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不慕生前名利貴,只求身后子孫賢

孫子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慕生前名利貴,只求身后子孫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姚之萃其人其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張耀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認識姚之萃先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當時我家落實政策剛返城,縣上在紅峪河畔劃了一片0.25畝的院子,他家也劃了一塊,我們便成了一個村的人,他也就成了我最早認識的最大的官——當時的林業局長。他對我這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特別臺愛,我將自己的畢業論文《四寺灣農業綜合發展規劃(1984——1994)》呈報給他時,他不僅認真看了還親自呈送給剛上任的縣長王義賢尋求支持,并得到了王縣長的肯定和批示。1984年我參加工作后就和姚主任(時任縣農業區劃辦公室主任)成了忘年之交。他不僅多次去了四寺灣,還邀請時任天水市副市長的張長生也徙步20里到四寺灣調研視察。這個小山村的第一條山路、第一束電燈光、第一座寬敞明亮的教室和第一批走出大山外出打工的農民工都有姚主任的功勞。</p> 2017.10到四寺灣<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姚老自述</b></h1><p class="ql-block"> 跟隨著流光的消逝,我健步跨越了花甲、古稀,竟到耄耋之年,今年(2013)整82歲了。我曾祖父活了81歲,祖父65歲,父母親都78歲,我居然超過了先人,這確實是沒有想到的?;叵牒⑻釙r的情景,依稀在昨,有人生苦短之感。細一想,又覺得很漫長,從二十世紀30年代步入二十一世紀的13年,經歷了數不盡的風雨滄桑。往事如煙似夢,閑了細想,卻也有滋有味。雖然大部已淡忘了,但有些卻清晰地縈繞在心頭,不妨趁還能動筆之機,簡要敘之。</p> 姚家灣(2025.02) 老家留存的賀壽聯(清末時期) 老家屋里的先生作品 老屋墻上的痕跡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十二年的求學生涯</b></h1><p class="ql-block"> 1932年農歷正月二十二日,太陽剛從村東山梁上露面時,我出生在馬力鎮姚家灣的一個世代農家。我系長子,自幼深受父母疼愛,也搏得祖父母的歡心,童年之事記得不清了,卻是很幸福地成長。七歲那年(1939年),到距家五華里的北堡子小學上學,13歲(1945年)考入80華里外的縣城武山中學,19歲從高中畢業,這一年是1951年,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年。在12年的學生生涯中,小學走讀,中學住校自炊(當時絕大部分學生都自炊),而且十年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年月渡過。</p><p class="ql-block"> 上小學時,有劉國珍、葉竹如等三位老師是從山西淪陷區來的,中學時,也有樊亞雄,張如庵等好幾位。他們常給學生講述日本鬼子實行“三光”(搶光、燒光、殺光)政策,特別是殘殺學生和兒童的滔天罪行,教育學生珍惜武山大后方較安定的環境,努力學習,將來救國救民。學校其他老師也經常給學生進行抗日救國教育,要大家時刻牢記祖國半壁河山淪陷在日寇鐵蹄之下。勉勵學生奮發讀書,學好本領,長大后報國雪恥。這個印象,在我腦海里非常深刻。在“抗日救國”的大旗下,當時雖然學習條件簡陋,生活艱辛,但老師都能盡心竭力地管教,絕大多數學生能刻苦學習,學校學習氣氛非常之好。因之我在學習上特別勤奮,各科成績一直居全班之首。我的特長是語文,小學五年級就學寫文章,習作詩詞,并主編學生會每半月出一期的“壁報”,其內容主要是交流教學心得,報導學校大事。1944年春,學校組織旅游(當時叫遠足)距校20華里的武當山,回來后要老師和五、六年級的學生寫一篇遠足記,由校方擇優登“壁報”。我寫的文章和詩(詩云:“陽春遠足武當山,攀上天梯十八盤,廟宇林中時隱現,鐘聲悅耳松濤寒”)。受到校方的贊揚,并張貼示范。上初中后,一直是班上的文娛委員,編寫班上兩周一期的“壁報”。</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舉國歡慶。學校開祝賀大會,組織師生游行,我寫了一篇“血肉長城的勝利”文章,還有一首詩(詩云:神州大地喜頻傳,倭寇迄降重見天。