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老師推薦語:正當我們這些成人嘆息年味越來越淡時,驚覺學生筆下的年味又是那么濃郁,那么溫馨美好那么富有地方特色!讀孩子們作品,讓我看到家鄉大臺州的獨特年味年俗。同時讓我驚嘆那文字背后有一顆多么善于捕捉世俗風情的眼睛啊!</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心中的年味</b></p><p class="ql-block"> 文/蔡琳依</p><p class="ql-block"> 歲月輕吟,時光流轉,那首耳熟能詳的歌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仿佛在耳邊輕輕響起,預示著春節的腳步已悄然臨近。在這個信息時代下,全球被科技覆蓋得無處不在,“年味”卻在這份忙碌與便捷中愈發濃郁。</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清晨?年味</b></p><p class="ql-block"> 天空剛露出魚肚白時,集市中便熱鬧了起來。吆喝聲此起彼伏,趕集的人們摩肩接踵,孩子們蹦蹦跳跳,歡聲不斷。散發著墨香的春聯,大紅的燈籠,就連裝年貨的袋子都是那樣的喜慶,無一不包含著人們對未來的憧憬與祝福。這時的人們也絕不會空手而歸,笑著提著塞得鼓鼓的大袋子,小孩子忍不住偷偷地往那袋子里望去,心里直癢癢,恨不得馬上就能過年。</p><p class="ql-block"> 空氣中傳來陣陣甜味,一串串紅艷剔透的糖葫蘆宛如紅寶石串成的玲瓏寶塔,光是看著就讓人垂涎三尺。孩子們的眼眸中閃爍著渴望之光,緊拽著大人的衣角急切奔來;而大人們則笑瞇了眼,在錢包中輕輕抽出幾張鈔票,為這份節日里的甜蜜歡愉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p><p class="ql-block"> 也許,年味就是集市中紅紅火火的熱鬧場景與人們最原始、最樸素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午后?年味</b></p><p class="ql-block"> 時光悄然滑向午后的暖陽,陽光透過斑駁的窗欞灑在老宅的木桌上,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塵土香與歲月的味道。家家戶戶門前掛起的大紅燈籠如累累碩果,承載著豐收的歡喜。“往左一點兒,往上一點兒……”那是孩子們在梯子旁小心翼翼地貼春聯。大人們剛想將滿載年貨的袋子打開,孩子們便圍攏過來窺探新奇。春節里孩童的笑容如此純粹簡單——一個小小的喜愛就能激起他們長久以來的期盼。“嘟嘟——”手機提示音響起,冰冷屏幕下的溫暖話語和真摯情感仿佛能穿透空間界限,將這份快樂傳遞給每個人的心間。</p><p class="ql-block"> 游子們肩扛手提,歸心似箭的神情寫滿了對家人的思念與愛意,每一寸行囊都裝載著在外漂泊的記憶碎片和那份深沉的情感紐帶,而回到家中的一次擁抱便足以撫平旅途的疲憊與辛勞。的確,春節的意義正是在于家人團聚、共度佳節,這股洶涌的人潮便是最生動詮釋年味的畫面。</p><p class="ql-block"> 也許,年味就是漿糊墨水交織成的傳統韻味與團圓喜樂交融的和諧氣息。</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夜晚?年味</b></p><p class="ql-block"> 夜幕低垂,街巷間彌漫著溫馨的燈火與醇厚的年味。廚房的旋律漸入高潮,各式佳肴如藝術品般被精心擺上餐桌。親朋們舉杯共飲,談笑風生間分享著一年的美好與收獲。桌上多了幾臺閃爍熒屏,微信語音和視頻電話交織成一曲溫馨的樂章。科技編織了人與人之間的緊密聯系網,即便相隔千里之遙,這份年末祝福依然能跨越時空傳遞溫暖。在瓶瓶罐罐碰撞出清脆聲響時,一年的疲憊仿佛在這一刻煙消云散。</p><p class="ql-block"> 年夜飯后,一家人圍坐在沙發上共享著春晚帶來的歡聲笑語,窗外的煙花璀璨綻放,照亮了每個人的笑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中華文化的魅力在于其濃厚的人情味——無論身處何處、境遇如何變化無常,“有家可回”始終是心靈最深處的一份慰藉。“家里多個人,不過是添一副碗筷而已。”話語間流淌的是親情的溫度和生活的簡單美好。</p><p class="ql-block"> 此刻,我對年味的理解更加深刻:它不僅是團圓飯桌上的歡聚時刻,更是噓寒問暖的情深意長和煙火映照下的幸福爛漫。