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秀容書院-山西忻州文化地標中國五大書院之一

云聽風水

<p class="ql-block">秀容書院,創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由時任忻州知州魯潢倡導捐資發起,彼時忻縣舊稱為秀容,故以此得名,為忻州市第一所學府。</p> <p class="ql-block">秀容書院,位于忻州舊城西南高地,隨地勢而建,呈階梯式布局,分上院、中院、下院三個院落,其西依九龍崗,東眺系舟山,總占地面積約45畝。</p> <p class="ql-block">秀容書院,含相對獨立、風格各異的院落15個,共計建筑30座(排)計208間房屋,有戲臺1座、亭閣3座、牌樓1座、二層木樓1幢。</p> <p class="ql-block">秀容書院建成之后,便取代了忻州儒學,成為當時忻州的最高學府。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稱“新興學堂”,創山西書院改學堂之首例。</p> <p class="ql-block">秀容書院,蘊藏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我國古代書院發展變遷的一個重要縮影,更是忻州繼承發展的一筆可貴的文化教育財富。</p> <p class="ql-block">幸福中國年·忻州行,2025年,乙巳蛇年。福氣臨門,巳巳出彩。</p> <p class="ql-block">新風尚新生活-2025年新年畫美術創作展示。</p> <p class="ql-block">清衿遠志,秀容書院側門。</p> <p class="ql-block">彩到千家慶新春,福臨萬戶歌盛世。</p> <p class="ql-block">秀容書院博物館,千年古城,日新月異,世界為之矚日。秀容書院,弦教不輟,正是城外山河,樓中書卷。忻州素有“文路九原,推出秀容”之稱。九原岡,一個神奇的所在。北朝壁畫,北魏石刻造像、唐建七圣觀、明修古城、忻州歷代州學、儒學之所、秀容書院……這里承載了忻州數千年歷史文化的洗禮和傳承,諸多里程碑式的事件與人物交匯,留下了真實的歷史圖影和文化遺存。秀容書院博物館,由寧志剛先生創意策劃,忻州老白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作為主體進行建設和運營。</p> <p class="ql-block">秀容書院博物館,設九原文脈、秀容弦歌、前賢遺珍、百年風華四個主展區。恢復設置讀書山房、啟秀書社,新辟主題展館和國學院,旨在全面展示秀容古城、秀容書院的歷史文化與忻州近代教育的發展歷程。展現忻州古城可圈可點的改造過程和喜人的嶄新面貌,體現今日之偉大實踐即未來之珍貴歷史的文化遠見。其中不乏珍稀善本、珍貴文獻史料和實物遺存。尤以聞名于世的出土于九原岡的北朝壁畫彌足珍貴,邢爾昌繪于1905年的秀容文昌祠并學堂全圖為秀容書院百年前真實記錄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九原文脈展區,秀容書院博物館展品集忻州收藏界數位有識之士幾十年的收藏之巨,結合全市和忻府區歷史文化遺存,以呈現九原岡壁畫、反映秀容書院歷史沿革、展示歷代前賢典籍與墨寶為主線,從文化含量到藏品體量,堪稱全省一流水準。</p> <p class="ql-block">九原文脈,反映忻州歷史脈落和忻州古城沿革,突出展現九原文脈形成過程的標志性事件和文化人物。大岡北齊壁畫狩獵圖及門樓等精彩圖案,是珍貴無比的文化瑰寶,于發掘所在地呈現,意義非凡。同展的新石器時期石斧等歷史遺存、手繪九原文脈分布圖,忻州正堂匾、有關拓片和典籍相得益彰,充分彰顯九原文脈的源遠流長。</p> <p class="ql-block">九原岡壁畫狩獵圖</p><p class="ql-block">年代:北朝晚期</p><p class="ql-block">類別:壁畫</p><p class="ql-block">規格:150x1450cm</p><p class="ql-block">九原岡北齊時期壁畫,2013年6月下旬,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與忻州市文物管理處聯合組成考古隊,對位于忻府區蘭村鄉下社村發現的九原岡墓葬進行了為期五個多月的搶救性考古發掘。“九原岡北齊時期壁畫”一經發掘就引起轟動,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是極其珍貴的國寶級文化瑰寶。壁畫內容形象呈現了當時忻州這塊土地上的民族狀況及生活習俗,填補了從兩漢到唐朝之間的美術史空白。著名美術家陳丹青評價說,北齊壁畫是中國線條美學的最高境界,“是中國壁畫史上空前絕后的作品,在世界范圍也非常罕見,完全可以和古埃及、古羅馬壁畫相媲美,并且不可替代。”在發掘地以高清原貌呈現,既可以讓忻州人民欣賞到這塊土地上悠久的歷史文化瑰寶,也可以讓前來觀賞的外地游客近距離感受忻州這塊土地的文化積淀。</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組狩獵圖,是目前發現的我國現存面積最大的狩獵圖壁畫,總面積達70平方米。