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紫瑤山下的紅軍人物

桃源

<p class="ql-block"> 紫 瑤 山 下 的 紅 軍 人 物</p><p class="ql-block"> 作者 雷開仁</p><p class="ql-block"> 泰和縣志載:“紫瑤山,為苑前、灌溪、中龍、小龍鎮分水嶺。原名義山,相傳晉初王子喬曾跨鶴來游,改名王山。西晉永嘉年間,華陰王子瑤棄官來此隱居,稱子瑤山。唐初,匡智偕侄大郎于此山修煉,得名匡山。面積3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905.9米。山上有九峰、三壇、五寺觀等名勝數十處。”</p><p class="ql-block">  紫瑤山為吉安泰和歷史文化名山。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母親曾德慈是紫瑤山下苑前梅溪村人,文天祥少時曾就讀于苑前梅溪。紫瑤山還保存著文天祥的讀書石。紫謠山下仁善河(源自小龍潭溪坑),流經中洞(小龍鎮)、苑前、萬合(原樟塘鄉);仙槎河(源自小龍瑤嶺山溪和中龍石陂東坑小溪),流經小龍、中龍、灌溪、萬合(原樟塘鄉)。紫瑤山下、仁(善)仙(槎)河畔,風光秀麗。</p><p class="ql-block"> 紫瑤山也是吉安泰和紅色革命之山。在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戰爭年代,這里紅軍革命戰士的足跡踏遍紫瑤山下、仁(善)仙(槎)河畔。涌現出眾多的紅軍革命人物。紫瑤山下青山巍巍、綠水泱泱,孕育出12位共和國將軍(全縣18位);產生有名有姓烈士2074名(全縣5749名);產生長征老干部64名(全縣122名)。</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苑前鎮,孕育共和國將軍易耀彩、曾威、張濟民,長征老干部戴海青、蕭赤、羅嗣忠、匡漢球、羅日旭、劉衍蒸、顏德明、鄒群峰、羅安、張蕓、劉洪玉、羅俊生、謝方祠、張以源、劉周映,產生有名有姓烈士751名。苑前肖家人蕭赤老紅軍,因赤膽忠心,周恩來為其改名,毛主席親題“蕭赤”二字。縣志載,紅軍主要人物有:</p><p class="ql-block"> 郭紹香(1902~1931)——又名厚淡,苑前鄉潞溪下洞口人,糕餅業店員工人出身。1927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2月,郭紹香在洞口發展黨組織,成立洞口黨支部,任支部書記。后成立中共仁仙區委,郭紹香任區軍事部長。接著,在一都洞(今中龍鄉)建立泰和縣游擊隊和東固革命委員會泰和縣分會辦事處,郭紹香任辦事處主任,先后到仁善、仙槎和吉泰邊境發動群眾,壯大革命力量。1929年3月,郭帶領游擊隊攻下天符廟的靖衛團。營救被捕的革命同志,繳獲步槍3支,俘虜敵兵2人。8月中旬,仙槎、仁善農民協會在巷口聚儒堂召開代表大會,成立仁仙區革命委員會,選曾赤華為主席,郭紹香、劉森林等九人為委員,郭紹香兼任軍事部長。同時建立特務隊,在仁善、仙槎、云亭等地開展武裝斗爭。郭紹香帶領赤衛隊進攻東沔、縫嶺,襲擊靖衛團,擴大發展根據地。1930年2月,在固陂仁善書院成立泰和縣蘇維埃臨時政府,郭紹香任主席,1931年3至5月,郭紹香任中共泰和縣委書記。1931年5至6月任萬泰河東工作委員會書記兼贛南中路軍總指揮。1931年秋,在肅反中被誣為" AB 團"而遭殺害。建國后,經調查核實,予以平反,追認為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 戴長姑(1914~1935)——女,苑前鄉戴坊村人。1929年參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村團小組長、縣兒童局副局長、冠朝區婦女部長、古坪區少共書記、古坪鄉游擊隊隊長。1932年4月,萬安靖衛團圍攻冠朝時,因腿部受傷被捕,經營救獲釋。1933年,成立工農劇社萬泰縣分社,截長姑與李有才等自帶被席,到東固和興國的筲箕窩學習,回縣后,在虎爪坪(即古坪)、戴坊、伯佐坑等組織擴紅宣傳隊,演出《鞏固蘇維埃》《十送紅軍》等節目。1933年第5次反"圍剿",她率領游擊隊在古坪鄉開展游擊斗爭,再次被捕,其未婚夫易某叛變,充當國民黨軍官,恬不知恥的勸長姑投降,并要求與她成婚。長姑斷然拒絕,并痛罵易為無恥叛徒。1935年2月被國民黨殺害,時年21歲。</p><p class="ql-block"> 戴元淮(1911~1935)——字安潤,小名久元,苑前鄉洲戴村人,幼年時祖父和父親相繼去世,祖母雙目失明,母親匡長秀是小腳,帶著3個小孩(兄元漢、姐述玉)一家5口,全仗大叔戴乾鈞接濟,艱難度日。