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張愛萍創建華東海軍紀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吳殿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9年3月、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云集長江北岸,渡江戰役爆發在即。從蘇聯養傷回國不久的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完全清楚,解放戰爭已近尾聲,飽經戰亂之苦的中華民族將獲得和平與安寧。他為此興奮不已,不顧自己重傷初愈,與司機輪流開車,風馳電掣趕到渡江戰役總前委駐地蚌埠,他決意要參加這最后挖取敵心臟、埋葬蔣家王朝的關鍵一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張愛萍沒有如愿,華東軍區司令員兼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交給他另一項任務:主持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海軍一。歷史證明,張愛萍無須為沒能參加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渡江戰役而遺憾,在人民海軍歷史第一頁上,他留下了許多流芳后世的佳話和詩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4月23日”這一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組建海軍的任務,中央軍委,毛澤東是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的。但當時三野的主要領導陳毅、粟裕、譚震林均為總前委成員。大戰在即,如箭在弦,他們理所當然地把注意力放在戰役上。所以,張愛萍便義無反顧地獨立承擔起海軍組建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時間緊迫,刻不客緩!張愛萍理解中央軍委的意圍。此前不久,遼沈、平津等幾個大戰役沒能全殲敵人,就是因為缺少海上武裝,致使潰敗的國民黨陸軍殘余部余從海上逃掉,渡江之后將有一系列解放海島的戰斗,海軍部隊的組建無論如何不能再等了!接受任務后,他火速前住第三野戰軍司令部駐地江蘇泰州白馬廟,與在那里指揮渡江作戰的三野副司令員粟裕,研究擬調海軍的部隊和干部人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全副精力集中于渡江戰役的粟裕,無睱與張愛萍具體商討組建海軍的細節。但他是爽快,干脆的,聽完張愛萍的匯報,他單刀直入地說:三野教導師師部調給你,但目前他門無人在這里。我先叫幾個人幫時你,一個是二十八軍八十四師副參謀長李進,</span>這個人有智有謀,是個好助手。另一個是野司作戰參謀黃勝天,他是主管國民黨海軍情報的,可以幫你搞上海海軍的接管工作。還有兩個,軍工部采購科長張渭清,機關管理員溫禮芝,給你當后勤管家。可以先干起來,部隊到江陰后再組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組建海軍人選就這樣算敲定了,張愛萍立即與他們幾個談話,展開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月23日下午2時,組建人民海軍的第一次會議,在白馬廟三野渡江指揮所所在的兩層小樓樓下召開,出席會議的共13人:張愛萍和確定參加海軍組建工作的李進、黃勝天、張渭清、溫禮芝,另外還有做服務工作的8名戰士。由于粟裕及指揮所的主要領導已渡江南進,張愛萍親自主持會議,“自拉自唱”。他說:今年1月,毛主席就提出了組建海軍、空軍的任務。空軍,四野已搞起來了,陳司令說,海軍的組建要抓緊,越早越主動。從現在起,海軍組建就開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環境條件的原因,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沒有留下文獻。根據當事人后來的追憶,這次會議,首先傳達了軍委和三野首長關于組建海軍的指示,接著是出席會議的同志按照自己的分工發表意見,最后張愛萍集中大家的意見作了總結講話。