所繪內容表現了眾多武士獵手騎馬在山林中奔馳,放鷹驅狗,追逐圍獵虎、熊、鹿、野羊,再現了游獵民族的生活習俗情景。從圖中人物可以看出,當時這里是北朝時北齊多民族匯聚之地。圖中所繪是史書所載“以狩獵練兵”的真實寫照,對研究北朝軍隊的訓練方式和裝備具有重要價值。</p> <p class="ql-block">九原岡壁畫貿易圖</p><p class="ql-block">年代:北朝晚期</p><p class="ql-block">類別:壁畫</p><p class="ql-block">規格:150x460cm</p><p class="ql-block">這是一組貿易圖。原有三組圖像,可視為一組整體畫面。畫面中依次有三匹鞍馬面北而站,神態各異。馬前各有一人手牽韁繩,馬旁分別站有一至三人,有漢人也有胡人。其中一漢人男子肩挎包袱,一胡人男子頭戴氈帽。另外一組圖為一年輕時尚的女子,肩跨一小巧玲瓏的方形小盒子。整組圖表明當時胡漢接壤、民族融合的社會貿易往來盛況,具有非常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忻州忻府區窖藏佛教造像,是2013年9月28日原忻府區西街村委大院內改造地下管道施工過程發現的,后由省、市、區聯合考古隊發掘出土。窖藏坑內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34尊,其中立式佛像6尊,坐式佛像6尊,立式菩薩像4尊,騎象普賢菩薩1尊,背屏式佛造像3尊,跪式供養人像1尊,造像碑殘件1尊,佛頭6尊,菩薩頭3尊,弟子頭1尊,束腰蓮座1尊,經幢殘件1尊。</p> <p class="ql-block">造像時代上起北魏,下至唐代,以北齊為最多,也有東魏時期造像。佛造像以體圓雕為主,也有背屏式組合造像;造像題材有一佛二菩薩、七佛、千佛等;造像質地以石灰巖為主,也有少數砂巖和漢白玉。忻州忻府區窖藏佛教造像的出土,對于研究忻州地區北朝到唐的佛教文化藝術和五臺山地區佛教播有重要價值。2018年10月,部分修復后的忻府區窖藏造像曾在山西博院承辦的“古韻新生﹣山西省可移動文物保護成果展”上進行過展出。</p> <p class="ql-block">九原岡壁畫門樓圖</p><p class="ql-block">年代:北朝晚期</p><p class="ql-block">類別:壁畫</p><p class="ql-block">規格:250x250cm</p><p class="ql-block">這是一組門樓圖。表現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結構廡殿式建筑樣圖,其雙柱式的斗拱在我國目前現存史料中從未發現過。廡殿建筑是我國古建筑中最高形制,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這種建筑形式常用于宮殿、壇廟等皇家建筑,是中軸線上主要建筑最常采用的形式。整個建筑面寬五間,大門中部裝飾有獅形猛獸,東西兩個側門半敞開,里面各站兩位侍女探首張望,似乎等待主人的歸來。偏門各站有一位侍女,左右兩邊仕女都面向廡殿中部相對而立,穿右衽服裝短靴。這幅斗拱式建筑壁畫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斗拱結構古建筑資料,比建筑學家梁思成在五臺山發現唐代佛光寺東大殿斜拱構造建筑早了一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白鶴觀和詩拓片</p><p class="ql-block">年代:明代</p><p class="ql-block">類別:碑拓</p><p class="ql-block">規格:90cmx65cm</p><p class="ql-block">明萬歷二十七年,忻州城池大規模修建后竣工,2月15日,山西巡撫魏允貞蒞臨秀容書院白鶴觀時,恰好看到絕跡300多年的白鶴再次降臨,不禁感慨萬千,即興賦一首七言絕句詩。詩云:“白鶴觀頭白鶴群,士人不見只曾聞。誰知三百年來后,又睹聯翩下碧云。”相隨的地方官員齊聲喝彩,趙夢麟、張堯行、朱天煒和丘允升等紛紛相和,每人次韻二首白鶴觀詩,一時傳為佳話。</p><p class="ql-block">該碑拓為時任靜樂縣知縣趙夢麟和忻州知州張堯行的和詩。碑刻現存于秀容書院中院白鶴觀大殿前兩側墻上。</p> <p class="ql-block">元遺山詩集箋注,年代:清道光,類別:典籍,規格:28cmx19cmx6。《元遺山詩集箋注》為清代道光丁亥刻本,全面匯編了元遺山詩歌創作成就。現在看到的是遺山讀書山十首。</p><p class="ql-block">金史紀事本末,年代:清光緒,類別:典籍,規格:28cmx16.5cmx12。《金史紀事本末》是在元遺山先生《壬辰雜編》的基礎上編成的,凸顯了遺山先生的史學貢獻。本品為清光緒癸卯刻本。</p><p class="ql-block">直隸忻州志,年代:清乾隆,類別:典籍,規格:24cmx15cmx4。《直隸忻州志》為清乾隆刻本。由時任忻州知州竇容邃主持修撰,這里有他書于秀容官舍的記載。</p><p class="ql-block">屋脊構件,年代:清代,類別:屋脊,規格:17cmx25cm。