構成了昔日京城東部的防御體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東便門角樓的設計體現了中國古代軍事建筑的高度智慧,其整體呈正方形,四面皆設箭窗,用于觀察敵情及發射弓箭。角樓高約16米,分三層,底層為空架結構,以支撐上層的重量,同時方便士兵巡邏。第二、第三層設有密集的箭孔,既可用于防守,也可作為瞭望平臺。角樓外壁用青磚砌筑,堅固耐用,內部結構復雜精細,充分展現了我國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京城東南角樓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東便門角樓建于明朝,最初是作為京城防御工程的一部分而建造。到了清朝,雖然國泰民安,但角樓依然得到了較好的維護。民國時期,尤其是抗日戰爭爆發后,東便門一帶遭受嚴重破壞,角樓也未能幸免,但幸運的是基本框架得以保留下來。后經多次修繕,盡可能地恢復了其原有的風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東南角樓殘存的城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現在,東便門段是北京明城墻最具知名度的部分,這里不僅保留了長達1500米的城墻遺跡,更有雄偉的角樓矗立其間,成為了北京城東南部一道亮麗的風景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東南角樓內部結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早在多年前,東便門段就被開發成明城墻遺址公園,成為市民休閑娛樂和游客觀光的熱門地點。公園內的城墻與綠樹相映成趣,既展示了明朝京城防御體系的雄渾氣勢,也為繁忙都市中的人們提供了一個親近歷史、享受寧靜的空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左安門值房位于左安門橋附近,是明清兩代重要的軍事要塞和行政管理機構所在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左安門,作為北京城的東南門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軍事防御方面。左安門值房則是負責該區域治安管理和應急處理的核心機構,類似于現在的警察局或消防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左安門值房的建筑體現了典型的中國傳統官式建筑風格,紅墻黃瓦,飛檐翹角,莊嚴肅穆。其內部布局合理,既有辦公議事的空間,也有駐扎官兵的生活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值房的規模和功能也在不斷調整,以適應不同的歷史時期的需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進入21世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古老的建筑面臨著拆遷或改造的壓力。左安門值房也不例外,但由于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關注和保護。目前,值房舊址已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一系列的修復工作,力求恢復其原有的風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左安門值房,作為北京古城的一部分,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文化的傳遞者。它靜靜地矗立在那里,述說著過去的故事,激勵著現在的人們不忘初心,勇往直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距左安門值房不遠就是左安門東南角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京內城、外城原來都各有四個角樓。角樓自古就是中國城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單是標志性建筑,也起到警戒、瞭望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左安門角樓,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開始修筑。清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六年(1767-1771年)大修外城時,城樓、角樓也同時改建,角樓東、南兩面各有二層三列共六個箭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進入二十一世紀,左安門東南角樓等及其它幾處修復方案逐漸提出,2016年7月左安門角樓修復正式竣工。建成后的角樓形態、大小、結構都與原貌無太大變化。不能不說這是北京古城墻修復傳出的又一個喜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永定門,位于北京中軸線的最南端,是老北京外城城門之一,被譽為“京城第一門”。它不僅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地標,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價值。然而,在歷史的洪流中,永定門城樓也曾幾經滄桑,一度陷入荒廢與消失的邊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是原來的永定門城樓,箭樓,甕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永定門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公元1535年至1540年),最初名為“廣寧門”,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改為“永定門”,寓意永恒安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永定門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和擴建,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基本格局。城樓下設甕城及箭樓,整體結構嚴謹,氣勢恢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進入20世紀,隨著城市交通需求的增加,永定門甕城和箭樓先后拆除,只留下主城樓。1957年,為了拓寬道路,改善交通,永定門城樓也被拆除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4年,北京市政府決定重建永定門城樓,這一舉措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被視為北京歷史文化保護的一項標志性工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重建工程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嚴格參照歷史圖紙和照片,采用傳統工藝和技術,力圖還原永定門城樓的原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永定門的重建不僅是一項物理上的修復,更是精神與情感的復蘇。它不僅增強了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也成為推動旅游業發展、增強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當你站在巍峨的永定門城樓前,眺望南北延伸的中軸線,可以深刻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歷史深度與文化底蘊。永定門的重生,不僅是對過去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在這里,古老的中華文明與蓬勃的時代氣息交相輝映,共同編織出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德勝門是明清時期北京內城9座城門之一,位于北二環路西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明清時期北京內城的9個城門各有各的用途,以清代為例:給皇帝運水的水車,從西直門出入;給宮廷運煤的煤車往來于阜成門;正陽門出入皇帝祭祀天地的車輦;朝陽門走糧車;東直門通磚瓦、柴車;崇文門進酒車;宣武門出刑車;部隊征戰走德勝門,也叫軍門;班師還朝進安定門(也有說走糞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是二十年代初的德勝門箭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京過去有句老話:先有德勝門,后有北京城,道出了德勝門歷史的久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元朝末年,大將軍徐達率軍攻破元大都(即北京),元順帝急忙從大都城的北門健德門逃走了,元朝從此滅亡。