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圖文:鄧建華</p> <p class="ql-block"> 歷史淵源</p><p class="ql-block"> 中江積金火龍起源于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歷史,與清初“湖廣填川”移民相關,是當地先民帶來的傳統習俗。</p><p class="ql-block">表演形式</p><p class="ql-block"> 舞龍表演:舞龍需要10個人參與,有多種花樣,如長耍、龍打滾、跳耍等。舞龍者只穿短褲,上身赤裸,腰上繞掛竹塊隨著有節奏的跳躍和跑動,竹塊與竹塊的碰撞發出悅而聲響,在火花中穿梭舞動,展現出高超的技藝和默契的配合。</p><p class="ql-block"> 煙花燃放:圍觀者用土硝、硫磺、木炭等制成煙花筒“花兒”,對龍燃放,鐵水花、滴滴金、火炮等齊發,使龍在漫天煙花中如著火燃燒般舞動,極具觀賞性。</p><p class="ql-block"> 儀式流程:耍火龍前,先由積金廟里的高僧開光點像,再游街造勢,舞龍到家家戶戶門口祈福、說吉祥話、討彩頭。龍燈出動時,龍燈鑼鼓和舞“火流星”者在前面開路,一對“火流星”在后面壓陣。</p><p class="ql-block"> 制作工藝</p><p class="ql-block"> 扎龍:龍皮用粗麻布,龍骨架用當地山上的黃竹、斑竹等,龍頭塑形困難,需注意臉部線條設計,龍身一般制作七節到九節,約十八九米。</p><p class="ql-block"> 制作龍衣:以前用麻布、絹綢等,經石膏熏制,現在可用防火布制作,做好后需專門的人畫龍,突出龍的氣韻和神態。</p><p class="ql-block"> 制作煙花筒:燒龍燈用的煙花筒要選用壁厚而結實的楠竹,將硫磺粉、硝酸鉀、木炭等按一定比例混合灌裝在竹筒內制成“花兒”。</p><p class="ql-block"> 文化內涵</p><p class="ql-block"> 祈福納祥:當地百姓篤信“龍行一步,百草皆恩”,舞火龍能驅邪鎮災,保來年風雨和順,減少旱災和瘟疫,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p><p class="ql-block"> 鄉愁記憶:積金火龍是積金人民難以磨滅的新春記憶和鄉愁象征,從幾歲孩童到八旬老人都是火龍的“粉絲”,承載著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p><p class="ql-block"> 傳承發展</p><p class="ql-block"> 傳承情況:積金火龍在傳承過程中雖經歷過如“文革”期間的間斷,但改革開放后又重新興起,目前已傳承了多代,有雷志剛等傳承人。</p><p class="ql-block"> 保護與推廣:2009年,積金火龍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政府推動下,積金火龍不僅在當地出龍,還經常參加市、縣及附近鎮鄉的節慶活動,影響力逐漸擴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田县|
曲沃县|
鸡西市|
建昌县|
图们市|
奉贤区|
龙山县|
汽车|
延寿县|
湖南省|
南川市|
高邑县|
勃利县|
长沙市|
伊川县|
三原县|
都安|
龙泉市|
延津县|
光山县|
昭平县|
东源县|
丹棱县|
涪陵区|
达州市|
通江县|
徐闻县|
宁津县|
荆州市|
泌阳县|
连云港市|
泊头市|
澜沧|
噶尔县|
临海市|
东光县|
北碚区|
峡江县|
阿拉善盟|
东乌|
沈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