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12.20-2025.2,23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的遼寧省博物館策展“中國古代人物畫展”,其中有鎮(zhèn)館之寶《洛神賦圖》以及宋、元、明、清的知名畫家的作品,每天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絡繹不絕、盛況空前;我和弟弟們也湊個熱鬧,2025.2.10-12來沈陽看展覽順便帶他們參觀了第一批國保的奉國寺(錦州義縣)和沈陽故宮,算是我這個沈陽人所盡的地主之誼</p><p class="ql-block">進館直接上三樓進22展廳,只見看《洛神賦圖》的觀眾排起長隊,工作人員引導先進廳看其他作品,等人少些再來排隊,我們?nèi)缡牵瑸榱私榻B方便我把最后看的洛神賦圖放在最先介紹,以方便閱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國寶名稱:宋 佚名仿顧愷之《洛神賦圖》 所屬年代:南宋</p><p class="ql-block">材質(zhì):娟</p><p class="ql-block">這件國寶縱26.3厘米,橫641.6厘米。 </p><p class="ql-block">《洛神賦圖》系東晉最偉大畫家、早期繪畫理論家顧愷之偶讀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所寫浪漫主義名篇《洛神賦》后有感而作,以造型藝術手法形象而富有詩意地重新詮釋了曹植與洛神的凄美愛情故事,位列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其原作已失,現(xiàn)存多套摹本。這件國寶極大程度地保有六朝(三國至南北朝中國南方6個朝代的統(tǒng)稱)遺韻--其所采用的“圖文融合法”為六朝創(chuàng)行的圖文配置法,賦、圖渾然一體,極具藝求感染力</p> 曹植是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自幼擅長詩文辭賦,曹丕稱帝后數(shù)次迫害他, 他于壯年郁郁而終。《洛神賦》河藻華麗,想象豐富,若有寄托,藝術魅力經(jīng)久不衰。 其講述了主人公自京都返回封地時途經(jīng)洛水。偶遇洛水女神宓(fu.姓)妃(傳說中天帝伏羲之女).與其傾心相戀卻終因“人神殊道”無從結合而悵然離別的故事。至于宓妃暗喻何人,至今眾說紛紜。一說指曹植的亡妻崔氏,一說指曹丕的妃子甄氏,還有人認為曹植是借此抒發(fā)渴望受到公正對待、施展才華抱負的心情<br><br> 這件國寶將《洛神賦》原文分割為長短不一的段落,與相應圖畫構成了有機組合,二者之間的互動效果令畫面整體富于韻律感,賦文的引導也令觀者更易了解圖畫描繪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關系。此畫開創(chuàng)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長卷的先河,全圖可分為“邂逅”“相態(tài)與惜別”“就駕啟程”3部分,各部分由若干場景組成(個別場景已佚),場景間以山石區(qū)隔,畫家以線描、賦色的方式,傳神地表現(xiàn)了曹、的情感歷程。<div>此圖為“邂逅”部分的場景:曹植于洛水畔偶遇洛神,對其一見鐘情。圖右曹植在侍者簇擁下,在騰龍的左下方,初見洛神宓<br><br><div> <br><br></div></div> “相戀與惜別”部分的場景:曹植與洛神數(shù)次碰面,情意綿綿。 “相戀與惜別”部分的場景:洛神依依不舍地離去,曹植追趕。<br><br> 洛神乘六龍云車離去的場景中,除了造型華美的云車,“護駕”的動物們也很醒目-駕車的龍鹿角馬臉,蛇頸羊身; 水中躍起的魚頭部形似豹子;它們符合《山海經(jīng)》等古籍所記上古神話中對文魚、鯨鯢等珍禽異獸形象的描述。 