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時分,我們乘座的游輪已停泊在班貝格(Bamberg)市的港池中。班貝格市位于美因河-多瑙河運河的西端入口,我們的船將從這里駛入美因河向西航行。根據行程安排,在船上用完早餐后我們將在這座古城游玩半天。班貝格是德國最大的一座未受戰爭毀壞的歷史城區,而且它也是是一座大學城和巴伐利亞州直轄市。班貝格建于公元1007年,擁有上千年的歷史。當時亨利二世(Heinrich II) 在班貝格成立天主教主教區,并下令建造了第一座大教堂,使古城發展成為政治和宗教中心,促進了歷史上第一次經濟繁榮。公元17世紀興起的巴洛克時代,班貝格城開始第二次振興,一批杰出的德國建筑師集中此地,以巴洛克風格為主對城市進行大規模改造。從此,班貝格涌現出眾多精美絕倫的建筑群。至今,仍有一千多座古建筑完好如初,被列入保護文物。班貝格城于1993年被選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的評價是:從公元10世紀開始,這座城市就成為聯系斯拉夫民族(Slav),特別是波蘭人(Poland)和波美拉尼亞人(Pomerania)的重要紐帶。自公元12世紀以來,在其鼎盛時期,班貝格城市建筑風格對德國北部和匈牙利產生了極大影響。這里的建筑幾乎囊括了羅馬時期以來的所有風格,堪稱德國最美的古城鎮。公元18世紀末,班貝格城是德國南部文化啟蒙運動中心,吸引了黑格爾(Hegel),霍夫曼(Hoffman)等知名的哲學家和作家到此定居。這座城市還彌漫著浪漫的情懷,兩條涓涓河水從城中流過,為這里帶來了水城的風韻,與意大利威尼斯的水城風光相似,故被譽為“小威尼斯。</p> <p class="ql-block">班貝格港區的新舊建筑并立展現了港區在歷史傳承與現代發展中的融合,左側是具有歷史風格的建筑,紅棕色屋頂搭配白色墻面,尖頂塔樓等元素帶有濃厚的歐洲傳統建筑特色。右側是現代化的筒倉建筑,白色外觀簡潔,外墻上有“BayWa”標志,旁邊還有金屬材質的圓柱形存儲設施,反映了港區的倉儲功能。</p> <p class="ql-block">建筑右側有一座帶著紅棕色屋頂的塔樓,它造型獨特,底部看上去像張人臉,有鼻子有眼。它整體造型兼具實用性與一定的美觀性,體現了工業建筑的特點。用完早餐后,我們乘座大巴前往班貝格古城區游覽。盡管天空中仍有厚厚的云層,但不像昨天在紐倫堡那樣下著小雨,看起來我們不要冒雨游覽班貝格古城了。</p> <p class="ql-block">位于班貝格的雷格尼茨河左支流旁的這座老建筑,名為市檔案館(STADTARCHIV)。建筑外觀具有濃郁的歷史韻味,墻面以米白色為主,搭配橙黃色裝飾線條,色彩搭配和諧。頂部為復雜的山墻設計,飾有精美的雕刻和裝飾圖案,展現出巴洛克或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風格特點。窗戶造型多樣,有拱形和矩形,整體莊重典雅,承載著班貝格的歷史文化記憶。</p> <p class="ql-block">位于市檔案館(STADTARCHIV)旁的班貝格王宮酒店,它是班貝格一家極具特色的酒店。該建筑始建于1787年,最初為醫院,在1990年改造成酒店。這座建筑具有典型的歐洲古典風格。外墻以暖黃色石材為主,沉穩大氣。屋頂為紅棕色,坡度平緩,設有多個天窗。中央部分有一個突出的立面,裝飾有拱形門窗等元素,頂部還帶有鐘樓,尖頂造型增添了建筑的立體感和莊重感。建筑前有規整的綠化和戶外休閑區域,整體給人一種歷史厚重且典雅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我們沿著眼前這條充滿古樸韻味的寧靜小街步行前往具有小“威尼斯”風格的河邊。這條街道兩旁有著色彩豐富的傳統建筑,建筑風格典雅,有著精美的門窗裝飾,展現出濃厚的中歐風情。