元淮只讀過3年小學,因家貧輟學,每天砍柴打草,放牛拾糞。14歲學木工。1928年,參加少年先鋒隊,任古坪區少共書記。1929年參加紅軍,當年,先后參加共青團和共產黨。1930年,任中共江西省委青年部長。1931年,到瑞金中央黨校學習。結業后任粵贛省委宣傳部長。1931年,參加粵贛省第一次黨代表大會,主持起草并向大會作查田運動報告,被選為省執行委員會委員,1934年,奉派往會昌接替古柏任擴紅突擊隊隊長,完成擴大紅軍任務后,任省委巡視員、筠門嶺戰時委員會主席。在會昌的高排、廣嶺戰斗中,身先士卒,機智勇敢,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表揚。1934年9月,任紅8軍團民運部長,在反"圍剿"中,舍生忘身,屢建戰功。10月21日,與紅8軍團一道與數倍之敵浴血奮戰,殺出一條血路,掩護中央機關安全渡過湘江。1935年2月,被指派留在川南開游擊戰爭,成立中共川南特委,戴元淮任組織部長,在長江以南、金沙江以東開展工作。2月18日,組成川南游擊縱隊,下轄5個大隊,共有六、七百人,以敘永、古藺、古宋、長寧、興文、江安、珙縣、筠連等地為重點,轉戰在川滇黔邊境地區,掩護紅軍主力長征。1935年3月,戴元淮同川南特委書記徐策、委員余澤鴻等率領川南游擊縱隊在長寧縣襲擊敵人的交通要道和場鎮,以后又迂回至長寧、江安、珙縣、興文四縣邊境,與敵周旋。川南各縣反動當局惶急萬分,紛紛向省告急。四川軍閥劉湘、潘文華派兵開赴川南六縣,會同各縣團防隊,在長寧南部圍殲游擊隊。游擊隊為擺脫困境,出敵不意,沿琪縣、興文邊境南下,3月25日進到琪縣大石盤,準備在觀音嶺休息一天,再覓戰機。敵軍黃錦章團糾集江安、長寧、興文、古宋等縣團防隊,連夜尾追,包圍大石盤。26日拂曉,敵軍向游擊隊發起進攻,游擊隊由于晝夜兼程,長途轉戰,戰士十分疲勞,警戒不力,以致被敵軍摸掉崗哨,駐地遭到突然襲擊,倉猝應戰。在激烈的戰斗中,由五大隊掩護,司令部撒上觀音嶺,準備向云南威信縣境轉移,不料敵軍和地方團隊已抄捷徑先上觀音嶺,占據觀音井小丫口要隘,堵住去云南的通道。游擊隊腹背受敵,處境十分危險,在這緊急關頭,戴無淮挺身而出,帶領司令部警衛通訊班戰士,吸引敵人火力,堅持血戰,使縱隊大部分得以利用籠罩山頭的濃霧突出重圍,進人云南威信縣境。通訊班在完成掩護任務后,遭到敵軍四面截擊,無法撤退,戴元淮率領全班戰士堅守大石盤,與敵激戰5個多小時,子彈打光了,10多人全部壯烈犧牲在觀音嶺的觀音井山丫。慘無人道的敵人,將10多人的首級全部割下,掛在石碑鄉場口的黃桷樹上示眾。石碑鄉群眾將首級及遺體安葬在大石盤,石碑鄉人民年年都往大石盤祭奠。建國后,興文人民為紀念戴元淮烈士,將建武城東門改名為"元淮門"</p><p class="ql-block"> 易耀彩(1916~1990)——苑前鄉螺岡村人。1929年10月參加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8月參加工農紅軍,1931年2月轉為共產黨員。土地革命時期,歷任紅軍班長、指導員、營長、干事、作戰科長。參加了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征。1937年在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抗日戰爭時期,歷任晉察冀軍區34團團長、第4、5軍分區參謀長、冀察軍區參謀長,張家口衛戍司令員。在此期間,他帶領部隊深入敵后,發動和組織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創立革命根據地,多次組織反"掃蕩"、反"蠶食"戰斗。參加著名的百團大戰,參與了西子灣、赤誠、綏包、圍攻北平和張家口敵指揮所等戰斗。在圍攻北平的懷柔戰斗中,他沉著機智,指揮部隊頑強作戰一天一夜,殲滅日軍200多人。在解放戰爭中,先后任晉察冀縱隊旅長、縱隊副司令員、第19兵團63軍副軍長等職,參加了綏遠戰役、大同戰役、平漢戰役、青淪和新保安戰斗、正大線戰役、解放石家莊戰斗和平津戰役。1946年1月,奉調到張家口執行小組參加與美蔣的談判。9月,率領晉察冀區第8旅擔任大同戰役南面的主攻任務,在爭奪飛機場戰斗中,果敢指揮,浴血奮戰,勝利地完成任務。此后不久,他指揮部隊進行保北戰斗,一舉殲敵4個團,在平漢線上接連取勝,大大削弱了敵軍兵力,受到軍委的通電表揚。</p><p class="ql-block"> 1950年9月,易耀彩奉命調到海軍工作,任青島海軍基地司令員。帶領官兵,克服重重困難,努力進行基地建設,僅用3年時間,就發展成為一支能夠擔負近海防御作戰任務的部隊。