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每年都要去至少5到6趟。這次有了新展覽,必須去。還是大明,也是南京歷史上高光時刻。</p><p class="ql-block">大明三百年風云激蕩,一展盡覽寰宇萬象。</p><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以400多件/套重磅文物,串聯起“日月初升""航海傳奇""白銀貿易"無問西東"“美美與共"五大篇章 ,帶您見證14-17世紀中國與世界的深度對話。</p><p class="ql-block">其實這就是說說,大明制度還是很倒退的,但是勤勞的中國人創造很多奇跡。</p> 大明的皇帝 <p class="ql-block">朱元璋的像。</p> <p class="ql-block">同樣是朱元璋。</p><p class="ql-block">孫克弘款 明太祖像軸(清 紙本設色) (南京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明成祖</p> 瓷器 <p class="ql-block">大明所處的時代正是全球地理大發現的時候。</p><p class="ql-block">在中華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明朝瓷器在元青花基礎上蓬勃發展,開創了自己瓷器的永宣高峰。鄭和的寶船艦隊駛出中國南海,抵達了印度半島、非洲東部,把明帝國聲望推向了新的高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釉里紅歲寒三友紋梅瓶(明洪武)同為鎮院之寶,以釉里紅工藝繪制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案,展現明代早期瓷器的高超技藝”。</p><p class="ql-block"> 明初的梅瓶多出上于明功臣墓之中。這件梅瓶,出土于江寧響龍山安成主公墓,安成公主為帝之女,其夫為駙馬都尉,明初功臣宋晟之子宋琥。 這件釉里紅梅瓶、其產地為景德鎮御器廠,是一件御用瓷器,為永樂帝賞賜安成公主之物。因受到元末動蕩的影響、明初窯業技術曾一度滑坡,所以釉里紅的發色顯得有點灰暗,梅瓶器身通體布滿紋飾,可分為五層,口沿下為卷草紋,肩部為一圈纏枝菊紋,主題紋飾為一幅完整的歲寒三友圖,腰部為海水波痕紋,近足處為蓮瓣紋。該器物器型碩大,燒造工藝要求高,且保存完整,有蓋之同類器物僅此一件,極為珍貴。</p> <p class="ql-block">釉里紅 纏枝 牡丹紋 玉壺春瓶 明洪武</p> <p class="ql-block">青花壽山福海紋香爐(明永樂)</p><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鎮院之寶之一,高58厘米,仿青銅鼎造型,周身青花紋飾濃艷,以“壽山福海”為寓意,傳世僅存兩件(南博藏完整版,故宮藏版有缺損)。</p> <p class="ql-block">明永樂青花海水白龍紋扁壺</p><p class="ql-block">壺身繪青花留白海水龍紋,白龍矯健威猛,與鄭和下西洋的航海背景密切相關,是永樂時期瓷器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藏永樂白釉僧帽壺</p> <p class="ql-block">釉里紅梅竹紋筆盒 明 永樂 </p><p class="ql-block">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青花孔雀牡丹紋梅瓶 明 正統 </p><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藏 </p><p class="ql-block"> 明代馬歡曾跟隨鄭和遠下西洋,后作《瀛涯勝覽》一書,書中詳細記載了下西洋時期的海外見聞,所涉諸蕃國基本位于南亞、東南亞地區。其中在提及爪哇國和古里國時,都談到孔雀這一土產。《明史》中還有關于“孔雀”朝貢的記載,洪武三年朝廷曾派遣使者去往浡泥國商討朝貢事宜,后浡泥國王“乃遣使奉表箋,貢鶴頂、生玳瑁、孔雀、梅花大片龍腦、米龍腦、西洋布、降真諸香”,朝貢物品中便有孔雀。故孔雀在當時應屬罕見物。</p> <p class="ql-block">南澳一號沉船的海撈瓷。在潮州博物館見過,來南京相會了。</p> <p class="ql-block">萬歷的外銷瓷。</p> 高麗瓷 <p class="ql-block">高麗青釉鑲嵌梅竹紋梅瓶 14 世紀 </p><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高麗青瓷是朝鮮高麗王朝時期著名的陶瓷種類。高麗青瓷的發展同高麗與中國之間的頻繁交往密不可分。9世紀后期,朝鮮半島西南海岸一帶開始從中國浙江地區引進瓷器和制瓷技術。高麗青瓷深受中國青瓷的影響,后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甚至一度可以與中國瓷器媲美。鑲嵌青瓷為高麗青瓷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其裝飾技法是在原本的器皿上刻、剔畫出圖案與線條,再填入赭(zhe)、白色的粉料,并刮去溢出的化妝土,素燒后上青釉燒制。高麗青瓷在中國也頗受歡迎,在中國境內留存有一定數量。高麗瓷器貿易交往的路徑在元明時期,北方地區的高麗瓷器一般通過陸路方式從遼東半島輸往中國內地,而朝鮮半島至登州港這一海上路線,也是重要的流通渠道。