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廣西】憑祥,前世今生 友誼關

小法岱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憑祥,前世今生友誼關】</b></h3> <b>恨欲狂長刀所向,</b><div><b>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鄉,</b></div><div><b>何惜百死報家國,</b></div><div><b>忍嘆惜更無語血淚滿眶。</b></div><div><b>...... ......</b></div> <b>在崇左期間,朋友建議我一定要去中越邊境口岸的友誼關看看,一關跨兩國,對面就是越南,于是便在寧明去了憑祥市的友誼關景區。</b><div><b><br data-filtered="filtered"></b><div><b>少不更事,只知道睦南關改名友誼關,豈知睦南關前身名字曾是鎮南關,一個“鎮”足以說明了我們祖國的百年威嚴,也引出了一段抗法斗爭血淚歷史......</b></div></div> <b>憑祥地處廣西崇左市西南端,面積650平方公里,西、南兩面與越南接壤,有著長達97公里的邊界線,是中越邊境最大的口岸城市。素有“中國南大門”之稱。</b> <b>憑祥市友誼關景區,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拱城門,與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和國家一類口岸,距憑祥市區18公里。</b><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從憑祥市去友誼關景區,要不了多長時間,沿路到處都有一種一不小心就會出國的錯覺。</b> <b>說起友誼關,最早是從中學的地理課上知道的,先是睦南關后來改了友誼關,此前心目中的這個地方那是遙不可及的,現在距離這么近了,那一定要去看看!</b> <b>友誼關位于廣西憑祥市中越邊境上,這是真正的邊關,也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b> <b>關樓左側是左弼山城墻,右側是右輔山城墻,猶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勢磅礴。</b> <b>南疆重鎮友誼關是嵌鑲在中越邊境上的一顆璀燦明珠。</b> <b>讓我們先走近友誼關的城樓......</b> <b>友誼關是一座城樓式建筑,樓高22米,底層是厚實的城墻,中央為圓拱頂的城門,非常雄偉。鑲在拱門上的"友誼關"三個大字,是陳毅元帥親筆題書。</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獨具風情法式樓】</b></h3> <b>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法式樓,法式樓是光緒二十二年中法簽訂《中越邊境對汛會巡章程》建立的辦公地點。</b> <div><b>法式樓現在里面有個小小的紀念品商店,商品很樸素,價錢也不貴。</b><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b>法式樓今年已經一百多歲了,是清政府設在這里的辦公地點,由法國工程師設計,所以法式風格濃郁。</b> <b>清朝時,郵政部門曾經在法式樓里設置過郵局,用于遞交官府文書及百姓的跨境郵件的處理。</b> <b>法式樓前這個古老的郵筒見證了友誼關的滄桑歷史!</b> <b>樓前有寬闊的廣場,木棉樹挺拔,松柏常青。廣場前側有棵千年古榕樹,傘形的樹冠,仿佛在訴說友誼關悠久而古老的故事。</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友誼的關樓】</b></h3> <b>友誼關上原有關樓,曾先后兩次分別毀于入侵的法軍和日軍。<br>現在關樓可以登上去,里面是友誼關的歷史介紹,很值得一看。</b> <b>新中國成立后,在城門上建一層樓閣,琉璃瓦頂,檐廊木柱,四周有欞窗。1957年,政府又拔款重修,城門上建三層樓閣,展覽關史及中越兩國領導人于此友好會晤的史料。</b> <b>關樓底座上原來只建有一層木結構回廊,重建時改用鋼混結構,并加了兩層回廊。回廊的四周是拱形大窗,窗欞裝飾了各式圖案,外墻為墨綠色石米貼面,顯得莊嚴、古樸。</b> <b>回廊第一層以圖片形式陳列著鎮南關大捷、鎮南關起義和紅旗插上鎮南關的歷史。第二層是中越高級領導人會晤室。第三層是中國九大名關展覽廳。</b> <b>中越高級領導人會晤室。