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圖片攝影/網絡提供</p><p class="ql-block">圖文整理編輯/徐英</p> <p class="ql-block">鐵道兵女兵風彩</p> <p class="ql-block"> 鐵道兵走過35年歷程,曾經活躍著一代又一代鐵道兵女兵,她們是“不能談情說愛的青春,只有出力流汗的回憶”。從1948年解放軍組建鐵道縱隊,到1984年1月1日鐵道兵撤銷的35年間,鐵道兵為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援越抗美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后的鐵路大動脈建設,立下了不朽功績,女兵同樣在鐵道兵軍史上濃墨重彩留下了一串串青春足跡。回眸兵史,定格鐵道兵女兵不同時期的青蔥畫面,有許多感人的故事讓我執筆贊鐵道兵女兵……?鐵道兵艱苦,志在四方,荒漠戈壁,人跡罕至,哪里最需要,哪里最艱苦,就到哪安家。這對剛入伍時最大只十九歲,最小才十三歲的鐵道兵“丫頭兵”來說,從這一刻開始,女兵們不再是“媽媽的心頭肉,爸爸的小棉襖”,不再有“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舒服日子。她們的青春面對的是從未經歷的艱苦環境,不同尋常的各種磨練。軍營里她們雖是女兵,照樣和男兵共同經歷了冰雪嚴寒的冷酷,深山老林荒無人煙的寂寞,青藏高原、天山冰達板等艱苦生活的殘酷體驗。</p> <p class="ql-block">鐵道兵十一師楊瑩潔,1949年10月剛參軍時與戰友的合影(左一為楊瑩潔)。她也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名女鐵道兵。</p> <p class="ql-block"> 豐富而珍貴的鐵道兵女兵照片,一張張鮮活的面孔,還原著真實的歷史軌跡,訴說著她們的平凡與偉大。在抗美援朝血染的戰旗上,也有鐵道兵女兵“血染的風采”,也涌現出無數像相銘、謝素珍等女志愿軍立過一等戰功的“巾幗英模”。鐵道兵二師女英雄相銘就是其中的一個,她的事跡曾經感動了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和朝鮮人。這張相銘與戰友的合影照片,記錄著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鐵道兵女兵經歷硝煙洗禮的故事,也記載了那段炮火連天的歲月里,志愿軍鐵道兵女戰士舍生忘死的英勇事跡。</p> <p class="ql-block"> 1946年,相銘隨部隊改編到鐵道縱隊二支隊,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1951年8月,她出席中國人民志愿軍鐵道兵團英模代表大會,同年9月出席了全國鐵路勞模代表會,10月1日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1953年3月,相銘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首席代表團團長身份,出席了在平壤召開的“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大會。1990年10月,相銘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英模代表團成員,參加了朝鮮抗美援朝40周年紀念大會,并被授予二級獨立勛章。1985年12月,相銘離休后,參加了“關心下一代委員會”工作,榮獲共青團中央和全國少工委頒發的1996年度全國一級“星星火炬”獎章和證書。′</p> <p class="ql-block"> 1950年3月,洪靈從浙江省干部學校學習結業,入伍后就成為鐵道兵二師宣傳隊一名女兵。1951年5月3日入朝參戰,成為抗美援朝志愿軍鐵道兵的一員。她經歷了首戰鴨綠江大橋,317地段反絞殺戰、反空降、反登陸,參加搶修京義線大寧江、清川江便線和便橋、滿浦線等多項搶修工程,一直隨部隊把鐵路修到“三八線”。甚至懷孕、分娩孩子,也沒有回國,直到1954年8月抗美援朝勝利凱旋。在“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上立下了戰功。</p> <p class="ql-block"> 謝素珍年輕時的軍裝照,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她作為鐵道兵三師的一名護士出國參戰救治傷員。一踏上朝鮮的土地,他們就遇到一條冰徹透骨的河。橋被敵軍炸毀,戰士們只能下河蹚到對岸。</p> <p class="ql-block">援越抗美的鐵道兵醫院女兵。</p> <p class="ql-block"> 鐵道兵女兵的青春在戰火中閃亮。鐵道兵二師有一名譽為兵中“花木蘭”的王立英,她曾兩次上國外戰場。17歲就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她英勇無畏。有一天晚上,敵機來轟炸,一個戰士下肢炸傷骨折,她及時給予止血、包扎、固定。并立即和戰士們一起抬著擔架,走了20多公里坎坷的路程運送傷員。