我國古建筑的屋脊上,常常有一些神獸的造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吻獸,吻獸是中國古建筑中屋脊獸飾的總稱。該展品為忻府區莊磨鎮一帶村落寺廟正脊所用的吻獸造型構件。</p><p class="ql-block">遺山先生文集,年代:民國,類別:書籍,規格:17.5cmx11.5cmx4。《遺山先生文集》由民國時期商務印書館印行,該書為出版界享有盛譽的萬有文庫叢書之一種。</p> <p class="ql-block">啟秀書社</p> <p class="ql-block">秀容弦歌,綜述秀容書院歷史沿革,體現秀容書院對忻州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的影響。本展區陳列的文昌祠并學堂全圖,堪稱秀容書院博物館鎮館之寶。輔以清代科考暨書院生員究習時藝之實物活字印版、書院山長以及忻縣中學畢業的著名人士的珍貴墨跡、進士朱卷、生員考卷、各類課本、文獻,反映了秀容書院向新興學堂和忻縣中學的演變,見證了科考制度的變遷和秀容書院之弦歌不輟。</p> <p class="ql-block">文昌祠并學堂全圖</p><p class="ql-block">年代:晚清</p><p class="ql-block">類別:字畫</p><p class="ql-block">規格:170cmx70cm</p><p class="ql-block">圖中所繪內容為秀容文昌祠及秀容書院建筑群,形象再現了秀容書院當時盛貌,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該圖作者邢爾昌,為晚清時期忻州文化奇人,古城內文昌巷人,字淼泉,號無悶山人。</p> <p class="ql-block">忻州直隸州正堂匾</p><p class="ql-block">年代:清同治</p><p class="ql-block">類別:木匾</p><p class="ql-block">規格:51cmx89cm</p><p class="ql-block">直隸州的建置最早出現于元代,明清時期地方行政單位之一。本品為清同治年間忻州直隸州正堂木匾。</p> <p class="ql-block">當然委員證</p><p class="ql-block">年代:民國</p><p class="ql-block">類別:證書</p><p class="ql-block">規格:22cmx26cm</p><p class="ql-block">民國忻縣當然委員,指不經過選舉的委員。該證書中有眾多忻縣名人(范懷仁、常向旭、陳敬棠、王建平等)。</p> <p class="ql-block">山西鄉試題目</p><p class="ql-block">年代:清同治</p><p class="ql-block">類別:試題</p><p class="ql-block">規格:73cmx71cm</p><p class="ql-block">《山西鄉試題目》乃同治九年庚午山西鄉試第一場考題,上有四枚關防,大印戳記。</p><p class="ql-block">考卷約選</p><p class="ql-block">年代:清嘉慶</p><p class="ql-block">類別:課本</p><p class="ql-block">規格:38cmx38cm</p><p class="ql-block">《考卷約選》乃映雪齋課本,清嘉慶甲戌年版。</p> <p class="ql-block">畢業證書</p><p class="ql-block">年代:民國</p><p class="ql-block">類別:證書</p><p class="ql-block">規格:29cmx29cm</p><p class="ql-block">該證為民國二十二年時畢業證書,由縣長張宴林、教育司長陳兆麟頒發。</p><p class="ql-block">畢業證書</p><p class="ql-block">年代:現代</p><p class="ql-block">類別:證書</p><p class="ql-block">規格:23cmx43cm</p><p class="ql-block">該證書為1953年12月折縣第一中學畢業證、由校長王法成簽發。</p> <p class="ql-block">考試范文,年代:清嘉慶,類別:范文,規格:92cmx47cm。清嘉慶己卯科試題《考試范文》,備學生研究學習。文后跋為寧志剛先生所題。</p><p class="ql-block">山西考卷,年代:清嘉慶,類別:考卷,規格:27cmx16.5cm。《山西考卷》為清嘉慶刻本,收有序、論文十三則,文150篇。</p><p class="ql-block">鄉試卷,年代:清道光,類別:試卷,規格:27cmx14.5cm。忻州秀容書院董宇煒、張志賢、趙元士、姚秉鋒、劉升瑛等人鄉試卷,其中董宇煒曾任秀容書院第四任山長。</p><p class="ql-block">考試范文版樣,年代:清嘉慶,類別:雕版版樣,規格:50cmx35cm。清嘉慶己卯科試題版樣。</p> <p class="ql-block">文魁扁額,光緒戍子科鄉試舉人米毓瑞立。