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沒有田繼祖先生的古體詩歌,便不會有鄭自修先生的《荊楚詩詞大觀》這部巨著。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流傳著“伯牙摔琴謝知音”之千古絕唱,高山流水知音難覓,古往今來皆是如此,新中國六七十年代,鄭自修與田繼祖兩位詩人,緣于對古體詩平仄韻律的癡迷,在特殊歷史時期結下生死與共的摯友情誼,他們的詩篇至今讀來,依然令人動容淚下。他們雖已離世多年,一位是我的公爹,另一位是我的伯父,如今,身為一個體弱多病的小女子,面對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當以何種方式將其搶救下來,不讓它在歲月的長河中消逝?這不僅是對先輩的緬懷,更是對文化傳承的責任。為了不讓先輩的心血付之東流,我拖著病弱身體,四方奔走疾呼,只為搶救這份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的文化藝術等領域都受到了極大沖擊破壞,許多知識分子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走資派”,被迫下放農村勞改……田繼祖先生和鄭自修先生也是難逃厄運,因為熱衷于創作古典詩歌,他們被打壓成“臭老九”,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囚禁于監牢中,遭受種種非人折磨。然而,詩歌是他們生命的寄托,正是這份熱愛和執著,使他們戰勝了重重磨難,寫下壯麗的詩篇,也綻放出友誼的光彩。他們的故事,不僅是個人的傳奇,更是楚地文化堅韌不拔的象征。在那段黑暗歲月里,他們用詩歌照亮了彼此的心靈,也為后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p> <p class="ql-block">《漁家秋雨圖》</p><p class="ql-block">田繼祖</p><p class="ql-block">秋雨摧殘梧葉黃,金風瑟瑟入衣裳。</p><p class="ql-block">云間雙雁歸南去,水畔孤舟向晚航。</p><p class="ql-block">籬落黃花姿影瘦,籠中紫蟹體猶壯。</p><p class="ql-block">搜囊沽得薄酒歸,邀叟同飲掩柴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詩選自《荊楚詩詞大觀》,生動地描繪出楚地秋日雨景中的漁家生活,將楚地風情融入字里行間,恰似《楚辭》中對楚地風土人情的細膩刻畫。</p> <p class="ql-block">《沁園春》山中小憩</p><p class="ql-block">田繼祖</p><p class="ql-block">攝影清溪,寫生幽谷,覓句峰巔。</p><p class="ql-block">賞閑云野水,神松韻竹;</p><p class="ql-block">奇花異草,怪石飛泉。</p><p class="ql-block">非是疏狂,亦非出世,</p><p class="ql-block">生性由來愛自然。</p><p class="ql-block">濃蔭里,枕山花一束,</p><p class="ql-block">抱石酣眠。</p><p class="ql-block">夢回聒耳鳴蟬,遠城郭,</p><p class="ql-block">怡然別有天。</p><p class="ql-block">更蝶舞衫衣,魚游槳翅;</p><p class="ql-block">清風送爽,共奏和弦。</p><p class="ql-block">意愜心舒,相融物我,</p><p class="ql-block">始信山中不計年。</p><p class="ql-block">蒼崖下,結茅廬一舍,不費文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詞選自《荊楚詩詞大觀》,以楚地山水為背景,抒發了對自然的熱愛,與《楚辭》中對自然景物的贊美遙相呼應,是楚地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水龍吟》夜會友人賞梅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繼祖</p><p class="ql-block">圍衾促膝為眠,清懷逸賞梅花韻。</p><p class="ql-block">昏昏燈火,依稀照映,橫斜疏影。</p><p class="ql-block">郁郁清香,徐徐沁腦,困心如酚。</p><p class="ql-block">望冰姿鐵骨,神思飛越,人未臥,更猶永。</p><p class="ql-block">夢悟孤山和靖,卻又被更雞啼醒。</p><p class="ql-block">斷橋殘驛,芳心幾點,云針卦煙瞑。</p><p class="ql-block">對此高標,何妨無酒,新詞堪詠。</p><p class="ql-block">待騷人去后,月斜風轉,床空被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詞選自《荊楚詩詞大觀》,借賞梅之景,抒發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繼承了《楚辭》中借物抒情的傳統。</p> <p class="ql-block">鄭自修先生,1943年2月出生于湖北武穴,為宋代名臣鄭俠的三十三代嫡孫,譜名秀軻,字曉司。作為武穴黨校的古典文學高級講師,他同時擔任《荊楚詩詞大觀》系列叢書主編,湖北省詩詞學會理事、滎陽姓氏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河南滎陽鄭氏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等要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8年秋,鄭自修先生的患難兄弟田繼祖詩人不幸染病突然去世,痛失摯友淚灑衣襟,他懷著沉重的心情將田繼祖的詩文整理成集。為了搶救更多散失在楚地民間的古詩歌文化,鄭自修自1989年起開始策劃編纂《荊楚詩詞大觀》。他采編出版活動歷時十年,行程五萬余公里,最終《荊楚詩詞大觀》一、二集共200余萬字正式出版。此書成為繼《楚辭》之后,又一部楚人詩歌巨著,填補了現當代詩壇的文化建設空白,榮獲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質量獎,并在全國第七屆金鑰匙圖書獎評比中獲得提名獎,為楚地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做出了貢獻。