1953~1958年,在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學習,獲學士學位,回國后任第四海軍學校校長。1960年起,相繼擔任北海艦隊第1副司令員、北海艦隊政治委員等職。1969年在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0年10月3日在北京逝世。</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萬合鎮(樟塘),孕育共和國將軍陳云開、林茂源、袁光、劉興隆、蕭鋒,長征老干部郭偵菖、孫道澮、蕭明、鐘毓、羅日運、李繼高、蕭茂源、蕭世洪、劉明一、陳廣材、袁采詔、匡芝、高繼前、吳中、易佩玉、王金,產生有名有姓烈士941名。縣志載,紅軍主要人物有:</p><p class="ql-block"> 劉球賢(1913~1935)——又名劉桂茍,萬合鄉菰塘村早禾坑人。8至16歲在私塾讀書。1929年,在羅家圩雜貨店當學徒,經常與鄉蘇維埃政府人員來往。1930年10月,經乾岡鄉蘇維埃政府主席曾廣明推薦,任鄉蘇維埃政府文書。不久,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調任縣蘇維埃政府文書。1932年,調江西省工委任組織部長。1932年,當選為省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1934年10月紅軍長征以后,劉球賢與省委部分人員轉戰于宜黃、樂安等地,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省委機關在戰斗中被沖散,1935年2,劉球賢與部分機關人員隱蔽在宜黃、永豐一帶山中進行革命活動,由于人生地不熟,在永豐龍岡被敵人發現而被捕,押送到寧都。在被囚期間,敵人軟硬兼施,嚴刑折磨兩個多月,劉球賢堅貞不屈,始終沒有暴露黨的秘密。敵人無計可施,把他押解南昌監獄,于1935年夏的一個深夜被反動派殺害,時年22歲。臨刑前,他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國革命一定會勝利。"</p><p class="ql-block"> 林茂源(1916~1972)——萬合鄉林家村人。小學文化,1930年8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p><p class="ql-block"> 土地革命時期,任紅3軍第9師25團班長、紅5軍團13軍38師1團青年干事,參加中央革命根據地一至五次反"圍剿"。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征。1936年,任中央軍委外交部技術書記。西安事變時,隨周恩來赴西安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后,隨葉劍英、彭雪楓先后在八路軍駐云陽辦事處、八路軍駐太原辦事處任機要科科長。1939年9月,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軍事和文化,結業后歷任抗日軍政大學第2分校第1大隊政治處主任、第3大隊政委。1944年2月,調任晉察冀軍區雁北指揮部第6團政委,參加1948年邊區攻勢作戰,他機智勇敢,指揮若定。抗日戰爭勝利后,任晉察冀軍區冀東縱隊第12旅政委、冀察熱遼軍區騎兵師政委、第四野戰軍騎兵5師政委,先后參加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在戰爭中,他機智勇敢,靈活指揮,打垮了敵人的優勢兵力,為兩大戰役的偉大勝利作出了貢獻。</p><p class="ql-block"> 建國以后,他歷任東北軍區騎兵5師政委、遼東軍區政治部主任、沈陽軍區軍事法院院長等職,為加強部隊政治思想工作,加強部隊現代化建設,提高軍事素質,嚴肅軍紀軍法,做了許多艱巨的工作,受到黨中央的嘉獎。1961年晉升為少將,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65年離職休養,1972年8月在沈陽逝世。</p><p class="ql-block"> 陳云開(1912~1990)——原名陳永桂,萬合鄉東林村七斗坑人。13至15歲時當泥木工學徒。1927年參加農民協會。1929年參加赤衛隊。1930年參加紅軍,當年7月參加共產主義青年團,9月加入共產黨。任班長、連指導員、軍部參謀、譯電員、軍團保衛局特派員、軍法執行隊長、團政委、旅政委、軍分區政委及經濟委員會主席、兵團組織部長、軍政委兼地委書記、后勤學院政治部主任、總后勤部西安辦事處副主任等職。