</p> <p class="ql-block">小題易讀,年代:清咸豐,類別:典籍,規格:23cmx12cm。《小題易讀》乃洛陽史子恒所著詩論集。咸豐庚申年版。</p><p class="ql-block">山西國民師范各科教學案,年代:民國,類別:教案,規格:18cmx11cm。《山西國民師范各科教學案》乃民國九年省城晉新書社印刷版本。</p><p class="ql-block">鄉會名元錄,年代:清代,類別:墨跡,規格:15cmx15cm。《鄉會名元錄》一般記載的均是當地有作為的官員,或有崇高威望、為社會做出重大貢獻的社會賢達。該名錄中有清代晚期翰林,忻州安邑村的趙培因。</p><p class="ql-block">信函,年代:當代,類別:手札,規格:19cmx13cm。此信函乃曾任山西省委書記霍士廉寫給忻縣革委并家鄉北堡大隊的便箋一張,無函封。</p><p class="ql-block">詩箋,年代:清康熙,類別:墨跡,規格:23.5cmx10cm。該詩箋為清康熙年間拔貢張呈祥詠獨擔山之詩作。</p><p class="ql-block">徐劉課藝,年代:清代,類別:墨跡,規格:17.5cmx12cm。《徐劉課藝》乃徐繼畬手抄本,內有徐繼蜜、劉貢西兩人合集文章數十篇。</p><p class="ql-block">小眷西堂近體詩,年代:民國,類別:書籍,規格:25cmx14cm。《小眷西堂近體詩》為晉南新田蘇晉所著,由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作序。作者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首,自寫二十首。由此可見遺山論詩的深遠影響。</p><p class="ql-block">青云集,年代:清光緒,類別:典籍,規格:22cmx13cm。《青云集》乃詩詞韻律合集。光緒庚辰年版。</p><p class="ql-block">正草商學新尺牘,年代:清宣統,類別:課本,規格:19.5cmx13cm。《正草商學新尺牘》為家庭禮儀讀本,宣統二年出版印行,上海姚文海書局出版。</p><p class="ql-block">最新國文教科書,年代:清光緒,類別:課本,規格:20.5cmx13.5cm。《最新國文教科書》為初等小學教科書,由學部審定。該冊乃光緒三十三年第十八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p><p class="ql-block">忻縣中學校畢業紀念冊,年代:1950年,類別:紀念冊,規格:18cmx12.5cm。《忻縣中學校畢業紀念冊》為1950年油印本,內有忻縣中學校地平面圖。</p> <p class="ql-block">秀容書院博物館,云際青山·讀書山房乙巳上元雅集。</p> <p class="ql-block">白鶴書堂</p> <p class="ql-block">國學院</p> <p class="ql-block">前賢遺珍,薈萃前賢典籍墨寶,彰顯忻州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詮釋“文躋九原、雅出秀容”之實至名歸。本展區所陳列的元好問、白樸、薩都刺、傅山、徐繼畬等忻州歷代名賢的典籍與墨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交相輝映。</p> <p class="ql-block">徐繼畬書法八條屏殊稱難得。正是歷代前賢賡續九原文脈,秀容大地薪火相傳。</p> <p class="ql-block">書法對聯</p><p class="ql-block">年代:民國</p><p class="ql-block">類別:字畫</p><p class="ql-block">規格:30cmx96cmx2</p><p class="ql-block">該聯由傅存懷所書。傅存懷,字少蕓,忻縣令歸村人,民國期間曾任晉軍中將軍長。</p> <p class="ql-block">裴少俊墻頭馬上</p><p class="ql-block">年代:明代</p><p class="ql-block">類別:典籍</p><p class="ql-block">規格:20cmx13cm</p><p class="ql-block">《裴少俊墻頭馬上》乃元雜志四大家之一的白樸戲劇名篇,被譽為“中國古典十大喜劇”之一。該本由明朝臧晉叔校。</p> <p class="ql-block">金星硯</p><p class="ql-block">年代:金元</p><p class="ql-block">類別:石硯</p><p class="ql-block">規格:16X8.9X2CM</p><p class="ql-block">金星硯所用材料是產自江西、安徽等地的一種石料,因為石中含有黃鐵礦晶體或云母,在陽光下有耀如金星的斑,故名“金星石”。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曾贊金星硯曰:“石墨如漆,溫潤如玉,金星遍布,有大如豆者,細微發墨,叩之有聲,制硯上品也。”該硯傳為元好問用硯。</p><p class="ql-block">日月硯,年代:唐,類別:石硯,規格:21X12.3X3.6CM。