四億同胞血肉軀,八年贏得凱歌還),文章和詩不僅登在“壁報”上,還收入學校編纂的《慶??箲饎倮募分?。1948年秋,武山中學成立高中部,這年我從初中畢業,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首屆高中生。期間,除繼續主編班上的“壁報”外,還和愛好文學的相好同學辦了《紅葉》和《駝鈴》小報刊,以交流學習心得,抒發情感,暢談志向、評論好人好事等為主要內容,有時也涉及一些國家大事,抨擊當局弊政。如1948年2月,新任縣長張鑒以派主政,拉攏一派,打擊一派,搞得烏煙瘴氣,引起社會不滿。12月,他要更換武山中學老校長楊承天而引起全校師生的強烈反對。學校組織游行抗議,派代表到天水專員公署請愿,還闖入縣府當面質問張鑒,弄得張十分狼狽。我們在《紅葉》、《駝鈴》小報上刊登了不少同學批張的文章,連夜抄轉,四處散發。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迫使張于翌年元月未滿一年而去職。</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解放軍突破長江天塹占領南京后,輿論嘩然,學校不少師生在偷偷地議論國民黨政府存亡的問題。大家對國民黨的腐朽深為不滿,對共產黨也不了解,但總覺得比國民黨要好。于是在我們所編的小報上刊載了不少同學一時沖動的感慨之作,且多以詩歌(實際是順口溜)形式出現。其中心內容是或明或暗地指責國民黨的腐朽和必亡。我記得我的同排劉信有“創業容易守業難”和“民心已失難回天”之句,我也寫了一首順口溜,只記得“大廈將傾支撐難”、“天塹已破國都遷”、“江南江北兩重天”等句。小報貼出后,恰好被來上語文課的楊老師看后馬上撕了下來,并在課堂上講:非常時期切莫胡言亂語,不然會被視為異黨分子。大家要深刻理會魯迅先生的“準風月談”,學生只準讀好書,而不準妄議國事。大家聽了,真有些后怕。</p><p class="ql-block"> 1949年8月武山解放,9月開學后,學校領導都成了新人,老師也新來了不少,學校氣氛與過去迵然不同,充滿了生機。當時校方通過各種大小會議和座談會等形式,組織師生學習黨和人民政府的方針政策及正在開展的民主革命任務;學習人民解放軍在黨的領導下,解放全國苦難人民的英勇戰績;揭露國民黨禍國殃民的罪行等。在此基礎上,組織師生向社會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并成立了30多人為核心的宣傳隊伍,我先后寫了快板、詩歌、小品、短文等供作宣傳資料。其中《解放武山快板》和《特等戰斗英雄張保英大戰狗娃山》的文章載入學校編纂的宣傳資料中。</p> <p class="ql-block">  我從小酷愛文學,參加工作后一直和筆墨打交道,還是學生時代打下的一點文學基礎。體育方面,在小學和中學都是籃球校隊隊員,打籃球的習慣一直堅持到50多歲,我的身體素質好也得益於此。由于我的學習成績優良,又肯幫助學習差的同學,因而得到老師和學生的一致好評,被譽為“高才生”。十二年的學生生涯,是一生最快樂和難忘的黃金時期。我的志向是一直念完大學,但卻未能圓這個美夢。</p><p class="ql-block">  說來也真巧,還是由于寫文章惹的事。那是1951年春天,也是我高中的最后一個學期。全縣正開展大張旗鼓的鎮壓反革命運動,武山中學也進行著如火如荼的反特斗爭。公安局派工作組進駐學校,停課專搞反特。由于過左的做法,反特中發生了擴大化的偏向。全校近四分之一的學生和少數教師反成特務分子,社會上引起了強烈震動。大家對武山最高學府出了這么多特務感到驚恐和惑疑。當時我為反特領導小組作記錄,整理材料,熟習情況,便以宣揚武山中學反特斗爭成績的角度,給《西北教育通訊社》寫了一篇報導,誰料立即引起了西北局教育部和公安部的高度重視,指令省、地派員到武山,糾正了擴大化的偏岔。這件事后,公安局長李庠就多次找我談話,其內容有二:一是我給《西北教育通訊社》寫報導的原因,我的出發點還是宣揚武山中學反特斗爭的成績,沒有意識到是反映問題,老實講,當時我還沒有那個認識水平。二是要我到公安局工作,我堅持要上大學,但最終經不住他多次誠懇動員,就答應了。這樣,一篇報導材料就決定了我一生的命運。每想到此事,總覺得有違自己的意愿多少有點失足之感,不少老師和同學也對此舉表示惋惜。</p>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四十三年的宦海沉浮</b></h1><p class="ql-block"> 1951年6月27日,我后腳出了校門,前腳就進了公門,1993年3月15日退休,整整43個年頭。期間,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p><p class="ql-block"><b>(一)1951年6月—1961年2月(19-29歲),共11個年頭。</b></p><p class="ql-block"> 初涉仕途,正值黨領導全縣人民深入進行民主革命,減租、反霸、鎮壓反革命運動等正在城鄉全面開展。