1955年授少將軍銜。榮獲八一勛章、獨立自由勛章、解放勛章、紅星勛章。1974年離休。1990年在南昌病逝。</p><p class="ql-block"> 陳云開參加紅軍后,轉戰于泰和、萬安、遂川、永新、吉安、安福等縣。1931年4月7日在攻打袁州彬江的戰斗中負重傷休克,右腿骨被打斷。在西路軍醫院治傷期間,在指導員楊三妹的指教下,學習政治、文化,開始寫日記。1932年春帶傷上前線參加反"圍剿"。隨紅6軍團沿贛江北上鉗擊南昌、九江。后參加澧田戰斗,在遂川突圍。到黔東與紅2軍團會合,參加湘西永順殲匪、桃源、桑植桃子溪、咸豐堡戰斗。長征途中,通過政治思想組織工作,改造舊軍隊1000多人,從中挑選800多人參加紅6軍團直轄游擊第1支隊,陳任政委。在阿壩過草地時,部隊缺糧,他將自己帶的干糧讓給戰友吃,自己帶頭吃野草,因而中毒昏迷,戰友深為感動。</p><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奉命與曾滌帶領劇團到山西的洪洞、臨汾、霍縣等地宣傳抗日,發動群眾參軍,動員3000多優秀青年入伍,新建八路軍學兵團(后改稱侯馬團),受到朱德、賀龍、王震的贊揚。接著,奉命到醇縣、忻州整軍,將在抗日戰爭中潰逃的國民黨軍散兵1000多人,收容整頓,組建成步炮營團。在整軍中,采用立功受獎的辦法,鼓勵戰士收集失散的槍支,奪取敵人軍火,先后共收集步槍800多支、沖鋒槍100多支、輕機槍50多挺、重機槍5挺、小炮10多門、各種子彈和手榴彈50多萬發,連日軍倉庫中新的軍火也被奪來,日軍懸 賞5萬元緝拿陳云開。359旅任命他為718團政委,當地群眾聯名到旅部要求將他留下領導群眾抗日,經批準后,陳云開又發動群眾組建忻崞代游擊支隊,后改稱359旅晉西北獨立團,陳任政委。1939年初,陳云開在摸清敵情后,經過周密布置,派5名偵察員,利用地道夜襲陽武神頭村的日軍司令部,一陣手榴彈和猛烈射擊,日軍以為是大批八路軍進攻,互相開槍打了一夜,死傷300多人。第二天按事先計劃和布置,兩次突襲日偽軍,第一次在北坡近距離突襲,打死打傷日偽軍300多人,我軍只死2人、傷21人。第二次在南山溝突襲日騎兵500人,打死打傷日軍150多人。1940年在雁北李家堡戰斗中,陳身負重傷昏迷,左臂骨被打碎,經治療后,9月20日帶傷重上前線,帶隊苦戰神頭、梅林火車站,打死打傷日偽軍300余人。9月23日和10月6日,在雙碾和榆林村,先后兩次帶少數戰士解救被千余敵人包圍的干訓隊、雁北地委干部和群眾,打死打傷敵人六七百人。1942年7至10月,陳帶領3人深入雁北敵后,建立情報網,組織群眾采用麻雀戰、挖心戰、夜戰、奇襲等辦法,粉碎日軍的"掃蕩"和"清剿"。1943年到延安中央黨校高干班學習,1944年調魯西南任冀魯豫軍區組織部副部長、第5軍分區副政委。在東明縣,派18團出敵不意地用夜戰、近戰、挖心戰法,僅幾十分鐘打死打傷偽軍200多人,俘敵師長李英等800多人。從1944年8月~1945年8月,陳云開指揮部隊在曹縣、荷澤、定陶、虞城、民權等地先后打了20仗,共殲日偽軍25000多人。</p><p class="ql-block"> 1945年10月,陳云開任晉冀魯豫第1縱隊第3旅政委,奉命開赴東北,途中參加邯鄲南馬頭鎮北戰役。3旅勇猛攻擊,俘敵11戰區中將副司令兼40軍軍長馬法武及副軍長劉世榮等3600多人。1946年初進軍熱東。7月,陳云開左臂傷口化濃、腫大,接連兩次手術,取出碎骨5塊。1946年10月,調任第1旅政委,指揮1旅1個營在太行山北西合營阻擊傅作義軍的進攻,打死打傷敵1000多人。1946年12月奉命率第1旅回冀魯豫,1947年與旅長楊俊生指揮1旅先后攻打定陶、曹縣,突襲淇縣、滑縣,4個月殲敵2.9萬人,活捉敵旅長等軍官多人。當年6月,按照中央軍委和劉伯承、鄧小平的戰略部署,開始大反攻。在反攻前的整訓中,陳云開創造了將立功教育與傳統教育、形勢政策教育相結合的方法,人人講奉獻,爭取個人立功、集體立功,立功教育鼓舞了士氣,為戰略大反攻奠定了思想基礎。6月20日,1旅首先渡過黃河,7月7日在鄆城全殲敵55師2個旅1.5萬人,俘敵中將師長理亞明,全旅立集體大功,黨中央和中央局通報嘉獎,陳云開榮獲一級戰斗英雄獎章。7月14日,1旅在六營集再殲敵2個師的3個半旅近2萬人,俘敵1200多人,全旅再次集體立大功。1947年8月7日,劉鄧大軍以1縱1旅為前衛,千里挺進大別山,1948年1月2日到達滸灣,沿途攻占睢縣、太康、商水、上蔡、廣濟、汝南、羅山、新縣等8個縣城,進行了7次野戰,其中高山鋪殲滅戰殲敵3300多人,全旅第3次集體立大功。全旅從1947年7月至1948年初半年多時間內,共殲敵3萬多人,繳獲炮135門、機槍512挺、擲彈筒180多個、長短槍9957支、汽車23輛、電臺33部、馬1061匹,打下敵機2架,全旅3次立大功,1320人次獲戰斗英雄獎章。