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寧元珍,一個你從未聽說過的名字,她只是中國千千萬萬個普通女人中的一個,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盛世美顏,也沒有巨大的功名。在那通訊靠吼,交通靠走的年代,她是鄉里村里有口皆碑的能干女人,也是我難以忘懷最溫暖的人,她就是我親愛的奶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1年的9月,奶奶出生在湖南邵東,15歲就嫁給我的爺爺朱寶生。爺爺在家行四,心雖善良,人比較木訥,倔強又不善言辭,而奶奶卻心靈手巧,勤快,踏實又不計較,擅長理財,深得老婆婆的歡喜,在兄弟妯娌的分爭中,總是特別疼愛她 ,也會適度偏向她。小姑姑也告訴我,奶奶在她生活的環境中沒有合不來的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情商極高,所以人緣特好。她是如米小般的苔花,卻能像牡丹一樣盛開。</p> <p class="ql-block">這大概是1955年的一張照片。</p><p class="ql-block">身后是他們的二兒子,培元叔叔</p><p class="ql-block">站在奶奶身邊的是大姑姑桂云,奶奶身上抱著的是最小的孩子,小姑姑玉蓮,爺爺身前站著的是小兒子秋成。</p><p class="ql-block">從照片上看,小叔叔應該是最像爺爺。</p><p class="ql-block">這時候年輕的爸爸在離家千里之外的山東淄博,在張店工作。</p><p class="ql-block">全家人的衣服都出自奶奶之手</p> <p class="ql-block">這是1957年的全家福,在西溪的相館照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年,刻苦好學的爸爸從桃源一中畢業,考取了湖南長沙冶金工業學校(也是現在中南工大的前身),國家不僅出學費,還包食宿。年僅16歲的他就離家在外求學,也給家里減輕了許多負擔。1955年畢業后被分配到山東的淄博,南方人到北方生活有諸多的不適應,為了能給家里多一些幫助,生活上非常節儉,長期的營養不足,導致身體狀況很弱,學校特批他回家修養幾個月。</p><p class="ql-block">后排最高的就是我的父親朱培基。他是爺爺奶奶的第一個孩子,也是最能吃苦,最孝順,最愛學習的孩子。奶奶一字不識,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但心算卻非常厲害,不會出一分錢差錯,據大姑姑說,即使是做會計師的大姑爹也算不贏她。舊社會時她極力反對我爸爸讀書,因為她覺得浪費時間,浪費錢,不實用,還不如認真作田。后來爸爸成了吃國家糧食,每月有工資領的人,而且還有能力孝順父母,他也成了奶奶一輩子的驕傲</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從左至右是二叔朱培元,爺爺朱寶生,奶奶寧元珍,大姑朱桂云</p><p class="ql-block">前排從左往右是小叔叔朱秋成,小姑姑朱玉蓮。</p><p class="ql-block">那個年代的女人很苦,因為沒有什么醫療條件,生孩子全憑自然運氣,懷幾個就生幾個,但存活率不高。奶奶一共生了8個孩子,但最后健康活著的就只有4個。</p><p class="ql-block">聰明好學的培元叔叔在23歲時,因為誤診,失去了年輕的生命。令爺爺很自責也極度悲傷,本就納言的他非常壓抑,身體從此就一落千丈,僅僅在63歲就追著他的二兒子而去了。培元叔叔生病時,奶奶在邵東的老家也因病躺床上,無法回到沙坪的家中,當她知道這個已經能成為家里的強勞動力的兒子因誤診而早亡時,心中也是悲痛無比,但家里還有三個小孩子,最小的女兒才9歲,她只能選擇堅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是在1962年的春天。