20世紀五六十年代,周恩來總理曾兩次在這里親切會晤越南人民的領袖胡志明主席。</b> <b>周恩來總理為越中兩國人民友好題字!</b> <b>會客廳換掛著兩國領導人擁抱的照片。</b> <b>鄧小平和胡志明的會見非常的隨意。</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飽經滄桑鎮南關】</b></h3> <b>憑祥設有兩關一卡十九隘口,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這座友誼關。歷史上,這座關樓先后五次被侵略者占領,兩次毀于戰火,三次重修,它的命運也始終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向人們訴說著時代更迭,古城興衰。</b> <b>(圖片來自網絡)</b> <b>在友誼關旁的群山上,曾經有一座用城墻、炮臺、關隘、棧道等組成的軍事防御設施,長達數百里。它有著一個彪悍的名字:連城要塞。這座要塞的起點,就是這座有兩千年歷史的關隘:鎮南關。</b> <b>憑祥自古就是桂西南的邊防要地,友誼關居桂邊三關之首,是中越邊境上最大、最重要的關防。歷史上的鎮南關,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它是中國古代九大名關之一,也是中國九大名關中唯一與外國接壤,至今還起通關作用的邊關。</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關樓厚重雄偉,有“天下第二關”之稱。友誼關景區內由關樓、炮臺群、古城墻、大清國萬人墳等景點組成,展現了歷史南疆邊關要隘,很具有歷史觀賞價值。</b> <b>漫漫途中,友誼關從歷史的滄桑中走來......</b><div><b><br data-filtered="filtered">漢代,因關口地處雍雞縣而稱雍雞關,后來改名界首關。</b><div><b>明永樂五年改為鎮夷關,后又改為鎮南關。</b></div><div><b>明正德年間改稱鎮南關。</b></div></div> <b>1949年12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把紅旗插上鎮南關,宣布廣西全境解放。新中國成立之初還延用舊關名。<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由于南望友好鄰邦越南,于1953年10月改為睦南關。<br data-filtered="filtered">1965年1月,改名友誼關。</b> <b>(圖片來自網絡)</b> <b>友誼關古來就是軍事要地,曾有過多次戰事發生于此。</b><br> <div><b>19世紀末,中國內憂外患,西方列強虎視眈眈。1884年8月,法國侵略軍進犯越南北寧、諒山等地,并以武力威脅中國,清政府不得不對法宣戰。</b><br></div><div><b>清光緒十一年,占領越南的法國侵略軍越過邊界,侵入關內。法國殖民者乘虛而入,從越南北部進攻廣西。清軍提督楊玉科不幸中炮身亡,鎮南關失陷,沖入憑祥的法軍大肆燒殺搶掠,邊民死傷無數。</b></div> <b>危亡之際,本已告病還鄉的馮子材,這位臨危受命的古稀老將,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決心和氣概,只帶著一口紅漆棺材和兩個兒子便奔赴鎮南關前線。</b><br> <b>早已解甲歸田的67歲老將馮子材挺身而出,召集舊部組成十八營萃軍,抬棺出征。抱著與敵人誓死一戰的決心,奔赴戰場</b><b>。</b><div><b>當時朝廷的主和派占上風,沒有給他組織軍隊,他只能依靠舊部和邊民。馮子材到達憑祥后,仔細勘察邊境地形,又四處招攬豪杰。</b></div> <b>在鎮南關前巡視防務,馮子材決定將軍營移進關內距關樓八里處的關前隘。他料定,這里的東嶺炮臺是敵軍進犯的必由之路,便于此連夜構筑了一道土石長墻,并在緊要處建堡壘,布置兵力,積極備戰。</b> <b>歷史是如此記載的:1885年3月23日,法軍統帥尼格里率領主力三千多人,配備了三個炮隊向鎮南關攻擊。一時間炮聲震谷,槍彈雨集,長墻幾乎被突破,形勢萬分危急。在這千鈞一發的緊要關頭,馮子材高呼: “再讓法軍入關,有何面見粵人! ”,隨后他以帕包頭,腳穿草鞋,手持大刀,親率守軍殺出長墻,大破法軍。數天后,士氣大振的中國軍隊發動反擊總攻。接連收復文淵、諒山、長慶等地,殲滅法軍2000多人,取得了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b> <b>之后幾年,70高齡的清軍將領馮子材率領的大刀隊與法軍展開肉搏戰,將入侵者趕出關外。此役擊斃擊傷法軍兩千,擒斬數百,是為聞名中外的鎮南關大捷。