這是本人拍到的最清晰的洛神像,她側頭望著曹植,依戀之情泛于整個畫面 曹植乘舟逆流而上,追趕洛神。浪濤翻涌,襯托出他焦急的心情。人物、船只等設色鮮麗明快,水面則色調(diào)柔和,畫面層次豐富。他手中多了把扇子,那是與洛神的定情物。 飲仙圖 明代唐寅<br>唐寅(1470-1523),字伯虎,號六如居士,吳縣(今蘇州)人。唐寅出生于商人家庭,自幼聰明好學,詩文書畫無一不精,被稱“江南第一才子”,是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明四家”之一。 <br>此卷是唐寅依據(jù)李公麟畫作的臨本,正如好友祝允明在題跋中所記“今唐居土能畫其神情意態(tài)畢具,其用筆如晉人草書之法,無一點塵俗氣,白描更難于設色,彼用心于古拙,此長卷亦非人之所及也"。畫作中的人物形象灑脫不羈,線條流暢,有宋代李公麟白描畫的韻味,也顯示出畫家臨畫時筆墨的放松自然和才情四溢。 一群仙人席地而坐,把酒言歡,好不自在 席間書童研墨,眾人執(zhí)筆,揮毫潑墨,盡抒情懷 才情未盡,卻在酒的作用下,或靠大樹或就地躺平,魂歸夢鄉(xiāng)<div> </div> 唐寅手書杜甫《飲中八仙歌》<div>下面是詩畫對照的組畫《歸去來兮辭圖》,此卷為馬軾、李在、夏芷三位明代浙派著名畫家依據(jù)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內(nèi)容合作而成。每幅畫面都獨立成篇,又相互關聯(lián), 生動地描繪了主人公辭官歸隱后的田園生活。畫中陶淵明的形象被刻畫得既有文人雅士的風度,又有隱逸士人的意趣,神形兼?zhèn)洹?lt;br></div> 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br>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br>既自以心為形役,吳調(diào)悵而獨悲? <br>倍已在之不缺,知來者之可追。 <br>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br>丹通通以輕吃,風取款而吹衣。 <br>馬軾補畫 問征夫以前路, <br>恨晨光之熹微。 <br>馬軾<br><br>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br>作者:馬軾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br>作者:李在 人告余以春我, <br>將有事于西疇。 <br>作者: 馬軾<br><br>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br>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br>作者:夏芷 杯良展以孤住, <br>或植妝而粘籽。 <br>補畫 登東幕以舒, <br>臨清統(tǒng)而賦詩。 <br>聊乘化以歸盡, <br>樂夫天命復吳疑! <br>作者:李在 鐘馗圖冊 清代李世倬<br>李世倬(1687-1770),字天章,-字漢章,號榖齋,別號十石居士等,祖籍遼寧鐵嶺,隸籍正藍旗漢軍,是著名畫家高其佩的外甥。李世倬官太常寺卿等職,故后世稱之為"李太常"。工畫,山水、人物、花卉俱臻其妙。人物畫取法宋李公麟白描,筆法秀俊。幼學其舅高其佩指頭畫法,亦精擅指畫。 <br>圖冊以白描法分別繪制道教中鎮(zhèn)宅驅(qū)魔的鐘馗辟邪除災、鎮(zhèn)宅納福、出行飲酒等畫面,筆法精煉細膩,鐘馗形象生動傳神。李世倬筆下的鐘馗形象更加多樣化,不僅保留了鐘馗驅(qū)邪的傳統(tǒng)事跡形象,也融入了畫家個人的理解和創(chuàng)新,繪畫風格獨樹一幟。 