</p><p class="ql-block"> 在時代的浪潮中,年味如璀璨星辰,穿越歷史長廊,將中華文化的精髓與親情的溫暖交織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大美中國之春,每一幀都承載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家人的深情厚誼。一些舊形式雖漸行漸遠,但那份永恒的情感與文化基因,會在歲月的洗禮下愈發醇厚。情在心間永不褪色,文化傳承不息于世。它如同一首悠揚古曲,在時間的長河里回響不絕,并以獨特魅力陪伴我們走過每一個新春佳節。</p><p class="ql-block"> 這便是我心中恒久不變、歷久彌新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粽香悠悠年味來</b></p><p class="ql-block"> 文/鄭頤諾 </p><p class="ql-block"> 心如糯米,越粘越緊,情如粽葉,越煮越香。歡樂如線,一頭系著舊歲,一頭牽著新春。</p><p class="ql-block"> ——題記</p><p class="ql-block"> “鈴鈴鈴……”爸爸接起電話,突然激動地說:“你不來!材料都準備好了,怎么辦?”對著電話一通輸出后,爸爸一臉憂愁地望著廚房間一堆東西!原來小姑肚痛待產急送醫院,奶奶連夜趕去照料。“今天已經是臘月廿六,謝年、撣塵大掃除、購年貨、年夜飯,一大堆事情我們可以擠時間去干,包粽子咋辦?”母親也急了。</p><p class="ql-block"> “無粽不成年”,包粽子是臺州人過年的標配,一是因為“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特別適合小孩;二是因為“粽”和“宗”音近,有“光宗耀祖”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奶奶常常包豬肉粽、蜜棗粽、白粽,白粽祭天地用,蜜棗粽寄望前程甜蜜,豬肉粽承載著家宅興旺的煙火氣。粽葉要煮軟、糯米需浸泡,豬肉腌制得咸香入味……這些繁瑣的工序,奶奶一手操持。奶奶總是盤坐在竹凳上包粽子,碧綠的粽葉托在掌心,小酒盅舀了糯米,埋上一塊五花肉,再壓點米, 奶奶的手指像跳舞一樣,粽葉一折一裹,麻繩繞兩圈打個結,眨眼間棱角分明的粽子就誕生了。當粽子越堆越高,終成一座青黛的小山時,門口就支起大煤球爐,放一口大鍋,用大柴爿燒。奶奶那盛滿笑意的眼睛比灶火還亮,那是粽子飄香的歡樂時光,奶奶站在灶火邊,不知疲憊地告訴鄰居:包了多少糯米,用了多少餡料,放了多少豬肉,準備送誰……聞著濃濃的粽香,聽著鍋內咕咕的水聲,看著木柴熊熊的火焰,大人和小孩都歡天喜地。因為條件越來越好,餡料越來越豐富,排骨、板栗、咸蛋黃都成為上乘選料,鄰里之間互送粽子。粽香,就從你家傳到了我家,又從我家飄到了他家,這簡直是快樂品粽的風俗畫。</p><p class="ql-block"> 今年老房子拆遷,奶奶搬來和我們一起住, 新家的廚房雖小,她卻早早騰出角落,擺滿粽葉和糯米,念叨著:“今年得包三樣餡兒,少一樣都不算過年!” 卻不料在這節骨眼上,大將不在,大姑又去海南旅游!</p><p class="ql-block"> 哥哥晃了晃手機,笑嘻嘻地插話:“要不試試網購?你們要啥口味?5G時代,五芳齋粽子,今天下單,明天到貨!”</p><p class="ql-block"> “一大堆的糯米、餡料怎么處理?”“要不我們學著做吧!”媽媽忐忑地說,“只要不散出來,就可以了。”“可以讓奶奶開視頻直播,線上指導!”我大聲說!于是,粽葉鹽水煮好、糯米浸泡好,媽媽把糯米、餡料、紅繩、剪刀,這些包粽子的食材和工具擺上大圓桌,萬事俱備,包粽工程開始。</p><p class="ql-block"> 父親把錐形粽葉抖成了漏斗,我綁的粽子活像歪脖葫蘆,哥哥的"杰作"更是米粒四濺。視頻那頭奶奶急得直拍桌子:"壓實!壓實!"當母親首個歪扭卻結實的粽子誕生時,父親孩子氣地舉起它對著鏡頭搖晃:"媽看!",“處女作”粽子讓全家開心,接下來我們四人包得不亦樂乎!望著父母鬢角沾的糯米粒,我忽然懂得:粽繩纏繞的何止是竹葉與米,更是代代相傳的手溫。等奶奶再視頻通話時,看到的是我們一家圍坐包粽子的歡欣場面。我說:“奶奶,以前你包粽子,如今這活輪到我們了,保證大姑、叔叔、伯伯家都能吃到!”</p><p class="ql-block"> 粽香悠悠年味來,當粽香漫過萬家燈火時,我看見傳統正以新的姿態生長。商場櫥窗里國潮醒獅昂首,街頭漢服少年提燈而行,十里長街非遺盒子燈亮起,而我家餐桌上,那些不夠標致的粽子與真空包裝的禮盒并肩——它們都是文化長河里的浪花,古老習俗裹著時代的新米,在蒸汽升騰中愈發醇香。原來所謂傳承,不過是把祖輩手心的溫度,釀成自己心頭的月光。