</p> <p class="ql-block">站在雷格尼茨河邊欣賞著河對岸矗立著的一排排色彩斑斕<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傳統建筑</span>,它們的紅瓦屋頂搭配著半木結構的外墻,顯得格外古樸又別致。建筑間點綴著蔥郁的綠植,生機盎然。岸邊花草繁茂,為景色增添了一抹自然的清新與柔美。天空云層低垂,給整個畫面蒙上了一層靜謐而浪漫的氛圍,形成了如詩如畫的景致,與威尼斯水道兩岸的建筑布局有異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位于雷格尼茨河邊的濟貧院外觀頗具特色,它墻的主體為明亮的黃色,與周邊建筑形成色彩對比。它周圍綠植點綴,與河水、周邊建筑共同構成和諧景致。歷史上,濟貧院曾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如今是班貝格歷史文化景觀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班貝格圣伊麗莎白教堂(St. Elisabeth), 它具有獨特的建筑風格。從外觀上看,其三角形的屋頂、哥特式的門窗裝飾以及精美的玫瑰窗都十分引人注目。圣伊麗莎白教堂是當地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它見證了班貝格的歷史變遷。</p> <p class="ql-block">這是班貝格的一座民居建筑,充滿古樸韻味。外墻為淡黃色,搭配棕褐色木門,紅色百葉窗為建筑增添亮色。整座建筑被繁茂的綠色藤蔓覆蓋,藤蔓沿著墻面和屋頂肆意生長,營造出自然清新又靜謐的氛圍,展現出班貝格當地獨特的建筑風貌和生活氣息。</p> <p class="ql-block">跟隨著地導,我們沿著極具特色的小街前往班貝格大教堂。這些小街兩旁是色彩鮮艷的傳統半木結構建筑,它們以橙色、黃色等暖色調為主,搭配深棕色的木梁框架,形成鮮明對比,古樸又美觀。屋頂多為紅色瓦片,部分房屋墻面有白色裝飾,有些建筑裝有綠色的百葉窗,既實用又增添了建筑的層次感。街道多為鵝卵石鋪就,蜿蜒曲折,保留著中世紀的風貌,彌漫著濃厚的歷史氛圍。漫步其中,仿佛能感受到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沿著這條斜坡道,我們一行人走向班貝格大教堂前廣場(Domplatz Bamberg)。</p> <p class="ql-block">班貝格大教堂前廣場(Domplatz Bamberg)是班貝格市的主要廣場之一,也是該市的地標性區域。自1012年起,廣場及其周邊建筑群落開始形成,在世俗化之前曾被稱為“Hofplatz”或“Burgplatz”,當時只有牧師會禮堂前的一小塊區域被稱為“Domplatz”。后來巴伐利亞新統治者將整個區域命名為“Karolinenplatz”,二戰結束后,“Domplatz”這個名稱逐漸確立,并于1949年成為官方名稱。廣場幾乎完全是一個鋪有石塊的步行斜坡空間,其坡度是在1777年和1778年為了打通前往班貝格市中心的直接通道而降低廣場高度所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位于班貝格大教堂前廣場南側的班貝格大教堂(Bamberg Cathedral),它由亨利二世皇帝創建于1004年,1012年5月6日祝圣,曾燒毀過2次,<span style="font-size:18px;">歷經多代修建和改造, </span>教堂完成于13世紀。1024年,亨利二世去世后葬于自己創建的班貝格大教堂,這使得這座大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班貝格的歷史及宗教中</span>占據了重要地位。教堂建筑長94米,寬28米,高26米,鐘樓高81米。教堂的建筑風格是羅馬式建筑與哥特式元素相結合的典范,它外觀可見厚重的石質結構、半圓形拱門等羅馬式元素,而它的四個塔樓尖頂又體現哥特式特點,這使其成為班貝格市的標志性景觀。