在途中5個多小時遇上兩次空襲,她都在擔架旁用身體護著傷員,生怕傷員再次受傷,安全把傷員送到師醫院。1965年9月,王立英已經是3個孩子的媽媽了。當接到部隊參加援越抗美命令后,她把三個孩子送到了他們的爺爺奶奶家,與丈夫劉洪章跟隨鐵道兵第二師同時開赴越南,是鐵二師7團出征時的唯一女兵。在越南,她經歷戰火,冒著敵機轟炸搶救傷員,直至至1969年8月回國。王立英先后參加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戰爭,彰顯了鐵道兵女兵青春蕩氣回腸的家國情懷,名垂青史,精神永存。</p> <p class="ql-block">鐵道兵曾經從七十年代初開始,大量征召了一批又一批女兵,雖然她們大多數是干部子女,但是吃苦耐勞的韌性一點也不輸男兵,都是鐵道兵“女強人”,軍中“鏗鏘玫瑰”,在鐵道兵隊伍中,男兵能干的,他們照樣干的漂亮。</p> <p class="ql-block"> 屯墾戍邊北大荒莫旗巴彥地處北部邊疆,年平均氣 溫-3,2℃最低溫度-40,3℃,每年從9月至次年4、5月為凍結期,無霜期僅90至120天,沿線土壤凍結深度為2.5米至4.5米,“滴水成冰、吐痰成釘、吃水用麻袋、開門用腳踹”,被稱之為難以生存的“高寒禁區”。夏季白天有牛虻叮咬、晚上凌晨蚊子小咬齊上陣、鐵道兵戰士用順口溜形容,“北大荒三件寶,蚊子牛虻加小咬,夏天也是三班倒”,睡著波浪床(木桿鋪炕,粗細不平)、吃著紅高粱(供應部隊的軍糧)、喝著“三省湯”(省油、省鹽、省菜),五黃六月吃干菜(沒有路,蔬菜運不進來),白菜凍得像冰塊、豆腐凍得像塊鐵、豬肉要用大鋸拉、切菜就得斧子砍。部隊配發了皮帽、皮大衣、皮鞋、皮手套四大件。所謂的“皮”里是羊毛外是軍綠色布料,男兵女兵都穿厚厚的棉衣褲、外套皮大衣、頭戴皮帽子、腳穿大頭鞋,就是這種抗寒裝備,迎著凜冽的寒風好像穿著紙片服,部隊的崗哨和其它室外活動限定1小時,否則會發生凍傷。我們從頭到腳防護嚴寒的服裝,給鐵道兵帶來“男女分不清”的大笑話。70年代初到北大荒巴彥的女兵,與首批前輩相比,生存環境己經有了很大的改善。當她們踏上部隊的第一步開始,最大十九歲最小才十三歲,她們不再是媽媽的心頭肉爸爸的小棉襖,不再有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舒服日子。她們將面對北大荒農場不同尋常的惡劣環境,將領略各種艱辛艱苦的困難,這段經歷是她們人生之路,特別是三萬二,八千三,記憶最深刻,在心靈中留下最震撼的烙印。</p> <p class="ql-block"> 鐵道兵艱苦,志在四方,荒漠戈壁,人跡罕至,哪里最需要,哪里最艱苦,就到哪安家。這對剛入伍時最大只十九歲,最小才十三歲的鐵道兵“丫頭兵”來說,從這一刻開始,女兵們不再是“媽媽的心頭肉,爸爸的小棉襖”,不再有“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舒服日子。她們的青春面對的是從未經歷的艱苦環境,不同尋常的各種磨練。軍營里她們雖是女兵,照樣和男兵共同經歷了冰雪嚴寒的冷酷,深山老林荒無人煙的寂寞,青藏高原、天山冰達板等艱苦生活的殘酷體驗。</p> <p class="ql-block">從“勞動光榮,當鐵道兵光榮”到“汗水溶化千層巖,風槍打通萬重山”,這是鐵道兵戰士在不同惡劣的環境中錘煉出來的豪言壯語,也是鐵道兵女兵的真實寫照。鐵道兵鐵一師三團女兵胡清碧工程師,是當年全鐵道兵叫得最響的“爆破專家”。1965年夏,21歲的胡清碧與成都鐵路工程學校畢業的8名女同學 一起分到鐵道兵一師三團。當她穿上嶄新的軍裝,佩戴上紅色的帽徽紅領章時,心情非常激動,她立志把青春獻給祖國的鐵路建設事業。</p> <p class="ql-block"> 鐵道兵女兵從昨日的少女小兵,走到了今天的花甲和古稀之年。早已脫下軍裝離開部隊的女兵,許多人都當上了奶奶姥姥,盡享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但是,女兵戰友,無論在哪里,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芳華依舊。如今她們相聚在鐵道兵“女兵群”,一起回憶在部隊走過的所有日子,青春歲月總讓她們留戀,曬曬軍照,來平撫這顆“芳華”激動的小心臟。遠去的鐵道兵,軍魂不散。她們會親切地說:"曾經當過鐵道兵,難忘軍旅情,姐妹情似海,戰友您最親!"三八婦女節,女軍人可親可愛!她們是祖國的花朵!她們是軍中的花木蘭,戰場上英勇無畏。女軍人的堅韌和勇敢,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欽佩,祝節日快樂!</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府谷县|
新化县|
阿拉善右旗|
武安市|
新田县|
璧山县|
偏关县|
根河市|
鹰潭市|
长乐市|
三台县|
澄江县|
彝良县|
元阳县|
宝兴县|
城口县|
九江县|
南康市|
介休市|
顺义区|
南投县|
神池县|
海淀区|
宾川县|
平果县|
连江县|
伽师县|
黔江区|
栾川县|
林口县|
海林市|
蓝田县|
醴陵市|
衢州市|
双江|
大关县|
句容市|
葫芦岛市|
滦平县|
比如县|
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