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磁塑玩具:磁州窯火里的童年舊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趙立春/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原文發表于2007年《邯鄲日報?叢臺周刊》第2版;2010年收錄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趙立春散文集《風干的文化》一書)</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童年的記憶。這種記憶你可能會時時提起,也可能會珍藏于心。這種記憶可能是生活中難以忘懷的的一個片斷,也可能是刻骨銘心的瞬間一觸——抑或是聽來的;這種記憶呢有可能是一座建筑,比方說老宅。也有可能只是一個被你拋棄多年的玩具。而實際來講,老宅的記憶是沉重的,而對于玩具的記憶,則充滿著歡愉和美好,比方說“陀螺”“泥哨”等等。玩具往往給一個人的一生留下最清晰的記憶,即當耄耋之年,夕陽西照,也會時不時想出一個玩具,喋喋不休地向人陳述它的玩法和樂趣。而這時,玩具已經成為影響人一生的文化符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國際語言學家趙元任的童年記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趙元任(1892-1982),清代著名文史大家趙翼七世孫,宋太祖趙匡胤的第三十一代孫。1910年趙元任以名列總分第二的優異成績成為第二屆庚子賠款的留美學生,與竺可楨、胡適、周仁等十三人被分配到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1914年以全校總分第一的成績畢業。1916年又在哈佛大學攻讀哲學和科學史,191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此期間,趙元任又與康奈爾大學的十多位中國留學生一起創辦了“中國科學社”,對中國語言進行了深入地研究,與留學美國的胡適一起寫出了以“中國語言問題”為題的一組文章,對中國語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探討。1920年8月,趙元任應清華學校的聘請回到祖國。1925年6 月,就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與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同被譽為清華“四大導師”。1938年8 月赴美定居,先后任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教授,1945年當選美國語言學會會長,1960年當選美國東方學會會長。他在語言學、語法學、方言學、音韻學、語言理論諸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為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創立和研究奠定了基礎,被稱為“中國語言學之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趙元任是一位世所罕見的語言奇才,他具有“錄音機的耳朵”和學說語言的天才能力。一生會講33種漢語方言,會說英、法、德、日、西班牙語等多種外語;他是我國方言調查研究工作的開拓者和推動者,國語運動的元勛,對于漢語共同語音標準的確定,漢語拉丁化字母的制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是我國全面利用現代語言學理論方法研究中國語言并取得世界性聲譽的第一人,美國語言學界曾流傳著這樣的贊語:“在語言上趙元任沒有錯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趙元任又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家。1920年,劉半農在英國寫出了著名的情詩《教我如何不想她》,并首次創造了“她”字。在此前的白話文中,用“他”作第三人稱代詞,通用于男性、女性及一切事物。1919年前后,有些文學作品用“伊”專指女性。鑒于這種混亂,劉半農創造了“她”字,指代第三人稱女性,而用“它”代稱事物。開始時雖遭到一些守舊者的攻擊,后來趙元任為這首情詩譜寫了曲子,而且很快被傳唱,成為當時文化界轟動一時的新聞。這首曲子作為中國民族樂曲的經典之作,傳唱到如今。關于《教我如何不想她》這首歌曲,還有一段趣聞。一天,劉半農到趙元任家小坐飲茶,適逢不少青年學生也在趙家小聚。在場的學生見到劉半農,簡直難以相信眼前這個矮身軀、方頭顱、憨態可掬的土老頭子竟然會是創作出美妙歌詞的作者,竟然是創造出“她”字的劉半農。待劉半農離去后,青年學生們寫下了這樣一首打油詩: 教我如何不想“她”,請來共飲一杯茶。