在1993年,班貝格大教堂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班貝格城市”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這是由銅鑄成的班貝格大教堂前廣場及周圍建筑群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這位老先生是我們這組當地導游的父親。據告之,她父親曾是英文老師,年齡已有92歲,而且老先生還是另外一組游客的導游。當導游不僅要陪著游客走路,還要不時講解景點內容及回答游客的提問,真是不容易,令人欽佩!!!</p> <p class="ql-block">班貝格大教堂的兩扇前門具有鮮明的羅馬式建筑特點,前門上方為半圓形拱門,拱券上裝飾有精美的雕刻,展現了宗教相關的人物和場景,具有濃厚的宗教藝術氛圍。這些雕刻線條流暢,細節豐富,體現了當時高超的工藝水平。拱門兩側的立柱有復雜的紋路和雕刻裝飾,增加了建筑的立體感和層次感。這兩扇前門與教堂整體的羅馬式風格相統一,厚重的石材、簡潔的線條和對稱的布局,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p> <p class="ql-block">班貝格大教堂大殿是哥特式與羅馬式建筑風格融合的典范,大殿高聳的拱形天花板,線條向上延伸,營造出空間的縱深感和神圣感。墻體由石材砌成,厚實堅固,體現出羅馬式建筑的特征,同時又有哥特式建筑標志性的尖拱和飛扶壁元素,這些設計不僅增強了結構穩定性,也讓大殿顯得更加輕盈、通透。大殿內還有宗教雕塑、祭壇等宗教藝術作品,其祭壇區域是舉行宗教儀式的核心場所。此外,大殿內裝有管風琴等樂器,在宗教儀式或音樂會中,能演奏出莊嚴宏大的音樂,配合空間氛圍,給人帶來震撼的聽覺體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教堂半圓拱頂處</span>的壁畫極具藝術與宗教價值,它的主體是莊嚴的基督形象。畫中的基督身形舒展,雙臂平展,散發出神圣威嚴的氣息。基督周圍環繞著天使等宗教人物,色彩運用豐富且鮮明,以暖色調為主,金色的光暈突出基督的神圣地位,營造出莊重而神圣的宗教氛圍。壁畫邊緣有拉丁文銘刻,增添了歷史厚重感,其細膩的筆觸和精湛的構圖,展現出中世紀高超的繪畫技藝,是教堂藝術瑰寶的重要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班貝格大教堂的側殿展現出獨特的建筑美感與宗教氛圍。拱形天花板由交錯的肋架支撐,線條流暢且富有韻律,呈現出典型的哥特式風格特征。墻壁由石材砌成,厚重堅實,斑駁的石紋訴說著歲月的痕跡。另外,側殿狹長深邃的內空間及地面上鋪設的整齊方格地磚,增添了秩序感。側殿墻壁上裝飾有宗教題材的繪畫,色彩雖歷經時光洗禮仍不失莊重。一側還設有古樸的木制懺悔室,其精美的雕花工藝彰顯著教堂建筑的細致與考究。側殿的窗戶引入柔和光線,營造出靜謐、肅穆的環境,供信徒在此祈禱、靜思。</p> <p class="ql-block">位于大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側殿</span>的神龕莊重而精美,它的主體由雕刻精美的金色裝飾構成,中央展現宗教人物形象,細節豐富,仿佛在訴說著神圣故事。神龕前方擺放著供桌,桌上有序放置著蠟燭、花卉等供奉物品,營造出肅穆的宗教氛圍。周圍石墻與拱形結構相襯,光影交錯,更突顯神龕的神圣與莊嚴,吸引信徒在此虔誠祈禱、表達敬意。</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側殿墻上的布畫,它描繪了圣經故事、圣徒及宗教場景等內容,用于向不識字的信眾傳達宗教教義和故事。