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不過是個討生活的普通職員,近來卻老是被“老師”這一稱呼所困擾。頭一回聽到別人這么叫我,我就渾身不自在。雖說這稱呼里似乎帶著點尊重,可那隨意又泛濫的叫法,實在讓我心里別扭得很。</p><p class="ql-block"> 稍微留意下,就會發現這種現象簡直無孔不入。打電話交流時,“老師”二字像連珠炮似的往外冒。互相打招呼,不管對方有沒有真學問,張口閉口就是“老師”。每次聽到這樣叫,我都覺得耳朵受虐。</p><p class="ql-block"> 在當下這個節奏快、壓力大的社會,人們交流越來越圖簡便。在這種風氣影響下,“老師”這個原本專屬于教育工作者,滿是神圣感的稱呼,正一步步變味,成了隨處可聞的平常招呼。不管是熱鬧的街頭巷尾,還是貨品滿滿的商場店鋪,又或是常去的理發店,“老師”的喊聲此起彼伏。這樣濫用“老師”,根本不是敬重教師群體,反而是對這個莊重又崇高稱謂的褻瀆。</p><p class="ql-block"> 從根兒上講,“老師”是對教育工作者的尊稱,當然也泛指傳授文化、技術,或者在某方面值得學習的人。追溯起來,“老師”一詞最早見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這兒的“老師”說的是那些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人。在漫長的歲月里,老師們不光傳授知識,更是塑造學生品德的引路人。他們言傳身教,為社會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優秀人才。“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句千古名言,清楚地說明了老師的職責——既要傳授學業知識,又要幫學生解開為人處世的困惑,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也正因為這樣,“老師”這個稱謂,遠不只是職業身份的標識,更是對智慧、品德和奉獻精神的高度贊譽。</p><p class="ql-block"> 可隨著時代變了,“老師”這稱呼的內涵慢慢被沖淡。在商業場所,銷售人員為了跟顧客套近乎、多賣點東西,張嘴就喊顧客“老師”;服務行業里,工作人員為了顯得客氣,也頻繁用這個稱呼;網絡上更是濫用成災,不管是分享生活的博主,還是發表觀點的普通網友,都被隨隨便便叫做“老師”。這種濫用,模糊了職業界限,嚴重破壞了“老師”稱謂原有的莊重和神圣。現在,大家聽到“老師”,腦子里頭不再先想到那些在教育一線默默奉獻的辛勤園丁,而是把它當成普通的社交用詞。</p><p class="ql-block"> 這種濫用“老師”稱呼的現象,對教育工作者太不尊重了。教育工作者們憑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平凡崗位上默默付出。他們精心備課,就為給學生上好每堂課;他們耐心輔導,幫學生解決一個又一個學習難題;他們關心學生生活和心理,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指引者。他們的努力和奉獻,本該得到全社會的高度認可與尊重。可“老師”稱呼被隨意濫用,這份尊重就大打折扣。人們漸漸不把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當回事,把他們和普通從業者混為一談,這無疑是對他們崇高職業的貶低。</p><p class="ql-block"> 更嚴重的是,這種濫用還可能帶來一系列負面社會影響。當“老師”失去原本的莊重神圣,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可能降低,對教育工作者的勞動成果也不再珍惜。長此以往,教育在社會中的地位會被削弱,人才培養質量難以保證,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畢竟,一個不尊重知識傳承、不重視教育的社會,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p><p class="ql-block"> 雖說在藝術領域,像繪畫、音樂、舞蹈這些方面,人們叫經驗豐富、技藝精湛的前輩“老師”,是表達對其藝術造詣和傳承精神的敬仰;在技能傳承方面,比如傳統手工藝、工匠技藝等行業,稱呼資深從業者為“老師”,也是認可他們的專業能力和傳承貢獻。但這得建立在對方真有本事、品德修養也值得認可的基礎上,不能不加區分地亂喊。</p><p class="ql-block"> 總之,“老師”這一稱謂,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與崇高的職業精神,不該被隨意濫用和褻瀆。看到如今這稱呼被這般隨意對待,著實讓人感到惋惜與無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道|
馆陶县|
伊通|
德钦县|
江西省|
渭源县|
南溪县|
甘泉县|
云梦县|
兴义市|
抚顺县|
陇南市|
宁明县|
高邮市|
恭城|
遂昌县|
山西省|
隆安县|
永昌县|
云阳县|
玛纳斯县|
额济纳旗|
治县。|
汉源县|
嘉定区|
福州市|
常宁市|
许昌市|
五华县|
香格里拉县|
丰城市|
黑龙江省|
阳山县|
浏阳市|
治县。|
旌德县|
嘉祥县|
高青县|
衡山县|
清苑县|
定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