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編者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淄西王村”(一九七O年代區劃為周村區),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歷朝歷代,名人輩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這個被稱為是偉大的“毛澤東時代”,更是湧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他們或是工人、或是農民、或者是普普通通的農村基層干部——黨支部書記。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甚至是畢生心血精力,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動地的詩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村黨支部書記,是農村、農民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是“官”、更是民。他們來自于農民,同農民群眾風雨同舟、同甘共苦、肝膽相照;他們熱愛新中國、熱愛社會主義;他們忠誠于黨、忠誠于黨的事業;他們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立下的汗馬功勞比山高、比海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這些優秀的村黨支部書記中:小尚村尚克明同志,曾在抗美援朝戰埸上英勇殺敵、立下戰功、火線入黨的栗家村畢德慎、中央村王來慶同志,任職近三十年的畢悅德同志,連續任職近二十年的大尚村王方安同志,王洞村王榮坡、王延祿同志,西道村劉乾隆、前坡村張啟恕同志,還有建國前淄川六區發展的第一批黨員彭家莊第一任支部書記李在桂同志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些同志絕大部分都已病故,他們的事跡為我們黨在農村的歷史留下了光輝的一頁,至今被人民群眾所傳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村區財政局干部尚貞強同志撰寫的</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歲月銘記的奉獻者》一文,感情真摯,真實的將尚克明同志的事跡展現社會。在此表示感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本美篇將陸續</b><b style="font-size:20px;">推出系列文章《歲月銘記的奉獻者》,敬請廣大美友關注閱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會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一九五二年的尚克明同志</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歲月銘記的奉獻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懷念伯父尚克明</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尚貞強/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在歲月的長河中,總有一些人,他們以堅定的信念和無私的付出,在歷史的篇章里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我的伯父尚克明,便是這樣一位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敬仰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27年,伯父出生于周村區王村鎮小尚村一戶貧苦農民的家庭,后來家里陸續添增了弟弟、妹妹。作為家里的長子,他從小見證了父母含辛茹苦撫育兄妹四人的艱辛與不易,親歷了社會的動蕩和生存的不安,更是飽嘗了舊社會的世態炎涼、人間丑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新中國成立,農民翻身做了國家的主人,我伯父也出落成一名風華正茂的青年才俊。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他看到公平、正義和共同富裕的希望,堅定了為社會主義奮斗的理想信念。不久,朝鮮戰爭爆發,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聽從黨的召喚,于1952年毅然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參軍后所屬部隊作為朝鮮前線預備隊伍,分別于當時濟寧、藤縣等地駐訓。在部隊這所革命大熔爐里,伯父苦練軍事技能,同時接受了較為系統的政治、文化教育,不僅錘煉了他的意志,更鑄就了他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質。隨著前線將士英勇善戰,戰事推進很快,1953年7月和平協議簽訂后,伯父所在隊伍沒再過江,但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鍛造了他一生的拼搏堅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6年伯父從部隊專業到山東耐火材料廠工作。脫下戎裝轉業到工廠,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國的工業建設當中。