</p><p class="ql-block">貴陽的天氣乍暖還寒,都還穿得不少。</p><p class="ql-block">奶奶千里奔波,坐汽車,換火車,走了幾天幾夜,第一次來看望工作生活在貴陽的大兒子兒媳一家,還有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我的哥哥朱凡,家人都喊他:凡凡,或是小凡。</p><p class="ql-block">奶奶面前站著的小不點就是朱嘎屋里的長孫,小凡 ,還沒滿2歲,但聰明伶俐,小嘴很甜,會主動和人聊天。奶奶一定是歡喜的。</p><p class="ql-block">那一年,奶奶52歲。</p> <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攝于1963年的冬天。</p><p class="ql-block">解放之初,百業待興,到處都需要人才。父母做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科技人員,對國家滿懷感激,對工作充滿激情,對未來充滿希望,總愿意為祖國的建設多出一份力。他們的工作特別繁忙,又不懂生活,生了我之后媽媽就身患乙型肝炎 ,爸爸是廠里的技術骨干,又忙又病又累的他們根本無力帶好兩個孩子。就把當時還閑在家里,僅有16歲的大姑姑接來做幫手。能干的大姑姑幫他們解了燃眉之急,為此,媽媽也一輩子都記得這個小姑子的好。</p><p class="ql-block">1964年初不到2歲的我就跟著大姑姑回到了老家,在奶奶身邊度過了5年溫暖而自在的童年。有一段時間爺爺身體不好,醫生說是腎病 ,不能吃鹽。在那吃肉要憑票的年代,萬能的奶奶總會想辦法給爺爺弄點肥肉回來,用白水煮了給他吃,而我就是唯一能沾爺爺光的細妹子,單獨挑幾片給我拌點鹽吃。1969年6月,媽媽帶著哥哥第一次回桃源的婆家接我回貴陽,因為快要7歲的我該上學了。</p><p class="ql-block"> 我人生中有記憶的第一次喊媽媽,已經是快要7歲了。</p> <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根據大姑姑的回憶,應該是在上世紀的70年代,前排左邊的就是大姑姑她們的三伯母,她和奶奶是妯娌。后面站著的就是三伯母的女兒,也是大姑姑她們的堂姐,朱鳳珍堂姑姑。</p><p class="ql-block">在她的牽線搭橋下大姑姑認識了大姑爹,董守瑜,一個溫文爾雅的機關會計,婚后大姑姑就從桃源棉紡廠調到了長沙的湖南有色地質勘探局,從此成了真正的城里人,有了一個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相親相愛的如意伴侶,建立了自己幸福的小家。</p> <p class="ql-block">這是1971年前后的一次會面。</p><p class="ql-block">在岳麓山下的愛晚亭。</p><p class="ql-block">那時董守瑜已經是朱家的女婿了,也就是我的大姑爹 ,但大姑姑還在桃源棉紡廠工作。爸爸也許是出差到了長沙,也就和他的堂姐朱鳳珍姑姑一家見了面,奶奶也在長沙。</p><p class="ql-block"> 小男孩是鳳珍姑姑的兒子,也是我的表弟,站他后面的是我大姑爹,董守瑜。小女孩是鳳珍姑姑的女兒,也是我的表姐,站她后面就是我爸爸。她旁邊的就是她的父親。</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的70年代,爺爺走后,家里的代銷店就沒做了。奶奶也60多歲了,沒有了收入來源,母慈子孝,她的生活就由子女們承擔。她主要和小兒子秋成叔叔一家生活在一起,叔叔在桃源沙坪鎮的勞動服務站工作,有時也會去小女兒玉蓮家,她在沙坪茶場工作。