在南方地區,與朝鮮的海上貿易比較頻繁,寧波、泉州、太倉、揚州亦是與朝鮮半島聯絡的重要港口。</p> 漳州窯 <p class="ql-block">漳州窯</p> <p class="ql-block">明朝的皮帶</p> <p class="ql-block">衍圣公 朝參 牙牌明代</p><p class="ql-block">山東省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大紅色綢繡過肩麒麟鸞鳳紋女袍 </p><p class="ql-block">(明 山東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謝環杏園雅集圖(明 鎮江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 《杏園雅集圖》是明代畫家謝環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于鎮江博物館,創作于明正統二年(1437年)三月初一,是楊士奇借助楊榮的杏園,約上楊溥等九位英宗朝內閣重臣聚會,宮廷畫家謝環受邀參加并創作了此畫。描繪了楊榮、楊士奇、楊溥等九位內閣大臣在楊榮府邸杏園聚會的情景,全卷以“入園”“琴棋”“書畫”分為三組場景,有三楊、六學士、十四童仆及畫家本人,人物衣冠齊整,依品第排列,姿態各異,或賦詩作畫,或高談闊論,或緩步前行,侍僮們或抱琴側立,或端盤遞物等,穿插其間,杏園中有枝葉茂密的松柏、翠綠的幽篁、吐蕊的杏樹、太湖石等錯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朱漆戧金蓮托八吉祥紋護經板 </p><p class="ql-block"> (明 永樂 南京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護經板,又稱夾經板,以作保護經書之用,此護經板即是為永樂版藏文大藏經所用。水樂大藏經,由永樂八年(1410年)明成祖朱棣邀請藏傳佛教噶瑪將舉派第五世噶瑪巴活佛德銀協巴任此經本刊本總纂,敕令在南京靈谷寺刊刻,并于水樂十二年(1414年)分別頒賜給藏傳佛教薩迦巴、噶瑪巴、格魯派的宗教領袖,為明代早期漢藏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紫砂。</p> <p class="ql-block">陳鳴遠制紫砂東陵(南瓜)壺 清 </p><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藏 </p><p class="ql-block"> 南瓜在中南美洲的種植歷史至少可以追湖到公元前3000年,南瓜與菜豆、玉米并稱前哥倫布時代的美洲的三大姐妹作物。歐洲探險者把南瓜種子帶回到歐洲后,最初被用來喂豬,而不是作為人類食物的來源,只限于庭園、藥圃、溫室栽培,供飼料、觀賞、研究、藥用。 南瓜經由歐洲人之手傳遍世界各地,葡萄牙、西班牙人先將其帶到南亞、東南亞,中國是在16世紀初期由葡萄牙人或南洋華僑首先引種到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稍晚南瓜從印度、緬甸一帶傳入云南。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國內地推廣。嘉靖十七年(1538年)《福寧州志》中的“金瓜”,是我國對南瓜的最早記載。</p> <p class="ql-block">日本吳祥瑞款青花開光山水紋盆</p><p class="ql-block">16-17世紀 南京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16-17世紀是中國青花瓷傳入日本的重要時期。日本陶藝家伊藤五郎太夫(伊藤五良大浦),于明朝正德年間隨日本僧人來到中國,在中國幾經輾轉來到景德鎮學習制瓷技術,并取中文名“吳祥瑞”。他與日本使節一同歸國時帶回了大量中國瓷土和釉料,在日本肥前伊萬里筑窯,開創了日本青花瓷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荷蘭代爾夫特藍釉陶器。</p> <p class="ql-block">從碟子破口看里面的陶。</p> <p class="ql-block">琉球安南的銅錢。</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銀元。</p> <p class="ql-block">大明的金銀錠。</p> <p class="ql-block">1502年繪制的世界地圖。哥倫布1492 發現美洲。</p> <p class="ql-block">墨卡托投影世界地圖(1569年)</p><p class="ql-block">繪制者:佛蘭德制圖師杰拉杜斯·墨卡托(Gerardus Mercator)</p><p class="ql-block">創新:</p><p class="ql-block">采用“墨卡托投影法”,將經緯線改為直線相交,便于航海者規劃航線。</p><p class="ql-block">地圖首次呈現接近現代的世界輪廓,但北極和南極區域仍有想象成分。</p> <p class="ql-block">中國《坤輿萬國全圖》的繪制歷史</p><p class="ql-block">1. 