廣大人民慶翻身,頌解放,全縣一片歡騰。這一切,感到生疏,但又很新鮮。自己只有一個念頭,就是不遺余力地工作,展示才干,報效國家。1951年9月參加天水地委舉辦的土地改革學習班回來后,即投身土改運動。全縣土改運動從10月開始至1952年5月結束,我從一期的龍泉鄉改口村工作組員,二期為城關鎮后街村組長,三期為鐵籠鄉副組長。每期都能較好地完成任務。通過土改運動,徹底消滅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廣大貧苦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及各種生產資料,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村到處充滿了喜悅和活力。我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階級教育和實際鍛煉。</p><p class="ql-block"> 1952年6月回機關后,至1958年5月的六年內,從股員、股長到副局長(局長由副縣長高山兼任,縣委書記衛民談話時對我說:縣長兼任局長,僅掛個名,工作要由你全面擔起來,我只認你。)并于1953年3月25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些都說明自己的努力和向上勁頭。在任秘書股長時,主要是協助局長,協調好各股工作,及時了解和匯集上報下達的各種業務材料。特別是每月按例寫一份全縣的敵社情報告,供縣上領導參看。衛民書記對報告頗感興趣,曾不止一次地說:“公安局這個材料很有特色,開門見山,不入俗套,所述有據有物,一目了然,值得仿效”。在主持全局工作后,根據當時公安工作的主要任務(嚴厲打擊各類現行反革命和刑事犯罪的破壞活動,維護城鄉社會安全,保證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順利開展),除全力做好日常工作外,主要是深入第一線,組織和指揮偵破了涉及武山、隴西、漳縣的樺林鄉一貫道復道活動案(全案300多人)及震驚縣、地、省的鴛鴦地區現行反革命“新興黨仁義軍”叛亂案(全案100多人)。與此同時還偵破了10余起兇殺、搶劫、縱火、盜竊、賭博等刑事案件。多次受到縣委和公安處的表彰,評為天水地區先進公安局局長。</p><p class="ql-block"> 1958年5月,武山、漳縣并縣,我產生了一個念頭,感到公安工作太復雜艱巨了。而且也目睹當時由于某些領導的過左指導思想和有些工作人員的過左做法,從而出現了一些違法亂紀和刑訊逼供現象,更嚴重的是造成了個別假案和錯捕、錯判案件。雖然及時作了糾正,但總感到內疚,覺得工作太棘手了。便趁并縣后局上人多的機會,要求調動工作。不久,調到縣政府辦公室??h長包海珍交待任務時說:“辦公室主任的職責,大到可以代行縣長職權,小到機關伙食、環境衛生都得管好。平時要協調好各科、室、局工作,特別對文件的批閱和材料的上報下達,要及時準確”。時值1958年大躍進,武山是全國的先進縣,各地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我除搞好日常工作外,還負責參觀人員的接待、食宿和材料介紹,工作夠忙,時常下夜,但總比公安工作不那么耽心和勞神。</p><p class="ql-block"> 1958年12月,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包縣長帶領我和李華等五位同志參加。七千人大會,盛況空前。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云、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到會接見代表,還聆聽了劉少奇、周恩來的講話及譚震林、彭真、鄧子恢等領導的報告,很受教育和鼓舞。這次會上,由國務院頒發給武山東梁渠、鄧家堡、大柳樹三面獎狀,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頒發給大柳樹一面獎狀,獎狀都是我領取的。參加如此盛會,真是三生有幸。當時能上一趟北京,就很不易,特別是能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那是至高無尚的榮耀。</p><p class="ql-block"> 武山在大躍進的日子里,一切都從好大喜功出發。1958年漳縣、甘谷并入武山,成了大縣。三個縣原來的60多個公社并為10個。以顯示“一大二公”的優越性。在具體工作中,大力推行極左路線,大興“五風”(共產風、浮夸風、高指標風、瞎指揮風、強迫命令風),脫離實際的蠻干,導致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破壞。