會議簡潔、明了,最后形成的決議主要有以下幾點:時間緊迫,立即行動,一切從速從快;首先成立臨時黨委,部隊邊打邊建,要盡可能吸收起義、投誠的國民黨海軍人員參加工作。翌日,以三野前委的名義將會議情況報告了總前委和中央軍委,28日在江陰召開的華東軍區海軍領導機關成立大會上,張愛萍將這些意見進一步歸納為組建海軍部隊的原則,即在共產黨領導下,以人民解放軍陸軍為基礎,團結起義、投誠的國民黨海軍人員,共同建設人民海軍。一年后,經過軍委海軍司令員蕭勁光補充(增加了吸收革命青年知識分子的內容)、完善,并報軍委批準,定為海軍的建軍路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月4日,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發出電令,批復同意三野關于成立華東海軍的意見和臨時黨委會組成人選,正式任命張愛萍為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同時任命馮文華為司令部動辦公廳主任、張元培為副主任,孫克驥為政治部辦公廳主任、汪大漠為副主任,批準華東海軍司令部“關防印信同軍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3日,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就在華東海軍成立會議開始一個半小時后,即3點30分,國民黨海防第二艦隊司令林遵在南京笆斗山江面宣布率部起義,再過3個小時,人民解放軍勝利占領南京,鮮艷的紅旗高高插上了蔣氏總統府的樓頂。這是張愛萍的有意選擇還是歷史的偶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0年后,即1989年2月17日,中央軍委確定4月23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紀念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海軍第一份公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組建海軍,首先要有人。陸軍部隊是現成的。是時,僅第三野戰軍就有4個兵團15個軍近60萬人,但急需的是懂海軍、有海軍知識、技術的人,機關移駐上海后,張愛萍在主持海軍接管工作的同時,就著手考慮吸收國民黨海軍起義,投誠人員參加海軍建設的問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這時,曾在國民黨海軍做過地下工作的金聲同志(任國民黨海軍總司令部辦公廳主任),詳盡地向張愛萍介紹了國民黨海軍的一些內幕。金聲說,國民黨海軍司令桂永清撤離上海時,曾動員海軍官兵隨他一起逃住臺灣,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沒有走,他們或者因為愛國懷鄉,或者因為不滿國民黨政府的反動統治,或者因為對國民免海軍嚴重的門戶之見,待遇不公心懷憤懣,從而毅然決然地留了下來。這批人,有的為安全起見逃到了外地,但</span>大部分隱瞞身份分散在上海的各個角落,這種情況上海有,其他海軍部隊集中的地區,如青島、福州、廣州等地,也都有。講到最后,金聲特別強調:“在福州還有一部分年事已高,但確懂技術,有經驗的海軍元老,是組建海軍不可多得的人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聽了金聲的介紹,張愛萍心里豁然開朗,當即說:“眼前最重要的任務是把這些人集合起來,為我所用,你多動動腦子、想想辦法。”</p> <p class="ql-block"><b>1953年2月19日至23日,張愛萍陪同毛澤東、陳毅,羅瑞卿在南昌艦上</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晚,張愛萍便主持開會研究并報華東局黨委批準,頒發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司令部、政治部通告,招募原國民黨海軍人員。并成立登記辦事處,專事應招人員登記接待工作,《通告》由張愛萍以司令員兼政委的名義簽署,刊登在上海1949年6月12日的《大公報》上。全文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京上海,次第解放,全國勝利,為期不遠。本部為創建人民海軍,羅致海軍人才,業已成立“登記國民黨海軍人員辦事處”,不分畛域,廣為容納,俾免流離失所,并使其有貢獻才力于建設人民海軍之機會。