</p> <p class="ql-block">這尊位于大教堂內的雕塑像是班貝格騎士(Bamberg Horseman),它創作于13世紀中期,具體創作者至今尚無定論。它展現了一位騎在馬上的人物形象,人物身著長袍,頭戴頭盔,姿態莊重。關于雕塑人物的身份有多種說法,一種觀點認為可能是匈牙利國王圣拉斯洛二世,也有觀點認為是皇帝亨利二世或巴巴羅薩等,不過至今都沒有確鑿證據。班貝格騎士是哥特式雕塑藝術的杰出代表之一,其藝術價值極高,吸引了眾多游客和藝術愛好者前來參觀欣賞。</p> <p class="ql-block">這是班貝格大教堂的側大門,它展現出濃厚的中世紀建筑風格。大門為拱形結構,裝飾有精美的雕刻。拱門周圍的墻面上有宗教題材的人物雕像,這些雕刻工藝精湛,細節豐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反映了當時的宗教信仰和藝術審美。側大門的石材古樸厚重,歷經歲月仍保存完好,彰顯出大教堂建筑的歷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位于德國班貝格大教堂旁的Alte Hofhaltung(舊宮廷)是一座具有顯著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它是從15世紀開始在亨利二世皇帝宮殿的舊址上建造。建筑的外觀造型獨特,立面裝飾精美,有著復雜的雕刻和裝飾細節,彰顯出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美學。建筑的頂部輪廓線條豐富,多個樓層的窗戶排列有序且樣式各異,部分窗戶帶有突出的裝飾結構,增加了建筑的立體感和層次感。如今,它被作為博物館使用,內部展示著與班貝格歷史、文化相關的展品,吸引眾多游客前來參觀,了解這座城市的往昔歲月。</p> <p class="ql-block">位于班貝格大教堂旁的班貝格歷史博物館,它曾是舊皇宮。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體為“回”字形結構,</span>主要呈現文藝復興式風格。班貝格舊宮殿始建于11世紀,是德國最古老的宮殿建筑之一,是當時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和主教的居所。1603年班貝格新宮殿建成后,舊宮殿作為皇帝居所的作用開始弱化。17世紀中葉,因權力中心轉移,舊宮殿徹底喪失皇宮地位,逐漸破敗。1986年,舊宮殿成功轉型為班貝格市歷史博物館,用于介紹和陳列班貝格各個時期的發展狀況。因博物館正在進行維修,所以我們沒法入內參觀。</p> <p class="ql-block">座落在歷史博物館院子內的舊法院,它曾是王子主教的宮殿,建筑古樸,外墻由石塊砌成,有深色的木制結構,包括木制樓梯和陽臺圍欄。其建筑歷史可追溯到1001年,曾是亨利二世的宮殿,后來也有諸多用途和歷史變遷。</p> <p class="ql-block">位于班貝格大教堂對面的新宮殿(Neue Residenz),它屬于巴洛克風格建筑,外墻呈暖黃色,外觀宏偉莊重,有對稱的結構、眾多窗戶和裝飾性細節,屋頂為深色,設有多個煙囪和裝飾性頂飾。這里曾是班貝格王子 - 主教的住所,始建于1703年,歷經多年完工,它見證了當地的政治與宗教歷史變遷。</p> <p class="ql-block">這是新宮殿(Neue Residenz)的一處入口大門,它為深棕色雙開門,置于由淺色石材構成的門框內。門框上方有精美的雕刻裝飾,中央是復雜的徽章圖案,兩側各有一尊女性雕像。大門兩側配有古典風格的壁燈,下方是一段石階,整體彰顯出巴洛克建筑的華麗與莊重。</p> <p class="ql-block">新宮殿(Neue Residenz)后院為開闊的石鋪庭院,四周是暖黃色的巴洛克風格建筑,墻面上分布著整齊的窗戶,部分區域設有拱形門廊。而后院的外側有一個玫瑰園和觀景平臺。