田園荒蕪,人口外流,干瘦、浮腫和死亡現象日甚一日。1960年7月縣上決定由我帶領20多人的工作組到陜西遣返外流人口,當時全縣外流人口有五、六萬之多。經過半年工作,邊遣返邊外流,且呈現與日俱增之勢。我從內心清楚地認識到人口外流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沒糧餓肚子逼的。但在那個時代,誰還敢說沒糧二字。言行上捎有不慎,就是反右傾、拔白旗,反對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的大帽子就會擱在頭上而成罪人。就這樣,人人心知肚明的,眼睜睜的看著,武山問題越來越嚴重。1961年1月中央工作組來武山整風整社(當時工作組宣布全縣餓死8萬余人),武山問題當時定性為“以縣委書記張十存為首的國民黨殘余反革命集團,竊取黨政大權,蓄意破壞,殘害人民”。縣、社、隊揭批了700余人,我被列為集團的主要成員,批斗后到天水地委黨校集訓,繼續審查交待問題,半年后全案平反。雖然武山問題是自上而下推行的極左路線造成,但對自己忠實地執行,無視人民疾苦的思想和行為,于心有愧。深感自己的政治覺悟太低,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太淡薄了。一切都是唯上是從,只知道對上負責,從不懷疑上邊會錯。只要領導布置了,再不問青紅皂白,就積極去干,這充分說明自己政治思想的極端幼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b>(二)1962年至1978年(30歲-46歲)共17個年頭</b>。<br> 整風整社中被批斗和集訓后,我從內心進行了深刻反省,感到自己距一個共產黨員的條件太遠了。便請求到基層實踐中去鍛煉,通過與群眾堅持“四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商量),從靈魂深處進行徹底改造,達到脫胎換骨,從新做人。1961年春季以后,農村實行了一系列放寬小自由,與民生息的寬松政策。如:原合并的三縣分開、劃小公社規模、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實行分配、解散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由社員自炊、給社員劃自留地、借菜地、允許社員開墾閑灘爛地、養自留羊、開放自由市場等,農村形勢逐年好轉。<br> 從1962年元月以后,我一直下基層,到過5個公社、15個大隊,搞調查研究和當時開展的農村社會主義教育。每到一地,干部、群眾對放寬小自由的舉措無不拍手叫好,稱頌是救命政策,生產積極性特別高漲。面對現實,與大躍進中違背自然規律和人民群眾意愿的極左做法相比,從中深受啟發和教育。血的教訓沉痛地告訴人們,自然規律不可違,民心不可違,違則必然受到應有的懲罰。“執政為民”和“為人民服務”是我們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br> 1964年2月,主管農業的縣長吳國斌叫我到縣種子站負責推廣良種。憑借當時全黨全民大辦農業的東風和領導的重視,采取大刀闊斧地良種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相結合的辦法,很快建立起縣有良種場、公社有良種隊、隊有良種田的三級良種繁育體系,基本實現了農作物良種化。吳縣長高興地對我說:“你這兩年干得很好,我沒看錯人”。<br> 1965年12月,縣上決定我到史家莊搞點,這個點由縣委書記王思具體指導,從此我結識了王書記。他慎思寡言,工作穩練,很有遠見和謀略,講話很簡捷,但具有極強的思想性和針對性,使聽者頓開茅塞。在和他的具體接觸中,我學到了很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和對待工作的正確態度、方法等。每當農事關鍵時刻,他都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到點上住一、兩天,深入到田間地頭和干部、社員家,了解民情和生產情況。然后有針對性的提出關鍵性增產措施(用他的話說,就是抓主要矛盾)。在 1966年春耕生產中,突出抓了冬小麥田間管理和擴大包谷播種面積(由原計劃160畝增加至300畝)。蹲點第一年,糧食全面增收,包谷畝產突破千斤大關,創歷史之最。年終決算分配中,除國家和集體的“四留”外,人均口糧500斤,為公社化后之最。秋播的小麥,改以往撒播為條播,全面良種化,對來年種的包谷地全部進行了深翻。<br> 正當干部社員熱火朝天地開展冬季積肥送肥之際,文化大革命的風暴已由縣城波及到農村,從縣里來的造反派到村上進行串連活動,批判和肅清王思在史家莊以生產壓革命的流毒,逼迫工作組撤離?;氐娇h上后,王思已處在一片“打倒”聲中,我找到他簡略地匯報了一下情況后說:“現在運動勢頭很兇猛,你是否到外邊去暫避一下風頭”。