</b> <b>當他聽說隘口附近的蒙家村,有位叫蒙大的獵戶武藝高強,便去登門拜訪。如今,蒙大的后裔依然生活在古城里。蒙大,原名蒙恩仕,他身材魁梧,力大過人,能揮舞百斤重的大刀。</b> <b>這塊方0.4米,高0.5米,重達200斤的石柱,就是蒙大當年的練功石。蒙大在當地威望頗高,他振臂一呼,竟有數千勇士誓死追隨。</b><div><b>“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世代生活在關城的憑祥人,自有驍勇善戰之能。</b></div> <b>當時,西方殖民者裝備精良,在洋槍洋炮構筑的火力網下,裝備落后的清軍貿然出擊,無異于以卵擊石。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唯有智取,方有一線生機。關前隘一戰,蒙大率領幾百名憑祥士兵假扮尸體,埋伏在城墻前面的梅花坑里。</b> <b>當法軍進入埋伏圈時,敢死隊一躍而起,與法軍近身廝殺。敵人的槍炮只能制遠,肉搏就比不上馬刀長矛。戰場上空槍炮驟息,刀劍鏗鏘。趁敵人慌亂之際,馮子材、劉永福、蘇元春的三路大軍,同時向法軍發動總攻。</b> <b>激戰中,憑祥百姓組成運輸隊,參加敢死隊,為清軍搶運武器,護送傷員。戰斗最激烈的時候,他們就主動地帶著家里的農具武器,包括鋤頭鐮刀,到戰場上去和清軍一起戰斗。強虜犯邊,同仇敵愾。經此一戰,法軍傷亡慘重,退守越南。</b> <b>鎮南關大捷師晚清反抗侵略者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為了這場勝利,無數憑祥子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戰爭結束后,人們把犧牲將士的骸骨集葬在鎮南關一旁的山崗上,并在墳前立碑紀念,墓碑上鐫刻著大清萬人墳。</b> <b>這些為國捐軀的勇士,大多沒有能留下姓名,但他們的血肉和英魂,從此與莽莽青山融為一體日夜守望著這座千古雄關。</b> <b>鎮南關大捷扭轉了整個中法戰局,是中國近代史抵抗外來侵略所取得的一次偉大勝利。它沉重地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氣焰,迫使法國茹費理內閣倒臺。</b> <b>中法戰爭結束后,廣西提督蘇元春統軍鎮守國門18年,督辦廣西邊防軍務時,他率領部眾修城墻、筑炮臺。在一千多公里長的中越邊界線上,建成了一道完備的軍事防御體系,形成了今天蔚為壯觀的“連城要塞遺址”。</b> <b>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11月1日,孫中山在這里發動了鎮南關起義,與清軍激戰7晝夜, 震驚了清朝上下。</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連城要塞遺址”】</b></h3> <b>到了友誼關才明白什么叫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關,兩座山之間最低洼的地方建上關樓,真的就過不去了,為了感受一番這種過關的艱難,我們從關樓一側開始登山,感受關樓旁邊山的陡峭。沒有平路,一直往上爬!!</b> <b>沿著古老的臺階拾級而上,走進一段塵封的歷史......</b> <b>《廣西通志稿》記載:在漢代,統治者選擇郁林郡雍雞縣(今憑祥市和龍州縣城及上金一帶)設置了雍雞關,以鎮南方。這也是鎮南關最初的雛形。</b> <b>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里的關名不斷更改,先后改為雞陵關、界首關等等。到了明王朝時期的1539年,由于“安南國頭目莫方瀛遺使臣阮文泰等奉命詣鎮南關請降”,皇帝才將這里命名為鎮南關,以示明王朝平復了南方。而“鎮南關,關鎮南”的童謠,也從此在當地流傳。</b> “<b>鎮南關,關鎮南”南疆商貿重鎮的前世。</b><div><b>鎮南關之所以建在廣西邊鎮憑祥,很大一部分原因取決于這座</b><b>南疆重鎮的地理位置。建關的首要目的,是為了戰防。</b></div> <b>1886年,在友誼東西兩側的山頂上修筑了四座炮臺。炮臺倚山筑成,結構各異,均以大塊方形石料砌成。</b> <b>把大炮運到山上的雕像。</b> <b>1885年3月23日,法國軍隊分三路,再次大舉進犯鎮南關,馮子材抓住戰機,命令所有戰士沖出城墻,經過兩天頑強激戰,取得了鎮南關大捷。鎮南關大捷是中國近代史抵抗外來侵略的一次偉大勝利。</b> <b>到了清代,鎮南關貿易進入了巔峰時期,尤其在雍正1729年“大開洋禁”后,西歐近代工業品從越南流入憑樣,中國商品也經憑樣出口東南亞。至今,我們仍能從當地老人口中聽到當年的繁盛鼎沸,走在憑祥炎熱而狹窄的街道上,也隨時都可見到頭戴草帽、面龐黝黑的越南人,他們或兜售越南土特產,或者搶購中國物美價廉的日用品。