凡一切曾在國民黨海軍中工作,而今后決心獻身新民主主義革命事業,志愿為人民海軍服務者,均可前往該處報到登記,以備量才錄用。特此通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為了表示誠意和便于應招的原國民黨海軍人員登記,次日又以登記辦事處處長孫克驥等人的名義再次在《大公報》上刊發通告,具體說明辦理登記的時間、地點、要求,并鄭重強調:“凡曾在國民黨海軍服務,不論脫離遲早,不論官佐士兵,或階級高低,不論航海、輪機、制造、槍炮、通訊、氣象、測量、軍需、醫務,或其他行政人員,均可前來本處登記”。接者,又派人到青島、福州、廈門、廣州等地,在報紙上刊發以上兩則通告,并設立登記辦事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石激起千重浪。兩則通告在報紙上登載后,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有識之士紛紛奔走相告,交口稱贊共產黨的眼光、氣度,雅量,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僅上海就登記錄用了1000多人,其他地方的登記工作也進展順利。打開登記冊,張愛萍看到報到的人中,有國民黨海軍總司令部參謀長曾以鼎中將這樣的高級將領,也有各種專長的校官、尉官和士兵,滿意地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登門求賢夜談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告發出后,前來報到的人越來越多,但有一個人與登記辦事處比鄰,居住在上海重慶南路182號原國民黨海軍服務社,卻一直沒有露面。他就是國民黨海軍總司令部辦公廳副主任徐時輔。這引起了張愛萍的深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聲曾將徐時輔的情況向張愛萍作過比較詳細的介紹:徐時輔是湖北天門人,早年畢業于青島海軍學校,1943年赴美,先后入美國斯沃思莫爾大學、安納波利斯研究院學習,1946年回國后,曾任國民黨海軍“興安”號艦長,海軍總司令部辦公廳副主任等職。他和國民黨軍政界上層陳果夫、陳誠等人過從甚密,與國民黨海軍司令桂永清結拜過兄弟。通告發出以后,張愛萍每天聽匯報,了解情況,希望他能前來登記。一個月過去了,卻一直見不到他的影子。于是,張愛萍決定親自登門拜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雖然徐時輔一直設有露面,但并非不為通告所動,他一直在思考著、苦惱著。從心底說,他熱愛海軍事業,愿意干海軍,一起共過事的金聲也一再勸他去登記,但他總是拿不定主意。桂永清是臺灣國民黨的海軍司令,他的結拜兄弟參加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海軍,別人能信任?這天晚上,徐時輔正在家里翻書解悶,張愛萍在金聲的陪同下來到了他的寓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愛萍跨進門去,人未落座便開誠布公說明了來意,徐時輔雙手抱拳,誠惶誠恐地說道:“鄙人不才,勞司令大駕,罪過罪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愛萍說:“海軍初創,急需人才。如不能請您出山,那才是我的罪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晚,張愛薦與徐時輔在客廳里進行了傾心交談,張愛萍說:“你上學學的海軍,畢業后干的海軍,還親自將一艘4000多噸的軍艦橫跨太平洋開回來,這都說明你的能力,說明你適合海軍工作。至于經歷如何,那已經是歷史了,關鍵是今后怎么走,從另一個角度看,有經歷才有經驗,經歷也是財富……”徐時輔見張愛萍情真意切、推心置腹,也坦誠地談自己對組建海軍的看法。一方是用人心切、求賢若渴,一方是報國有志、相見恨晚,兩人有問有答,越談越熱,一直到深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后,徐時輔全身心投入到海軍創建工作中,張愛萍與徐時輔的友誼也不斷加深,由于工作需要,后來他們分開了,但仍然保持經常聯系,在生活上互相關心,不時互致問候。這種關系一直保持到耄耋之年。1998年12月,徐時輔不幸病逝,張愛萍悲痛不已,滿含熱淚寫上五言詩一首《創業貴得人》<i>“攜手開新宇,創業貴得人。倏忽五十載,優念普日情,列艦滿桃李,國疆鑄青萍。乘風破巨浪,滄海任龍騰。”