他十分沉重又很嚴肅地說:“黨把這個縣交給自己,現在是非常時期,不能顧及個人安危,一走了之。我一定要守職盡責,對黨和人民有個交待”。當時我為他這種胸懷黨和人民事業的崇高思想品德及臨危不懼,敢于擔當的精神所感動。這話我一直銘記心頭,時刻用來鞭策自己。而令人可悲的是這位憂國憂民的好書記竟遭到了各種莫須有罪名的重壓,在1968年3月30日夜被批斗后含冤而死。<br> 全縣的文化大革命動亂到極點,從縣委、縣政府到生產隊的領導全部被奪權后靠邊站,各級黨政組織都處于癱瘓狀態,打、砸、搶、抄、抓成風,一片混亂。1967年3月,成立了以武裝部長為首的武山縣第一線生產指揮部,我調到農業組負責,11月,指揮部被造反派砸后,我回到老家。1968年3月兩派造反組織實行革命大聯合,成立了以武裝部長為主任的臨時工農業生產辦公室,我回來后到辦公室工作。由于武裝部邢部長等領導對我素有“工作認真負責,熟習農業”的好印象,總是叫我到他所領導的單位工作或分配下鄉搞調查研究。這樣,就給我以極大的方便,幸運地避過了文革中被批斗、游街,以至挨鋼絲鞭的劫難。當時和我同樣的人,都沒有幸免這一厄運。我之所以有此好運,一是平時工作積極認真,領導有好感,二是人緣關系較好,沒得罪過人。<br> 1968年10月,種子站并于糧食局,我到城關糧站當營業員。期間,我看到當時農口被打倒后集中在水保站勞動改造的15名“走資派”生活非常艱辛,便與開票的侯玉寶商量(侯是一個很善良且有正義感的人),偷偷地給每人供應了半斤清油和5斤大米,這件事以后被揭發了出來,幾乎招來了大禍。因為當時每個供應對象每月定量清油4兩,大米由局長批供。我的行為嚴重違犯了糧油供應政策,而且供應的對象又是“壞人”,這個錯誤是非常嚴重的。幸虧縣革委一位好心的常委從中疏通,才未予追究。事后這位常委對我說:“你的膽子真夠大,你是咋想的”。我說:“我認為這些人都是我們一同工作過的好同志,他們被整得太可憐了”。他說:“我也有同感,你這樣做我也同情,不過風險太大了,以后要小心”。<br> 1970年春,我到趙坪大隊蹲點,這是武裝部的老點,工作基礎較好。當時,全縣農業學大寨運動正在轟轟烈烈地開展,我們以此為動力,在集中力量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修平地、整修灌渠、筑河堤護地)的同時,狠抓了擴大高產作物、增施肥料、精耕細作等措施,充分發揮了民兵和社員的積極性,連續兩年糧食增產,躍入全縣先進隊行列,民兵工作也取得了良好成績,評為天水地區先進民兵營。<br> 1972年8月,調縣革委生產指揮部,從此又浸沉在勞形案牘的文字堆里,撰寫材料(主要是農業方面的材料),諸如在開電話會、廣播會、各種大小會議上領導的講話及總結報告等,有時還下鄉搞些調查研究。對於寫材料,不少人認為是件難事,其實不然。只要平時多加注意,做到吃透“兩頭”,一是上頭(領導機關)的指示、布置和會議精神,二是下頭(基層第一線)的實際情況,特別是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等。兩相有機整合,就成一個有骨頭有肉的生動材料。還有一個小秘訣,就是摸清領導的意圖和胃口,在語詞和結構上做點文章,使其滿意。所以工作雖然忙些,而且常下夜寫材料,卻感到得心應手,有條不紊。<br> 在上世紀70年代后期,曾有三次機會選拔於我。一次是省輕工業廳長李桂(老同事)叫我到武山毛紡廠當副廠長,一次是省教育廳長汪都(老師)叫我到武山一中任黨支部書記,一次是縣革委政治部任啟榮主任叫我出任局長或公社書記。在征求意見時,都被我婉言謝絕了。因為我回顧了一下以往歷次運動,都是先整領導,文化大革命運動更甚,大小領導全部靠邊站了。覺得當個一般干部還是比較穩妥,風險小。無官一身輕,何樂而不為。況且尚處在文革時期,唯恐捎有不慎,又會犯錯誤。<br> 我回顧了一下自己所經歷的鎮反、土地改革、三反、反右派、大躍進、反左傾(即整風整社)及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頻繁的政治運動中所發生的一切,覺得做一個真正的人太不容易了。一心為民,勇于擔當、敢于堅持實事求是的人太少了;明哲保身、看風使舵、趨炎附勢、爭名奪利的人太多了;甚至打擊報復、落井下石和以各種卑劣手段陷害他人、乘機往上爬者,也不乏其人。同室操戈、煮豆燃萁之舉,比比皆是。官場真的太不平靜了,不由得令人時刻提心吊膽?!叭速F有自知之明”,我深知自己才資淺薄,目光短小,所以事事謹慎,處處用心,守拙貧賎,順時聽天,與人無怨,與世無爭,沉浮自在,隨遇而安。工作盡心而不愧心,辦事穩練而不盲從。力爭做一個脫離低級趣味和有主見的人,盡自己力所能及,做點好事??傊谶@17年中,我雖然萍蹤不定,到基層或機關搞一般工作,但從未有過任何要求。對自己分配的任務,都能較好地完成,且感到輕松自在,無憂無慮,過得很充實。不論在思想上和工作上都有較大提高,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種磨煉吧。