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重訪漳州體育“核心圈”有感

阿轟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蛇年春節我從北京回漳州過年,就住在漳州最繁華的延安北路上的銀佳賓館。意想不到的是,這家賓館就是在我小時候常來看電影的“建筑工人俱樂部”原址上改建的。我從十樓的房間窗戶望去,熟悉又陌生的漳州城北像大屏幕般展現在眼前:除了“人民會場”(劇場)依然還是那副雄偉壯觀的模樣外,原來的新華書店重裝后舊貌換新顏,薌江酒店和市立醫院均經過改擴建而變得規模宏大。目光所及之處滿是色彩明快的現代化建筑。不遠處是我少年時心目中漳州體育的“核心圈”,以前這片區道路兩側分別坐落著地區體委、女排訓練基地、小體育館和射擊場,現在似乎看不出記憶中的樣子。要知道,這里曾留下了我許多難忘的記憶,聽說還新建了“女排精神展示館”,心中抑制不住的有要去看看的沖動。</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一、</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地區體委 </b><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過了勝利路口往北的這段延安北路以前比較僻靜,現在則不然。自2020年啟動“漳州女排娘家基地”建設后,這一片區按新思路重新規劃,突出“女排”主題,棄舊圖新已有很大變化。最大的變化是地區體委大樓拆除了,被一大片腳手架林立的高層建筑工地所代替。地區體委是當年“龍溪地區體育運動委員會”的簡稱,它是一座三層樓的水泥框架結構,呈“?”直角形,在那個年代里是很“派頭”的,很多漳州人那時并不知道體委機關坐落于此。地區體委對面是個小體育館,拱形屋頂,像一個大號水泥管道被隨意的放在路邊。體委北邊不遠處是漳州人熟知的福建省第七建筑公司,大家都習慣的稱之為“七建”,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的那些年,漳州所有現代化的大型建筑基本上都是該公司的作品。可以判斷,地區體委和小體育館也是“七建”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杰作之一。</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網絡圖。地區體委大樓即將拆除前的景象,這是靠延安北路一側。大門口的標牌、辦公室空調均已拆除。)</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第一次進到地區體委里面是1972年春天,那年我入選龍溪地區少年男子籃球隊,先到這里報到,然后扛著鋪蓋卷到體育館后面的射擊場安營扎寨,開始了地區籃球隊集訓生活。</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地區體委大樓里面的空地巧妙的建了個三合土的籃球場,我們男隊有時被安排在這個場地訓練。體委三層樓靠里面都有走廊,走廊則成了天然的看臺,體委干部常會在走廊上看我們訓練,他們個個都是行家里手,于是我們格外賣力奔跑,連呼喊叫也變得格外夸張,生怕被他們“看冇”(看不起)。籃球場東邊是座平房的少體校乒乓球訓練館,我們有時下快攻沖出底線,突然的會從乒乓館里竄出個小孩來撿乒乓球,嚇得我們要趕緊收腳。每當下午訓練時,奔跑的腳步聲、喊叫聲、哨聲和乒乓聲在這個有回聲的空間里交織,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據漳州的球友們說,地區體委大樓拆除前,許多曾在這片籃球場打過球的人們都相約組團、依依不舍地來這里拍照留念,更有甚者還有模有樣的舉辦“告別賽”。由此可見,有著半個多世紀歷史的地區體委和這片籃球場,在籃球愛好者們心目中的地位是何其的高。</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二</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女排訓練基地 </b><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地區體委的南邊緊挨著女排訓練基地。我驚奇的發現,以前我們叫它“基地”的大門還保留著原樣,掛著“福建省漳州體育訓練基地”、“海峽西岸排球訓練基地”的牌子,老舊的大門和周邊的建筑相比顯得落伍,卻透著一股剛硬的倔勁。但愿它能保留下來,留下時代的印記,留下讓人們去讀懂它的回味。</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女排訓練基地的大門)</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紀70年代,我國的體育開始恢復。1972年,國家體委確定在漳州建立女排訓練基地,同年11月,馬上要有全國12支男女排球隊到漳州集訓,漳州需要在28天里建成8-12塊室內排球訓練場地。時間緊任務重,天降大任。時任地區體委主任的是軍分區司令于克釗,他作為工程建設的總指揮,調動了軍、民兩地力量開始修建。