徐達便把健德門改稱為德勝門,也叫得勝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末德勝門城樓。德勝門東邊的城墻上放著一尊炮,每日午時,德勝門和宣武門同時一聲火炮,城內的老百姓聽炮對時。可是,北京城人稱“宣武午炮”卻不說“德勝午炮”,估計可能是宣武門殺人總在午時,炮聲一響人頭落地,比德勝門有名的緣故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明朝遷都北京后,于正統二年(1437年),將德勝門建成由城樓、箭樓、閘樓、甕城為一體的完整城防工事。此后,德勝門經多次修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5年德勝門甕城和閘樓被拆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1年德勝門城樓被拆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城墻則是1969年冬天拆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德勝門僅存箭樓和部分甕城墻體。是北京市僅存的幾個老城樓建筑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3年在樓內增辟北京市古代錢幣展覽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2006年5月25日,德勝門箭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陽門,俗稱前門、前門樓子、大前門,原名麗正門,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正南門,目前北京城內唯一保存較完整的城門,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廣場最南端,毛主席紀念堂南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陽門,是正陽門城樓和箭樓的統稱。后因修路折除甕城城墻被分割成了兩個部分,處在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陽門箭樓、城樓、甕城、正陽橋和五牌樓是一組布局合理、造型莊嚴、氣勢凝重的建筑群?,F僅存城樓和箭樓,是北京城內唯一保存較完整的城門,其規格高于其它八門,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之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門指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甕城兩側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而其它八門均只有兩個門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橋指箭樓前方護城河上的正陽橋,寬闊的橋面被欄桿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對著箭樓門洞,稱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牌樓指正陽門前那座“六柱五間”的跨街牌樓。明代時期京城九門都建有牌樓,唯獨正陽門牌樓的規格最高,有五個開間。並得以復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陽門城樓坐落在磚砌城臺上,城臺上窄下寬,有明顯的收分。城樓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筑,樓脊飾龍頭獸吻。為老北京所有城門樓中最高者。城門洞為拱券式,開在城臺正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陽門箭樓是最能體現古代軍事防御思想和技術水平的建筑,為一磚砌堡壘式建筑,雄踞于磚砌城臺之上。城臺上窄下寬,亦有明顯收分。城臺正中辟券門,與城門相對,門洞內設"千斤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箭樓上下四層,樓頂為灰筒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式,飾綠琉璃脊獸。南、東、西三面辟箭窗,以作對外防御(射擊)之用,南面四層,每層13孔,東、西各四層,每層4孔,連抱廈2孔,共辟86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明清北京城垣的箭樓中,唯正陽門箭樓辟門,亦最為高大雄偉。形式比較獨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陽門的防御作用和禮儀功能最為突出,明代皇帝出城祭天必經此門,清代禮制愈加完備,正陽門箭樓之門僅皇帝御駕可以通行。皇上每年兩次出正陽門,一次是冬季,到天壇祭天,另一次是驚蟄,到先農壇去耕地。除了皇帝以外,任何人不準在正陽門的正門出入,普通百姓只能從兩邊的旁門進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現正陽門城樓南側前方正中的位置上,在地面鑲著“中國公路零公里點”的標志,這是由交通部和北京市政府聯合設置的,于2006年9月24日上午安放。該標志用青銅合金鑄造,造型古樸莊重,內有篆字東西南北四個銅字,銅字的內側是朱雀、青龍、白虎、玄武中國古代四種神獸的圖案,標志的中心則是一個車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陽門城門匾額上的“門”字是不帶鉤的。正陽門上刻的字是誰寫的,一直沒有弄清楚。為什么要把門字刻成這樣一個不帶鉤的門字?至今還沒有找到一個統一的說法?,F在正陽門上的城門匾額是由民國時期的書法家邵伯炯所寫,他只是沿襲了明清時的傳統,并不能作為門字無鉤的出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民間傳說?;噬夏颂熘溩樱堃玻↓埬耸撬兄铮兄餂]有不怕鉤的?;噬下愤^的地方有鉤兒那是犯忌!所以那“門”字的最后一筆是直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也有別的說法,相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到國子監集賢門視察,看見那門字最后一筆上有一個上挑的鉤,就問這匾是誰寫的。隨臣說是詹希源寫的,朱元璋大怒,說:“我正想集天下之賢士,他卻為我關門塞賢,其罪可誅!”當天就把詹希源給殺了。從這些流傳下來的文字和口頭文學中看,無論哪種說法成立,反正門字上的鉤成了皇家的禁忌,所以北京內九門牌匾上的“門”字,個個都沒鉤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出正陽門,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前門大街,明嘉靖時稱正陽門大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門大街自明朝擴建外城以后,就成了北京城里寸土寸金之地,這里人來貨往,商賈云集,熱熱鬧鬧地延續了幾百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門之所以能成為北京最繁華的一條街,和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歷史發展、客觀環境、交通運輸等各方面因素分不開。各地商客落腳南城,攤店、集市紛紛出現,最終形成了前門商業區,造就了前門大街的繁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門大街被正式定名是在196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7年前門大街改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8年開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前門大街重現清末民初時最繁華的商業街鋪模樣,每逢節假日,都會吸引數萬游客前來。</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奎屯市|
石嘴山市|
丰都县|
黄龙县|
嘉义市|
龙江县|
息烽县|
韩城市|
阿合奇县|
青田县|
右玉县|
福海县|
贵州省|
陆丰市|
瑞丽市|
宾川县|
晋江市|
云龙县|
兴国县|
滦南县|
海原县|
榆树市|
思南县|
县级市|
吉木乃县|
云霄县|
弥渡县|
昭苏县|
江城|
江都市|
祁东县|
灵石县|
霍州市|
莱芜市|
河池市|
宾川县|
会宁县|
固安县|
朔州市|
乌什县|
伊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