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楊廣(569年~618年),一名英,小字阿摐。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嫡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楊廣天性聰敏,容貌英俊,文采出眾。開皇元年(581年),楊廣被冊立為晉王,后參與平定南陳之戰。開皇二十年(600年),楊堅冊立其為皇太子。仁壽四年(604年),楊廣即皇帝位。</p> <p class="ql-block"> 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十一月,原來陳朝的疆域內,一場反對隋朝統治的叛亂全面爆發。婺州、會稽、蘇州等地均有人舉兵起義,抓住隋朝官員后當場開膛破肚,甚至割肉吃掉。面對蔓延開來的血腥暴亂,隋文帝楊堅只得調整統治策略,將主管江南事務的揚州大總管換人,換來了晉王楊廣。由此開始了楊廣駐防并治理江南的10年生涯。</p> <p class="ql-block"> 楊廣一反父親的高壓政策,對江南實行懷柔政策。他利用當地望族充當說客,勸諭造反者歸順,兵不血刃就奪回17座城。相當快速而有效地化解了反隋風潮。</p><p class="ql-block"> 他改變父親任命關隴士人鎮壓江南士人的做法。他比較注重江南人自治。他的揚州大總管府中,聚集了一批江南才學之士,比如王胄、諸葛穎、虞世基虞世南兄弟等。他們都是梁、陳舊朝的官員,又是江南大族的代表人物。他們聚集在楊廣周圍,影響著楊廣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希望楊廣能夠成為江南地區利益的代言人。</p><p class="ql-block"> 后來,楊廣登上帝位后,開鑿大運河,建設江都宮,三幸揚州。這些作為,都是為了鞏固他在江南乃至整個帝國的勢力,促進南北統一融合。但在正史中,卻被“游樂無度,荒淫無道”八個字概括掉了。</p> <p class="ql-block"> 成王敗寇,諸如此類,出于動機上的詆毀,在傳統史書中隨處可見。</p><p class="ql-block"> 開鑿大運河這件事,打通了南北交通運輸的大動脈,對中國此后1300多年的王朝歷史居功甚偉。唐皮日休評價“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眰鹘y史書卻一概說,這是隋煬帝為了巡游玩樂才干的,甚至具體到說他就是為了去揚州看瓊花嘛。</p><p class="ql-block"> 又如營建東都洛陽,楊廣的本意是為了加強對關東和江南廣大地區的控制,維持帝國一統。而《資治通鑒》卻認為,是楊廣聽信了江湖術士的讖語,說“修治洛陽還晉家”,才啟動了這項巨大的土木工程。把建東都的原因,歸結為楊廣的迷信和昏庸。</p><p class="ql-block"> 因為他是亡國之君,他干的任何事情,不管結果如何,在動機上都是十惡不赦的。</p> <p class="ql-block"> 中國從有歷史敘事開始,就假定了一個歷史事實:亡國之君沒有一個好東西。在儒家的君主養成課中,一個好君主如果亡了國,那它教君主為善的整個理論基礎就站不住了。所以,亡了國的君主,只能是,必須是壞君主。這就如顧頡剛所說的“層累制造出來的偽史”,為了達到說教、資治的目的,一個亡國之君在后來一代代史學家的記述中,壞事越做越多,人品越來越壞。</p><p class="ql-block"> 大業十四年(618),楊廣被宇文化及所弒。得到楊廣的死訊后,已經起兵的李淵“哭之慟”,說:“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然而,僅僅四年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李淵坐穩了江山,遂將楊廣的謚號從“明帝”改成了“煬帝”(好內遠禮曰“煬”,即沉迷于酒色,忽視禮義??。)</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在位期間,名臣魏徵遵照李世民的指示,組織力量修《隋書》,定下的指導思想是“以隋為鑒”。從隋朝的興亡中吸取經驗教訓,為當朝國君掌握存亡治亂的規律服務。</p><p class="ql-block"> 基調已定,楊廣在歷史上就只能是一個荒淫無道的昏君。歷代官修史書的殘酷就在這里。</p><p class="ql-block"> 其實,隋煬帝是歷史的一面鏡子:照出雄心的鋒芒,也照出急功近利的刀光。他活成了反面教材,卻給李世民留了個豐厚遺產——歷史啊,總是勝利者寫的,但輸家未必沒本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许昌市|
宝清县|
贵阳市|
高陵县|
东方市|
同江市|
蒲城县|
松溪县|
乌恰县|
冕宁县|
常宁市|
鸡泽县|
金堂县|
托克托县|
雅江县|
梨树县|
和政县|
明溪县|
武威市|
依兰县|
富民县|
陵水|
沭阳县|
大竹县|
鹿邑县|
甘谷县|
吉木乃县|
芜湖县|
金乡县|
酉阳|
静海县|
华蓥市|
惠来县|
株洲市|
施秉县|
自贡市|
英德市|
阳西县|
乡城县|
罗田县|
江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