</p><p class="ql-block"> 大姑姑工作在長沙,離老家桃源比貴陽近很多,大姑姑和大姑爹就經常接奶奶去長沙和他們一起生活,家里有倆寶貝,也要熱鬧一些。雖然房子不是很大,但一家人其樂融融,很溫暖。</p><p class="ql-block">這是1976年的照片。</p><p class="ql-block">1974年, 將近30歲的大姑姑才有了她們的第一個孩子,娟伢子。大家都很開心,奶奶也很喜歡。</p><p class="ql-block">那個年代,大姑姑真是高齡產婦了。</p><p class="ql-block"> 別看奶奶不識字,但非常開明,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了新國策:計劃生育。城市人每戶家庭只能生一個,農村可以生兩個。中國農村家庭都希望有個兒子傳宗接代,長大也能成為家里的強勞動力,頂立門戶。當年叔叔還在沙坪鎮工作,他家生了2個女兒,但奶奶毫不猶豫地支持叔叔家做了絕育手術,她說:生男生女都一樣。對這兩個孫女一樣疼愛。</p><p class="ql-block"> 奶奶生活的年代沒有什么事是容易的,但從沒聽奶奶有過抱怨。有事說事,簡單干練,遇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過后不會絮叨。從不在晚輩面前訴苦。晚年在兒女家輪換居住時,也極少操心孫輩的事,她能盡力做到一輩人不管一輩人的事。晚上看看電視,哪怕一句都聽不懂(聽不懂普通話),也能把劇情看出來6~7分。</p> <p class="ql-block">這是上世紀8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媽媽是為外公平反昭雪的事去衡陽。長沙的大姑姑家就是中轉站。</p><p class="ql-block">那時候大姑姑家已經有了聰明活潑的一女一兒,雖然工作仍然辛勞,但有愛的一家老小其樂融融。</p> <p class="ql-block"> 1982年,我已經當了一年的中學英語老師。</p><p class="ql-block"> 哥哥是1978年經過嚴格的高考進入了全國的重點大學——武漢大學,學習生物化學,1982年夏天他畢業,分配到了北京302醫院。姨爹在重慶接到我,帶我游三峽,順便去武漢接哥哥,在他去北京報道前先回一趟老家,在長沙看到了奶奶,大姑姑一家,然后回家看媽媽。</p><p class="ql-block"> 當時聊了些什么我是沒有印象了,因我沒見過什么世面,性格也比較內向拘謹,不知道說什么。再說,有哥哥在的地方,我的存在是可以忽略不計的。</p><p class="ql-block">這張在長沙拍的照片就是我們兄妹倆成年后和奶奶唯一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當年還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長沙相聚后哥哥先獨自回貴陽,我則跟著奶奶回沙坪,看望久違的親人們,還有那些第一次見,小我許多歲的妹妹弟弟們。那時只有回鄉的班車,路況也不是很好,從長沙到桃源要8小時左右。上車前奶奶就提醒我:不能打瞌睡,因為一路上有好幾個地方要停車,會有不同的人上下車,怕別人把東西誤拿走。我雖然人年輕,但車一開,一路的搖搖晃晃,那擋得住瞌睡大呀,一直睡得死死的。奶奶卻一路明睜著雙眼,認真地盯著自己家的行李,一直到家門口。</p> <p class="ql-block">1984年的9月,雖已立秋,但長沙的烈士公園仍然陽光燦爛。</p><p class="ql-block">奶奶再次去長沙,帶著小姑姑的女兒劉化。大姑姑對奶奶,對家人總是熱情相待,領著一家人游玩烈士公園。</p> <p class="ql-block">同一天,泛舟在烈士公園的湖上。</p><p class="ql-block">孩子們都笑開了花。