<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1979年至1993年(47-61歲)15個年頭。</b><br> 1978年12月,縣上成立林業局,縣委通知我負責籌建。縣委李書記找我談話時說:“你在50年代就任過公安局長和政府辦主任,60年代以后一直搞一般工作。你的活思想是不愿當領導,曾經幾次要你任職,你卻拒絕。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要落實干部政策,你是一個黨員,挑擔子責無旁貸”。這樣,我就不得不從命。到任后,先搭班子和配備干部,很快便轉入了正常工作,1979年春季造林任務保質保量地完成。為了提高業務水平,到三北防護林考察學習了一月,還到北京林學院學習了半年。在林業局的五年,由于領導分工明確,各執其責,特別是大力加強了對職工的政治思想教育,關心他們的生活,及時發現和解決職工的困難,很快就基本形成了一支熱愛林業工作并積極肯干的隊伍。因之植樹造林及山林管護都搞得較為起色。<br> 特別在1981年冬季進行的林權“三定”(確定國家、集體、個人三者林權)工作中,職工深入林區,爬高山,斗風雪,不畏艱苦,爭先恐后,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任務。受到了縣委和上級林業部門的表彰。1982年全縣春節三級干部會上進行的政治時事考試,林業局成績優異,名列第一,當時傳為佳話,不少人向我開玩笑地說:“管木頭的人得了狀元,真是出人意料?!彪S著土地承包到戶的全面推行,社會上刮起了一股毀林風,并且迅速蔓延,大有不可阻擋之勢,護林任務越來越艱巨。縣上和上級林業部門也沒有好的辦法,自己深感無能為力,只能組織職工嚴守山頭,把住路口,緊防毀林者有機可乘,維護山林安全。<br> 1983年底,趁縣上全面考察和調整各級領導班子的時機,請求到新成立的農業區劃辦公室工作。這是一個農業科研單位,行政瑣事少,當時被人視為“冷門”,很多人不愿去坐冷板凳,是個空缺。1984年1月到區劃辦,1993年3月退休,在這里較為安靜的度過了整十個年頭。我覺得這十年真正是我工作的黃金時期。不僅工作出了成果,我還學到不少農業科技知識。具體言之:<br> 其一是根據上級部署,縣上從農口各單位抽調科技人員和職工130人,組成土地、種植業、林業、水利、水土保持、氣象、畜牧業、農機、農業經濟、鄉鎮企業、果樹、綜合十二個專業組,由工程師或單位領導擔任組長,我任綜合組長。經過一年半時間的農業資源外業調查,一年時間的內業整理和補充調查完善,編纂成近百萬字的《武山縣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匯編》草稿,我以半年時間,逐字逐句進行修改后報請領導審核,并經縣人大常委會審定,最后付印成冊?!秴R編》是縣上第一部農業綜合科技資料,獲得了縣、市、省的獎勵,有7個專業組和20名個人獲獎,我獲省一等獎。1990年12月,又被評為全國農業區劃先進工作者,并由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和中央農業部頒發了榮譽證書。與此同時,還與駐武山的解放軍測繪大隊協作,繪制了武山縣航片地圖;對全縣中低產田進行了全面調查,分類提出了改造措施;選辦了農業區劃的實施試點;西瓜二茬豐產試驗成功等,各項工作都居於市、省前列。<br> 其二是為了適應工作需要,逼得我學習了不少農業科技基礎知識,并對全縣各類農業自然資源及其地域分布、特點等有了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br> 其三是在實際工作中,與農口科技人員結下了不解之緣。人常說和知識分子不好打交道,其實不然,只要對他們充分地關心和信賴,特別是尊重,就夠了。我對他們只用兩個字,就是土話說的“抬舉”,他們最識“抬舉”,最反對指手劃腳,亂講一通和亂加訓斥。我與這些人一直相處得很好,至今不少人見面,還懷念搞農業區劃的那段時光。<br> 其四是借多次參加全國和省上舉辦農業區劃培訓會、研討會和省、市區劃辦組織出外參觀學習之機,跑遍了大半個中國,暢游了祖國的不少名山大川、風景名勝和大城市,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深感偉大祖國的美好和可愛,這是一生難逢的良機。特別是參觀了深圳、廣州、上海、珠海等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后,具體看到了祖國經濟騰飛的偉大成果,催人振奮。</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三、二十年的晚景樂趣</font></b></h1> 1993年3月退休后,在縣城東郊廟峪溝門修建了幾間茅屋定居下來度晚年。20余年的退居生活過得很充實、很開心、也很高雅。<br> 一是以詩書自娛。退休后,拜師學習書法和詩詞。