</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把“廢鐵”變成軍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海軍,顧名思義是在海上作戰的軍隊,當然離不開艦船。從陸軍調入的部隊陸續到位,應招報到的原國民黨海軍人員日益增多,艦艇來源成了海軍組建的關鍵向題,也成了張愛萍必須解決的主要課題。</p> <p class="ql-block"><b>1955年11月,張愛萍同蕭華等在旅大軍事演習中</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1949年2月起,先是“黃安”號起義,接著是“重慶”號起義、海防第二艦隊起義,幾個月來國民黨海軍起義一直未斷。這些起義人員帶來了幾十艘艦艇。在戰斗中繳獲了部分艦船,投誠的國民黨海軍部隊也帶來了部分艦船,同時,南京、上海解放以后還接收了幾十艘艦船。這些艦船加在一起,差不多近百艘,數量不算少,但是,其中相當大部分原本就是購買的外國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二手艦”,年久失修,又缺少配件,已不在航。有些原本開得動的,又遭到國民黨海、空軍瘋狂的破壞、轟炸。有些被炸沉了,有些雖沒沉也千瘡百孔。撤逃前,國民黨海軍司令桂永清的命令就是搬空,運光、炸毀,給共產黨留下“一堆廢鐵”。而現在,面對這些“廢鐵”的張愛萍,急切要回答的是:這些艦船能不能修好?怎樣修好?什么時候才能修好?三野首長已明確表示,解放沿海島嶼海軍要配合陸軍部隊作戰,當然,解放臺灣更離不開海軍,時間不等人啊!張愛萍一邊召開黨委會研究辦法,一邊與原國民黨海軍人員座談、交談,征求他們的意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張愛萍苦無良策的時候,金聲走進了張愛萍的辦公室,金聲說:“解決艦船修理和裝備問題,有一個人離不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張愛萍眼睛一亮:“什么人?坐下,趕快說。”</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聲一邊落座一邊介紹:這個人叫曾國晟,原是國民黨海軍技術署少將署長。他早年留學日本,學的造船專業,后來又到英國進修過一段,是個真正的造船專家,這個人熱愛熟悉艦船維修,有愛國心。國民黨軍撤逃時桂永清極力想把他帶走,他躲到鄉下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聲話剛落地,張愛萍就急切地說:“他現在哪里?要設法找到他,請他出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聲說:”我已托人與他聯系,據說近日即可回上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轉眼幾天過去了,曾國晟到上海的事仍杳無音信,張愛萍把金聲找到辦公室,問道:“曾國晟什么時候來上海,要不要派人去接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聲說:“昨天他已到上海了,現住在他一個親戚家里,過兩天我去找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愛萍當即說:“不要等過兩天了,現在我們就走,一起去看看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是,張愛萍就與金聲坐著一輛破舊的吉普車,在上海的小胡同里七拐八拐,終于找到了曾國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對張愛萍,曾國晟近期已從熟人嘴里有所了解,知道他是文人、儒將,待人熱情,愛才如命,但無論如何沒有想到自己剛到上海,堂堂軍區海軍司令的他竟會親自登門拜訪。剛一見面,曾國晟有點不知所措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愛萍開門見山地說:聽說你來了,今天來看看你,冒昧了。大家都歡迎你到海軍工作,給我們當老師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國晟客氣地請張愛萍坐下,然后說:“老師不敢當,工作盡量做。張司令如此誠懇,我一定盡職盡責。