1948年春,1旅奉命回師中原,6月參加宛東戰役。活捉敵豫西特務總隊中將總隊長運其昌等人,10月21日攻入鄭州。在淮海戰役中,1旅利用單人掩體用山炮平射火攻等辦法,殲滅妄圖突圍的敵黃維12兵團坦克敵群,俘敵1.3萬人。1949年2月,陳云開調任2野5兵團組織部長,4月21日隨16軍突擊隊渡過長江。陳帶領100多人接管景德鎮。后進軍大西南,11月17日,隨16軍接管貴陽。11月23日,任16軍政委,率軍入川,沿途在畢節派兵接管敵飛機工廠,沿川黔公路進軍四川,解放樂山,切斷川軍和胡宗南部隊南逃國外之路。12月14日,在俄邊沙坪圍殲并俘獲川湘黔綏靖署主任中將司令宋希濂等官兵1萬多人。12月17日解放成都。1949年底~1950年7月,駐軍遵義,陳云開兼任遵義地委書記、軍分區政委、剿匪總指揮,16軍在黔剿滅匪特15萬多人。</p><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16軍奉命集結補充,準備參加抗美援朝。1951年9月,有1個師先赴朝。1952年,陳云開和16軍軍長兩次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當年底陳率軍進入朝鮮。1953年,在西海岸新安州等地反登陸、防空降。6月,開赴三八線中段阻擊敵軍。7月7日,使用強大新式集炮,消滅美、荷各1個加強重炮連。16軍在朝鮮戰場上先后擊毀擊傷敵機49架,殲敵1800多人。朝鮮停戰后,陳云開于1954年1月~1955年7月在北京總政治學院高干班學習,1954年"五一"節與志愿軍觀禮代表團一起應邀登天安門觀禮。1955年,調總后勤學院任政治部主任。1956年,應邀列席黨的"八大"。1958年,應邀參加中央軍委擴大會議。1964年底任總后勤部西安辦事處副主任,領導三線建設。"文化大革命"中、陳一次交黨費1750元。</p><p class="ql-block"> 1974年,陳云開離休,在吉安干休所,先后寫革命回憶錄及黨史、軍史、戰史資料五六十篇,其中9篇被評為省級和全國一等獎。陳一生寫了36本日記約1300萬字,現存摘錄整理的日記本4本約67萬字。他一貫生活儉樸,將節約的錢支援家鄉革命老根據地的建設,幫助裝電線,開發集體農副產品生產,開辦學校,僅1990年,一次就拿出6000元支援家鄉辦學校。1989年10月,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吉安親切接見陳云開等8位老紅軍干部代表。</p> <p class="ql-block">  蕭鋒(1916~1991)——原名蕭忠謂,萬合鄉南坑村人。小時要過飯,放過牛,當過縫紉學徒。1927年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歷任游擊隊分隊長、紅軍總政治部干事、團政治委員、旅長、軍分區司令員、師長、副軍長、坦克學校校長、北京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員等職。土地革命時期參加中央蘇區的歷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作戰英勇,指揮果斷。一生經歷過1365次戰斗,先后6次負重傷。授少將軍銜。先后獲得三級紅星獎章、秋收起義勛章、二級紅星勛章、獨立自由二級勛章、解放一級勛章、一級紅星勛章、老有所為精英獎章。1981年離休。1991年在北京病逝。</p><p class="ql-block"> 1934年3月,總政治部組織部派他到福建武平三分區司令部獨立團去檢查工作,20日早晨9點多鐘,他剛到機關駐地帽村不久,突然被1個旅的敵人包圍,整個機關及連隊只有200多人,分守5個碉堡,戰斗打得很殘酷,從早晨9點多打到下午5點多,8個小時內共打退敵人20多次進攻,4個碉堡被敵人攻破,幾十名同志犧牲,他所在的碉堡72名同志,只剩下11人,他和另外的3人還負了傷。傍晚時分,大部分敵人撤走,只留下少數人繼續包圍,但不再發起進攻,蕭鋒即安排2人警戒,讓其他的同志休息,準備夜間突圍,正好當晚狂風暴雨鋪天蓋地,蕭鋒趁機率領同志冒雨突圍,在突圍過程中又犧牲了4人,只剩下7人回到部隊。</p><p class="ql-block"> 1935年3月6日,在長征途中,蕭鋒與營長王有才率領7連戰士進到貴州遵義的白臘坎,這里駐有敵教導旅21團,蕭鋒與王有才率領7連戰士突然發起進攻,敵人來不及抵抗,即被擊潰,俘敵700多人,還繳獲了很多糧食和豬肉。