多年來,堅持不懈,越學越有興趣?!芭R池常夜半,吟詩每忘餐”,這是我對自己學習的寫兆。先后參加了天水市和甘肅省詩詞學會,詩作300多首,部分在《渭濱吟草》和有關詩刊上登載。我酷愛明代大書法家文征明的行書,以臨文帖為主,兼學二王等大家之作。作品多次在縣、市展出,有的為縣、市有關書刊采用,并被縣檔案館收藏。索書者雖眾,皆能滿足要求。<br> 二是應聘為縣志編纂委員會委員和縣政協文史委員,撰寫了《武山縣自然地理志》、《武山縣農業志》;校注了清康熙《寧遠縣志》;撰寫了《寧遠八景淺釋》、《武山大躍進回憶片斷》等30多篇文史資料和其他文章;編纂了《武山人物》(上集)等,均載於《武山縣志》、《武山舊志叢書》和《武山縣文史資料匯編》,有的被《天水市文史資料》采用,并多次評為縣、市先進文史工作者和獲獎。<br> 三是為報答桑梓養育之恩,與馬力離退休干部蒲永秀、張勇謀、張智四人用兩年的時間,主持調查編著了《神驥騰飛》(武山馬力地區概覽),并由在省工作的馬力人陳田貴、付詠中的大力指導和幫助,於2004年出版。全書共12萬字,是一本屬于地方性方志類的資料,贏得了鄉親們的好評。陳田貴在為書作序中有七律云“年逾古稀思貢獻,奮蹄老驥志猶酣。欣逢盛世修方志,樂著華章表寸丹。文采風流澤故里,筆花燦爛頌堯天。街頭巷尾傳佳話,四老功德勝古賢”。<br> 四是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和文化活動。1994年縣政府聘任為開發老君山風景區顧問,調查撰寫了《老君山八景》,并參與了《道教名山一老君山》的編寫。2003年應聘為武山老年大學辦公室主任兼書法班主任,隨班上課,較系統地學習了書法基礎理論知識,提高了我的書法技藝。我負責主辦的《武山老年大學??访堪朐轮烈辉鲁鲆黄?,交流學習經驗,深受同學和社會人士的歡迎。2009年秋,武山和漳縣政協倡導成立了龍川文化研討會,我為龍川人,積極參加并擔任顧問。先后為研究會刊供稿詩詞20多首,調查編寫了有關武城山和鐵籠山的史料等。此外,還經常參加縣上和有關單位舉辦的文史、詩詞研討會、筆會之類的活動。 <p class="ql-block">老年大學合影</p> 姚家灣遠景(2025.02) 2008年時姚家灣附近猖獗地盜墓活動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四、故鄉的情懷</font></b></div> 人一生,最難忘故鄉之情,特別是進入老年期后更甚。我一有睱時,就不自覺地想起故鄉的情景來,很多事一幕幕地從腦海里閃過,故鄉太令人眷戀了。<br>我的家鄉在馬力鎮龍川河北岸5華里處被山灣環抱的姚家灣,那里是生我養我的地方,那里留下我童年時的美夢和少年時玩耍的足跡,有我跟著父母做莊稼活時灑下的汗水,有我熟悉的同輩好友和父老鄉親,有每年清明節必須祭奠的祖先墳塋;還有從北部鐵籠山蜿蜒而來緊緊擁抱村莊的重疊山巒;有一塊塊平展地躺在山灣每年給鄉親帶來豐收喜悅的農田;有供牛羊悠閑吃草的廣闊梁峁和溝灘;有四時不枯,供全村人畜飲水的溝底甘冽流泉;有村西長長的層層溝壩上一排排參天的白楊和柳樹;有直通村里的寬闊公路等等。這些都是我以往的印象。改革開放后,故鄉人都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不少人富了起來,出現了“五多”。即:糧多、錢多、新房多、車多、學生多。特別是在校和已畢業的大學生就有十多個,這是破天荒的大喜事。上世紀50年代我畢業於武山一中高中部,那就是全村有史以來的最高學歷了?!拔宥唷笔羌亦l翻天覆地的大變化,令人驚喜。現在,全村的父老鄉親,正在富民政策的感召下,在奔向小康的大道上,各顯身手,令人振奮。對于這樣一個生機勃勃,前景無量的故鄉,能不時刻想往和留戀嗎?<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我從參加工作后,就一直想盡自己之力所能及,對家鄉有所回報。但由于種種原因所限,做的非常不夠,有愧於心。上世紀60年代,全縣小麥品種嚴重退化,影響糧食產量提高。1964年我到縣種子站后,於1965年給隊里(當時是人民公社的生產隊)解決了阿勃、阿桑、甘麥8號等小麥良種800斤,建立了20畝種子田,第二年除滿足了自己所需外,還給周邊村兌換。70年代我到縣革委生產指揮部后,當時化肥供應緊張,我想方設法,每年在指標外多給隊里5000-8000斤尿素或硝氨,以彌補施肥不足。此外還和林業部門聯系,建立了千株核桃園和千株蘋果園。千株新疆薄皮核桃園,建在村東的一百多畝荒山上,全部修成水平帶后,擔水栽植,成活率達90%以上,并確定專人看管,80年代陸續掛果。可惜的是包產到戶后逐年遭到破壞,未能發揮應有的效益。千株蘋果都栽植在耕地上,共30多畝,70年代后期開始掛果,到1980年,已成了全縣有名的蘋果產地,漳縣和岷縣的客商都登門采購。1982年全縣蘋果生產會議上,經鑒定,姚家灣的蘋果品質好,含糖量最高??h上曾以“姚家灣建立起了綠色銀行”為題,通報全縣,作為典型學習。