最難</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解決的是沒有室內館,那就土法上馬,用漳州人生活中常用的竹棚代替,遮風擋雨是絕對沒問題的;沒有木板地,就用紅土、細沙、石灰混合成的三合土代替。僅用23天,就建成了有6片場地的竹棚館。</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得不佩服漳州人民的智慧。那時的漳州人對建“竹棚仔”這件事頗感自豪,常會在外人面前炫耀一下,并把它作為詮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生動案例。</span></h1> <p class="ql-block">  (▲竹棚館外景。攝自《女排精神展示館》)</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時去馬肚底體育場玩就可以看到,西北邊的看臺后面有搭建了一長溜的竹棚館,館里常有扣球落地的叮咚聲,這是不是上面所說的竹棚館呢?竹棚館的優點和缺點都很突出:優點是建竹棚的竹子本地土產、建設工序簡單且堅固耐用;三合土場地堅實又有彈性,又可保護運動員的膝蓋不受傷。缺點是臟,運動員訓練完后,渾身上下都是汗水混合著紅土的印跡,像大花貓;而細沙子也極為鋒利,時常會把運動員的皮膚劃傷。而三合土場地的保養很簡單,我見到過場地工往地上噴鹽水保濕,再用三角實木釘上竹條把子的專用工具拍平場地,養護成本極低。</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1973年開始,國家體委和省、地加大撥款建設基地,基地的訓練及接待能力迅速提升,不需外力支持就可以完全滿足日常所有冬訓隊的要求,在極短的時間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只因為沒有對外開放,像養在深閨中的美女,連很多漳州人都沒目睹過其容貌。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回漳州時曾拜訪過一次,才發現里面已經非常的現代化,包括訓練館、運動員餐廳、接待賓館、休閑娛樂等設施一應俱全。而我四處尋覓的“竹棚仔”卻早已無跡可循了。</span></h1> <p class="ql-block">  (▲全國排球第五期冬訓人員合影。攝自《女排精神展示館》)</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男女排冬訓,無異于給千年古城的漳州打開了一扇看外界的窗,上百號來自“北方”的俊男靚女們高大健美,朝氣蓬勃,充滿活力,他們清一色的軍大衣、藏藍色絨衣絨褲、包著蚌殼般橡膠的白色專業排球鞋,外出排著整齊的隊伍,每天清晨天還沒有亮,馬肚底田徑場上就流動著出早操跑圈的各路運動大軍,成了漳州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讓漳州人有被國家“高看一眼”的驕傲。那時的漳州人民雖然生活很艱苦,卻樸素的傾其所有接待冬訓隊員們,坊間傳說,基地里教練員、運動員們“甘蔗、蘆柑隨便吃”。而運動員也以刻苦訓練、創造佳績回報祖國人民。后來女排“三連冠”、男排打出令北大學子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口號的絕大部分隊員,都是從漳州的竹棚館里走出來的。漳州成就了女排,女排讓世人認識了漳州。</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三、小體育館 </b><span style="font-size:22px;">地區體委對面的小體育館還在老位置,只是經過改建,從外表看還像是個小體育館,上有奧運的五環標志,門口掛著漳州市體育局和漳州市體育總會的牌子。春節不上班,只有一位保安大叔在值班。別小看這個小體育館,當年福建省有室內體育館的地市沒幾個。</span></h1> <p class="ql-block">  (▲原來的小體育館,現在的漳州市體育局所在地。)</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前我并不知道這個“大號水泥管道”是體育館,它整天關著門,好像是被某工廠租去當倉庫了。其實這里有故事:1965年,漳州三中男女排球隊參加全國少年九人制排球錦標賽,男隊奪冠,女隊得亞軍,國家體委決定把全國少年排球比賽放在漳州舉行,于是漳州特地建了此館,可是館建好后,趕上“文 革”,于是只能擱置。大概是1973的春天吧,有次我們訓練后經過這里,發現大門打開著,里面有叮叮當當的聲音,大家好奇進去看,這才發現這里居然藏著個體育館,拱形屋頂很高大,南、西、北三面都有約十級的水泥看臺,中間可以放下一個籃球場。工人們正在水泥地上鋪木地板:先用圓木打底,上面覆蓋一層厚木板,最上面再釘上實木條。據說是冬訓隊急需符合比賽要求的正規場地,要趕在年底的冬訓前把體育館提升檔次鋪上木地板。木地板鋪好后,我們少體校籃球隊進去訓練過,跑在上面,回力鞋綠色橡膠底和木板摩擦,發出好聽悅耳的“嘰嘰”聲,兩腳像安了彈簧般的可以隨便摸籃筐,那感覺別提有多爽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了小體育館,城北有了生氣,成了“鬧熱的所在”(熱鬧的地方),幾乎每天晚上都有冬訓隊的教學比賽,以檢驗訓練成果,觀眾不用門票隨便進,漳州人民因此大飽了看比賽的眼福。冬訓隊也常時常會下基層為群眾表演,所到之處無不人山人海引起轟動。