原來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就是這樣一位國際性的語言大師,在早年的回憶錄《從家鄉到美國》一書中,開篇提到的便是兒時的記憶,趙元任在回憶錄的第一章節的第一段便首先提到了孩童時的印象:“人人大概都有這種經驗:回想到最早的時候兒時的事情,常常兒會想出一個全景出來,好像一幅畫兒或是一張照相似的,可是不是個活動電影。比方我記得清清楚楚的我四歲住在磁州的時候兒,有個用(傭)人抱著我在祖父的衙門的大門口兒,滿街擺的都是賣瓷器的攤子,瓷貓、瓷狗、瓷枕頭、瓷鼓——現在一閉眼睛——哪怕就不閉眼睛——磁州的那些瓷器好像就在眼前一樣。可是這一景的以前是什么事情,后來又怎么樣,就一點兒影子都沒有了。”趙元任的祖父曾經在磁州做官,兒時的趙元任便是在磁州度過了他的語言發育期。所以在他的回憶錄中,很多處都使用的是邯鄲當地的土語,比方說“抽旱煙”、 “洋取燈兒”(火柴)等。讓這位國際語言大師難以忘懷的不僅是磁州地區的方言土語,而保留在趙元任記憶深處的更是磁州窯生產的這些“瓷貓、瓷狗、瓷枕頭、瓷鼓”等玩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磁州窯文化中的瓷塑玩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趙元任記憶中這些具有深厚鄉土氣息的陶瓷玩具大多為磁州窯窯工們的手工之作,他們在千篇一律地重復操作某一種器物之余,或是休息時放開自己的想像,輕松自然地捏制幾件小玩意兒,帶回家里給自己的孩子玩耍,有意在形象上追求一種滑稽可笑的韻味,使它更為兒童所喜愛。從陶瓷玩具可以看出古人在捏制這些玩具時往往偏重于表現形式,對形象的要求不像其他瓷器那么高,常常具有隨意化的特點。正是這種隨意看似并不經意的表現,才使古代陶瓷玩具充滿了趣味,給人一種富有深厚人情味的自然美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我國漫長的陶瓷發展史上,民間陶瓷玩具曾大量涌現,這些生動而迷人的瓷塑玩具,不僅凝結了歷代窯工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力,也充分展現了我國古代陶瓷生產的文化面貌。歷史上的瓷塑玩具的生產,是伴隨著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的演變而發展的。自新石器時代之后,中國陶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從考古發現來看,我國的瓷器燒造起源于商代后期,至東漢中期以后才漸趨成熟。在此之前,雕塑玩具大部分為泥制或陶制,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鳥、獸、人物等雕塑,兩漢墓葬也出土了大量的雕塑藝術品,尤其陶俑中的人物,形態各異,或坐或立,還有樂伎俑、持仗俑、武將俑等等。陶獸中有不少捏制或模制的豬、狗、馬、牛、羊、雞,還有陶制的馬車、牛車和陶船。東漢人王符在《潛夫論》中曾提到漢代的泥玩具:“或作泥車瓦狗,馬騎倡俳,諸戲弄小兒之具以巧詐”。上世紀70年代在邯鄲地區東魏北齊墓葬中不僅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而且還出土了相當數量的陶豬、狗、牛、馬、羊、雞等模制的動物,這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陶塑玩具已十分普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到了唐代,不僅泥塑藝術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瓷塑玩具的生產也漸趨成熟,一些瓷窯開始批量燒制。當時就有人把著名泥塑大師楊惠之與畫家吳道子相提并論。同時還涌現了一大批雕塑藝人,其中有捏塑藝人張愛兒、彩塑藝人王溫、劉九郎等。唐代藝術的繁榮,直接影響著瓷塑玩具的發展,不僅數量猛增,題材也十分廣泛。宋代則是我國瓷塑玩具生產的繁榮時期,各窯口普遍燒制,各地還出現了專營玩具的集市和挑擔沿街叫賣玩具的貨郎。宋初江西吉安永和人舒翁父女便是生產瓷玩具的著名藝人,他所開創的“舒窯”最為有名,后世稱為“吉州窯”。唐秉均《文房肆考》:“吉州窯,出今吉安州永和鎮。……宋時有五窯,舒翁工為玩具,燒者最佳,翁之女號翁嬌,尤善。”“舒窯”所塑造的各種玩具,造型生動,栩栩如生,為當時人們所喜愛。自元代開始,瓷塑玩具生產逐漸走向衰落,玩具的質量和品種遠不及唐宋時期那么豐富多采。到了明清時代,瓷塑玩具生產便被其它種類的玩具逐步所取代。縱觀我國陶瓷發展的歷史,民間陶瓷玩具在中國悠久燦爛的陶瓷文化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磁州窯興起于北朝時期,繁榮于宋金元時代,它以黑白對比鮮明的裝飾技法而著稱于世,形成了影響數省地域范圍的“磁州窯系”,特別在宋代則成為我國民窯最杰出的代表。