奶奶也很享受家人的陪伴,女兒女婿的一片孝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老物件,如果我的記憶沒錯的話,應該是80年代初期。奶奶年輕時可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巧媳婦,從做鞋面,納鞋底到最后的成品,她的手工作品,絕對的精品!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全出在奶奶手里。</p><p class="ql-block"> 奶奶從不會把愛掛嘴邊,但一針一線都是愛。那些年的冬天,我媽媽特別怕冷,奶奶就給她做了這雙漂亮的棉鞋,鞋面是講究的燈草絨,鞋里子則是難得的薄絨布,中間再鋪上厚厚的棉花,厚實的千層底,納鞋底是個功夫活,針腳均勻。收到這份珍貴的禮物,媽媽特別寶貝這雙鞋,一直舍不得穿,總想留著最需要的時候再穿!結果媽媽離開我們已經25年了,這雙鞋卻仍然是嶄新的。</p> <p class="ql-block">一家人春夏的辛勤勞作,每年秋天的收成都不錯,家家戶戶都會做一些咸干菜,用土壇子儲存好,以度過來年春天的饑荒。</p><p class="ql-block">奶奶在這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什么油茄子,蘿卜干,刀豆,霉豆腐……都是頗受好評的。她的子女們也都傳承了這個手藝,小姑姑曬的蘿卜干,大姑姑做的油茄子,刀豆干,爸爸做的霉豆腐,都是我記憶中的美味。</p><p class="ql-block">這張圖片就是這次才從長沙帶回來的刀豆干,來自大姑姑滿滿的愛??</p><p class="ql-block">隨著時代的進步,物質日益豐盛,這些手藝我是一點也沒學到,懶也是因素之一吧</p> <p class="ql-block">奶奶的笑顏如花說明她對孩子們的愛非常滿意。</p><p class="ql-block">奶奶的家教非常嚴格,不允許孩子們在外惹是非,講究長幼有序,孩子們不允許大欺小: 哥哥姐姐不能打罵弟弟妹妹。同樣,姑姑們和叔叔有帶我的義務,卻沒有權利打罵我,責罰權屬于奶奶一人。奶奶處事公平,所以爸爸對弟弟妹妹們都很關愛,弟弟妹妹們對哥哥姐姐也非常尊敬。父親的遺物里還有許多他們之間的通信,從生活到學習,都會悉心交流。小姑姑說,她給哥哥寫的信都回到她手里了,因為哥哥給她做了認真的批改,要她知錯就改,學習提升。</p><p class="ql-block"> 她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孩子們能吃飽穿暖衣服干凈就行,不要去和他人攀比。家里有好吃的要讓長輩先吃,因為年輕人和小孩以后還有的是機會。</p><p class="ql-block"> 她的理財觀就是:吃不窮穿不窮,沒有計劃一世窮。在舊社會,收入極其有限,孩子又多,一家人的生活真是全靠奶奶的精打細算才過得像樣的。</p><p class="ql-block"> 奶奶不喜歡念叨,有事就說一次。因為她覺得話多如水,沒有用。因此孩子們都養成了言而有信的好品質。</p><p class="ql-block">1984年秋,奶奶在我們家生活了幾個月,那時候就只有前后2間房,每間房10平方左右,各放一張雙人床,再放個小櫥柜,寫字桌就沒什么空間了,冬天冷了還要生一個鐵爐子,做飯取暖都靠它。真是極其局促,廚房在走廊對面,公共廁所在樓下,晚上奶奶只能睡彈簧沙發上(當年是冶煉廠最早的手工沙發之一,也算是奢侈品呢,是媽媽的干兒子歐陽奇打的),睡久了奶奶覺得不好過就吵著要回桃源,爸爸媽媽安心想留她多住一段時間,也是真心想盡孝,就給她說”不給你買票,讓你走不成”。奶奶很霸氣地回應道:“你們不給我買,我自己到車站去找人買!”老人家是一個說到做到的人,嚇得爸爸趕緊找人幫她買上了回家的火車臥鋪票(那個年代這是一件極其不易的事哦。)