明天我就可以上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愛萍高興地拍了一下手:“好,就這么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若干年后,回憶起這段經歷,張愛萍還對人說當年他在原海軍人員中拜了3位老師:軍事訓練方面是徐時輔,操艦、航海方面是盧振乾,造船方面是曾國晟。這話是真誠的。曾國晟報到的當天,張愛萍就把自己多日來關于艦艇裝備方面的思考一股腦兒擺出來,與他進行了開誠布公的交談。曾國晟邊聽邊記,不時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和經驗提出意見和建議,張愛萍從談話中真切地看到了曾國晟的工作能力和誠懇態度,談到最后,張愛萍坦率地提出:為了盡快解決裝備問題,準備成立一個艦艇調查修裝委員會,請你當主任,希望不要推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艦艇調查修裝委員會成立以后,曾國晟很快提出了一個調查修裝計劃,帶領委員會成員展開工作,開始,他沿襲以往在國民黨部隊的經驗,大事小事請示機關,有時還請示張愛萍。張愛萍毫不含糊地說:你是專家,又是主任,不必事事請示,一般問題自己定就行了。錯了,總結經驗教訓,出了問題責任由我負。不久,華東軍區海軍臨時黨委報華東軍區批準,任命曾國晟為軍區海軍后勤部副司令員兼技術部部長,使他有了更大的工作主動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愛萍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使曾國晟深受感動。他大膽開動腦筋,想了許多辦法加快艦艇修復和改裝的步伐。在修復上,他提出修舊利廢、因陋就簡,綜合使用修船廠、所的力量,有效地解決了零配件不足,技術力量缺乏的問題;在改裝上,他采取將艙隔縮小,加裝陸地用的榴彈炮、高射炮、高射機槍的辦法,把商船改成軍用艦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張愛萍重視,后勤司令員陳玉生積極支持,各修造船廠、所黨組織發動工人群眾突擊攻關,艦艇修復、改裝進展迅速。許多原本認為修復無望的艦艇,也很快整修一新出廠。經過幾個月的奮戰,到1949年底,修復、改裝出廠的各類艦艇達71艘。有官兵無艦艇的局面初步得到了扭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真心用才不避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過公開招募。登門求賢,再加上林遵等人帶來的起義官兵,到10月份,投身到人民海軍來的國民黨海軍官兵(包括少數北洋、汪偽海軍)已近5000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前,張愛萍曾從原國民黨海軍軍階較高、有專長的人中選定了幾個,作為軍區海軍首長和機關的顧問。現在人多了,張愛萍決定把人數擴大,成立一個咨詢機構,名曰華東軍區海軍研究委員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員名單初步擬定后,張愛萍首先征求已任華東軍區海軍副司令員林遵的意見。林遵看了名單,沉吟著,久久不表態。原來名單上依次是曾以鼎、楊廷鋼、方瑩、陳景薌,韓玉衡,何希琨、陳可潛、陳書麟、郭壽生等17人,并注明由曾以鼎任研究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就海軍建設說,這些人各有所長,是難得的人才,但從政治著眼,確有點“非同一般”。如曾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鼎</span>,原為國民黨海軍總司令部中將參謀長,楊廷鋼曾任廣州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孫中山的少將待從,方瑩原是國民黨海軍上海軍區少將司令,陳景薌是原國民黨海軍總司令部軍需處少將處長。韓玉衡、何希琨、陳可潛,陳書麟,則分別是原國民黨海軍馬尾造船所少將所長,原國民黨海軍青島軍官學校上校教育長,原國民黨海軍上海無線電臺上校臺長,原國民黨海軍總司令部第六署代署長,參加海軍組建工作后,林遵從張愛萍身上真切感受到共產黨人的胸懷博大。用人不疑,但長期國民黨官場的閱歷卻使他對將這樣一些人集中起米,作為軍區海軍首長和機關的“智囊團”,不能不有所顧忌。