他在生產一線憑借頑強的毅力,爭分奪秒,加班加點,努力學習生產技術,快速掌握了復雜的生產操作流程,成為了生產能手;積極參與技術革新,和工友們一起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生產難題,不斷提高生產效率,由于表現突出,不長時間就被組織上任命為車間主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0年,國家實行經濟調整,伯父響應國家號召,帶著滿身的榮耀和對家鄉的眷戀回到了村里。六十年代,正值國家建設的關鍵時期,在組織的培養和群眾的擁護下,伯父于1966年7月肩負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重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時的農村,貧窮落后,基礎設施匱乏,村民們的生活十分困苦。伯父沒有絲毫的畏懼和退縮,他深知自己身上的責任重大,決心帶領鄉親們改變這一現狀。在六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如春風般吹進村莊,伯父深知這是改變村莊面貌的大好機。為了提高糧食產量,解決村民們的溫飽問題,伯父帶領一班人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帶領大家利用冬春農閑時節戰天斗地整修大寨田。在那天寒地凍、寒風料峭時節,伯父和鄉親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揮汗如雨,一鎬一鍬地開墾著,整運著,加上每年夏季又積造“人造肥”,回填翻整土地。人心齊泰山移。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僅僅300多人的大隊涌現出“學大寨先進分子”10幾人,出席公社、區先進表彰會。形成了你追我趕比貢獻,大干社會主義的勞動熱潮,終將全村450余畝原本分散、零星、貧瘠、高低不平的土地變成了連片、平整、肥沃的良田。針對村里缺乏水源,為解決灌溉用水不足的長期困擾,伯父積極爭取,多方溝通協商,通過幾年的奮戰,陸續在地下水源豐富的近鄰栗家村地界組織大家開挖大口井3眼,修建灌溉水渠2000多米,引水到每塊田邊地頭,全部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高產穩產的“大寨田”,糧食產量連年提高。每年都超額完成國家征購任務。1978年,當年交售愛國糧小麥,大大超過當年上級分配任務,是1965年的三倍之多。在整修 “大寨田”的同時,經多方論證、精心測算,報告上級決議批準,于1977年在公社水利專業隊的幫助下,集中300多勞力大干一個冬春,在村北常年徑流白云山水的“紅石灣”河口處修筑起了攔河壩,建成了庫容達38萬立方的“小尚水庫”及其配套的泄洪道、抽水站、輸水渠等配套設施,當年建成當年蓄水,徹底解決了本村農副業的生產充足用水,并有力支持了周邊栗家、和家、大尚等村的用水需求。建壩藍圖繪就之時,初步預算22000多元,對當時村里來說是筆難以企及的巨款。為了促成項目盡快上馬,伯父費盡心機節省建設資金。一是努力爭取大尚村支持,農閑時節帶領鄉親們,提前兩年從該村南邊“福山”上開山劈石,肩抬人扛用小推車運至選址現場,積蓄建設石材。二是利用冬春水流量小、河床裸露的時機,從河道沖刷比較干凈的“西河灘”組織社員就地取材,篩取河沙、破解石子。由于基礎材料儲備充分,施工期間僅就不能自造的鋼材、木材、水泥、石灰、炸藥、雷管等必需的物資采購,大大節省了建設成本,直接結算費僅有一萬余元,取得了又快又好的豐碩成果。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些水利設施的建成,極大地改善了農田的灌溉條件,為糧食的豐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伯父的帶領下,村里的糧食單產連年增收,終于1978年突破了千斤大關,并被省里表彰為“農業學大寨先進單位”,村民們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正當伯父帶領群眾戰天斗地初具成果,籌劃準備邁向更高層次的發展目標時,命運卻在此時給他沉重一擊,家里突發變故:我的伯母常年點燈熬油操持一家人的吃喝穿戴,突發腦中風,送院急救后落得半身不遂,失去了勞動及自理能力。伯母作為伯父最堅實的臂膀,在積極參加隊里生產勞動的同時,幾乎承擔了家里撫育子女、操持家務、孝敬老人等全部生計,伯父才得以全身心的投入到集體的工作之中。夫妻患難與共,一路風雨兼程,才順利維持著這個脆弱地平衡。此時此刻,伯父面臨著人生最艱難的抉擇。那時,家里本就不寬裕,為了治病更是債臺高筑,望著病床上虛弱的妻子,為了大家的事情、集體的事業,又不能全身心地去照顧她,他滿心愧疚。伯父沒有被家庭的困境打倒。每天天不亮,他就先安置好伯母,囑咐好孩子,隨后便趕到田間地頭,和鄉親們規劃土地、指導耕種,一起揮汗如雨,時時處處他總是沖在最前面。有人勸他多照顧照顧家里,他卻堅定地說:“大家的日子好了,我家的困難也就不算啥了。”在伯母患病的日子,伯父堅強地承擔起了小家、大家的雙層責任,起早貪黑,辛勤勞作,沒有任何顧此失彼,隊里的各項工作取得穩步發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俗語“窩漏偏逢連陰雨”。這句不幸的預言又真實地發生在了伯父身上,就在伯母靠著頑強的意志,通過幾年的艱難康復訓練,剛能具備基本生活自理后,想著盡量減輕伯父的家庭負擔,試著在家攤煎餅。不料,明火掉出了爐灶,引著了行動不便的身子一側的柴火,躑躅撲救不及,出坡時間呼救又沒人應,無情的火焰造成全身大面積燒燙傷,輾轉救治療傷多余年,讓這個本就艱難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面對接連不斷的家庭變故,伯父始終牢記毛主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教導,心里始終裝著全村老少的溫飽與未來。