</p><p class="ql-block"> 1943年,蕭鋒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任團政委,日軍先后發起幾次殘酷的大"掃蕩",9月5日,他率領部隊在寺溝突圍時,一口氣跑上5里路的山頭,因連續跑得太急傷了肺,當時吐了幾口血,但他從不肯說出病情,繼續帶領部隊進行反"掃蕩"戰斗,4分區保區科張科長發現他吐血,將情況告訴蕭的愛人貢喜瑞,第二天她趕到孟家莊時,他正在前線指揮部隊打仗,直到深夜12點鐘,才滿身血污地帶著部隊回到孟家莊,他愛人勸他到后方治病,他堅定地說:"不論得什么病,反正現在不能離開反'掃蕩'戰場"。</p><p class="ql-block"> 1944年4月間,他在北方局黨校學習時,病情日漸嚴重,聶榮臻司令員得知后,當即決定他去延安養病,由軍區代司令員程子華向他交代說:"你去延安,路上還有任務,協助張榮同志把我區送往延安補充教導2團的850名新兵帶去。"他欣然接受任務,臨行前、張榮因突然有要事暫不能同行,由他帶領新兵先走,這些新兵沒有經過訓練,也沒有武器,每人只發三顆手榴彈,每人還要背三匹平山白布,去延安要經過160里路的敵占區,走2500多里山路。剛進入敵占區,就接到上級通知,日軍已探知新兵的行蹤,正在集中兵力向他們包圍過來。蕭鋒果斷決定趁敵人尚未摸清行蹤時,組織一個小分隊把敵人引開,掩護新兵突圍,越過封鎖線,安全到達延安。</p><p class="ql-block"> 1945年6月,軍委批準蕭鋒到山東戰場的請求,他帶著妻子及4名隨員,于6月22日從延安出發,8月31日到達山東軍區,蕭華司令員任命他到6旅當旅長,兼渤海2分區司令員。他帶領6旅與12萬國民黨軍戰斗,經過接連10次大的戰斗,國民黨軍12萬人馬,先后被6旅消滅6萬。</p><p class="ql-block"> 建國后,在任坦克學校校長與北京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員時,為我國裝甲兵的建設作出了貢獻。</p><p class="ql-block"> 蕭鋒幼年時因家貧無力上學,參加革命后,在部隊學習文化,先后進團校和黨校學習。由于他一貫堅持刻苦自學,進步很快,在長征途中即已堅持寫日記。離休后,集中精力寫回憶錄,前后共寫了1100多萬字,已出版的有《長征日記》、《十年百戰親歷記》兩部。革命戰爭時期的三部日記及《八年抗戰親歷記》、《紅軍在貴州的日日夜夜》等書稿已交付出版,還有《一千三百六十五次戰斗》、《三年解放戰爭親歷記》等400多萬字的書稿,尚未整理完成,即因病逝世。</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中龍鄉,孕育共和國將軍蔡永、李仕才,長征老干部劉居璜、蕭開桂(蕭風)、林友金、康一民、楊治、蕭瑞洪、鐘林(女)、蕭開龍,有名有姓烈士496人。縣志載,紅軍主要人物有:</p><p class="ql-block"> 鄭士志(1915~1935)——原名來福,中龍鄉黃沙車田村人。父親鄭萱瑞,租種地主的土地,農閑時為地主墾山背木頭。因家境貧窮,只在9歲時讀過半年書,以后上山放牛。1930年中龍暴動,成立仁善鄉農民協會,鄭士志積極參加打土豪、斗地主。1931年參加紅軍。1932年,調沙洲壩紅軍大學學習,參加中國共產黨,畢業后歷任班、排、連、營、團長。1934年10月隨紅軍長征,參加過多次戰斗。擔任連長時,有一次接受消滅靖衛團的任務,他先派人摸清情況,得知該靖衛團雖有四五十人,但只有30多條槍,當天搶了群眾的豬肉,正在徐家祠吃喝賭博。這天夜晚,鄭士志帶領全連戰士走了20多里路,翻過幾座山,將要到徐家祠時,召開戰地會,布置由一排長帶領35名戰士守住通往祠堂的要道雙溪口,二排長帶30個戰士負責牽制敵人,鄭自己帶領57名戰士包圍徐家祠,其余戰士埋伏在徐家祠附近。鄭士志帶領戰士乘天黑摸到徐家祠前門,先打死兩個哨兵,再沖進徐家祠。敵人有的在賭錢,有的在睡覺,一時措手不及,只十幾個敵人抵抗了一陣,除被打死幾個,其余全部繳械做了俘虜。</p><p class="ql-block"> 在長征途中,鄭士志由野戰軍團長調到中央干部團第2營第2連任連長。1935年走到金沙江邊,干部團接到渡江命令,團長向鄭士志布置任務說:"毛主席指揮一部份兵力攻占元謀,擬在金沙江上游龍街渡佯攻,要我們插到祿功縣的絞車渡消滅渡口守敵,好讓主力部隊渡江,這是毛主席聲東擊西的計策。現在我命令你連為先導,其他各連配合作戰,務必在今晚攻下渡口。"鄭士志率領全連戰士在三更時分到了絞車渡對面山上,根據確切情報,敵人的兵力大都調到龍街渡去了,絞車渡只有1個排駐守。鄭士志察看地形后,將全連分成兩個戰斗組,由副連長帶1個組在江邊掩護,自己帶1個戰斗組悄悄地過河。快要接近渡口時,見1個哨兵在渡口房前游動,鄭士志順著墻跟摸到崗哨跟前,轉到哨兵背后,突然猛沖過去將哨兵刺死,接著率領戰士摸進敵人營房,打死幾個敵人,大喊繳槍不殺。