從考古資料發現,硯臺是從研磨器逐漸發展演變而來。唐以來,硯材出現了很多品種,其中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最為突出,號稱“四大名硯”,此硯四邊雕有山、海、龍紋,其硯堂呈一狀如太陽的圓形,其硯池狀若彎月,“日月硯”應因此而得名。該硯傳為元結用硯。</p> <p class="ql-block">遺山樂府</p><p class="ql-block">年代:清代</p><p class="ql-block">類別:典籍</p><p class="ql-block">規格:27cmx15.5cm</p><p class="ql-block">《遺山樂府》為元遺山先生詞曲集,清代刻本。</p><p class="ql-block">遺山先生集</p><p class="ql-block">年代:清代</p><p class="ql-block">類別:典籍</p><p class="ql-block">規格:26cmx16.5cmx4</p><p class="ql-block">《遺山先生集》由清代施國祁編,平定張穆重校,陽泉山莊印。</p> <p class="ql-block">傅青主小楷佩觹(xi)集</p><p class="ql-block">年代:民國</p><p class="ql-block">類別書籍</p><p class="ql-block">規格:27.5cmx16cm</p><p class="ql-block">《博青主小楷佩集》乃教科書,民國二十五年四月山西書局印。《佩觹》乃宋人郭忠恕所著的辨別音近形似字的字書。</p><p class="ql-block">傅青主小楷曾子問</p><p class="ql-block">年代:民國</p><p class="ql-block">類別:書籍</p><p class="ql-block">規格:27.5cmx16cm</p><p class="ql-block">《傅青主小楷曾子問》乃兒童節贈送品之禮。民國二十五年四月山西書局印,政府大員峰縣人徐永晶作序。</p> <p class="ql-block">百年風華</p> <p class="ql-block">入黨誓詞</p><p class="ql-block">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p> <p class="ql-block">秀容書院博物館側門</p> <p class="ql-block">遺山書局,忻州市詩詞學會。</p><p class="ql-block">遺山書局語錄</p><p class="ql-block">背包太沉,存吧</p><p class="ql-block">走的太累,坐吧</p><p class="ql-block">買了太貴,抄吧</p><p class="ql-block">您有意見,提吧</p> <p class="ql-block">遺山書局,在世俗的人群中尋找有趣的靈魂。</p><p class="ql-block">白茶清歡無別事</p><p class="ql-block">我在等風</p><p class="ql-block">也在等你</p><p class="ql-block">(店內更多好書等著您)</p><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秀容書院下院</p><p class="ql-block">你相信書的價值</p><p class="ql-block">我相信你的素質</p><p class="ql-block">掃碼支付即可帶走</p> <p class="ql-block">秀容書院總體布局由下中上三院組成,下院有白鶴觀舊址,拾級而上即為中院。書山有徑牌樓。</p> <p class="ql-block">秀容書院校歌</p><p class="ql-block">校舍崢嶸,雄建九龍崗,規模好堂皇。</p><p class="ql-block">舟山遠列作屏障,馬水環縈翠帶長,山明水秀,人才輩出扶家邦。</p><p class="ql-block">看!多是社會中堅,勤、慎、敏、愛,日夜淬礪,為我神州爭榮光。</p><p class="ql-block"> 晚清舉人常葵圃撰</p> <p class="ql-block">秀容書院,以自然地形而精巧設計。西高東低,六角亭、四角亭、八角亭一線三亭雄距至高處。主院以東下部建筑更為壯觀,順臺階西向拾級而上,步步登高,有小巧玲瓏的木牌坊、四角亭、八角亭、六角亭。站在六角亭眺望,可一覽市區全景。</p> <p class="ql-block">上院面積不大,但上院是秀容書院標志建筑所在。過“通天衢”牌樓沿坡而上,南為八角亭,北為六角亭,中為四角亭。</p> <p class="ql-block">在書院西坡上先后修建三個風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為三亭中之最,每邊長約三米,亭高約九米。六角亭舊稱寥天閣,為全城最高點,立于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磚拱門,稱天之衢,意取書院讀書人,通過天之衢,登上寥天閣,飛黃騰達。