背景:中西地理知識的交匯</p><p class="ql-block">時間: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p><p class="ql-block">繪制者: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與中國學者李之藻合作。</p><p class="ql-block">知識來源:</p><p class="ql-block">利瑪竇結合歐洲地圖(如奧特柳斯《寰宇大觀》)和中國傳統地理文獻(如《大明一統志》)。</p><p class="ql-block">首次向中國系統介紹了地球球形說、五大洲(亞細亞、歐羅巴、利未亞【非洲】、南北亞墨利加【美洲】、墨瓦蠟泥加【南極】)和四大洋的概念。</p><p class="ql-block">原圖已失傳,現存明代摹本6幅,分藏于中國(南京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日本(京都大學)和梵蒂岡。</p><p class="ql-block">這次沒有展出。</p> <p class="ql-block">1655年意大利人繪制的中國地圖。</p> 明朝的工藝技術 <p class="ql-block">琺瑯彩。</p> <p class="ql-block">琉璃佛像</p> <p class="ql-block">漆器。</p> <p class="ql-block">黑漆 嵌螺鈿 人物故事圖 梅花形香幾</p> <p class="ql-block"> 黑漆嵌螺鈿二十四孝圖幢盒 </p><p class="ql-block"> 明 南京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佛塔磚(明 永樂) </p><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鄭和與大報恩寺的修建有著密切的聯系,從史籍記記載看,似乎大報思寺的動工修建的經費其部分還來源于鄭和下西洋所剩資金,其擔任的內官監太監,其職掌就有國家營建事項。宣德三年,皇帝還曾因大報思寺修要遷延已久,特敕令鄭和限期竣工。明代陳沂在寫大報恩寺塔時說:“堆檻皆朱,壁皆黝堊,榱(cui)栱則間以元朱,其花萼旋繞、戶牗懸辟之制,皆如初級焉……浮屠之內,懸梯百蹬,旋轉而上,每層布地以金,四壁皆方尺小釋像, 各具諸佛如來因像,凡百種種,皆極精巧,眉發悉具。可知明代時琉璃塔內每層四壁皆鑲嵌有這種黑色的釋迦牟尼像塔磚。清康熙時在原來明代的基礎上,以金漆裝鑾,所以才呈現出如今我們看到的塔磚模樣。</p> <p class="ql-block">吳為山 鄭和銅塑像 現代</p><p class="ql-block"> 鄭和(1371—1433年),原姓馬,小名三寶,又作三保,云南昆陽縣(今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鄭和隨燕王朱棣前往燕京(今北京)燕王府,并在靖難之役中立下戰功。永樂元年(1403年),國師姚道衍收其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并升其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于司禮監。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奉明成祖之命率領船隊開始他的七次遠航,歷時28年,訪問了30余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利下西洋”,總航程達7萬余海里。鄭和下西洋足足早了西方半個多世紀,其航程之遠及船隊規模之大,為當時罕見。</p> <p class="ql-block">“鄭和”舍 圓瀞書 妙法蓮華經 卷明宣德七年(1432年)</p><p class="ql-block">浙江平湖報本塔塔剎出土</p><p class="ql-block">平湖市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白釉象鼻三足爐 明 南京博物院藏 </p><p class="ql-block"> 明代定都南京以后,安南與暹羅兩國首先開始向明廷進貢珍禽異轡。自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鄭和七次率領龐大的船隊出使下西洋,除了安南與暹羅國、占城、真臘和錫蘭山等國開始向中國進貢大象、孔雀,暹羅、真臘兩國甚至曾派使者將大象運來首都南京。這些進貢給明廷的大象,當時多被象養在南京秦淮河畔的一個名叫象房村的地方。此地離明代的正陽門(今光華門),進入正陽門,即是皇宮大內,皇帝在萬機之暇,走出正陽門,到象房村觀資大象,十分便利。</p> <p class="ql-block">胡人銅像 明 永樂 南京博物院藏</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州省|
通州区|
赤城县|
达尔|
千阳县|
常州市|
桦川县|
利川市|
苏尼特左旗|
清流县|
枣阳市|
镶黄旗|
竹北市|
缙云县|
申扎县|
板桥市|
安泽县|
遂平县|
柯坪县|
丰都县|
习水县|
涪陵区|
法库县|
宜阳县|
永登县|
克东县|
巨野县|
荥经县|
堆龙德庆县|
济南市|
乡城县|
灵宝市|
平远县|
江安县|
宣城市|
上杭县|
确山县|
马山县|
博罗县|
阳朔县|
龙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