</p> <p class="ql-block">從新宮殿后院的觀景平臺俯瞰班貝格老城區,映入眼簾的是錯落有致的紅瓦屋頂,色彩鮮艷且富有層次感。其間散布著形態各異的建筑,部分帶有半木結構,古樸韻味十足。蜿蜒的街道穿梭其中,綠樹點綴在建筑之間,增添了生機。遠處,教堂的尖頂等標志性建筑聳立,在多云的天空映襯下,老城風貌盡顯,彌漫著濃郁的歷史氛圍。</p> <p class="ql-block">從新宮殿后院眺望<span style="font-size:18px;">坐落于蔥郁的山坡之上的</span>米歇爾斯堡修道院(Michelsberg Monastery),修道院的幾座尖頂高聳而立,在多云的天空下顯得莊嚴肅穆。道院位于班貝格的米歇爾山上,是班貝格天際線上的重要標志,與班貝格大教堂及其它修道院共同構成了班貝格地形上的T形十字架。班貝格米歇爾斯堡修道院歷史悠久,建筑風格獨特。它由班貝格的第一任主教埃伯哈德一世于1015年創建,是主教的私人修道院,其修士來自阿莫巴赫修道院和富爾達修道院。在奧托主教時期修道院進入了繁榮發展階段,1189年奧托主教被封圣,1251年修道院獲得教皇保護,這使其獨立性大大增強。但在農民戰爭、弗蘭肯地區戰爭及其它戰爭中它遭受重創,在1803年修道院被解散。后建筑被用作養老院直至如今,它仍是當地的養老場所。</p> <p class="ql-block">參觀完班貝格大教堂及周圍的景點后,導游帶著我們行步在蜿蜒的小街巷中前往古城中心區域。班貝格老城區的這些小街道充滿了濃郁的中世紀風情,街道兩旁的建筑風格多樣且獨特,有色彩明快的傳統德式民居,墻面色彩豐富,如粉色、黃色、藍色等,給人溫馨活潑之感;還有半木結構的房屋,木質框架與灰泥墻面相間,古樸又別致。街道蜿蜒曲折,狹窄而靜謐,游客穿梭其中,仿佛能感受到時光的沉淀,深入體驗這座歷史名城的獨特韻味。</p> <p class="ql-block">位于班貝格老城區的前多米尼加教堂。如今,修道院翼樓內設有國家建筑辦公室,而教堂則被用作班貝格大學的禮堂。該教堂建于1400年之前,17世紀中葉,教堂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具有巴洛克風格建筑風格特征。它外墻為淡黃色,邊緣裝飾有紅色線條,外觀古樸典雅。其立面設計簡潔,擁有多個造型優美的拱形窗戶,增添了建筑的莊重感與美感。入口上方有精美的雕塑,刻畫細致,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位于前多米尼加教堂旁的一座建筑很有特色,它具有明顯的巴洛克與洛可可元素特征。外觀上,建筑色彩搭配和諧,主體墻面為淺色,搭配黃色裝飾線條,顯得典雅大方。窗戶設計規整,配有綠色百葉窗,增添了建筑的層次感和生活氣息。底層設有連續的拱形門廊,門廊上方有精致的裝飾。建筑外墻上還裝飾有雕塑,增加了藝術感和歷史厚重感。這座建筑整體風格既展現出巴洛克風格的華麗與動感,又有洛可可風格的精致與細膩,體現了班貝格老城區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p> <p class="ql-block">班貝格老市政廳坐落在雷格尼茨河中的一個人工島上,它是班貝格老城中的地標之一。在中世紀時,班貝格主教拒絕給市民提供土地修建市政廳,市民們于是在雷格尼茨河中的人工島上建造了這座市政廳。老市政廳的歷史可追溯至14世紀,最初是木質結構,后來經過多次重建和擴建使<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融合了哥特式、文藝復興式等多種建筑風格,</span>才有了如今的模樣。這座建筑不僅是當地政府的辦公場所,它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班貝格城市歷史的重要見證,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游覽。