</p> <p class="ql-block">六角亭名謂寥天閣。亭下土崖坍塌,文化部門搶修保護后,在高筑的磚墻上題名“凌云閣”。這里是觀城望景的最高點,前人許多九龍崗詩作都是在這里吟賦而成。</p> <p class="ql-block">八角亭的高度略低于寥天閣,傳說當時知州邱鳴泰是個大孝子,公務之余思念故鄉老母,故而擇高地以筑亭,常登高遠望以解思念母親之情。有感于知州的孝心,時人將此亭命名為“望萱閣”,舊以“萱堂”代指母親的居室,亦指母親,所以“望萱閣”即“望母閣”只是不如用“萱”字文雅而已。</p> <p class="ql-block">明代萬歷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以磚石修筑忻州城,西段沿九龍崗地形蜿蜒起伏,與平地城墻連接,其輪廓像一頭臥牛,而望萱閣和寥天閣更似臥牛頭頂的雙角,所以說秀容書院是臥牛之首,雙閣是牛頭上的犄角,道盡了這兩座建筑對美化忻州城的神奇作用。</p> <p class="ql-block">秀容書院,選址于忻州西南最高處的九龍崗。居高臨下,可以俯瞰整個忻州古城。書院內古樹參天、亭臺牌額、環境幽深、別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站在城墻,俯瞰古城。</p> <p class="ql-block">秀容書院</p> <p class="ql-block">乾隆忻州志,記載白鶴觀原文和譯文。</p> <p class="ql-block">白鶴觀,原建筑建于唐天寶年間(742-756),初名“七圣觀”,后因每年2月15日道教真元節,常有仙鶴飛旋棲息,遂更名“白鶴觀”。五代后晉天福二年(937)曾經修葺,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為“天慶觀”,明萬歷年間(1573-1620)復名為“白鶴觀”。木構單檐懸山頂建筑,面闊五間前出廊,進深五椽。殿內設壇臺,上塑元始天尊及兩位侍者、道德天尊及兩位侍者、靈寶天尊及兩位侍者塑像。建筑面積173.67平方米,高7.57米。</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返璞歸真太清終大悟,臨虛守靜仙鶴自高吟。</p> <p class="ql-block">秀容講堂,知州魯潢在其《新建秀容書院碑記》中所記:“人文蔚起,科甲蟬聯,多士匯征,為屏為翰”,文武雙全者“率多秀容書院中人”。多少代人金榜題名光宗耀祖。</p> <p class="ql-block">水源誠記、益順自染布莊、增祥銀樓等牌匾及票據。</p> <p class="ql-block">老式攝影機</p> <p class="ql-block">看護期滿訓練證書,山西省立太原女師范學校本科第一年級學生趙愛蓮,年17歲,山西省介休縣人。中華民國二十六年五月三十一日。</p> <p class="ql-block">五臺縣第四區雨等女學校高小科第二班畢業攝影。</p> <p class="ql-block">秀容詩文集、官契、執照、許可證、畢業證、作業本、書桌、木雕等。</p> <p class="ql-block">隨著時間的流逝,秀容書院就像一位歷經千載的貴族遺老,高雅、寧靜而安詳。</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書院中,仿佛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沉淀。在這里,人們可以暫時忘卻塵世的紛擾,享受一份寧靜與和諧。</p> <p class="ql-block">柒見藝術館-忻州歷史文化展</p><p class="ql-block">營業時間:夏季09:00-18:00,冬季10:00-18:00</p> <p class="ql-block">刻章及校徽</p> <p class="ql-block">忻縣行政公署封</p> <p class="ql-block">畢業證書,山西省立太原師范學校。</p> <p class="ql-block">山西忻縣中學校全體旅行陀羅山攝影紀念,民國十年四月。</p> <p class="ql-block">秀容書院,不僅是一座建筑藝術的瑰寶,更承載著深厚的教育底蘊。在這里,借山勢之秀,建筑之雅,孕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p> <p class="ql-block">學海無涯牌樓</p> <p class="ql-block">鯉魚跳龍門石雕</p> <p class="ql-block">遠眺明月樓和古城風光。</p> <p class="ql-block">百年古樹下,述說著書院樓閣的奧秘。光影屋脊間,承載著立志于天下的豪情。置身書院仿佛能聽到學生們的朗朗讀書聲。</p> <p class="ql-block">文昌祠,原建筑建于五代后晉天福年間(936-944),明弘治年間(1488-1505)重修。隋唐科舉制度產生之后,文昌星尤為文人學子膜拜。