當時蘋果年產量最少在3萬斤以上,經濟收入1.5萬多元(每斤0.5元)。包產到戶后,由于經營管理不善,1985年后被毀。但村民們卻看到了蘋果的實惠,戶戶栽植,有不少戶還建起了蘋果園。1981年我在林業局工作時,連續3年支助隊里年育洋槐苗10至15畝,出圃幼苗1百萬株左右,經濟收入1萬元(每株幼苗0.01元)。1986年我在農業區劃辦時,得知縣扶貧辦公室有支援山區貧困村通電照明的項目,便積極聯系后列項支援2.5萬元,尚缺5千元由村上解決,但卻被當時村上的領導回絕了,理由是:現在一家一戶的不好管理,事情難辦,誰辦事誰惹麻煩。這件事一直使我很失望,但也不好勉強,只好作罷。</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除此之外,凡是家鄉人有事來求者,都給予熱情招待,盡量幫助解決?,F在老了,力不從心了,和家鄉的聯系也少了。只有在每年正月鬧秧歌敬家神之際,我按例多出一份秧歌錢,表示我永遠是家鄉的一員</span></div></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五、結束語</font></b></div> 有人說:“你的仕途生涯,兩頭是高峰,中間是低谷”。表面看,似乎有些道理,其實不然。初涉公門,思想單純,只憑一股熱情和干勁,一切唯上是從,只知對上負責,自己毫無主見,以致在推行極左路線的年代里,干了違背實際和民意的事,表明自己在政治思想上的極不成熟。中間一段,雖然萍蹤不定,但一直在基層或機關搞一般工作,常在人民群眾中和第一線實踐中,這就給了我進一步認識社會、感悟人生、自我改造、不斷完善的大好時機和廣闊天地。<br> 我一生澹泊自律,敬業盡職,沉浮自如,隨遇而安以及在處事接物上盡心而不愧心,沉著而不盲從的內心境界就是在這一時期磨煉成的。可以說這是我逐步走向比較成熟的階段。我認為此生并未虛度,而且也盡自己的力所能及,做了點有益的實事,并引以為自娛。我從未爭過名,也沒奪過利,一切順其自然,聽天由命,最終是袖囊兩空,身家清白。上能對得起黨和人民,下不辱祖宗和后代。</h1><h1> 我深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道理,一個人兩手空空來到世上,當離世時,也是兩手空空而去??v然萬貫家財也帶不走一文。在這件事情上,帝王將相與凡夫俗子一樣。我覺得一個人在世上活得充實而開心,不入俗流,憑才能有所作為,有益于社會就夠了。名和利,都是過眼云煙,不必強求。即使不求而有了,也淡然對之。做到得之不張揚,丟之不惋惜,等閑視為身外物而已。想當初我一個人闖入社會,而今已是三子、四孫,且各樂其所,天倫之樂無窮,我是心滿意足的。這一切,都是黨和人民的恩賜,否則,我個人有什么了不起呢???</h1><h1> 人在福中要知福,享福要思源,知恩回報。有些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得小福謀求大福,不擇手段地索取,永無滿足之時,最終誤入歧途,悔之晚矣。人的價值不在於索取和享受,而在於作為和奉獻。古圣今賢,無一不如此也?!安荒缴懊F,只求身后子孫賢”,“清白身家豪壯志,不攀名利法前賢”。這就是我的為人之道和寄望於兒孫之語。同窗好友張爾進教授曾給我的一封信上說:“兄在求學時代,品學兼優,是我的學長。入仕后才智超群,胸懷坦蕩,笑對沉浮,進退自如,雖經坎坷,頗有建樹。退居田園后,以詩書自娛,纂修史志,情趣高雅,豁達自珍,實乃人生晚景正道。最可惜學業中阻,才華未能盡展??蓢@!”</h1> <p class="ql-block">姚老自撰挽聯</p> <p class="ql-block">1986年先生到四寺灣水泉灣林場調研指導</p> <p class="ql-block">  姚之萃,我所見過的最睿智的人,就連自己的身后事也親自安排好了。"四世同堂黨恩浩蕩,九四高齡天道垂憐"滿懷著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去向馬克思報到!</p><p class="ql-block"> 我向普通而又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致以崇高的敬禮!</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华| 仁寿县| 大安市| 裕民县| 个旧市| 安福县| 湟中县| 仙游县| 左权县| 防城港市| 沧州市| 洪湖市| 达尔| 波密县| 阿拉善左旗| 疏附县| 长汀县| 红原县| 英超| 浦城县| 怀集县| 米泉市| 个旧市| 大足县| 灵山县| 隆子县| 麻阳| 宕昌县| 尼木县| 疏勒县| 武隆县| 舞钢市| 桑植县| 个旧市| 博兴县| 建始县| 新丰县| 汕尾市| 嘉兴市| 甘南县| 磴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