</p> <p class="ql-block">老市政廳的鐘樓正好修建在橋上,呈尖頂造型并在頂部設有風向標。鐘樓中部設有鐘面,鐘面以紅色為底色,搭配金色指針和數字,顯得古樸而莊重。鐘樓整體與老市政廳主體建筑風格相協調,其存在不僅在視覺上增添了建筑的立體感和層次感,也在歷史上可能承擔著報時等功能,是班貝格老市政廳的標志性元素之一。</p> <p class="ql-block">讓人稱奇的不僅是老市政廳的位置,還有外墻上絢麗多彩的壁畫。1755年約翰·安瓦爾在班貝格老市政廳建筑兩側添加了壁畫裝飾。這些壁畫進一步豐富了老市政廳的藝術風貌,以其豐富的題材、精湛的繪畫技巧成為建筑極具特色的一部分。墻上的壁畫采用鮮艷且對比強烈的色彩,如紅、藍、黃等,其線條細膩流暢,人物輪廓、衣物褶皺、建筑細節等都通過精細線條呈現,展現出畫師高超技藝,讓畫面更具立體感和層次感。壁畫還應用了當時流行的透視技法,使畫面有強烈的空間感和深度感,人物和景物的布局仿佛將觀者帶入一個真實又奇幻的世界,增強了壁畫的藝術感染力。經歲月洗禮和環境影響,部分壁畫有褪色、剝落現象。后經專業修復人員采用先進技術和材料,在不破壞原有壁畫風格和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修復,使得這些壁畫如1755年的重新繪制,讓壁畫重煥生機。</p> <p class="ql-block">班貝格老市政廳橋上的雕像群-“耶穌受難組”是一組宗教主題雕塑。主體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形象,表情痛苦,展現出受難的悲壯。周圍環繞著多個人物雕像,如圣母瑪利亞、圣約翰等圣經人物。他們神態各異,有的悲傷哭泣,有的神情肅穆,似乎在見證這一神圣而哀傷的時刻。雕塑像整體雕刻細膩,人物的衣褶、面容等細節栩栩如生,采用石材材質,歷經歲月仍保存完好,具有濃厚的宗教氛圍和藝術價值,是班貝格老市政廳周邊重要的文化景觀之一。</p> <p class="ql-block">站在班貝格老市政廳的橋上,眼前是悠悠流淌的雷格尼茨河。河水泛著微光,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城市的古老故事。河兩岸是色彩斑斕的建筑,半木結構的房屋獨具特色,紅瓦黃墻在綠樹的映襯下格外迷人。</p> <p class="ql-block">班貝格老城區中的加貝爾莫(Gabelmoo) 雕塑像,又稱為三叉戟人雕塑像,它是班貝格的標志性雕塑之一。該雕塑展現的人物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海神尼普頓(羅馬神話中對應希臘神話的波塞冬),他手持三叉戟,腳下有魚尾等海洋元素造型。這尊雕塑是班貝格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常成為游客駐足觀賞和拍照的景點。</p> <p class="ql-block">班貝格老城區的圣馬丁天主教堂(Kathy. Kirche St. Martin)是當地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中世紀,早期建筑風格受羅馬式影響。隨著時間推移,教堂歷經多次擴建與改造,在巴洛克時期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建,形成如今所展現出的華麗巴洛克風格外觀與內部裝飾。教堂的正面宏偉壯觀,建筑主體由古樸的黃褐色石材砌成,散發著歷史的厚重感。其正中央巨大的拱形門廊莊重典雅,上方雕刻著精美的宗教人物塑像,栩栩如生,仿佛在講述著古老的圣經故事。拱門兩側是對稱分布的壁龕,里面也安置著雕像,增添了神圣的氛圍。中部位置設有一扇大型的拱形窗戶,鑲嵌著彩色玻璃,陽光透過時會在教堂內部投射出絢麗的光影。上方的山墻線條簡潔有力,頂端裝飾著金色的雕塑,在陽光下閃耀奪目。