磁州窯的中心窯場在邯鄲境內漳河流域的觀臺鎮和滏陽河流域的彭城鎮,它自北朝創燒以來直至當代千余年沒有斷燒,這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磁州窯瓷塑玩具的生產與古代各窯口的瓷塑玩具發展歷史基本相適應,唐代就開始燒造瓷塑玩具,但生產的數量和品種還不夠廣泛,而宋金元直至明代都十分興盛,不僅數量和品種繁多,題材也豐富廣泛,成為這個時期磁州窯產品的一大門類。特別是明代在其它窯口瓷塑玩具生產走向衰落的情況下,磁州窯瓷塑玩具的生產仍然十分火旺,這與磁州窯是民間瓷窯和自古以來從未斷燒有著直接關系。它所生產的瓷塑玩具雖然缺少文獻記載,但從目前存世民間大量的瓷塑玩具品種來看,充分反映了這個時期瓷塑玩具作為商品瓷的明顯特征,從一定意義上展現了古代磁州窯的藝術面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古代磁州窯瓷塑玩具的品種很多,但目前在這一帶古玩市場和收藏者家中所能見到的玩具品種,也仍然如同在浩瀚海洋中拾到的幾粒貝珠,還不能完全概括出它的全貌。在現存的玩具品種中,以動物和人物為最多,而且動物瓷塑玩具則更多,尤其是賦予這些動物和人物玩具的口哨功能則更具特色。其動物玩具可說是五顏六色,人們仿佛從中能感受到穿行于山林之間的狼蟲虎豹和畜養于村舍里的豬狗牛羊,還有游嬉在水中的鴨鵝魚蝦和鳴唱在枝頭的鳥雀飛禽。這些動物玩具,在人們的理念中則是大自然的精靈和人間吉祥美好的象征,這就更容易迎合孩子們的童心,引發他們的好奇感和購買興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磁州窯動物玩具,其裝飾藝術最突出的特點是白地黑花,黑白對比十分鮮明。宋代前期以黑白釉為主,素胎印紋或素胎印紋半釉次之;宋代后期以白地黑繪花為主流,而且增加了紅綠彩裝飾,包括金元時期這個特點更加明顯;明代在繼承白地黑繪花裝飾藝術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柿紅色彩(俗稱落砂紅),這是明代磁州窯裝飾藝術發生的一個重要變化,在玩具制作上也得到了明顯的反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晚清時期,磁州窯生產的陶瓷玩具已經是百花齊放,從瓷貓、瓷狗到把玩兒玩具,從純粹的實用玩具到益智玩具,種類繁多,花樣各異。邯鄲市收藏愛好者田運起、溫輝二位家中便收藏著近百種磁州窯陶瓷玩具。如果將之集中起來足可以開一家磁州窯瓷塑玩具博物館。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生前對古代瓷塑玩具也十分關注,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就經常到北京御生堂看那些稀奇古怪的各種古代瓷塑玩具,有的實在愛不釋手還要拿回家把玩幾天,啟功先生還曾為這些玩具題詞寫字,他還曾多次提議舉辦一個古代瓷塑玩具展,雖然沒有成行,但足可以管窺到啟老對古代瓷塑玩具的重視。</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龐然大觀的磁州窯瓷塑玩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浩瀚的磁州窯文化藝術當中,由于瓷塑玩具自身的特殊性和隨意性,使得磁州窯藝匠們更容易隨意發揮和創造,因此瓷塑玩具的種類繁多。又由于這些瓷塑玩具為純手工制作,所以,磁州窯的瓷塑玩具幾乎無一雷同。僅從本市收藏愛好者的藏品中就可看出磁州窯玩具千變萬化的神采。從大的類別來看,這些瓷塑玩具主要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動物類:主要以雞、狗、魚、虎、蟾蜍、馬以及十二屬相為主。人類在長期的繁衍生息中,雄雞報曉風雨無間,雌雞產卵繁衍生息。這些相伴人類活動的動物當然會引發人類對雞的興趣。因此,在中國古代瓷塑玩具中,歷代塑造雞的形象不絕如縷;瓷塑狗玩具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在我國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的兒童墓葬中,曾出土有很多陶狗,后經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民俗學家考證,認為這些小狗就是最早的兒童玩具,是兒童們生前喜愛的小動物。在我國甘肅、青海馬家窯、馬廠文化遺址,出土有彩陶時期的各種狗的器物模型。到了漢代,早期青瓷中出現了瓷質的狗玩具,隨后的唐宋之際是中國古代玩具大發展的鼎盛時期,明清以后,陶瓷玩具逐漸被泥質、木質、布質、竹質、銀質的各種民俗玩具狗所取代,而用陶瓷表現的那種古樸憨厚、稚拙可掬的狗的韻味也就隨著時光而遠逝了。磁州窯瓷塑玩具中有大量以狗為題材的玩具;自古以來,漁獵就是人類主要的生存手段,而且“魚”和“余”又是諧音,魚也常被用來表示夫妻恩愛之情“如魚得水”。古人往往還用魚來表示“富裕”、“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所以,魚就成為瓷塑玩具中的主要品種;我國訓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代,這與世界訓馬的歷史相同步。