</p><p class="ql-block"> 當年還有一則小故事:進入深秋貴陽就開始冷了,家家戶戶都會在家里燒鐵爐子,貴州的原煤質優價格實惠,一爐火既能做飯菜又能取暖,還隨時都有熱水用,在南方的冬天就是極其令人羨慕的事了。每天奶奶會看著爸爸或媽媽做晚餐,弄幾個小菜。73歲的奶奶是重口味,媽媽比較喜歡清淡一點的飲食。奶奶就給媽媽提意見:明天你炒菜多放一點鹽。媽媽也爽快地答應了,可是到了第二天,習慣使然媽媽仍然放得不多。奶奶就在一旁看著媽媽炒,也不吭聲,在菜要出鍋之前出其不意地就加放了一些鹽。媽媽當然很愕然,但也沒說什么。那一個菜奶奶應該會覺得比較可口。</p><p class="ql-block"> 還有一個小故事,媽媽生病不舒服時喜歡吃咸菜下稀飯,她覺得稀飯好吸收,讓脾胃沒有什么負擔。但奶奶生病就是饑餓療法,可以幾天不吃不喝,就睡覺。有一次奶奶病了,沒有食欲,媽媽就好心地詢問:“媽,我幫您煮點稀飯吃,好嗎?”,結果奶奶硬邦邦的回一句:“我這一世都不吃稀飯”。弄得媽媽好尷尬,不過媽媽也沒有計較奶奶的態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沙坪鎮的福湘坪的山坡上有一片高高的楠竹林,我的爺爺和奶奶就安息在這兩根竹子后面,右邊還有他們早逝的兒子培元叔叔。</p><p class="ql-block"> 奶奶的生命觀非常通達。</p><p class="ql-block">1984年冬天回到沙坪后,房子的空間又高又寬敞,冬天取暖只能靠火盆,烤著胸前就后背涼,晚上入睡后空氣都是冷的。她的老毛病支氣管哮喘復發了,夜間咳個不停,無法入睡,真是遭罪。 她覺得活過70多歲已經夠了,就決定放棄治療,不想忍受疾病的折磨。小姑姑一家十分著急,就趕緊發電報通知哥哥姐姐們,讓大家回去勸解一下固執的奶奶,當時我也請了假和爸爸一起趕回了桃源。看到我們千里疾馳,奶奶感受到了我們濃濃的愛,就答應接受治療。那時我還是工作崗位上的新人,不敢久留,怕影響學生們 ,看到奶奶愿意治療,我就獨自先回來上班了。爸爸就留在家里和弟弟妹妹們一起陪伴照料。</p><p class="ql-block"> 沒曾想,就在1985年元月,奶奶還是放棄了治療,撒手人寰。奶奶給姑姑她們說的是:毛主席都會死,我有什么不能死的。與其活著受罪不如死了解脫。</p><p class="ql-block"> 那個年代還沒有人討論生命質量的話題,而我的奶奶就既不愿自己遭罪也不想拖累子女們,就這樣果斷決絕。</p><p class="ql-block">她是千千萬萬普通個婦女在那異常艱難的年代頑強謀生的代表,也是生命璀璨的榜樣</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奶奶辭世40周年,62歲的我在小姑姑的帶領下,劉化開著車,第一次去拜謁了老人家的墓地,山雖然有點高,沒有上去的路,但那天陽光燦爛,兩手兩腳并用,一路攀爬,順利到了墓地,簡單打掃了一下,能干的小姑姑砍掉了墳頭上長出來的竹子,擺上供果,放了兩掛鞭炮,認真給老人家磕了三個頭,完成了一個心愿。爺爺和奶奶行善積德一輩子,留下了極好的口碑,也福澤了子孫后代。</p><p class="ql-block"> 我想,對老人家最好的紀念就是傳承她的優秀品德。</p><p class="ql-block"> 2025-02-19</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鞍山市|
宜州市|
诏安县|
道真|
江永县|
礼泉县|
汾阳市|
炎陵县|
大足县|
镇巴县|
岳普湖县|
观塘区|
融水|
酒泉市|
高唐县|
宝应县|
绥芬河市|
石景山区|
大连市|
察哈|
德钦县|
韶关市|
淮北市|
武乡县|
洛川县|
博白县|
射阳县|
金秀|
新乡县|
仪征市|
凤山县|
商都县|
高台县|
齐河县|
徐水县|
双桥区|
故城县|
汝南县|
岳普湖县|
阿拉善左旗|
河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