那時我和漳州一中籃球隊的幾個好哥們,天天晚上都要騎著自行車到這里看比賽。我也是在看比賽中無師自通“看會”了排球,在恢復高考第一年考入廈門大學,并成了我們系男排的主力副攻。這是后話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年的冬訓真是“激情燃燒的歲月”,各隊遵循著國家體委制訂的統一技戰術指導思想,實行“魔鬼訓練法”,每個人都摽著一股勁,打起比賽來火力四射,“叮咣五四六”的煞是好看。那時女隊普遍采用前后滾翻救球、前交叉進攻,“時間差”快攻、平拉開快攻;男隊普遍采用魚躍救球、魚躍手背墊地救球、“時間差”、平拉開快攻、“前飛后飛”交叉快攻、“立體”(后排)進攻等等先進技術,來回球多,節奏快,勢大力沉,令人眼花繚亂直呼過癮。那時的教練員對輸贏很看重,他們似乎有個不成文的約定:凡是第二場比賽的輸隊不能退場,教練員必定現場加練以示懲罰,女隊練“重扣滾翻防守”,男隊練“繞場魚躍”,強度很大,隊員都咬牙堅持,有的女隊員含淚完成。而觀眾誰也不離場,都站著,默默的看著,內心佩服之極。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這個體育館里還看到過福建省體操隊的下基層表演。看過剛恢復組建的國家男排來漳州打表演賽,那時袁偉民是主力二傳。印象很深的是有個對方吊球,袁偉民立即轉身魚躍救球,剛一起勢球落地了,袁偉民來不及收勢,索性來個手倒立,頓時把全場觀眾逗樂了,笑聲掌聲響成一片。1976年袁偉民擔任了國家女排主教練,他不出所料的把大家公認是“好叫瀟”(好樣的)的運動員都悉數招入麾下,于是漳州球迷都覺得這樣做“正好勢”(非常好)。</span></h1> <p class="ql-block">  (▲袁偉民擔任國家女排主教練。攝自《女排精神展示館》)</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四、射擊場和龍溪地區少年籃球隊的故事</b><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射擊場在體育館后(西)面,要從旁邊斜坡走上去,到地區印刷廠大門再左拐上大通北路斜坡走幾步,圍墻開了個口,里面是一大片開挖出來的平地,這就是射擊場,屬體委的直屬單位。現在斜坡還在,鋪上“烏典油”(瀝青),地區印刷廠大門口那兩棵“大青樹仔”更加粗壯茂盛。</span></h1> <p class="ql-block">  (▲去射擊場的路。左邊是當年的小體育館位置。)</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以前射擊場大門的位置已經建了民宅,估計射擊場已不在了。</span></h1> <p class="ql-block">  (▲以前射擊場大門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春天,我剛學會打籃球不久,懵懵懂懂的跟著參加龍溪地區比賽,又懵懵懂懂被選到地區隊到此集訓。射擊場很簡陋,好像還沒有建完,左邊有一排平房,除了食堂、洗漱間外,還有兩間宿舍,男女隊各一間。門口的平地是從寶珠園山包挖出來的,立著幾根石條,上面綁了鐵絲曬衣服。大鍋飯伙食能吃飽,訓練艱苦,沒有固定的場地,常常游走于地區體委、漳州一中、中山公園燈光球場打游擊訓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終于去寧德地區參加比賽了。我們從漳州坐了一夜的綠皮火車先到福州,全體人員在福州穿著新發的運動服照了張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一排左起:金俊、鄭碧旋、張月玲、張碧森、鄧惠娥、王美蓮、張樂琴;第二排左起:余慧珠、高鴻云、賈玫、蔡碧秀、周賢芬、甘黎江;第三排左起:鄭瑞祥_教練、陳平、許閩峰、林超、昌煜、張玉順、馬惠恭_領隊;第四排左起:胡朝忠、杜髙昇、徐守基、何自華、許閩杭、謝繼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男籃教練楊祖濤是我們漳州一中的男籃教練,他特意和入選龍溪地區少年隊的漳州一中籍隊員們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前左起:許閩峰、楊祖濤教練、陳平;后左起:許閩杭、徐守基、杜高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寧德賽區,每個人領到一張比賽證件,是我們進招待所和食堂的憑證。我至今保存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72年福建省少年籃球比賽大會運動員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次比賽我們獲得男籃第三名的好成績。女隊獲得第八名。昌煜隊員保留了一張當時比賽的會刊,右下角有名次公布。</span></p> <p class="ql-block">  (▲1972年福建省少年籃球比賽大會會刊,日期是1972年8月18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3年春天,我又入選龍溪地區少年籃球隊,準備參加在三明舉行的福建省中學生運動會的籃球比賽。我們的集訓地方還是射擊場。