在張愛萍的一再催問下,林遵才訕訕地說:太復雜了,應避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聽了林遵的話,張愛萍笑了,他說,大家都是為了建設人民海軍走到一起來的,有這一共同目的就夠了,我們要真心實意請他們作老師,也希望他們放開手腳出主意,拿辦法。這用不著避什么嫌,也沒什么嫌可避,如果大家沒有不同意見,就這么定,最多再派一名干部去當秘書長,為他們服務,作聯絡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張愛萍作了充分說明后,華東軍區海軍研究委員會名單在臨時黨委會上一致通過。人民海軍第一個咨詢機構就這樣誕生了。按照張愛萍的要求,對研究員做到了充分信任,有職有權。在生活上,他們均享受高級干部的待遇。在當時經濟相當緊張、部隊施行供給制的情況下,研究員均施行薪金制。家屬愿意隨軍的都給予安排,還給研究委員會專門配了一輛小臥車。在工作上,放手發揮他們的專長。若干年后,曾當過研究委員會秘書長的李天鈞回憶說:“當時張愛萍司令員、袁也烈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經常帶著各種問題來研究委員會請教他們,有時委派副司令員林遵帶著有關課題來研究委員會磋商,幾乎每次都能帶著答案滿意而歸。我記得比較大的幾項工作:一是軍區海軍、艦隊、基地、水警區、巡防區等指揮系統的組織編制、艦艇編組編隊方案;二是審查修改海軍艦艇部隊官兵訓練大鋼;三是審查修改海軍學校教學大綱;四是審查海軍艦艇修裝、制造等方案。此外,還請他們給機關干部講海軍業務課,到學校和艦艇上進行輔導教學和訓練,到造船廠檢查監督修船情況。他們在人民海軍初創階段,的確發揮了不可缺少的咨詢、參謀作用。</p> <p class="ql-block"><b>20世紀60年代,張愛萍陪同毛澤東接見部隊指戰員</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翌年,軍委海軍成立后,海軍蕭勁光司令員也采取了這種做法,成立了海軍研究委員會,華東軍區海軍研究委員會的成員大部分被調往北京,參加了海軍研究委員會的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同心協力醫“跛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海軍初組建,部隊成員主要是兩個部分,大部分是從解放軍陸軍部隊選調來的。這部分人經過長期革命戰爭的考驗,對黨的事業忠誠,具有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作風,但普遍文化程度偏低,不懂得海軍的知識、技術;另一部分是起義、投誠和招募來的原國民黨海軍官兵,這部分人有海軍知識、技術,有的人還有較長時期的海上工作經驗,但是,他們對中國共產黨不夠了解,對解放軍的性質、宗旨和優良的傳統、作風,缺乏應有的認識。所以,張愛萍說,按照一個德才兼備的海軍戰士的標準,這兩部分人都不合要求,都是“跛子”。“建設合格的人民海軍,第一個課題就是大家齊心協力醫‘跛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兩部分人朝夕相處,首先遇到的是對那些起義、投誠、登記入伍的國民黨海軍官兵的稱謂問題。初始,從陸軍來的同志總愛用“國民黨部隊的”、“舊海軍”等來稱呼他們,使這些同志感到很刺激,很反感,有時竟至爭吵起來。這引起了張愛萍的注意。稱呼什么,直接關系到感情問題。感情不融洽,不同心怎么協力?經過反復思考,他確定了一種叫法,即稱這些人為“原海軍同志”。從國民黨海軍來的叫“原海軍”,從解放軍陸軍部隊來的自然是“新海軍”,這樣稱呼起來不是既方便又親切嗎?這種稱呼在首長講話和公文行文中使用后,很快被廣大官兵接受,原海軍同志理解首長的良苦用心,感到說不出的溫暖、親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為了加速人才培養,盡快醫好兩個“跛子“,經中央軍委批準,于8月中旬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學校,張愛萍親任校長兼政委。同于9月14日,海校正式開學。按照計劃,組織原海軍官兵學習社會發展簡史,進行系統的世界觀、人生觀等思想政治理論和解放軍優良傳統教育;對從陸軍調入的戰斗骨干和部隊,則主要突擊進行海軍知識和技術、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掌握操艇出海急需的專業技術。