每時每刻始終都緊繃著做好一切的神經,努力把家庭安頓好、全力把隊里的事情辦的更好!有人勸他:“克明,你家里都這樣了,還是多顧顧家吧。”伯父卻堅定地說:“我是黨員,是大家選出來的支書,只有大家都過上好日子,我的家才會好。我不能辜負大家的信任。”他用自己的堅韌和擔當,詮釋了那個時代基層干部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精神,讓“農業學大寨”在小尚大隊結出了希望的果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解決了溫飽問題后,伯父并沒有滿足于現狀。他深知,要想讓村民們過上真正富裕的生活,就必須發展工副業項目。他于七十年代中期,就積極探索適合村里發展經濟的路子,經過多方考察和研究,決定學習借鑒當時耐火材料廠的技術工藝,依托當地豐富的耐火材料資源創辦耐火材料廠。在創辦工廠的過程中,伯父遇到了無數的困難和挑戰,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四處奔走,籌集資金,引進技術和設備,招聘人才,在他的努力下,因陋就簡,土法上馬,工廠逐漸發展壯大,產品遠銷各地,成為當時全公社發展村辦經濟的典范。創辦耐火材料廠的成功經驗,更加激發了他們發展工業的熱情和期望,隨后又抓住與“淄博鋁制品廠”結對幫扶的機遇,適時創辦了“王村分廠”,產品一時遠銷省內外,均取得了較好的投資回報。村辦經濟的發展為村里帶來了豐厚的集體積累,村里先后購置了多臺套大型拖拉機、扶脊器、播種機、澆灌機、噴霧機、收割機、脫粒機、揚場機等農業生產耕、種、管、收、選全過程機器設備,基本實現了農業機器化。工、副業反哺農業,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的同時,村民的工時費也逐年水漲船高,及至大包干前期,村里每個“工值”已達到1.5元,是周圍村莊的好幾倍,收入羨慕煞周邊村民,群眾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里的小伙爭相成為嫁女的追逐對象,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長期的風餐露宿、殫精竭慮,勞累和奔波,伯父的身體逐漸不堪重負。但他始終堅守在工作崗位上。1978年初,伯父終因腹部長期疼痛難忍不得不去醫院檢查,才得知因長期的積勞成疾,已罹患肝硬化、腹水多時。當時公社領導考慮到伯父的身體狀況,把他從大隊書記崗位調整下來,抽調公社幫助工作,換個相對舒適的環境好修養身體。可是伯父始終把群眾放在心上,從沒把自己身體當回事。在醫院簡單治療,癥狀稍微好轉就奔赴新的崗位。自此,不管是在去往公社的大路上亦或是在各村的田間地頭間,總能不斷閃現著伯父佝僂著他那不再偉岸的身軀,背著一個破舊的藍色雙肩帶的布書包,包里裝著一個搪瓷茶缸和用毛巾裹起來的煎餅卷咸菜,那是他全天的餐食及補給,無論工作到什么地方,餓了就地討碗熱水、就著包里的煎餅、咸菜堪比珍饈美味,大快朵頤。風雨無阻地與社隊干部一起察苗情、觀地墑,勤勉敬業的檢查指導工作,不知疲倦地勞作,始終為了村子的發展和鄉親們的幸福,默默奉獻著自己的一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90年9月6日,伯父終因病情惡化成肝癌,醫治無效,永遠地離開了我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的離去,讓整個村子沉浸在悲痛之中,村民們紛紛自發地為他送行,用最樸素的方式表達對他的感激和懷念之情。時至今日,伯父已經離開了我們35年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了我們的心中。他是一位英勇無畏的戰士,是一位無私奉獻的基層干部,更是一位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的榜樣。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么是責任,什么是擔當,什么是為人民服務。如今,每當我走在村子的大街小巷,看著那一片片整齊的“大寨田”,看著那一座座現代化的工廠,看著鄉親們幸福美滿的容貌,我都會想起伯父。想起他在田間地頭忙碌的身影,想起他在工廠里為了生產而日夜操勞的情景,想起他那和藹可親的笑容和語重心長的教誨。伯父,請您放心,您的精神我們會永遠傳承下去。我們會以您為榜樣,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拼搏,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努力貢獻自己的力量。愿您在天堂安息,我們永遠懷念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2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簡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尚貞強,籍貫淄博周村,出生于1967年,中共黨員。1986年參加工作,歷任周村區王村鎮財政所副所長、所長,王村鎮政府招商辦主任,2007年調任周村區國有資產管理局副局長,現為周村區財政局正科級干部。</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尔市|
竹山县|
玉树县|
花垣县|
延边|
保德县|
高阳县|
灌阳县|
莎车县|
镇宁|
乌鲁木齐市|
湘潭县|
宁南县|
安图县|
云梦县|
正阳县|
灵川县|
昆山市|
南京市|
高青县|
桓台县|
铅山县|
奉化市|
牡丹江市|
长泰县|
方正县|
黄浦区|
姚安县|
龙州县|
武汉市|
胶南市|
高雄县|
察雅县|
巴南区|
东明县|
临海市|
曲靖市|
东海县|
河北区|
丰顺县|
衡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