當地居住著的壯、漢、瑤、侗、苗等民族的中國人,他們常以檳榔和五色飯這些當地特色,招待“山那邊”過來的客人……</b> <b>老將馮子材的百年一憾——<br><br>登上鎮南關樓,石階一側,是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的垛墻,像一列固執的老兵,默默地挺立在邊關山脊上。停下遠眺,中越兩國的關口歷歷在目,而資料告訴我,離我腳下不遠的那片青松翠柏覆蓋的地方,就是中法戰爭所留下的萬人墳。</b> <b>這場戰爭是鎮南關永遠不能忘記的傷痛。<br><br>或許是清代鎮南關的富裕引來了白眼狼。到了清光緒年間,敵人從鎮南關的山那頭——越南殺過來了。1883年,法國占領越南后,對中國的廣西和云南虎視眈眈。很快,法軍偷襲攻占鎮南關,盡管隨后因兵力不足、補給困難而退至文淵(今越南同登)、諒山,但退走時,侵略者炸毀了鎮南關古關墻,并在旁邊豎立起一塊中文木牌,上寫“廣西門戶已不存在”。</b> <b>不過,鎮南關大捷雖然讓法國戰敗,法國茹費理內閣倒臺,但最后的結果竟然是清廷向戰敗的法國求和,落下一個“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的怪談。這也讓本次戰爭成為老將馮子材的百年憾事。當時,全國不少地方通電譴議和。一些愛國人士把清廷退兵令,比作南宋岳家軍從朱仙鎮退兵的金牌詔。有的還賦詩填詞,抒發悲憤: “不使黃龍成痛飲,古今一轍使人哀……”</b> <b>最后,蘇元春以鎮南關為起建立起一座以憑祥市鎮南關、平而關至龍州縣水口關(包括寧明、大新邊境古城墻和古炮臺)的長達數百里的軍事防御設施。他在連城沿線險要的地方筑130多座炮臺,設18關卡、64處隘口,將原本設于柳州的邊防軍務重心南移到中越邊境,此后十多年對法軍起到震懾作用,不敢進犯。</b> <b>鎮南關當地人提到蘇元春將軍,無不豎起大拇指。為爭取龍州金龍峒七隘三村的回歸,蘇元春斗智斗勇,做了很多保衛國土的好事。“法國人當時在龍州開辟了通商口岸,建商業區和領事館,蘇將軍則針鋒相對地在小連城、公母山上筑炮臺,炮口直指他們。甚至堅決不許法國人進入連城,法國人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甚至,這位老人還唱起了當地民謠:“邊防連營300里,烏鴉飛不過,老鼠鉆不進……”</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雞山古炮臺】</b></div><b><br>百年難發言的中國“炮王”<br><br>令人惋惜的是,蘇元春戍邊19年,其中11年都在不遺余力建設連城要塞。然而,無能的清政府卻在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3年)將蘇元春無端處罪,充軍新疆,最后客死他鄉。現今,人們只能走上鎮南關旁的金雞山,緬懷這位當年的抗法名將。</b> <b>經過100多年的滄桑歲月,連城要塞城墻和炮座炮臺塌落甚多,大小炮多數散失。從此鎮南關遙望這連城要塞,遠看似巨龍,氣勢雄偉,橫亙在邊境數百里的群山上,與祖國南疆國門第一路——南友高速公路相交匯,讓人不由得回想起數百年前商貿繁盛的景象。</b> <b>海拔596米的金雞山位于鎮南關西側,原名右輔山、石山頂,舊名梅梨嶺。由于這里現駐有中國邊防軍隊,只能按照旅游標示行進。經過駐軍崗哨的指引,得知蘇元春當年主持修建的三座炮臺中,鎮中、鎮南炮臺由于處在軍事禁區,不得參觀,只有鎮北炮臺才可以上去。</b><br> <b>鎮北炮臺</b> <b>雖然困難重重,但是真的應該親自體驗一番,遙想當年,古代人民一步一步的將大炮搬上山,為了邊境的安全,歷經了千辛萬苦。</b> <b>鎮北炮臺上,當年屯兵的地道式通道還在,出了地道,便是金雞山的懸崖邊緣,一尊德國產克虜伯大炮昂首挺胸地盤踞在那里。</b> <b>在那個時候,這種大炮堪稱“炮王”——口徑120毫米,射程達25公里,這種大炮清政府從德國分批購置了不少,安置在沿海或邊境最重要的軍事駐地。而鎮南關筑炮臺所用的青磚、石塊,全靠人力完成。</b> <b>1939年12月20日,侵華日軍占領鎮南關,燒毀關樓,將拓印的“鎮南關”三個大字寄奉日本天皇請功。之后,又劫走“南疆重鎮”石刻橫額,鎮南關再一次遭受侵略者的踐踏。1945年8月15日,中美英法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取得了抗法西斯的偉大勝利。證明了一點,中華民族是不屈服的。</b> <b>僅將大炮從山底運至山頂就花費9個月時間,整個工程延續10年之久。