敵人從睡夢中驚醒,嚇得魂不附體,只有爬出被窩繳槍投降。敵排長見大勢已去,越墻逃跑,鄭士志追趕過去,敵人轉身放了一槍,打中鄭士志腹部,腸子流出。鄭士志用手捂住傷口,繼續追趕,追了五六里路,方才追上,開槍把那個敵人打死。但鄭士志因流血過多,壯烈犧牲。</p><p class="ql-block"> 消滅絞車渡守敵之后,紅軍主力用7只小船,動員36位船工,晝夜不停的渡江,經過9天7夜,全軍安全渡過金沙江。渡江后召開了一個追悼會,毛主席和朱總司令號召全軍向鄭士志同志學習,并授予鄭士志烈士"戰斗英雄"的光榮稱號。</p><p class="ql-block"> 鄒庭光(1906-1948)——中龍鄉中龍村人。因家境貧苦,沒有上過學,7歲開始放牛,10歲上山砍柴割茅,以后在家種田。1929年參加土地革命斗爭,1932年當選為鄉蘇維埃政府主席,1933年調瑞金中央黨校學習,畢業后留在瑞金做群眾工作。1934年10月,主力紅軍長征,鄒庭光在瑞金堅持斗爭。11月,在與國民黨軍隊的戰斗中被捕,坐了5個月的牢后逃回家鄉,在家種田為生。</p><p class="ql-block"> 1947年5月,中共閩浙贛區黨委派蔡敏等來江西開工作,到泰和沙村、中龍一帶活動,鄒庭光和他們取得聯系,同年10月被批準參加共產黨,11月任中龍黨支部書記。為了有利于開展斗爭,經黨組織決定,由鄒庭光任輪流保長,利用公開的合法身份掩護黨的活動。當時地下黨中外地人很多,無房子住,他邀集地下黨員在雷公坑菜園窩砍樹搭木棚。為解決外來地下黨員的吃飯問題,他以保長的身份動員群眾捐獻,所捐的糧油錢物全部送雷公坑地下黨基地。利用保長的公開身份,配合黨組織的"三抗"(反抗征兵、征糧、征稅)斗爭,國民黨來抓壯丁,他暗中通知抓兵對象逃走,使敵人撲空。固陂圩地主到中龍收租、放高利貸,他帶領群眾抗租。當時中龍賭風很盛,他勸導群眾不要參與賭博。1948年,國民黨特務機關對泰和地下黨活動有所覺察,當年5月,省保安團團長歐陽江率部進駐沙村"清鄉",搜捕地下黨員和革命群眾,多數地下黨員和革命群眾疏散隱蔽,鄒庭光為保護群眾的財產免受損失,留下來與敵人周旋。由于叛徒告密,于7月7日被捕,起初關在古坪,后押解到縣城。敵人對他施用種種酷刑,他堅貞不屈,絲毫沒有透露黨的機密。他對探監的妻子說:"我是無法回去了,你要帶好兩個小孩,撫養成人,將來告訴他們,我是怎么死的,要永遠跟共產黨走。"又勸妻子說:"不要傷心難過,我一個人去死,不牽連其他人,黨還存在,共產黨一定會勝利,將來有好日子過。"7月27日,鄒庭光被槍殺于南門贛江邊的沙丘上,臨刑前他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共產黨萬歲!"</p><p class="ql-block"> 據縣志載,中龍鄉還有一位仁人志士劉啟遑——仙槎(今中龍鄉)良坪人。家境貧寒。隨泰和水槎鄒恩隆(湖南人)起義,咸豐三年(1853)六月,隨鄒攻占縣城,是年冬,義軍兵敗,鄒恩隆被燒死,啟遑與義軍殘部退出縣城。后在廣東參加何祿等領導的黑旗軍(太平天國起義軍之一部)。</p><p class="ql-block"> 咸豐五年,王崇開率黑旗軍一部由湖南進入安福,劉啟遑為響導,經永新進至泰和。11月15日攻占泰和縣城,知縣吳曾泰及屬官逃竄。吉安官軍來攻,駐扎在倉嶺,劉啟遑率軍至倉嶺,火攻官軍,大獲全勝,官軍敗回吉安。11月19日,分兵渡贛江,劉啟遑率軍經冠朝、沙村,到上圯、石田,進入興國,攻打興國縣城,未能攻入。25日,進駐石陂,啟遑的族兄孝廉是當地土豪,一貫欺壓百姓,啟遑派人去捉,放火燒了他的房子,孝廉逃走。當地土豪在鵝頸下筑堡對抗起義軍。義軍連日攻堡,不下。29日,啟遑率軍攻堡,在山口遭埋伏,啟遑率軍經過固陂圩,去參加圍攻吉安。</p><p class="ql-block"> 就在劉啟遑率軍分兵渡江的11月19日,王崇開率領義軍攻吉安府城,按察周玉衡、知府陳宗元率官兵數千守城待援,檄調贛州候補知府周汝筠及周玉衡之子周炎率贛南兵赴援,援兵乘船沿江而下,至蜀口洲被義軍堵擊,不久撤回贛州。12月20日晚,總辦團練廬陵舉人羅子玲率軍突圍求援,被義軍打死。義軍圍攻吉安二個多月,未能攻下。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領兵到達吉安,咸豐六年3月1日,由城西挖地道轟倒城墻,攻占府城。</p><p class="ql-block"> 咸豐六年10月,泰和知縣吳曾泰在贛州募兵300人,與土豪劣紳陳寶清、郭子仁、傅登云等從興國至云亭,聯絡云亭、仙槎勇反攻泰和縣城,當時縣城義軍不多,內部又有分歧,便撤出縣城。12月15日,吳曾泰入城。</p><p class="ql-block"> 咸豐七年,太平天國發生內訌,石達開回京。