</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糖畫里的和合年味</b></p><p class="ql-block"><b> </b>文/徐晨軒</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銅勺盛星河,糖絲繡古今。當最后一縷糖漿凝成五洞橋的倒影時,我看見千年宋韻在霓虹中舒展筋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題記 </span></p><p class="ql-block"> 黃巖五洞橋上,官河的水波漾著千年的月光。今年春節,我家的糖畫攤就支在橋頭,與古橋一起,成了宋韻燈會里最亮的星。</p><p class="ql-block"> 游客摩肩接踵,生意沒有間歇,我從疲憊的爺爺手中接過銅勺,小輩上場了。我盯著電磁爐上跳動的溫度數字,將槐花蜜與冰糖配比調至82.3%——這是五代人試出的黃金比例。黃銅勺柄已磨出包漿,穿漢服的姑娘掃碼付款:"要會發光的和合二仙!" 我舀起一勺金黃的糖漿,手腕輕抖,糖絲便在青石板上游走。這是祖傳的手藝——爺爺說,我們家在五洞橋頭畫糖畫,已經畫了五代人。</p><p class="ql-block"> 記得小時候,爺爺總在臘月里教我熬糖。"火候要像官河的水,不急不緩。"他枯瘦的手握著銅勺,糖漿便化作騰龍、變作飛鳳。</p><p class="ql-block"> 馬上我的糖畫攤前圍滿了人——舉著自拍桿的網紅踮腳張望,穿宋制漢服的情侶十指相扣,騎在父親肩頭的小孩指著糖漿喊:“我要小老虎!”“畫個冰墩墩!”在眾目睽睽下,我懸腕如執筆,將勺柄傾斜45度,液態琥珀瞬間涌成滾滾雪浪,冬奧吉祥物在0.3毫米的糖絲中憨笑。最熱鬧的要數“和合二仙”糖畫。我將兩團糖漿拉成細絲,寒山的衣褶用拉絲法勾出七重浪紋,拾得的芒鞋以點霜技凝成雪霽之色,寒山與拾得的衣袂在燈下飄然欲飛。路過的老伯駐足贊嘆:“這手藝,跟非遺館里的一模一樣!”我笑著遞過糖畫,在此起彼伏的喊聲中,糖漿在青石板上綻出朵朵金花。夜色漸深,糖畫攤前依然人頭攢動,銅勺里的糖漿在火光中流轉,畫著騰龍、畫著飛鳳,畫著千年黃巖的和合故事。</p><p class="ql-block">"這才是活著的非遺!"舉著手機直播的小情侶指著我的糖漿作品驚嘆。</p><p class="ql-block"> 橋下的非遺市集傳來陣陣香氣,烏飯麻糍、米豆腐、蛋清羊尾的香味混在風里。阿姨送來剛出鍋的麥鼓頭:"小妹,歇會兒,嘗嘗我們家的手藝!"我咬一口酥脆的餅皮,芝麻糖餡甜進心里。隔壁竹編攤的老爺子遞來一只小燈籠:“掛你攤子上,添點喜氣!”我回贈他一只糖畫錦鯉,他瞇眼笑道:“這‘魚躍龍門’,吉利!” 五洞橋的春風,把麥鼓頭的芝麻香、蛋清羊尾的酥甜、以及數字煙花炸開的硝煙味,釀成新時代的年味雞尾酒。 </p><p class="ql-block"> 我將最后一勺糖漿傾瀉而下,青石板上蜿蜒出一座五洞橋。橋上是璀璨燈火,橋下是流淌千年的官河,橋上橋下,都是和合臺州的溫暖年味。糖漿凝固的波紋里,映著爺爺眼角的笑意。他摩挲著銅勺,輕聲說:“這手藝,總算活在今天的熱鬧里了。” </p><p class="ql-block"> 收攤時,今天的一幕幕又在眼前流淌:燒餅阿姨的暖意,小情侶的激動驚嘆,爺爺安坐在椅子上的舒坦 糖畫與燈籠的交映,老手藝與新故事的相擁。千年宋韻從未遠去,它藏在糖畫的甜香里,藏在五洞橋的燈火中,更藏在人與人相視一笑的溫情間。</p> <p class="ql-block"> 舊時年味</p><p class="ql-block">文字在舊信封里萌芽,</p><p class="ql-block">祖母的爐火舔舐著褶皺的時辰。</p><p class="ql-block">爆竹碎屑,剎那煙花,</p><p class="ql-block">正沿著月光攀爬。</p><p class="ql-block">餃子在沸水中蛻下年輪,</p><p class="ql-block">所有遷徙的終點都凝結成,</p><p class="ql-block">一枚渾濁的琥珀。</p><p class="ql-block">那些被年獸啃食的缺角,</p><p class="ql-block">正在我們掌心,</p><p class="ql-block">長出新的裂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平县|
武夷山市|
宁国市|
阿图什市|
深圳市|
涡阳县|
新龙县|
五常市|
尉氏县|
遵义市|
镇巴县|
柞水县|
洛阳市|
启东市|
巴塘县|
兴宁市|
龙门县|
蓬莱市|
巴彦淖尔市|
天峨县|
邵阳县|
常山县|
汽车|
台东县|
延庆县|
平山县|
保亭|
班玛县|
铜梁县|
汝南县|
延寿县|
林周县|
娄底市|
崇明县|
嘉义市|
县级市|
兴宁市|
兴隆县|
天峻县|
潢川县|
襄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