自古以來馬就是重要的交通和生產工具,與人類的生產活動息息相關。從存世大量的瓷塑馬玩具可見,趙國的騎馬文化對后世的瓷玩具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提起老虎,無人不懼。古人曰:“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但民間玩具中的虎的形象卻總是憨氣可愛。民間藝人對它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借助它的威力把自己制做的虎當做勇敢、強悍、吉祥之物。用虎的形象傳遞愛和祝福,借虎的形象反映希望和眷戀。所以,千百年來民間形成了一中喜愛老虎造型的風俗,人們用玩具來表現憎恨惡鬼,渴望安定,祈望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愿望;蟾蜍,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把月亮中的陰影看作蟾,所以又把月宮稱作蟾宮。李白《古朗月行》:“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后來人們將月中陰影的神話又演變成玉兔搗藥和吳剛在月中伐桂的故事。這樣蟾蜍就成為歷代文人求取功名所鐘愛的吉祥物。匠師窯工們也將其制成各種瓷玩具、水盂等文房用品,還可以供兒童們玩耍、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瓷塑十二屬相玩具則更加普遍,前人曾用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這十二種動物配十二地支,以表示十二個不同的年份。窯工們就用代表這一年份的動物形象制成各式各樣的玩具,孩子們掛在胸前,戴在身上,捧在手里,象征著一年的平安成長和幸福美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人物類:從現存的古瓷玩具中可以看出,除了動物玩具之外,當時人物瓷玩具的造型也非常生動,窯工們善于表現人物外貌的動態特征,有些玩具為了達到娛樂的目的,不僅反映民間人倫道德、風俗習慣和美好的意愿,還有意在形象上追求一種滑稽可笑的韻味,使它更為兒童所喜愛。人物瓷玩具中很多是歷史人物或神話人物,男女老少應有盡有。孩子們到集市上挑選玩具常常是買到了“張飛”而缺了“關公”,買了“老虎”而找不到“獅子”,買到了“燕子”而缺了“烏鴉”,只能等下次趕集尋找,勾起了孩子們的極大興趣,直到把孩子們挑得眼花繚亂。人們當時生產瓷玩具的商品意識很濃,能給孩子們挑選玩具留出較大的余地,從而也進一步刺激了玩具的生產與銷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外,還有一種人物與動物結合的瓷塑玩具,這些玩具大部分是帶有吉祥祝福的寓意,如人馬平安,馬上封侯。塑一武將騎在馬上,寄托著人們祝福親人出征平安歸來的愿望;馬上封侯,借“猴”與“侯”同音理念,塑一猴子騎在馬上,寓意即刻就要得到封官鬻侯。此外還有“麒麟送子”,預示著兒女雙全,人丁興旺之意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游戲玩具:這類玩具主要以棋類為主。在磁州窯千年古鎮彭城的舊城改造中,曾出土過大量的象棋子和圍棋子。棋類玩具中的圍棋,漢代開始已傳出國外,至唐代被列為琴、棋、書、畫人的文化修養四要素之一。象棋,到宋代形成后,已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大眾化棋類游戲玩具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樂器類(哨子):磁州窯瓷塑樂器類玩具主要是哨子,而且在玩具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此類玩具多數都是頭部或背部留有一個或兩個“孔”,一吹就響。瓷哨的題材廣泛,花樣頗多。造形以動物、人物為主,往往同一題材就有多種不同的動態和不同的神態造型。其中常見的有雞、鴿子、鷹、燕子、豬、狗、猴、魚、龜、青蛙等,還有男童女孩造型的哨。有的偏重于寫實,如不同的鳥類、龜、青蛙形哨;有的偏重于寫意,極為概括簡練,如鴿子、八仙造型的哨;有的介于寫意寫實之間,如雞形、猴形哨。但無論寫實還是寫意,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善于挖掘各種動物潛在的美,使小小的瓷哨富有吸引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這種民間瓷哨,實際上是一種很古老的吹奏器的孑遺。鄉村中的“七音哨”就是根據古代的陶塤發展而產生的玩具。由于時代變遷,陶塤從樂壇中退伍,但它柔和的音色,構造簡便的形制,仍受到人們的寵愛,進入玩具領域,成為孩子們的寵物。這種七音哨在動物造型的頭部有一吹孔,在園鼓似的哨體上有六個小孔,吹時變換不同的指法,便可吹出各種悅耳動聽的音階聲響,可以說它是玩具哨中的精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磁州窯民間瓷哨的造型,概括洗練。