8月,清軍攻陷吉安,王崇開、劉啟遑率軍往撫州撤退。太平天國失敗后,劉啟遑到云南,此后不知下落。</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小龍鎮,孕育共和國將軍羅元炘,長征老干部李華楷、池龍、李周仕、黃瑜、雷宗林,產生有名有姓烈士322名。縣志載,紅軍主要人物有:</p><p class="ql-block"> 劉森林(1899~1931)——小龍鎮伯佐坑人。1929年參加革命,8月中旬,仙槎、仁善農協會在巷口(今苑前境)召開會員代表大會,成立仁仙區革命委員會,劉森林為委員。建立特務隊,開展仁善、仙槎、云亭(泰和河東三大河流)等地的農民武裝斗爭。后歷任泰和縣蘇維埃臨時政府副主席、縣蘇維埃政府主席、萬泰蘇維埃政府副主席等職,積極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高利貸、鏟除封建陋規和惡習的斗爭,為鞏固紅色政權作出了巨大貢獻。1931年犧牲。</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灌溪鎮,孕育共和國將軍羅維道,長征老干部張坤柳、羅茲淮、曾名遙、朱世鈞、匡思賢、袁屏、匡天金,產生有名有姓烈士591名。主要有民國政府抗日名將蕭致平和民主愛國人士匡文濤。</p><p class="ql-block"> 蕭致平(1895-1939)——原名治品,灌溪鎮寺下人。早年追隨江西督軍李烈鈞和14軍軍長賴世璜,隨孫中山北伐。先后任泰和縣知事、永豐和臨川縣長,后為國民黨軍,并于1934年授予少將。肖致平為抗日名將,于1937年為民國中央政府派出赴延安考察團主要成員,并在5月30日的延安“五卅”紀念大會上代表考察團講話(毛澤車、朱德、林伯渠先后講話)。毛澤東、朱德、葉劍英與涂思宗、肖致平、邵華一同合影。于1939年8月23日,接省政府通知因公來到吉安,住陶陶招待所,24日上午7時零3分,日軍轟炸吉安而身亡。</p><p class="ql-block"> 匡文濤(1884~1951)——名天稟,號裴章,灌溪鄉新居村人。1907年考入南京兩江優級師范學堂(現南京大學前身)農業專科,學習成績優異,年年獲獎學金。1911年畢業。同年秋開始任教,任縣立千秋書院教員、鉛山縣鵝湖書院山長。1916年,任上海商務印書館數學編輯,編著出版《球面三角》、《立體幾何》、《平面解釋幾何》、《微積分》、《高等范氏大代數解答》等教學參考書。后又任九江甘棠湖中學教員、撫州女中教導主任。抗日戰爭期間,先后任省立南昌二中、南昌女中、鴻聲中學、吉安扶園中學教員。抗日戰爭勝利以后,任泰和縣立中學和省立泰和中學教員。執教39年,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深受師生的敬愛,特別是數學教學方面,享有盛名,曾有江西數學界"四大金剛"之一的稱譽。他不僅精研數學。而且對古漢語和中國歷史也有較深的造詣。</p><p class="ql-block"> 匡文濤一生為人正直,不畏權勢,勇于主持正義,扶危濟困。任鵝湖書院山長時,當地寺廟中有一不法修持者,恣意欺壓周圍村民,附近有個名叫冒冒的村民上山砍柴,被廟內惡徒殺死,鉛山縣知事接受寺廟賄賂,決定大事化小,不予審理。他挺身而出,為民請命,迫使縣知事懲辦惡徒,并令該寺為亡靈超度,給死者家屬撫恤,為民平憤。當他離開鵝湖書院時,20多戶村民含淚相送。1930年除夕前,他從外地回家過年,聽說當地國民黨鄉政府以"抗糧"為名,抓走一些無辜群眾,他多次出面交涉,使之獲釋,紅軍北上抗日后,土豪劣紳對革命群眾實行反攻倒算,他堅持反對,并出面交涉,使部分紅軍家屬免遭毒害。學生上學經濟困難找他幫忙,他便盡力解決,給以墊付,并鼓勵學生勤奮學習,師生間建立了深厚友情。</p><p class="ql-block"> 匡文濤是教育界的老前輩,人常稱之為老翁。建國以后,他因年邁在家養老,于1951年病逝,享年67歲。</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工布江达县| 海晏县| 驻马店市| 商丘市| 商水县| 和政县| 额敏县| 安丘市| 平安县| 红桥区| 凤阳县| 平谷区| 南和县| 新巴尔虎左旗| 卫辉市| 乐至县| 绥江县| 航空| 东乡族自治县| 宁晋县| 鄂托克前旗| 金堂县| 江津市| 永顺县| 延长县| 布拖县| 巫溪县| 永安市| 睢宁县| 清徐县| 香港| 工布江达县| 昭通市| 泉州市| 长海县| 澳门| 邵东县| 枣阳市| 台江县| 成武县| 富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