教堂正面還設有一個醒目的時鐘,黑底金字,不僅是實用的計時工具,也成為建筑外觀的一大亮點。從整體來看,圣馬丁天主教堂的正面融合了精湛的雕刻藝術與建筑美學,彰顯著宗教建筑的莊嚴與神圣。</p> <p class="ql-block">圣馬丁天主教堂前的露天市場熱鬧非凡,紅白相間的遮陽篷整齊排列,攤位上擺滿了繽紛的鮮花、新鮮的蔬果等。人們穿梭其間,挑選著心儀的物品,不時傳出討價還價聲。老人們緩緩踱步,年輕人笑語盈盈,空氣中彌漫著生活的氣息。古老教堂的莊重與露天市場的活力在此交融,盡顯人間煙火之美。</p> <p class="ql-block">因時間有限,我們沒有進入圣馬丁天主教堂內參觀,只是通過它的拱門洞探視了教堂的庭院。庭院四周是古樸的建筑,淡黃色外墻搭配深色屋頂,盡顯歲月韻味。規整的綠植環繞,鵝卵石鋪就的地面泛著溫潤光澤。庭院中氛圍寧靜祥和,仿若隔絕了外界喧囂。</p> <p class="ql-block">歷史上,這座位于班貝格老城區游船碼頭旁的建筑曾是班貝格重要的肉類加工場所,為城市供應肉類產品。隨著時代發展,城市功能布局調整,屠宰場逐漸不再承擔原本的功能。如今,它成為了城市歷史文化的一部分,見證著班貝格從過去到現在的變遷,吸引著游客探尋其背后的故事。這座建筑的大門上方雕塑了一頭臥著的牛,其形象栩栩如生,彰顯這座建筑曾作為屠宰場的身份。周圍的石板路與建筑風格相襯,整體散發著古樸而獨特的韻味。</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是游客乘船游覽雷格尼茨河的碼頭,游人可以乘船欣賞河畔風光,感受這座古城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雷格尼茨河蜿蜒穿過班貝格老城區,早期的班貝格人逐水而居,在河邊建起房屋。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形成了如今班貝格老城區的規模和格局。<span style="font-size:18px;">河兩岸古老的巴洛克式紅瓦房以及德國特色的木條</span>民居與水相鄰,構成了獨特的中歐童話風格景觀,輔以窗臺鮮花,充滿了浪漫與寧靜的氛圍。這條河為老城區帶來了靈動的水景,使其享有“小威尼斯”的美稱。</p> <p class="ql-block">這座豎立在下橋橋頭的“百夫長”雕塑像是一位知名的波蘭/法國雕塑家-伊戈爾·米托拉伊(Igor Mitoraj)的作品,他的作品以大型且具有戲劇性的殘缺頭像雕塑而聞名。“百夫長”(Centurion)雕塑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雕像以獨特的殘缺表現手法賦予作品一種神秘和悲劇色彩。這尊殘缺的雕像造型引發人們對歷史、時間以及人類存在等問題的思考。它不僅是一件藝術作品,同時也融入到了周邊的城市環境之中,成為了當地文化氛圍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跨越古城區雷格尼茨河的下橋橋面上有許多少年正在擺地攤,他們將讀過的書及玩過的玩具拿出來賣,掙點零花錢??</p> <p class="ql-block">豎立在跨越雷格尼茨河的下橋橋中央的的“圣芭芭拉”雕塑像。她是天主教十四救難圣人之一,因她對礦工們悉心照料,贏得了礦工們的感激,因此被視為礦工的守護神。這座雕像不僅是一件宗教藝術作品,也是班貝格老城區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當地的歷史文化和宗教信仰。</p> <p class="ql-block">這位行走在老城區街道上的女士,頭戴草帽;上身穿紅色短上衣,搭配著白色花邊裝飾;下身是白色印花長裙;手中拿著折扇,整體裝扮散發著中世紀貴族優雅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參觀完老城主城區的景點后,我們跟隨著導游沿著鋪著石塊的狹窄街道走向乘大巴的地點。