指畫觀音變相圖 清代傅雯<br>傅雯(生卒年未詳),清乾隆年間人,字紫來,一字凱亭,號香嶙,別號凱頭陀,奉天廣寧(今遼寧北鎮(zhèn))人。傅雯善指頭畫,師法高其佩,乾隆年間供奉內(nèi)廷,奉勅畫《勝果妙因圖》巨幅,繪如來羅漢百余尊,各具神采。 <br>遼博收藏的傅雯《觀音變相圖》為立軸圖屏樣式,現(xiàn)存14幅,每幅以指頭蘸墨繪觀音變相法身,人物各具特質(zhì), 與佛經(jīng)和傳說中的形象若合一契。觀音菩薩在佛教中以多種形象普渡眾生。在《楞嚴經(jīng)》中描述了觀音菩薩的多種化身,分別是: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 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 比丘身等。 濟公傳圖冊 清代佚名<br>此套圖冊是依據(jù)《濟公傳》小說情節(jié)內(nèi)容所繪制的系列圖畫,現(xiàn)存17開, 并非全本。《濟公傳》小說主要講述了濟公扶危濟困、懲治奸惡、度化世人的故事。圖冊中每幅都以獨立的畫面內(nèi)容表現(xiàn)了小說中對應的情節(jié),繪畫技巧嫻熟,色彩艷麗,筆墨造型生動,對小說情節(jié)進行直觀的詮釋和補充,為小說增添了藝術魅力。 蕭翼賺蘭亭圖 宋代佚名<br>此卷在清代《石渠寶笈》中著錄為唐代畫家閻立本所作。畫中內(nèi)容為唐朝初年御史蕭翼從僧辯才手中為唐太宗李世民賺取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的故事。描繪了書生裝扮的御史蕭翼兩手拱于袖間,目光機敏,面容沉穩(wěn)。盤膝坐在高背禪椅上的老僧滿面皺紋,雙眉緊鎖,神情略顯急迫。表現(xiàn)出蕭翼與辯才各自的心思情緒。畫面章法布局古樸, 人物描畫寫實嚴謹,線條細勁均勻,雖然是宋代墓本,但保留了唐代人物畫的面貌,是傳世幾卷摹本中繪畫技巧最為高妙的一卷。 竹林七賢圖 明代杜堇<br>杜堇(生卒年未詳),字懼男,號檉居、古狂、青霞亭長等,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人。杜堇工詩文,善繪事,以人物畫著稱,其筆法精勁流暢,別具秀逸之態(tài), 被認為是當時畫壇的白描高手。 <br>此卷繪七位士人于竹林叢樹間相聚的情境。畫中人物或策杖而行,或倚坐耳語,或把臂言談,各具情態(tài)。背景中墨色濃淡不同的竹叢和盤屈多姿的樹木及聳立的奇石營造出雅逸的空間景致。白描法勾勒的人物姿態(tài)各異,筆力秀挺酣暢,面貌刻畫自然傳神,表現(xiàn)出人物各自的神采。 松泉高士圖 元代佚名<br>此圖原為團扇面,后裝裱成頁。畫中繪蒼松曲折遒勁,流泉汩淚,高士倚松而望,僮子捧琴于側。裱頁右上有清代收藏家梁清標題簽“趙孟頫松泉高±"。此圖筆墨秀潤,逸趣清曠,繪畫風格與趙孟頫略有差別,山坡石巖的皴法與元代名畫家盛懋的筆墨韻味和賦色暈染之法多有共通,具有元代繪畫特點。 <br>乾隆皇帝御筆詩題:依樹憑流徒倚時,奚僮恰看抱琴隨。謂僮不必開囊撫,松韻泉聲自譜之。 玫園行樂圖 清代尤詔等人合作<br>尤詔,字伯宣,號柏軒,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寫真得陸春畦秘法,秀骨天成,時譽“吳中寫真第一名手”。 <br>《玫園行樂圖》創(chuàng)作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尤詔寫像,奚岡、張崟等補景。畫中人物造型準確生動,坡石草木繁簡合度,雖為多人合作,卻似一人妙筆。像主玫園青衫布履,執(zhí)扇按膝,悠然獨坐于石上,神態(tài)閑逸。畫中肖像、 景物、題詠交相輝映,全方位地展現(xiàn)了像主玫園的雅情逸致與交游過往。<br> 法界源流圖 清代黎明<br>黎明(生卒年未詳),清代乾隆時宮廷畫家,擅長人物畫。 <br>《法界源流圖》又名《千佛圖》,宮廷畫家黎明奉乾隆皇帝之命摹畫。