藝人們善于塑造各種動物的外輪廓,化繁為簡,注重整體效果,使外形讓人一目了然。如魚形哨,兩條交叉的弧線舒展優美,做成的魚優美歡快。一條S線條把啼鳥的外形簡練到不能再簡的程度。這些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小玩具,是憑借對孩子們強烈的愛和熟練的技藝完成的。玩具哨子的歷史相當悠久,新時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出土有單孔和三孔哨,幾千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不衰,構成了磁州窯玩具中的一個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國的傳統玩具在于它把促進人們身心健康發展、啟迪智慧的功能貫穿于“寓教于玩”、“寓教于樂”之中,使中華文化以娛樂方式滲透和傳播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傳播到世界各地。使人們通過玩玩具增長知識,感知世界,堅定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激發人們進取精神和創造發明的靈感。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曾在玩中獲得教益。可以說,玩具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內容和文化形式,是人的一種獨特的文化教育傳播工具,造就了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也影響和推動了社會文明的進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古代磁州窯瓷塑玩具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磁州窯窯工們憑借自已的經驗和想象,輕松而自然地捏制出這些小玩藝,雖然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但也正是工匠的這種隨意性,才使古代瓷塑玩具充滿了民間人情趣味,其自然天成的美感反而構成了巧奪天工的藝術,使很多玩具之作逐漸發展演變為民間瓷器甚至官窯瓷器的裝飾特點。同時,古代瓷塑玩具大部分以寫實為主,從一定意義上真實反映了當時人們社會生活以及動、植物之間各方面的和諧關系,以致對近、現代中國繪畫藝術和民間工藝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諸多方面更是其它藝術所無法比擬的。歷代美術大師筆下的鳥、獸、魚、蟲,都可以在古代瓷塑玩具中找到它的藝術影子。許多近現代藝術家也從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民間瓷玩具中去吸收藝術營養,不斷創新著我國的藝術畫卷。因此,磁州窯瓷塑玩具在我國浩瀚的玩具文化之中,無疑占據著重要的一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瓷塑玩具同其他事物一樣,它的流行也同樣會經歷一個由盛轉衰的過程,人們求新求異、不斷變化著的喜好,也決定了一種玩具不可能一成不變地永遠流行下去。趙元任記憶中的祖父的衙門,就在峰峰礦區彭城古鎮。現在在彭城古鎮還保留著一條叫做“衙門胡同”的小街,這條小街就是趙元任童年記憶中的衙門胡同。過去,在衙門胡同的周邊到處是擺賣瓷器的店鋪和擺賣瓷塑玩具的地攤兒。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常常彳亍在這些瓷器攤兒前欣賞和購買著各類瓷塑玩具,流連忘返。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舊城的改造,遍布彭城的瓷器攤兒已經很難找到,瓷塑玩具也早已度過了它的黃金時代。盡管如此,瓷塑玩具不僅永遠在趙元任的記憶中存在,而且更多地存在于生活在這座千年陶瓷古鎮或曾經短憩在這座古鎮上的人們心中。在他們的記憶當中,瓷塑玩具已經遠遠超過了玩具的本身,而變成了影響他們一生的文化符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圖片來源于網絡)</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头沟区|
大邑县|
崇义县|
灵宝市|
嘉善县|
务川|
墨竹工卡县|
长沙市|
南木林县|
新和县|
赤峰市|
广德县|
阳泉市|
繁昌县|
即墨市|
江门市|
雅安市|
太白县|
成安县|
桦甸市|
定远县|
龙南县|
南昌县|
盐山县|
宝坻区|
张北县|
香港
|
中阳县|
阳原县|
榆中县|
克拉玛依市|
莱西市|
隆化县|
德江县|
桂林市|
监利县|
苍山县|
南靖县|
沈阳市|
伊金霍洛旗|
社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