這一年最大的變化是我們發的是和冬訓隊一樣的絨衣褲,非常高級,穿上非常神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男籃教練是鄭禮,他曾是八一男籃隊員。這一年男籃成績又進了一步,獲得第二名。女隊教練鄭瑞祥。</span></p> <p class="ql-block">  (▲我還保留著運動員證)</p> <p class="ql-block">  (▲男籃合影。第一排是地區體委的領導、領隊、教練;第二排左起:劉波、林綠洲、杜高昇、徐守基、許閩杭、鞠建生;第三排左起:譚阿弟、許閩峰、吳名譽、教練員鄭禮、桑海防、謝希達、國強。)</p> <p class="ql-block">  (▲女籃合影。第一排是地區體委的領導、領隊,左二女籃教練鄭瑞祥;第二排左起雪茹、廖秀菲、王美蓮、張月玲、鄭碧旋、劉碧霞;第三排左起:張碧森、許月麗、陳閩鸞、金俊、周賢芬、黃展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參加完比賽回來后,隊伍就地解散了,大家就此分手,也沒有互相留下姓名和通訊地址。在我們的少年時代,最多能夠參加三屆比賽,我們這批隊員中有此機會的人為數不多。這是“文 革”期間第一次恢復全省青少年籃球比賽時龍溪地區隊的合影。女籃獲第二名,男籃最后一名。男籃教練李美宗,女籃教練徐應立。比賽在南平舉行。那時還不敢叫比賽,而是叫做全省青少年籃球集訓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71年,參加福建省青少年籃球集訓班的龍溪地區代表隊合影。第一排左起:金曼、周黎明、蔡碧秀、林明娥、張亞珍、康敏貞、陳閩玲;第二排左起:女隊教練徐應立、雷碧珍、張月玲、陳云冰、鄭碧旋、鄭國鈺、陳阿羨、男隊教練李美宗;第三排左起:國強、林超、華紹和、陳平、劉晨光、陳毅立;第四排左起林建向、鞠閩平、鞠建生、何自華、許閩杭、陳匯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通過參賽,會有隊員令人羨慕的被省體工隊選上當了專業運動員,有的被軍區或部隊籃球隊選上入伍參軍。大部分人在日后也因會打籃球,在解決工作方面有受益于籃球。此后,每個人都沿著自己人生的軌跡前行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7年4月,我參加在南昌舉行的全國三人籃球比賽時,意外的和女隊員金俊在相隔了45年后邂逅了。由此促成了龍溪地區少年籃球隊在重陽節于漳州的大聚會。久別重逢,方知友誼珍貴,其實在大家都把少年時代這段籃球經歷視為珍寶收藏于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當年龍溪地區少年籃球隊隊員們在中國女排滕飛館前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地區男隊員12人全部到齊,女隊員有10人。我們特意按當年的合影位置再拍一張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1972年地區隊相隔46年合影對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又在2019年拜訪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調回石獅市老家工作的男籃教練楊祖濤老師,感謝楊老師的培育之恩。此后又有多名男女隊員拜訪楊老師,續寫師生情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男女隊員們拜訪楊老師和師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五、女排精神展示館 </b><span style="font-size:22px;">女排精神展示館于2023年5月25日揭幕開館,位于女排訓練基地東面,它的大門對著女排三連冠紀念碑。館內陳列著豐富的資料、老照片、視頻、實物、獎杯,介紹女排艱苦奮斗和取得輝煌成就的歷程。</span></p> <p class="ql-block">  (▲女排精神展示館的部分照片合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流連其中,往事歷歷在目。若有到漳州旅游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這新景點。突發奇想,女排基地不妨在節假日對社會進行公益性開放,可招募志愿者參與引導解說,設計一條參觀路線,從基地大門進入,在主要地方設置說明,最好有新舊對比的圖文介紹,最后參觀女排精神展示館,讓更多的人去了解這一段歷史。</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坛市| 八宿县| 泰和县| 常山县| 翁牛特旗| 怀宁县| 东源县| 偃师市| 武川县| 东兴市| 河东区| 祁阳县| 中宁县| 固安县| 绥江县| 尚义县| 于都县| 丹棱县| 抚宁县| 肥城市| 上饶县| 荔浦县| 云林县| 敖汉旗| 石景山区| 怀安县| 江安县| 溆浦县| 桓台县| 抚州市| 四会市| 汉源县| 汉中市| 永宁县| 香港| 玛沁县| 盐山县| 湟中县| 台中市| 时尚| 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