畫卷中分別繪制護法天王與八大龍王、觀世音、釋迦牟尼佛、菩薩與佛母、尊者、禪宗六祖、藥師琉璃光佛、護法神、帝釋、 梵王及各種佛會,場面宏大,人物形象600余位,象、馬、獅、虎、龜、蛇等各種動物50多種,還有佛具法器和各種陳設,其中山水、樹石、樓亭等穿插其間, 數(shù)不勝數(shù)。 習訓小像 明代汪少川l <br>汪少川,生卒年事跡未詳,明代萬歷年間人,精擅人物畫。 <br>此件人物小像畫幅雖小,但刻畫精細,人物的氣質(zhì)面貌栩栩如生。清初畫史學者姜紹書在《無聲詩史》中記述明代肖像畫家曾鯨的寫真畫像“寫照如鏡取影,妙得神情。其傅色淹潤,點睛生動,雖在楮素,盼睞顰笑,咄咄逼真… 每圖一像,烘染數(shù)十層,必匠心而后止。”這一時期的寫真人物畫采取以墨線為基礎,先勾繪外形面貌,然后敷色、 暈染,再細筆勾勒描畫,將面部的骨骼部位、肌肉起伏以及皮膚色澤等充分表現(xiàn)出來,在形貌畢現(xiàn)的基礎上達到以形寫神的畫像追求。此件《習訓小像》正是明代后期人物寫真繪畫的典型面貌。 琵琶仕女圖 明代佚名<br>畫面繪一仕女側立懷抱琵琶,神情端莊,似為演奏做準備。人物發(fā)髻濃密, 綴有釵飾,臉龐圓潤,線條柔麗,鼻尖及下頜敷有白粉。服飾線條以寫意法繪出,運筆爽利有韻致。畫面無作者署款, 唯右下角有明代畫家唐寅“六如居士” 偽印一方,其繪畫風格與唐寅仕女畫確有共通之處。<div>以上是本人認為此展有代表性的作品,供讀者欣賞,下面介紹遼博館藏珍品</div> 玉豬龍 誕生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距今已有五六千年歷史,它見證了中華民族遠古時期的文明發(fā)展歷程,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北方地區(qū)的文化、經(jīng)濟、社會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br>它是中國較早的龍的形象之一,被尊稱為“中華第一龍”,它所凝聚的龍文化符號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是中華民族龍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 鴨形玻璃注 1965年出土于遼寧省朝陽市北票西官營子北燕馮素弗墓,現(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這件玻璃器長20.5厘米,腹徑5.2厘米,質(zhì)地為鈉鈣玻璃,是當時從羅馬帝國輸入的玻璃制品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外交往的實物資料,見證了當時草原絲綢之路的貿(mào)易往來,對于研究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貿(mào)易路線以及玻璃制造工藝的傳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 <br>青瓷飛血水盂 所屬年代:五代 出土地:遼寧北票市<br>這件國寶高9.3厘米,長14厘米,寬7.3厘米,底徑4.4 厘米。 <br>這件“青瓷飛魚形水盂(yt,一種盛裝液體的器)” 塑造了一條披鱗展翼、騰躍而起的飛魚,制作精良,意態(tài)生動,無論是美感還是寓意均屬上乘之作,體現(xiàn)出當時工匠豐富的想象力和過硬的技術。這件國寶產(chǎn)自中原,出土于遼代早期貴族墓葬,是契丹王朝與中原地區(qū)經(jīng)貿(mào)與文化交流的實物見證。 <br><br> 卷體夔紋蟠龍蓋罍 所屬年代:西周 出土地:遼寧省朝陽市<br>這件國寶通高44.5厘米,口徑15.5 厘米,底徑16.5厘米。 <br>這件 商周時期的大型盛酒器和禮器造型流暢獨特,紋飾優(yōu)美繁復,尤其蓋頂所鑄蟠龍憨態(tài)可掬,十分引 人注目。它代表了周代青銅鑄造藝術的極高水準,且耗材極多,制作精湛,展現(xiàn)了當時高度發(fā)達的青銅文化。 <br><br> 鹵簿鐘所屬年代:北宋 材 質(zhì):青銅<br>這件國寶通高184厘米,口徑81 厘米,鐘頂鈕高47厘米。 <br>這件“鹵簿鐘”鑄于北宋徽宗宣和年間,鐘體高大,通體多層紋飾的鹵簿圖反映了北宋皇家宮廷禮儀宏大場面。當時包括此鐘在內(nèi)的大批宗廟器物與徽、欽二帝一同被擄北上, 成為靖康之變(指金滅北宋的歷史事件)的實物見證。這批器物中目前僅見這件國寶和“上京”款大晟南呂編鐘,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 <br>鹵薄可簡單地解釋為“帝王出外時的儀仗隊”,實際涵蓋的內(nèi)容很豐富。它是對帝王出席重大國事活動時的儀仗隊、軍樂團、車輛服務、交通安全、治安保衛(wèi)、舞蹈表演等項目的規(guī)模、數(shù)量和等級等作出規(guī)定的典章制度,須依據(jù)國事活動的等級高低有區(qū)別地實施。 花樹狀金飾 年代:晉 出土地:遼寧省北票市<br>這件國寶通高27.3厘米。這類金步搖(首飾名,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常見頭戴冠飾,從今遼寧省、吉林省到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等地均有出土,可稱三燕(十六國時期鮮卑人在北方建立的前燕、后燕和北燕3個地方政權)王朝的“形象代名詞”。這件國寶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div><br></div> 青花松竹梅級八棱罐 所屬年代:元<br>這件國寶高39.7厘米,口徑15.3厘米。 <br>這件“青花松竹梅紋八棱罐”器型碩大,通體在白釉上以青花繪5層繁密的紋飾。元青花八棱罐存世僅兩件,此器發(fā)現(xiàn)于遼寧鞍山,后于民間征集入藏博物館,另一件出土于泰國。此器填補了國內(nèi)傳世元青花鑒定標本的空白,對元瓷的研究、斷代、鑒定等意義重大。 <br><br> <p class="ql-block">云龍人物做轉(zhuǎn)心象牙球 所屬年代:清 材質(zhì):象牙</p><p class="ql-block">這件國寶全高52.2厘米,頂部大球直徑12.9厘米。 </p><p class="ql-block">這件“云龍人物紋轉(zhuǎn)心象牙球”構思巧妙,做工精湛,尤其頂部大球、中部小球分別由22層和6層同心套球構成,層層均可獨立轉(zhuǎn)動,令人嘆為觀止。它是清中后期牙雕工匠承襲傳統(tǒng)工藝并吸收融合西方車旋技術的心血之作,是為數(shù)不多的同類存世品中最為精美的幾件之一,彌足珍貴。遼博藏品豐富,本人只能擇優(yōu)中之優(yōu)進行介紹,否則篇幅甬長就看不下去了。</p><p class="ql-block">遼博下午6點閉館,我們17點出來,整呆了7個小時,雖有些疲憊,但收獲滿滿,遼博在策展、文物展示、介紹都稱得起中國十大博物館之一的美名,我是第二次來了,以后還會拜訪它。</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建县|
寻乌县|
遵义县|
平昌县|
宜宾县|
马山县|
三明市|
隆林|
县级市|
波密县|
武陟县|
共和县|
通化县|
密云县|
厦门市|
威海市|
宾川县|
鲜城|
巴林左旗|
大余县|
武穴市|
工布江达县|
洪洞县|
江山市|
洞头县|
涟源市|
泸定县|
晴隆县|
黄大仙区|
长岭县|
新河县|
嵊泗县|
明水县|
开原市|
扎兰屯市|
德清县|
睢宁县|
漳州市|
东山县|
墨玉县|
台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