擔任學校教育科長、司令部軍訓處副處長的徐時輔在張愛萍的鼓勵支持下,大膽創新,針對時間緊,學員文化低的特點,提出了一個先學“怎么做”后講“為什么”的突訓方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加之廣泛開展原、新海軍的同志結成對子,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培訓學習進展順利,學員進步很快。通過不到3個月的突訓,11月8日,第一批學員培訓結業。2000多名學員初步摘掉“跛子”的帽子,被編配上了7艘護衛艦、9艘炮艇,組成兩個艦艇大隊。此時,人民海軍第一支戰斗艦艇部隊勝利誕生了!同月5日,結業典禮沒舉行,便出動多艘炮艇和登陸艇在長江口橫沙島作戰,贏得了俘獲敵船3鍍,俘敵官兵28名的出色戰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開拓海軍文化處女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馬上詩人”之稱的張愛萍,向來重視部隊文化工作。他在任新四軍四師師長時領導創辦的戰地報《拂曉報》,曾一時譽滿華中。創建海軍的百忙中,他沒有忘記文化工作,在遍發通告招募原海軍技術人員的同時,也在留心招募文化工作人才。4月未,他率領最初參加海軍組建工作的十幾個人抵達蘇州,當天就與十兵團司令員葉飛發生了爭一個管弦樂隊的插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前后,日本控制下的偽滿洲國為了滿足日本人和皇親國戚觀賞、娛樂的需要,在宮內府養了不少娛樂人才,其中的管弦樂隊是由當時日本國內著名的指揮家教練的。這些人經過嚴格培訓,不僅功底扎實,而且能演奏不少世界名曲。1945年日本投降,宮內府管弦樂隊無所依附,歷經周折到了蘇州,被慧眼識珠的榮毅仁收留。蘇州解放后,榮毅仁主動把樂隊交給了蘇州市政府。因樂隊住在蘇綸紗廠的飯店“裕社”,所以當時叫裕社交響樂團。蘇州解放前后一個時期,裕社交響樂團經過幾次演出,名聲很大。渡江戰役結束,三野第十兵團部分在此休整。這天晚上,司令員葉飛與張愛萍一起出席了蘇州市慶解放音樂會。晚會結束,解放軍中兩位有名的“儒將”同時登臺,向樂隊發出了邀請。</p> <p class="ql-block"><b>1944年,張愛萍與夫人在淮北</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事先作過了解的葉飛,幾句贊揚過后,就握著樂隊指揮李偉才的手說:“你們到部隊來吧,十兵團歡迎你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演出進行,張愛萍就拿定主意要帶走這一樂隊了,見老戰友葉飛也想要,便立即說:“還是到海軍來吧!十兵團已有一個文工團了。你們去了,葉司令他們是錦上添花。海軍剛組建,做文化工作的人還一個沒有,你們到海軍來那是雪中送炭,你們的全班人馬我們都接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葉飛見張愛萍情真意切、理由充分,樂得做個順水人情。這樣,裕社管弦樂隊就歸了華東海軍。同年8月2日,以樂隊為基礎,加上新招收的上海、南京等地一批有音樂天賦的大中學生,正式成立了華東海軍文工團,時過不久,三十軍、三十五軍的文工團先后調入,文工團又進行了擴大整編。整編大會借用南京鐵路局的禮堂進行。當時文工團人數達600多人,其中有指揮家、作曲家、小提琴家,歌劇、話劇、舞蹈等各種表演人才,更是應有盡有,可謂人才濟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招攬人才組建文工團的同時,張愛萍還請來了著名木刻家、詩人盧芒,畫家月甫,攝影家薛伯青、高一鳴等一大批各門類專業人才,陸續辦起了《人民海軍》報、《人民海軍畫報》、《人民海軍》雜志、《海洋歌聲》等報刊。正如時任華東海軍宣傳部副部長夏平所說:一時間,華東海軍不僅招募海軍建設人才,軍事技術訓練紅紅火火,“海軍文藝處女地”上也是一片生機勃勃。特別是文工團,在不斷提高《白毛女》、《三世仇》等傳統劇目演出水平的基礎上,結合形勢排演了大量新節目。一場演出接著一場演出,不單紅了上海、南京、享譽華東,在全軍、全國也小有名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海軍慶首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0年4月23日清晨,南京市晴空萬里,水碧天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委張愛萍早早起了床,帶著警衛員直奔草鞋峽,今天要在那里舉行人民海軍誕生以來最盛大的慶典——慶祝華東海軍成立一周年暨軍艦命名授旗典禮。