</b> <b>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故事:安裝在鎮南炮臺的巨炮,首發試射,彈丸居然卡在炮膛中——彈丸卡在口,百年難發言,這門大炮就此報廢,炮臺也成了空擺設。而其他大炮自架設起來后,也從來沒有對越南境內虎視眈眈的法軍開過火。</b> <b>倒是在孫中山領導的鎮南關起義中,炮臺被起義軍占領,孫中山親自掉轉炮口,向清軍猛轟,留下一段“傾覆滿清,建立民國”的革命傳奇……</b> <b>1907年12月1日,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親自領導的鎮南關起義在金雞山鎮北炮臺打響,經過與清軍七晝夜血戰,終因彈盡糧絕而被迫撤退。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打擊了腐朽、沒落的清政府的統治。</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友誼關,永遠的南疆重鎮】</b></h3> <b>友誼關城樓有22米高,顯得氣勢磅礴,一百多年來,屹立于中越邊境而不倒。</b> <b>友誼 關作為國家一類口岸,自古以來都是重要商埠。 友誼 關已成為 中國 通往 越南 及 東南亞 國家最大最便捷的陸路大 通道 。</b> <b>從廣場中央回轉頭來看友誼關城樓,作為我國九大名關之一、亦是中越邊境上最大又最重要的關防,見證了我國一百多年來滄桑的歷史,在兩層回廊里陳列著鎮南關大捷、鎮南關起義以及中越友誼的圖片展。</b> <b>1965年為了加強同越南的友誼而改名為友誼關,象征著中越睦鄰友好。穿過這個圓頂拱門,就可以看到對面的越南了。</b> <b>歲月崢嶸,城墻上的彈孔還清晰可見!</b> <b>友誼關在新中國成立后,改建成拱式城門和三層樓,高22米,底層為石砌隧道形拱城門,公路從城門通過,城墻厚實,齒形城垛,兩邊石欄桿雕刻精細,門窗構圖精美。</b> <b>回望關樓,城門上陳毅墨跡“友誼關”三個字,越發顯得字體渾厚,蒼勁有力。</b> <b>雄關邁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新中國成立后,友誼關成為中國與越南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通道。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我國援助越南人民抵抗外來侵略的物資從這里源源不斷地運往越南。</b> <b>法式樓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級文物,被列為自治區重點保護文物之一。該樓建于1914年,是當時清政府的辦公地點,樓房占地面積為2000多平方米,高兩層,由當時法國工程師所設計。樓體結構復雜、圖案精美、塑畫高雅,不愧是一尊精美的藝術珍品。</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站在關樓上我它多看了昔日鎮南關下那座風情獨具的法式小樓幾眼,卻覺得它的殖民色彩特別刺眼。而當地人則告訴我們,要看這樣的樓到越南看吧,到處都是——法式建筑已經成了越南鄉村公路邊的建筑模式,建筑有新有舊,卻都延續著同一種風格與色彩,讓人不得不承認殖民文化的深遠影響力……</b> <b>站在關樓上,環顧四周群山、炮臺、關前關后的法式樓房……這里早已沒有了旌旗林立,沒有了鼓角爭鳴,但當你觸摸到那防御垛墻以及靜默的炮臺時,馮子材和孫中山的身影似乎剛剛離去,山上叢林里隆隆的炮聲也似乎仍在耳邊環繞……</b> <b>20世紀90年代,友誼關再次成為中國人民與越南人民友好交往的橋梁。</b> <b>友誼關,這座古老雄偉的關樓,見證了中華民族不畏外來侵略,贏得解放并取得經濟建設巨大成就的歷史。</b><br> <b>友誼關,永遠屹立在祖國的南疆......</b> <b>友誼關,永遠的南疆重鎮......</b> <b>向天喊,哪怕再過千百年</b><div><b>世代相傳,精忠報國永不變</b></div><div><b>英雄豪杰萬萬千</b></div><div><b>精忠報國永不變</b></div><div><b>...... ......</b></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神县| 横峰县| 天津市| 沛县| 博湖县| 兴国县| 泗洪县| 澜沧| 班戈县| 习水县| 余姚市| 郁南县| 抚松县| 龙里县| 乌拉特前旗| 蓬安县| 和林格尔县| 礼泉县| 林甸县| 芦山县| 富裕县| 灵川县| 洪雅县| 綦江县| 搜索| 新余市| 巴南区| 台东县| 巨鹿县| 界首市| 麻城市| 平利县| 武邑县| 哈尔滨市| 梅州市| 边坝县| 米易县| 海口市| 黄平县| 合作市| 伊宁县|