</p> <p class="ql-block">1996年6月,鄭自修先生的大兒子鄭建剛因公差不幸遭遇車禍身亡,再次遭受致命打擊,但是他含悲忍痛繼續堅持釆風工作,因為勞累過度患癌去世,享年69歲,他的個人傳記被錄入《鄂東詩詞家辭典》《當代詩詞家大辭典》《中國大百科專家人物集》《世界名人錄》《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大典》等十多部辭書,其事跡受到海內外數十家報刊和多家電臺、電視臺的廣泛關注,彰顯了他在楚地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卓越貢獻。</p> <p class="ql-block">《楚辭》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相傳為屈原所創,其后有宋玉等人相繼仿作,共收錄了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的辭賦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楚辭》以楚地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為特色,具有濃厚的楚州地方色彩。《荊楚詩詞大觀》作為繼《楚辭》之后的又一部楚人詩歌巨著,在現當代詩壇上綻放出獨特的光彩,成為楚地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載體,與《楚辭》一脈相承,續寫著楚人詩歌的輝煌篇章,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p> <p class="ql-block">《荊楚詩詞大觀》收集了從辛亥革命時期以來到新中國90年代散落在荊楚大地民間的古體詩詞作品。古詩詞文化因其濃厚的歷史底蘊、精練的表達形式、深刻的思想內涵、多元的藝術風格和深入人心的影響力,展現其獨特的魅力!古詩詞文化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包括儒家的倫理道德、道家的自然哲學、佛家的人生觀等。通過詩詞表達情感和思考,探究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給人以啟迪和思考,也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精髓的途徑。萬物靜觀皆自得,在科技日新月異變化的時代,我們更加需要沉淀心靈,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用我們祖傳的智慧迎接變化萬千的Ai新時代大挑戰!</p><p class="ql-block">想當年鄭自修先生奔波勞形,歷時十年采風行程五萬余里,奮斗搶救散落民間的荊楚詩歌,就是自己親兒子因公殉職了,他匆匆回家幾天擇地安葬,又啟程投入采風編輯工作,沒有精力顧及當年僅四歲的孫女生存問題,我父母心疼我和孩子無人照顧,從此接我們回了娘家,幫助培養孫女長大成人……我曾經對我的公爹鄭自修先生很不理解,直到這個春節我女兒從上海回武穴過年,跟我聊今年春晚申請非遺,聊起了巜荊楚詩詞大觀》,擔憂這份文化遺產會丟失,我重新認真研讀鄭自修先生和他的詩歌,站在歷史文化長河的角度,我感嘆這位老人不惜搭上性命奮力完成這本巨著,實在是荊楚大地百年難遇的匡世奇才!</p><p class="ql-block">身為荊楚兒女,我該如何搶救《荊楚詩詞大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古有屈原賦《離騷》,今有小女子我疾呼求救,只為保護荊楚文化遺產,拖著病弱身體四方奔走,迫切期望得到市委市政府相關部門支持和幫助,保護中華傳統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中華民族擁有5000年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央文件《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文化傳承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個人的責任,丟失傳統文化等于丟失了民族的魂和根!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與國脈相連,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人工智能橫空出世,我們更加不能忘掉中華民族的根基,保護和傳承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讓《荊楚詩詞大觀》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寄屈子之心,求千古絕唱,掘荊山之玉,揚一代風騷”,嘆一代詩豪故情,今天我們重續鄭自修先生《荊楚詩詞大觀》的采編寄語,不禁為之動容,寄語中他激情澎湃地表達了對荊楚地區詩詞文化的贊美和對其傳承的期望。內容簡要如下:</p><p class="ql-block">1. 《荊楚詩詞大觀》的愿景:寄語呼吁大家共同建造一座供奉詩歌的殿堂,強調每個人都可以是詩人,鼓勵發掘和分享自己的詩詞作品。</p><p class="ql-block">2. 荊楚文化的輝煌歷史:寄語提到荊楚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引用“惟楚有才”來強調該地區的人才輩出。還提到楚人卞和發現璞玉的故事,比喻荊楚當代古體詩詞如同荊山之玉,需要被發現和雕琢。</p><p class="ql-block">3. 古體詩詞的價值:強調古體詩詞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認為它是五千年文化史中的明珠。寄語還提到自辛亥革命以來,荊楚地區的詩人和學者創作了大量優秀的詩詞作品,但很多作品并未公開發表。</p><p class="ql-block">4. 詩詞的多樣性和風格:描述了荊楚詩人詞家的作品題材多樣,風格各異,既有雄渾奔放,也有瑰麗質樸,展現了詩詞的豐富性和多樣性。</p><p class="ql-block">5. 對未來的期望:寄語表達了對荊楚詩詞未來發展的期望,希望通過采編和弘揚這些詩詞作品,能夠傳承和發揚荊楚文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州市|
武乡县|
西畴县|
韶山市|
平江县|
云林县|
微山县|
来凤县|
五河县|
团风县|
南溪县|
普兰店市|
陇南市|
麦盖提县|
孝感市|
湘西|
安义县|
两当县|
格尔木市|
滁州市|
安岳县|
奈曼旗|
大埔县|
固原市|
鸡泽县|
青冈县|
利川市|
德兴市|
永济市|
通州市|
慈利县|
九龙县|
玛多县|
廉江市|
文化|
繁昌县|
平阴县|
南安市|
长海县|
永定县|
云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