今天華東局和駐地黨政軍領導都將來參加活動,幾十艘艦艇駐泊在一起,要防敵人突然的空襲和破壞,他要親自作最后一次檢查,確保萬無一失,絕對安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年前的今天,華東海軍還沒有一兵一艦,如今已有幾萬人的部隊了!今天命名的艦艇大大小小加在一起134艘。護衛艦、炮艦、登陸艦、掃雷艦,主要的水面艦艇幾乎都有。有的是被炸壞的艦艇修復的,有的是購買運輸船只改造的。幾個月來,為了整修這些艦艇,廣大官兵,船廠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熬過了多少不眠之夜呵!它是大家的心血,是人民的寶貝……想到這些,張愛萍感到興奮又激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會會場設在草鞋峽江面,數十艘艦艇整齊排列在江面上。大型登陸艦“井岡山“艦為大會司儀艦,艦上插滿了鮮艷的紅旗,艦橋周圍掛著華東地區黨政軍領導送的錦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時,華東軍區海軍第一副司令員林遵宣布“慶祝華東軍區海軍建軍一周年暨軍艦命名授旗典禮”開始。頓時,江面所有的戰艦同時拉響了汽笛,江岸圍觀的人群情不自禁地放聲歡呼,在張愛萍致開幕詞后,命名授旗儀式在雄壯的《解放軍進行曲》中開始。華東軍區海軍副司令員袁也烈宣讀中央軍委對各艦的命名,張愛萍將命名伏、解放軍軍旗(代海軍旗)、艦首旗、艦長旗,鄭重地授予各艦艦長、政治委員。隨之,掩蓋著各艦名鋼牌的紅布一一揭開,南昌、延安、瑞金、遵義、井岡山等一個個具有特殊意義的艦名,在陽光照射下銀光閃閃。當最后一名艦長接過命名狀、軍旗的時候,隨著大會主持人洪亮的口令聲,會體官兵昂然肅立,張愛萍大步走到毛主席、朱總司令像前,舉起右手,帶領全體官兵莊嚴宣誓。宣誓完畢,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軍委海軍副政委劉道生,中共南京市委負責人江渭清,分別代表各方致詞。他們熱情洋溢的講話不時被熱烈的掌聲打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慶祝華東海軍誕生一周年典禮結束了,張愛萍回到辦公室后依然激動不已,心潮難平,他提筆撫紙,賦詩一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i>碧波滔滔漫大江,</i></p><p class="ql-block"><i> 戰艦列陣彩旗揚。</i></p><p class="ql-block"><i> 官兵受命意氣昂,</i></p><p class="ql-block"><i> 鳴笛聲聲喜若狂。</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海上侵凌任列強,</i></p><p class="ql-block"><i> 百年屈辱有國無防。</i></p><p class="ql-block"><i> 人民海軍慶首創,</i></p><p class="ql-block"><i> 嬌龍神威固海彊。</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1年2月15日,中央軍委頒發命令,任命張愛萍為解放軍第七兵團司令員兼浙江軍區司令員,張愛萍離開了他盡心竭力領導創建起來的華東軍區海軍,如果說22個月前他接受創建海軍任務時并不情愿,現在他卻真有點舍不得離開。原海軍的“老師”,新海軍的戰友,日益發展壯大的海軍部隊,都讓他由衷地留戀,但他再次義無反顧地走了,歷史證明,他仍然無須遺憾。在以后的歲月里,他以自己的膽識和才華為新中國的國防建設,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創造了新的輝煌。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山县|
林西县|
吉林省|
汾阳市|
文山县|
杭州市|
宁波市|
贵州省|
慈利县|
铁力市|
江陵县|
古丈县|
屏东县|
冷水江市|
琼结县|
文山县|
青浦区|
井陉县|
陈巴尔虎旗|
元谋县|
祁连县|
静海县|
淮滨县|
涿州市|
合阳县|
故城县|
宝清县|
梁山县|
会宁县|
红原县|
大宁县|
鸡东县|
榆社县|
海兴县|
桂林市|
台湾省|
荔波县|
图们市|
金昌市|
武川县|
甘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