沿街的建筑呈現出濃郁的歐洲風情,它們外墻色彩豐富,有米色、粉色、黃色等。房屋為多層結構,底層多為磚石材質,上層是木框架與灰泥結合的構造并帶有裝飾性的木梁圖案。這些建筑古樸又典雅,充滿歷史韻味。</p> <p class="ql-block">這棟位于班貝格老城區的建筑融合了多種風格元素。外觀上有尖頂塔樓,呈現出哥特式建筑的特征;墻面色彩明快,搭配紅瓦屋頂,具有德式傳統民居的風格。</p> <p class="ql-block">隔著雷格尼茨河,遠眺市檔案館(STADTARCHIV)。</p> <p class="ql-block">隔著雷格尼茨河,遠眺山上的米歇爾斯堡修道院(Michelsberg Monastery)。</p> <p class="ql-block">返回到班貝格的游輪碼頭,準備登船繼續我們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我們的船出了班貝格碼頭港池后,向西航行了一小會就進入了美因河。美因河是德國境內萊茵河右岸的重要支流,它在美因茨匯入萊茵河,全長524公里。美因河流域面積達2.65萬平方公里,而且具有重要的航運價值,它通過美因-多瑙河運河與多瑙河相連,連通了北海和黑海。美因河沿岸城市眾多,如維爾茨堡、法蘭克福等,這些城市文化底蘊深厚,風景如畫,孕育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繁榮的經濟,因此它成為德國重要的河流之一。此時,我們的游輪正緩緩駛入一座在美因河上的船閘,因在此處修有一座攔河水壩用來發電。</p> <p class="ql-block">維爾雷斯(Viereth)徑流式水力發電廠及它的水壩。</p> <p class="ql-block">美因河畔充滿著田園風情的景致:<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棟帶有紅色屋頂的房屋座落在</span>綠意盎然的耕地旁,其身后是層層疊疊<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伸至遠處</span>的梯田式葡萄園,整個畫面給人帶來一種溫馨而寧靜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蔥郁山谷中錯落有致的房屋色彩豐富,紅瓦點綴其間,與白墻、灰墻等相映成趣。房屋周邊綠樹環繞,生機盎然。村莊前方有一大片開闊的田野,綠意蔓延,遠處山坡植被繁茂,層層疊疊,整個村莊仿佛嵌入自然的懷抱,寧靜而祥和,展現出一派悠然的田園風光。</p> <p class="ql-block">從船上遠眺美因河畔山上的小教堂</p> <p class="ql-block">座在船的上層甲板上,邊享受下午茶邊欣賞河兩岸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在黃昏時分,我們的船來到了一個河叉口,一邊是一座攔河水壩,而另一邊則是船閘。我們的游輪在美因河上航行一晚后,將在第二天早上抵達下一個停泊點-維爾茨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建县|
哈巴河县|
浦县|
乐山市|
台州市|
铁力市|
科尔|
鄂伦春自治旗|
绵阳市|
墨脱县|
阿拉善右旗|
霸州市|
阜宁县|
手游|
中山市|
中宁县|
秀山|
徐汇区|
崇仁县|
梁平县|
霍山县|
青川县|
柘荣县|
通江县|
庆阳市|
门源|
如东县|
建平县|
买车|
阜新|
颍上县|
景泰县|
拉萨市|
桓台县|
布尔津县|
获嘉县|
昌江|
万载县|
英超|
安化县|
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