每年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辰之日,童生、秀才、稟生、貢生、舉人以及私塾先生備全牛或其他供品,至文昌廟行“三獻禮”祭祀之。木構單檐懸山頂建筑,剪邊孔雀綠琉璃瓦脊,面闊五間,進深五椽,內塑文昌帝君及兩位侍者塑像。建筑面積162.72平方米,高約8.6米。</p> <p class="ql-block">秀容書院,主院為兩進院,正中為過廳,后為供奉文昌帝君的文昌祠,左右為配房、南面有戲臺。</p> <p class="ql-block">文昌祠,青碧琉璃瓦覆頂,是當年文人學士祭奉文昌星的祠堂,該祠入間最深,檐下有廊,古柏與古祠使得這個院落洋溢著悠遠厚重的歷史滄桑感。</p> <p class="ql-block">古戲臺,鏡臺春秋。</p> <p class="ql-block">茶樓,喜茶品百味群賢皆會聚,清水泡古茶茗香繞古城。</p> <p class="ql-block">文昌祠</p> <p class="ql-block">中院是書院的主體部分,又由北之柏樹院,中之棗樹院,南之槐樹院三院組成。</p> <p class="ql-block">忻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忻州市,位于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山西省的中北部。東臨太行連冀京,西帶黃河望陜蒙,北倚長城攬云朔,南隔石嶺通太原。忻州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6項,省級59項,市級249項;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2人,省級80人,市級434人。</p> <p class="ql-block">忻州市,非遺名錄數量和傳承人數量居全省前列,基本形成了脈絡清晰、傳承有序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依托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先后有6個縣(市、區)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民歌)之鄉”(河曲縣),“中國民間繪畫之鄉”(代縣),“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靜樂縣),“中國摔跤之鄉”(忻府區、定襄縣、原平市),“中國八音之鄉”(忻府區)。</p> <p class="ql-block">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駐忻州(靜樂)傳統工藝工作站成功落戶忻州后,有力地促進我市傳統手工藝人更加透徹掌握優秀傳統文化和優秀傳統工藝的精髓,深入研究當代生活需求,找到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點,將非物質文化資源的保護和文化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助力忻州市傳統工藝振興,促進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更好發展。</p> <p class="ql-block">忻州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6項):河曲民歌、五臺山佛樂、北路梆子、秧歌戲(繁峙秧歌戲)、神池道情戲、二人臺、撓羊賽、河燈會、晉北鼓吹、原平鳳秧歌、面塑(定襄面塑)、背鐵棍(撓閣)、雁門民居營造技藝、云岡大鑼鼓(云勝鑼鼓)、剪紙(靜樂剪紙)、嗩吶藝術(五臺八大套)。</p> <p class="ql-block">市文化和旅游局為了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積極爭取中央公益彩票金項目支持,在市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征集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品,在秀容書院籌建了忻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讓廣大群眾從中了解和領略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況及風采,進一步提高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弘揚忻州優秀傳統文化,并把這種精神外化成熱愛忻州、建設忻州的實際行動,真正把忻州文化自信的軟實力轉變成推動忻州發展的硬實力,著力打造屬于忻州的新時代心靈高地。</p> <p class="ql-block">忻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天籟之音展廳。</p> <p class="ql-block">大紅花轎,精雕細刻;新娘禮服,繡工精美。