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光福地處蘇州城西三十公里臨近太湖邊的古鎮,素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譽。光福古韻悠長,四季花香不斷,出鎮不遠就是名聞天下的賞梅絕佳處,香雪海,山名鄧尉山。山下有一古廟,以“清奇古怪”四棵古柏稱絕于世,廟名司徒廟。</p> <p class="ql-block"> 坐落于光福鄧尉山麓香雪村的司徒廟,是祭祀東漢初大司徒鄧禹將軍的祠廟,又叫古柏庵、與香雪海隔路相對。 走進寺廟,佛音入耳,鼻尖纏繞著絲絲禪香,自有種深入靈魂的的幽靜古韻。司徒廟最為人稱道的是廟里的四株古柏,鄧禹草堂也藏于此,四周是樹林環繞,別有雅致。</p> <p class="ql-block"> 司徒廟有“三寶”:一為四棵古漢柏,二為楞嚴經石刻,三為金剛塔碑。廟內后又有梅園,鄧禹草堂座落其中。初春時節,梅花開時,白則勝雪,紅如霞染,綠萼俏麗,暗香襲人,梅與古柏相對成趣。院內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廟內佛像莊嚴,早晚課誦不斷,四周青山環抱,與香雪海遙相呼應,詩情畫意,鳥語花香,是尋幽訪古,遊覽勝地。</p> <p class="ql-block"> 司徒廟有“三寶”:一為“清”、“奇”、“古”、“怪”四棵古柏;二為《楞嚴經》石刻;三為《金剛經》塔碑。《楞嚴經》是一部保存得非常完整的明代石刻經卷。全文67000多字,分別刻在84塊青石上。每塊石長95公分,寬33公分。《金剛經》整部刻在一塊惹人注目的青石碑上。碑高192公分,寬69公分。這位石刻設計者將整部《金剛經》巧妙安排在一座七級寶塔圖案上。從寶塔中心的卷首開始,整部金剛經可順序誦讀。而每層塔角檐下的鈴鐺及塔檐下的蓮柱上,又各刻一個“佛”字。整座寶塔上沒有一個虛設的字,寶塔與經文排列完整又富有對稱性。經文全用工整的蠅頭小楷書寫,精刻細鏤而成。</p> <p class="ql-block"> 廟里有四株古柏,樹齡近二千年,清柏碧郁蒼翠,挺拔清秀;奇柏主干斷裂,其腹中空;古柏紋理紆繞,古樸蒼勁;怪柏臥地三曲,狀如蛟龍,被雷劈開后的二個枝干完全離開了主干,但是都活著,并發出了新枝。四棵古柏樹組合在一起,宛如一幅天然的古柏圖。當年乾隆看后給四棵古柏樹分別命名為:"清、奇、古、怪。” 在廟里拐角處有一棵450年高齡的瓜子黃楊,黃楊有木中君子之稱,也有“千年難長黃楊木”的俗語。司徒廟中這棵粗大的黃楊樹,從根部開始盤旋而上傾斜生長,歷經幾百年的酷暑寒冬,風吹雨打,依然屹立,確是世間稀有。</p> <p class="ql-block"> 明清時期,司徒廟經歷了多次修繕和重建。據明代王夢熊《司徒廟碑記》載,明初“殿堂棟宇日就傾圮,寺院荒蕪”,后由鄉之紳士顧子才首捐己囊,尋募眾緣,歷時三年(宣德十年至正統三年)重建。此后,歷代都有修葺,但主體建筑規模和格局大致未變。 現在的殿宇多為清末民初重建,保持了傳統院落式的布局。廟宇現存兩進,共二十余間,布局嚴謹,古樸典雅。 為了紀念鄧禹這位歷史名人,2000年光福鎮政府出資200多萬元新建了鄧禹草堂這座園林。鄧禹草堂占地20多畝,園內亭堂軒橋、蓮池假山、古樹佳卉、叢竹修篁、梅樹成林,呈現出一派典型的江南園林風貌。園內布局簡單而合理,設計者力圖再現東漢名士隱逸生活的風貌與場景。 草堂為木質結構,屋面覆蓋稻草,面寬三間。中間板壁中堂掛有鄧禹畫像和楹聯,四周墻壁掛有介紹鄧禹生平事跡的鏡框。草堂內設有起居臥室、生活間和會客室,保持了古樸的模樣。 鄧禹草堂的最大特色是占地數畝的成片梅林,栽植了梅樹百余株,包括宮粉白梅、宮粉紅梅等多個珍貴品種,每年初春時節梅花盛開,與司徒廟的古柏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司徒廟”相傳為東漢大司徒鄧禹歸隱處。后人紀念先人為祠奉為神明,日久成廟。史料記載鄧禹成名極早,早期除游學長安外就是在家鄉南陽讀書,沒有到過江南。二是,鄧禹富貴終身,晚年沒有隱居。三是,鄧禹轉戰多年,所在地區在今天的河北、河南、山西、陜西一帶,其軍旅生涯也未涉足江南,死后也是歸葬故里。所以說隱居鄧尉山的“相傳”是不可靠的,無論早年或者晚年,都不可能。所以“清奇古怪”不可能是鄧禹本人手植,但是依舊是國寶。</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楼县|
南开区|
永仁县|
德钦县|
池州市|
尼玛县|
泾源县|
锡林浩特市|
丁青县|
钟山县|
绥德县|
五峰|
南京市|
蒙阴县|
平潭县|
兰考县|
沅陵县|
扶沟县|
松原市|
阳原县|
张北县|
那曲县|
南靖县|
沈阳市|
曲麻莱县|
习水县|
舞阳县|
乐清市|
河西区|
合作市|
祁阳县|
喀喇沁旗|
麦盖提县|
剑川县|
南汇区|
石棉县|
黑山县|
洪江市|
额敏县|
祁东县|
丹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