</p> <p class="ql-block">峨口撓閣,融表演、舞蹈、音樂、美術、體育于一體,是當地春節文娛活動中最流行、最火爆、最受觀眾喜歡的一門綜合性的“百戲雜藝”。被譽為“無言的戲劇,空中的舞蹈,流動的雜技,鮮活的雕塑”。2008年6月7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二人臺,流行于河曲縣全境、周邊以及陜西、內蒙、河北的部分地區。二人臺是在河曲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間,迄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是二人臺發展的鼎盛時期。“文化大革命”期間斷演,人才沉寂。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二人臺復興。撰修劇目、培養人才、制作音像,使二人臺藝術的研究、保護和傳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二人臺現有流傳下來的影目100多個,代表劇目有《走西口》、《打瓔珞》、《探病》、《打金錢》等。牌子曲98首。</p><p class="ql-block">河曲二人臺的內容大部分反映當地的生活習創。其語言、故事、服飾、動作都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它與河曲民歌一脈相承并吸收融合了蒙古民族的民歌,使二人臺兼具漢蒙兩個民族的藝術特長。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五臺山佛樂與五臺山佛教同生并共興衰。唐代達到繁盛,元明之交,樂器引入佛教,趨于完善,它吸納了我國傳統的民間歌曲和樂曲,是中國傳統音樂的“活化石”,既表現了佛教音樂的宗教化特征,也表現了佛教音樂的民俗化和民間化的特征。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豐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忻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美好生活展廳。</p> <p class="ql-block">晉北歌謠、代縣剪紙、靜樂剪紙。</p> <p class="ql-block">動物泥塑,豐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盛世中華玉雕,巨龍騰飛。</p> <p class="ql-block">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駐山西忻州(靜樂)傳統工藝工作站,于2017年7月22日在北京啟動籌備成立儀式,10月13日分別在山西忻州、靜樂舉行成立及授牌儀式。2018年11月2日,工作站正式在秀容書院中院掛牌。</p><p class="ql-block">該工作站是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文件精神,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有關要求,在文化和旅游部重點支持下成立的全國第八個傳統工藝工作站。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具體指導,山西省文化廳提供支持,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與忻州市人民政府建立戰略合作機制,吸收相關高校、科研、設計、文旅單位等各方力量參與搭建的平臺型工作站,力求實現忻州傳統工藝的最高水準與深厚的傳統文化、豐富的當代生活實踐三者的有機融合,通過服務基層、管理創新、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振興當地傳統工藝,成為精準文化扶貧的技續動力。</p> <p class="ql-block">山長院,書院領導人稱山長,專管本院教學工作。《荊湘近事》云:“五代蔣維東隱居衡岳,受業者號曰山長。”這大概是“山長”一詞的最早來源。《元史》:“書院設山長。”山長遂成正式職稱,但學者行文時則通稱“某人主講某某書院”。秀容書院歷任山長今可考者有崔嶫、薛河東、趙宗先、董宇煒、郝椿齡、米毓瑞等六人。</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作市| 中江县| 香港| 宜川县| 开远市| 会东县| 嘉定区| 内丘县| 济阳县| 阿克陶县| 沈阳市| 香河县| 武冈市| 广德县| 永平县| 南阳市| 禄丰县| 平遥县| 扶绥县| 伊金霍洛旗| 海宁市| 盐亭县| 临江市| 绩溪县| 克山县| 泾阳县| 布尔津县| 普兰店市| 南陵县| 江门市| 和田市| 宝丰县| 沅江市| 焉耆| 宾阳县| 祁连县| 阜平县| 喀喇沁旗| 高邮市| 华阴市| 荔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